李锦洪:一寸春心红到死──悼独而不孤的行道者司徒华

公元二○一一年一月二日,历史的巨轮刚转入辛亥革命百週年的卷轴。一个没有功勋名禄的香港平民百姓,享七十九高龄离世,竟能触动整个城市的集体悼念情,传媒更等同一个政治领袖的逝世来处理,敬悼的輓音牵绕竟月,他的名字叫司徒华,大家习惯称他为华叔。

社运先驱薪火传

香港社会土壤不适宜政治人物,华叔却从投身工运开始,走进社运与民运更崎岖的仄径,他是香港最大的工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创始人,拥有三万多教师会员,也透过香港第一届议会选举,高票当选立法会议员,但最为人认识的,是八九年中国民主运动狂飙烧起,发生了六四震压事件后,香港各界成立的「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出任主席直至离世。

六四事件后,不少民运领袖被通缉,支联会基于公义与人道,并为民运留住血脉,在一片白色恐怖中进行「黄雀行动」──协助民运领袖逃离中国,安排至外国居留,尽管许多真实仍在政治的低压中祕而不宣,这份勇气与坚持,成为支联会主席肩头上最沉重的十字架。因为对华叔的尊重与报答,多位学运领袖都以谦卑与诚意,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准许来港出席华叔的安息礼拜。

就连香港的左派人士,对华叔一生都作公开而正面的评价,甚至认同他也是一位爱国者。

二十多年来支联会成为全世界关心中国民主运动的灯塔,每年六四的烛光晚会,在烛光如海的悼念中,华叔都站在主礼台前,肃穆庄严地主持献花与读悼词,是精神领袖,也是民运象徵,可以想象,北京政府不同手段向透过支联会打压,只是司徒华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政治的逆风中。

华叔不是英雄,却是政治道德的典范,在这时代,英雄太滥,典范难求,在政坛上有太多见风驶踱俚,见利忘义的政客,最缺乏像华叔一样政治良心。

传媒朋友对华叔的离开做了最好的准备,许多传记式的特辑、文章,把大半生投身工运、社运、民运的先驱人物,作了相当客观而全面的记叙。当华叔明白自己患癌后,每一天都是赚回来的,更是掌握时间把并不如烟的往事整理,知他者当不会视为个人的崇拜与自奠,乃是希望用生命谱写出香港过去几十年社会运动的变迁,民主火焰的薪火相传,公义和平的精神彰显,作为后人的参照与承传。

他一生泊淡,律己以严,生活从简,都造就他坚毅的风骨,站在社会运动的最前线,最吃风的位置,发挥莫大的领导与表率作用,政治的冰火,最易教人销蚀、恐惧、扭曲、退却。华叔还是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心态,明知失败也要向前的执着,在狂飙中圪立。正因为这份风骨,在浑浊的政海中,闪烁出长耀而不刺眼的光芒,教众人不致迷失航道。

他并不是那种魅力型的领袖,却是实干力行,策略周详,赢取群众的信任。香港的政治舞台不算宽敞,杂音也多,政治暗涌更大,近年来冒起的新星,或能争一时的锋头,却缺乏实质的群众基础。华叔最大的成就,是当他站出来的时候,尽管未必完全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却赢得最多人的信任。

信任,是耐力的考验,正如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煎熬与磨励,剑锋焉能成器。

华叔有中国心,民族情,比起其他在民主路上奋进的战友,更多了一份对中国文化、国情、人情的了解与投入,这些年来他虽未能踏足神州大地,勤于阅读的他却透过期刊、书报、新旧作品去结连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政治与社会。

俯仰天地独一人

二○一○年中,知道华叔患癌的消息,深信他的生命斗志极强,更恆切地为他祈祷,不只是祈求天父的手荫护他得到最好的医治,更是在这生命的末程,在信仰心灵中蓦然回首,看见耶稣基督在灯火阑珊处,等候游子的归家。

华叔早年在红颜知己病中叮咛下信主,是浸会的会友,他生性坚毅、自信,深透人性与世情的险恶,对是非黑白犹其执着,加上特殊的政治色彩,不易融入寻常的教会生活,却会认真地研读圣经,反思处境。

香港教会有不少政治禁忌,更惧怕触怒中方,尽管有堂会接近二千间,却不知有多少教会肯有空位为华叔而留下?不过,仍有个别独立堂会每隔年的六四都请华叔讲道,他的信息铿锵有力,也不离圣经原则。

他说过不会经常为自己祷告,只祈求天国实践在人间,甚少强调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但他用生命去行出公义与和平。在恐怖威慑中带出平安,在眼泪与绝望中燃点盼望。没有殷勤聚会,但思考人生,没有广传福音,但感召人心,没有教会事奉,但服事人群。不是他离弃教会,而是教会把他忘记,一般教牧信徒,重视讲道与听道,由此至终,华叔都是位孤独的行道者。

他在临终前嘱託至友朱耀明牧师有关后事安排,希望回到受浸的教会归回安息,一连三场的追思聚会也就在尖沙咀浸信会举行。他又希望以「主赐我以力量」作为生命的总结。当老兵释去世上劳苦,在上主怀中安息,蓦然回首,一生经历,力量来自信仰,荣耀全归上主。

华叔的安息礼拜透过电视和网上直播,美丽而诚实的见证透过诗歌、经文和信息,传播到世界不同的角落,正如朱牧师在安息礼拜中引用约翰福音十二章12节的经文「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他正是那种一人俯仰天地,独立苍茫,而体验人生意义与取向的基督徒。

最后圣餐病床上

见华叔最后一面,是去年平安夜前夕,在朱耀明牧师带领下,在病榻前为华叔作最后的圣餐礼,联同华叔的至亲,几个人围在病床前,唱颂圣诞诗,同领一个杯,一个饼。看着华叔苦病的脸容,老泪纵横,在上帝施恩宝座前,世问的争端愁苦,纷扰烦情,尽化成救主降生的平安乐韵,临在一个毕生劳苦崎岖,属祂的子民身上。那一天,华叔的身体状况已很虚弱,却唤着要拿圣经来阅读,选读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孤独地祷告经文,求天父叫这苦杯离开:「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回想到华叔一生承受了多少风雨,多少屈辱与误解,总是孑然一个人去承受,我终于亦忍不住了……。

华叔捧着圣经一段一段的读下去,像春蚕吐丝一样,在上帝的话语中寻求最大的安慰,我们怕他太劳累,想到近年他最爱在《明报》「三言堂」的专栏中,用故事来寄喻,我趋前为他讲了「第四个博士」的故事。

问华叔︰「可记得耶稣降生时,有多少个博士去朝拜?」

他记得是︰「三个」

我说︰「不只三个,还有第四个,不过他与大伙儿失散,迷路走到印度,却见到哪儿的人受贫穷、疾病、阶级歧视之苦,就留下来服务他们,卅三年后,他想到告老回乡,更希望一圆未了心愿,重寻旧路,朝拜已长大成人的新生王,辗转走到耶路撒冷,始知哪个称自犹太人的王今日正要受刑,博士赶至各各他山,拜倒在十字架前向耶稣致歉,但耶稣却以温柔的慈声对他说︰「其实三十多年前你已找到我,这些日子来,我一直与你同在,你所做的,正是我要你做的事。」

「华叔,你就是第四个博士,耶稣一直与你同在。」

他在泪光中点头明白!

每年圣诞,华叔都会以苍劲的书法引古人诗句作为贺咭,亲写上下款,致送各方友好,其中犹爱清代名士诗人龚自珍的诗句,并用集句形成,在不同诗中撷取,合成上下句,今亦仿华叔所爱,集龚自珍诗句,并拟下款以輓这位诚实的行道者。

「一寸春心红到死,万缕神恩眷此生」。◆

 

(作者为香港《时代论坛》社长)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李锦洪:一寸春心红到死──悼独而不孤的行道者司徒华

公元二○一一年一月二日,历史的巨轮刚转入辛亥革命百週年的卷轴。一个没有功勋名禄的香港平民百姓,享七十九高龄离世,竟能触动整个城市的集体悼念情,传媒更等同一个政治领袖的逝世来处理,敬悼的輓音牵绕竟月,他的名字叫司徒华,大家习惯称他为华叔。

社运先驱薪火传

香港社会土壤不适宜政治人物,华叔却从投身工运开始,走进社运与民运更崎岖的仄径,他是香港最大的工会「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创始人,拥有三万多教师会员,也透过香港第一届议会选举,高票当选立法会议员,但最为人认识的,是八九年中国民主运动狂飙烧起,发生了六四震压事件后,香港各界成立的「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出任主席直至离世。

六四事件后,不少民运领袖被通缉,支联会基于公义与人道,并为民运留住血脉,在一片白色恐怖中进行「黄雀行动」──协助民运领袖逃离中国,安排至外国居留,尽管许多真实仍在政治的低压中祕而不宣,这份勇气与坚持,成为支联会主席肩头上最沉重的十字架。因为对华叔的尊重与报答,多位学运领袖都以谦卑与诚意,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准许来港出席华叔的安息礼拜。

就连香港的左派人士,对华叔一生都作公开而正面的评价,甚至认同他也是一位爱国者。

二十多年来支联会成为全世界关心中国民主运动的灯塔,每年六四的烛光晚会,在烛光如海的悼念中,华叔都站在主礼台前,肃穆庄严地主持献花与读悼词,是精神领袖,也是民运象徵,可以想象,北京政府不同手段向透过支联会打压,只是司徒华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政治的逆风中。

华叔不是英雄,却是政治道德的典范,在这时代,英雄太滥,典范难求,在政坛上有太多见风驶踱俚,见利忘义的政客,最缺乏像华叔一样政治良心。

传媒朋友对华叔的离开做了最好的准备,许多传记式的特辑、文章,把大半生投身工运、社运、民运的先驱人物,作了相当客观而全面的记叙。当华叔明白自己患癌后,每一天都是赚回来的,更是掌握时间把并不如烟的往事整理,知他者当不会视为个人的崇拜与自奠,乃是希望用生命谱写出香港过去几十年社会运动的变迁,民主火焰的薪火相传,公义和平的精神彰显,作为后人的参照与承传。

他一生泊淡,律己以严,生活从简,都造就他坚毅的风骨,站在社会运动的最前线,最吃风的位置,发挥莫大的领导与表率作用,政治的冰火,最易教人销蚀、恐惧、扭曲、退却。华叔还是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心态,明知失败也要向前的执着,在狂飙中圪立。正因为这份风骨,在浑浊的政海中,闪烁出长耀而不刺眼的光芒,教众人不致迷失航道。

他并不是那种魅力型的领袖,却是实干力行,策略周详,赢取群众的信任。香港的政治舞台不算宽敞,杂音也多,政治暗涌更大,近年来冒起的新星,或能争一时的锋头,却缺乏实质的群众基础。华叔最大的成就,是当他站出来的时候,尽管未必完全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却赢得最多人的信任。

信任,是耐力的考验,正如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煎熬与磨励,剑锋焉能成器。

华叔有中国心,民族情,比起其他在民主路上奋进的战友,更多了一份对中国文化、国情、人情的了解与投入,这些年来他虽未能踏足神州大地,勤于阅读的他却透过期刊、书报、新旧作品去结连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政治与社会。

俯仰天地独一人

二○一○年中,知道华叔患癌的消息,深信他的生命斗志极强,更恆切地为他祈祷,不只是祈求天父的手荫护他得到最好的医治,更是在这生命的末程,在信仰心灵中蓦然回首,看见耶稣基督在灯火阑珊处,等候游子的归家。

华叔早年在红颜知己病中叮咛下信主,是浸会的会友,他生性坚毅、自信,深透人性与世情的险恶,对是非黑白犹其执着,加上特殊的政治色彩,不易融入寻常的教会生活,却会认真地研读圣经,反思处境。

香港教会有不少政治禁忌,更惧怕触怒中方,尽管有堂会接近二千间,却不知有多少教会肯有空位为华叔而留下?不过,仍有个别独立堂会每隔年的六四都请华叔讲道,他的信息铿锵有力,也不离圣经原则。

他说过不会经常为自己祷告,只祈求天国实践在人间,甚少强调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但他用生命去行出公义与和平。在恐怖威慑中带出平安,在眼泪与绝望中燃点盼望。没有殷勤聚会,但思考人生,没有广传福音,但感召人心,没有教会事奉,但服事人群。不是他离弃教会,而是教会把他忘记,一般教牧信徒,重视讲道与听道,由此至终,华叔都是位孤独的行道者。

他在临终前嘱託至友朱耀明牧师有关后事安排,希望回到受浸的教会归回安息,一连三场的追思聚会也就在尖沙咀浸信会举行。他又希望以「主赐我以力量」作为生命的总结。当老兵释去世上劳苦,在上主怀中安息,蓦然回首,一生经历,力量来自信仰,荣耀全归上主。

华叔的安息礼拜透过电视和网上直播,美丽而诚实的见证透过诗歌、经文和信息,传播到世界不同的角落,正如朱牧师在安息礼拜中引用约翰福音十二章12节的经文「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他正是那种一人俯仰天地,独立苍茫,而体验人生意义与取向的基督徒。

最后圣餐病床上

见华叔最后一面,是去年平安夜前夕,在朱耀明牧师带领下,在病榻前为华叔作最后的圣餐礼,联同华叔的至亲,几个人围在病床前,唱颂圣诞诗,同领一个杯,一个饼。看着华叔苦病的脸容,老泪纵横,在上帝施恩宝座前,世问的争端愁苦,纷扰烦情,尽化成救主降生的平安乐韵,临在一个毕生劳苦崎岖,属祂的子民身上。那一天,华叔的身体状况已很虚弱,却唤着要拿圣经来阅读,选读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孤独地祷告经文,求天父叫这苦杯离开:「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回想到华叔一生承受了多少风雨,多少屈辱与误解,总是孑然一个人去承受,我终于亦忍不住了……。

华叔捧着圣经一段一段的读下去,像春蚕吐丝一样,在上帝的话语中寻求最大的安慰,我们怕他太劳累,想到近年他最爱在《明报》「三言堂」的专栏中,用故事来寄喻,我趋前为他讲了「第四个博士」的故事。

问华叔︰「可记得耶稣降生时,有多少个博士去朝拜?」

他记得是︰「三个」

我说︰「不只三个,还有第四个,不过他与大伙儿失散,迷路走到印度,却见到哪儿的人受贫穷、疾病、阶级歧视之苦,就留下来服务他们,卅三年后,他想到告老回乡,更希望一圆未了心愿,重寻旧路,朝拜已长大成人的新生王,辗转走到耶路撒冷,始知哪个称自犹太人的王今日正要受刑,博士赶至各各他山,拜倒在十字架前向耶稣致歉,但耶稣却以温柔的慈声对他说︰「其实三十多年前你已找到我,这些日子来,我一直与你同在,你所做的,正是我要你做的事。」

「华叔,你就是第四个博士,耶稣一直与你同在。」

他在泪光中点头明白!

每年圣诞,华叔都会以苍劲的书法引古人诗句作为贺咭,亲写上下款,致送各方友好,其中犹爱清代名士诗人龚自珍的诗句,并用集句形成,在不同诗中撷取,合成上下句,今亦仿华叔所爱,集龚自珍诗句,并拟下款以輓这位诚实的行道者。

「一寸春心红到死,万缕神恩眷此生」。◆

 

(作者为香港《时代论坛》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