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s

专访徐友渔:从哲学家到北京囚徒:我对这种人生很满意

作为学者,徐友渔获得中国最高哲学荣誉金岳霖学术奖;作为公知,他得到瑞典奥洛夫•帕尔梅纪念基金会人权奖。他自己认为参与民主和社会运动所获得的奖章更加可贵,因为中国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政治制度。在《纵深视角》的采访中,徐友渔首度完整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关怀如何影响他理论和实践的追求,以及他对于中国警察国家的亲身经历与执着。

阅读更多

胡平:推荐徐友渔新著《革后余生——从牛津大学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四,完)

从1967年3月,我和友渔结识,转眼之间,就过去了57年。我们这一代人,除去离世者,其他的也步入余生。无论是言说还是行动,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友渔都不愧为我们这代人的典范。借此书评,谨表达我对友渔崇高的敬意,以及对我们半个多世纪友谊的美好留念。

阅读更多

胡平:推荐徐友渔新著《革后余生——从牛津大学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三)

《零八宪章》是体制内外精诚合作的高潮。友渔参与了《零八宪章》的发起和签名。刘晓波被捕后,他和一些朋友立即发表公开信“我们和刘晓波不可分割”。友渔是这样的一面的旗帜,无怪乎当局不顾起码的脸面也要把他罗织入狱。自那时起,大陆的报刊、媒体(包括网络)上就再也看不到友渔的文章的踪影了。

阅读更多

胡平:推荐徐友渔新著《革后余生——从牛津大学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二)

2024.04.30 学者徐友渔  记者章丽摄影 00:00/00:00   徐友渔这本《革后余生》的副标题是“从牛津大学到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在前言里,友渔写道:阿多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自从经历了六四屠杀之后,我再也无法以身为一个书斋学者而满足,今后我所有的研究、思考、写作,都必须与正在改变的中国现状相关,必须和追求自由、民主、法治的目标相关。...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