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s

李劼:如果國民黨 1949 年後繼續執政──評陳冠中《建豐二年》

<div>現在定居北京的香港作家陳冠中的小說&#9472;&#9472;《建豐二年》,跟《經濟學人》的假設有異曲同工之妙。跟之前兩本著作《盛世》和《裸命》一樣,陳冠中繼續為中國把脈,不過這次用更顛覆、更具玩味的方法,去寫他眼中的中國。這本書的副題是「新中國烏有史」,所謂的「烏有史」就是「What If」的歷史,那種疑幻似真的虛構歷史,貫穿全書都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名字(真的是「名字」,在書中他們沒有姓氏),像振開像京生、像浩雲像歐梵和樹森。讀著讀著開始分不開現實與虛擬&#8230;&#8230;</div><div></div>

阅读更多

李劼:給後世香港──評《思索家邦》

<div>第一部香港民族史《鬱躁的家邦》(香港初版原題《鬱躁的城邦》)的作者徐承恩,在他的新作《思索家邦》之中,大步跨出了敘事史(narrative history)的範疇,走入了政治與思想評論的領域&#9472;&#9472;更正確地說,跨入了以歷史為方法的政治與思想評論的領域,以史論(historical critique)的形式,從世界史的脈絡之中凝視香港的受困,剖析受困的根源,並且苦思脫困與獨立之路。當鬱積已久的香港民族意識在五個月喧囂、躁動的流水群眾革命中全面爆發、展演之後,這冊追求香港靈魂深度的著作適時出現,安靜而雄辯地宣示了香港民族主義正在步入一段長期、持久、艱辛的思想的陣地戰。</div><div>&nbsp;</div>

阅读更多

李劼:真實或想像──評《被扭曲的中國》

<div>《被扭曲的中國》給我們的最大啓示,即在於提供不同於美、日等國的觀點。作者對於中國的觀感,並不是全然「唱好」或「唱衰」,因而極具參考價值。此書的最大缺點,即在於他所刻劃的中國是胡温體制下的中國&#9472;&#9472;一個可能是蔣介石及其信徒所嚮往的理想國度,而非充斥著「被自殺」、「首先是中國公民」等話語的習近平時代。</div><div>雖然以作者的觀點來看,二十一世紀仍然不大可能屬於中國,但作為一個高速進步中的國家,中國的各種面向值得我們深入瞭解。因此,此本書實能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div>

阅读更多

李劼:民主該怎麼真正開始站穩腳步?

<div>《民主會怎麼結束》一書雖然標題吸睛,但其實延續了此一論點,但把焦點從二十世紀歷史轉向了當前的政治,且特別針對川普的崛起與中國模式對民主的挑戰,進行了精采的分析。不過,本書內容以診斷為主,朗西曼沒有提出明確的處方,甚至在許多時候對民主的未來頗為悲觀。</div><div>的確,相較於兩三百年的中年危機西方民主政治,民主化才三十年的臺灣社會可能是真正的還是一個年輕人,甚至碰上任何問題的時候會直接懷念過去那種相對穩定且只要不批評政府,過著政治歸政治、其他歸其他的日子即可安逸的年代。提醒我們不該輕易套用另一個歷史脈絡的問題和處方來看待自己時代的作者,或許會說,我們此時該擔憂的不是民主會怎麼結束,而是:民主該怎麼真正開始站穩腳步?&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

阅读更多

李劼: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民族主义

本文主要想讨论一下毛泽东逝世后当代中国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政府如何利用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这个工具来支撑自身的政权。首先,本文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两词是同一个意思。其次,本文认为后毛时代在中国大陆出现的多次仇外和反西方示威暴动,性质上都并非真正的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体现,因为这些骚乱都无一例外地由政府背后策划和赞助,民众绝非发自内心地为国呐喊。最后,本文的结论是中共的努力在最终可能事与愿违,因为由政府操控的后毛时代之中国民族主义的歇斯底里般街头发...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