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7日,在香港举行的以“中国与没有共产主义的世界”为题的“中国的未来”第三轮国际论坛上,欧洲议会副主席爱德华·麦克米兰·史考特先生说:“如果劫取法轮功器官谋取暴利的指控属实,那么奥委会就不可能在中国举行!”此言大仁大义大善也。
这是我近些年来所到的西方政治家最具理性常识、道德良知和人性关怀的话语。假如2008年奥运会如期在中国北京举行,我想,这不但是对奥运会所体现的古希腊文明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嘲讽,更将是人的尊严、人类文明和世界正义的一场灾难!
奥林匹克运动会
(Olympic Games)
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村。公元前884年,希腊的伊利斯城邦和斯巴达城邦发生了一场为争夺奥林匹亚的战争。当时,频繁的战争使广大平民百姓厌弃诉诸武力,渴望和平的生活。遂后经协调,双方订立了神圣条约,规定奥林匹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并将其作为和平的圣地和竞技的场所。在古希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这一对矛盾,就由体育竞技活动暂时将其统一了起来。古希腊人的自由、民主与和平的美丽构想在这里得到了胜利。
古希腊奥运会自公元394年被禁止、沉睡了一千多年之后,于18世纪,特别是19世纪末期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4世纪至18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古希腊文化体育思想的高度赞美,引起了人们对古奥运会的向往。19世纪末,欧洲各国的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体育交往也随之增多,出现了第一批国际体育组织。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起恢复奥运会的。
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了举行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确认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一个具有法律地位和永久继承权的法人团体,总部设于瑞士洛桑。它的主要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精神,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青年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加强了解,增进友谊,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美好和平的世界。
但是,众所周知,奥运史上曾有过极不光彩的一页,1936年奥运会选择在纳粹帝国统治下的柏林举行——这个历史性的错误,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刻上了一道不可磨灭的耻辱印记!
1932年(一说1931年)国际奥委会将会址选在柏林。当时纳粹尚未上台,但已在蠢蠢欲动,气焰十分嚣张。纳粹原来是十分仇视和反对奥运会的,他们认为这是“犹太人和和平主义者搞的花样”。纳粹分子还斥责德国运动员在1932年奥运会上与黑人一起比赛,有损日耳曼民族的尊严。1933年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夺取了德国政权,使德国政局发生了剧变。鉴于当时的德国政治形势,1934年国际奥委会讨论了是否仍在柏林举行第11届奥运会的问题,并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前往德国实地调查。
负责这次调查的是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一贯玩弄"体育与政治"分开的美国人布伦戴奇。调查委员会一行到达德国后,耳闻目睹一些纳粹排斥犹太人、扩军备战等法西斯罪行,并觉察到纳粹上台后由反对奥运转为积极支持的真实意图。但其负责人布伦戴奇仍说柏林具有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国际奥委会因受希特勒宣传和表面现象的蒙骗,以及当时欧洲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最后仍维持了原议,在柏林举行第11届奥运会。
纳粹德国一反以往对奥运的仇视,热衷于举办奥运,其目的是想利用奥运会给法西斯德国蒙上一层和平、繁荣的面纱。他们印制了成吨宣传德国"繁荣与昌盛"的材料,耗费了巨资兴建了一座能容10万人的大型运动场,以及游泳池、体操馆、篮球场、豪华的奥运会村等等。1936年3月16日,奥委会官员会见了出任柏林奥运会大会总裁的希特勒,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从这位总裁那里得到了"全力支持"的诺言。同时,以戈培尔为首的纳粹宣传机器接管了全部筹备工作。
但是,德国法西斯所玩弄的欺骗手腕,仍被许多正直人士所识破。1936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保卫奥林匹克理想大会”,与会的有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瑞典、丹麦、荷兰等国人士。大会号召人们反对在柏林举行奥运会,积极争取将会址改在巴塞罗那。抗议浪潮席卷世界各地,纽约成立了一个斗争委员会,欧洲一些国家明确表态,不参加柏林奥运会,并积极支持筹办巴塞罗那奥运会。7月,法、英、美、瑞士、瑞典、希腊等20个国家的运动员,云集巴塞罗那,准备参加7月18日举行的运动会,可惜,由于开幕前夕法西斯分子捣乱,运动会流产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未能使国际奥委会改变初衷,奥运会仍如期在柏林举行。大会于1936年8月1日正式开幕,来自49个国家的4066名运动员参加以比赛。
从那届奥运会开始,点燃奥林匹克火焰是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之一。就在这样的开幕式上,那支象征着古希腊文明之火和奥林匹克至高荣誉的火炬被阿道夫·希特勒高高地举在手上,以此来证明亚利安人种的“优越”和纳粹德国的光荣与强大!大会于8月16日闭幕,东道主纳粹德国以主办国的有利条件,荣获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两个第一,可谓风光无限。
柏林奥运会是纳粹蒙骗了奥委会和国际社会,一手炮制出来的大丑剧。它严重违反了奥林匹克精神,为德国法西斯粉饰和平、欺骗世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愚昧软弱的欧洲看到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德国。奥运会刚刚过去三年余,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罕然发动了侵略战争,给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1954年庆祝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不得不为自己的当年的错误选择进行检讨,并发表了公报,认为“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了这届奥运会,产生了可悲的后果。”
相反的例子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那届奥运会却成了韩国人民推动民主改革的天赐良机。当时韩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派要求总统直接选举,迫使独裁者全斗焕下台,当局则坚决反对。1987年4月13日,全斗焕发表搁置改宪的特别谈话。6月,百万民众走上汉城街头,表达政治诉求,要求修改宪法,实行总统直选。全斗焕专制政府惧怕西方国家一起制裁,联合抵制汉城奥运,也为了改变自己的政治形象,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和世界潮流,不敢像以往那贸然动用军警予以镇压。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给韩国民运以极大的支持。1987年6月27日,美国参议院以74对0票一致通过促进韩国民主化决议案,支持韩国人民的民主化运动,要求韩国当局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1987年7月1日,美国众议院以421对0票一致通过促进韩国民主化决议案。此时韩国当局深知,如果朝野对抗,政局不稳,欧美国家联手抵制,到手的奥运会主办权就可能丧失,这对韩国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就这样,全斗焕在对抗不利,镇压不能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全面妥协。于是当局通过民主改革方案,给予政治反对派以合法的地位。并且开启了为“光州5·18事件”(1980年5月18日韩国民主运动遭血腥镇压,死亡192人,类似9年后的中国6.4事件)平反正名的法律进程。由此,韩国终于实现了从权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这是奥运史上最有光彩、最激动人心的一章。
目前,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年多的时间,中国当局对内镇压民众、暴虐人权、对外欺骗舆论、热衷奥运的状况与1936年的纳粹德国极其相似;与1987年的韩国也惊人地雷同。而在中国,1949年之后历次政治运动中遭迫害致死的8000万条生命和1989年六·四大屠杀亡灵仍未得到昭雪;特别是今年3月9日,被媒体揭露出来的苏家屯大规模集体灭绝、活体摘除法轮功学员器官惊天血案,正在拷问着西方文明社会(包括国际奥委会)的道德良知——是继续昧着良知、假装天真,对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灭绝人寰的人权惨祸视而不见,像当年支持希特勒一样仍旧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还是像欧洲议会副主席爱德华先生那样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担当起应有的人类正义与道德良知?这是摆在西方文明国家——包括各国政府、议会、政治家、国际奥委会及各位委员、各国际体育组织、各国奥委会以及全体运动员、裁判员等面前——亟待严肃回答的一个问题!
就在中国六·四17周年那天下午,“中国良心”高智晟律师在回答爱德华先生就活体摘除法轮功学员器官事件的电话询问时表示:活体摘除法轮功学员器官,然后毁焚尸灭迹的事件,决不亚于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暴虐。在该事件没有曝光之前,他所调查的法轮功学员中就有相当一部份人的亲属被迫害死之后发现尸体被缝合的迹象。中共摘取死刑犯人器官在世界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里的暴利,会促使一直从事这方面罪恶的人员,在法轮功学员“打死算自杀”的政策下,即使上面没有命令,在这些没有任何保护的法轮功学员的身体上摘取器官也必然会发生。高律师表示,中共目前恶劣的人权状况,在法轮功群体上所行之罪恶,是在对整个人类犯罪,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这样的罪恶必须终止,一分钟都不能再延迟了!
体育与政治从来是一枚金币的两面。企图将体育与现实政治分开,不是痴人说梦,就是别有用心。当一名奥运选手穿着印有自己国家国徽的运动衫,唱着国歌、高举国旗出席开幕式时;他们在领奖台上听到国歌响起、看到国旗升起时,他(她)们完全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荣誉与尊严。当一个国家派出的奥运代表团通过奥运会主席台,接受主办国元首检阅时,也就是参赛国向举办国献上一份热情的祝贺与诚挚的敬意!如果这一幕真的将出现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那么,人类社会无疑于在赞扬、鼓励一个全面残害人权的法西期式的独裁政府;无疑于在拿“和平、博爱、友谊、进步”的奥运大奖,奖赏一个嗜血成瘾、永不改悔的刽子手!
殷鉴并不遥远,希特勒在11届柏林奥运会开幕式上,得意洋洋地挥手致“纳粹礼”的镜头,世人仍记忆犹新。我可以断言,今天如果再让一个业已犯下、并正在犯下比纳粹帝国更加严重、更加骇人听闻的反人类、反文明罪行的政权,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东道主,那必定是人类文明的耻辱与灾难。但愿爱德华·麦克米兰·史考特先生之言——“如果劫取法轮功器官谋取暴利的指控属实,那么奥委会就不可能在中国举行”——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2006.6.5.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