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杂志第10期披露,胡锦涛力主在胡耀邦九十周年诞辰的时候搞连串纪念活动,实质上也就是为胡耀邦平反。但他的这一提议在政治局中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支持,而反对者中除了黄菊、李长春、罗干之外,还有一个人让人未曾想到,这个人便是温家宝。而且,更出人意料在是,温家宝的反对态度比另三位还要坚决。
那么当然我们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进行一下分析,为什么温家宝不同意为胡耀邦平反?我们应该注意到,根据《开放》杂志的介绍,温家宝之反对为胡耀邦平反的理由与黄、李、罗三人的理由并不尽相同。然而,正是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关注。而温家宝反对的理由是:胡耀邦平反了,赵紫阳怎么办?
笔者以为,温家宝以这种理由来反对为胡耀邦平反,其实恰恰不是反对为他平反,而是主张在为胡耀邦平反的同时,也一起为赵紫阳平反,甚至为“六四”平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如果说胡锦涛为胡耀邦平反是因为对胡耀邦有抱恩之心,那么,温家宝当然也应该对赵紫阳有抱恩之心。而且,与两胡之间只是一种提拔与被提拔的关系不同,赵与温之间的关系在提拔与被提拔之外,还有一层共患难的关系——共同出现在“六四”前夕的天安门广场上。所以,如果纯粹个人感情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政治操作行为,那么,胡在这一操作中投入的感情因素应该不会多于温。
另有两件事可以佐证这一分析。还记得去年温家宝在就任总理的记者执行会上就记者有关“六四”问题的提问所做出的有别于他人的微妙表述,即他没有像过去江泽民或朱熔基那样强调当时的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维护了当时政局的稳定”等标准说法,而是把这场“政治风波”放在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避开对六四镇压这一具体问题之对与错的回答,强调“当时的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成功地稳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强调他做为一个总理,最关心的还是中国要在未来二十五到五十年内成为一个强国,因此“团结和稳定确实比什么都重要”。他的这一表态等于公开披露中共最高层对当时处理六四问题一直就存在着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呢?也许就是他本人根本就不同意目前为止当局对“六四”的定性。
而在今年元月,在赵紫阳生命的最后时刻,不能前往医院看望他的温家宝在去陕西铜川看望矿难职工家属时,流着泪一再重复“我来晚了”!与赵紫阳当年在天安门广场上相同的话语,相同的神态,意味深长,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所以,如果从个人感情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温家宝有着充分的意愿为赵紫阳平反。而如果抛开个人感情的因素,那么,我们同样应该看到,胡、赵两人的平反确实也是应该共同来进行的,因为赵的出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与纪念胡有关嘛。那么,既然胡没有问题,赵又有什么问题呢?
而且,如果对比给两人平反之政治操作的意义,给赵的平反无疑也有着更重大、更深远的影响在里面。因为胡在中共来说只不过有一个“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而已,给他的平反对于现实政治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然而,给赵平反则就直接涉及到必须对“六四”事件做出重新评价,由此必然对中共现行的政治体制产生直接的冲击,使政治体制改革不得不拿到台面上来。而温家宝执掌总理两年来备尝现政治体制之苦,天灾频频,人祸连连,地方势力又日益做大,真可以说没有一件工作能做得彻底。由此可以想象他这个总理做地并不畅快。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他比其他中共领导人更有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意愿。而胡锦涛现在要来为胡耀邦平反,这当然是给了温家宝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于是也便出现了他以最坚决的态度要求把胡、赵两人的平反放在一起考虑的局面。
遗憾的是,胡锦涛以“赵刚刚去世,胡耀邦已去世16年了”作为胡耀邦平反、赵紫阳不管的理由,真地有些难以服人。因为,平反不平反只应该与是否被冤枉有关,而不应该与去世时间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