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s

傅国涌:张春桥—“革命迟早总要来的”

 10月革命时,布尔什维克不过上万人,在矛盾发展到尖锐的时候,竟自能够把旧世界掀翻了。我还是那样想:革命迟早总要来的,也许就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地点.(1920布尔什维克/维基百科)  蓦然回首,10月革命已一百年了,我在读《张春桥狱中家书》时,发现他多次怀着感情说起10月革命,他是1917年生人,正与10月革命同龄,1976年他从权力的宝座上突然跌落,余生淒然,虽以高夀而终,一直活到2005年,还有近30年的漫长时光,但从他的...

阅读更多

傅国涌:1979年 人权概念的回归

人权概念在中国几乎都被遮没了,以至中国人对此极为陌生,因而1949年以后的民间思想者中,具备强烈的人权意识者并不多。(汤森路透)  翻20年前的读书笔记,看到萨哈罗夫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论苏联社会的一段话,他说: “成千上万生气勃勃和看来是安於天命的人在矗立於莫斯科空际的、漂亮的新阿尔巴特摩天大楼脚下来来往往,但是,在这一堵墙后面,可也不仅在我们这里,隐藏着参观者难以瞭解的许多事实,隐藏着众多人间的不幸、艰难、凶暴、残...

阅读更多

傅国涌:邓小平的“反右”情结

1957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做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匈牙利的巴拉奇@代内什在《邓小平》一书说,整个反右运动就是根据这个报告的精神进行的。如果说,毛泽东是反右运动的始作俑者,他则是反右运动的前线总指挥、具体实施者,他的头衔就是中共中央反右领导小组组长。因此,我们可以理解1978年9月17日,中共中央55号文件虽决定为错划的“右派”改正,却最后保留了几个标本不予改正,以示反右的正确性。1980年3月,距离反右运动...

阅读更多

傅国涌:精神的动人力量

要问多年后,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人的将是什么文体?我想要么是纪录片,它以镜头语言,忠实地见证这个时代,要么是段子(顺口溜),承担讽刺甚至解构这个悖谬时代的功能。 ●胡杰(右)2011年在广州会见高耀洁教授。(艾晓明摄)...

阅读更多

傅国涌:三十四年前的北大竞选

1978年到1982年就读北大中文系的张曼菱,年初出版她的《北大回忆》(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第三章《竞选及其细节》,她有幸赶上1980年在北大及全国许多高校举行的区级人大代表竞选,成为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资源。难怪她会如此动情地写下这些话—— “在青年人想要闯出一条新路的同时,在老体制中生活惯了的人总觉得,这是‘失控’。两种治理思维的交锋,在这次竞选中显露出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