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太石村民维权案件律师手记(三、四)

郭艳
 

 三、首进太石村
 

    步出沙湾公安基地,搭摩托车到番禺市桥打到的士,一路上阴雨绵绵。进村后,我们一路打听着向村部寻去。在进村路 上,我对太石村的文化设施、卫生环境等状况有了初步轮廓,它与自己理解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相去甚远。客观地说,太石村的道路规划还行。然而,厂房、荒地、黑嗅扑鼻的河涌,显出早期工业化的特征。从村子的房屋建筑,已看出明显的贫富悬殊。在以后的六次进村中,我始终未发现图书馆、文化艺术 馆、影剧院、运动场、教堂、寺庙和博物馆等与文化沾边的建筑物,感觉不出太石村的人文气息。如果不是为了工作,我决不会对它产生故地重游的雅兴。它既不是岭南典型的桑基鱼塘框架,也非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牧歌、天人和一的原始美,更不是现代康拜英,它给我的印象是一种非农非工,不伦不类、杂乱无章、令人不悦 的、对土地不尊重、对自然毫无敬畏的、贪得无厌的、得过且过的、不为后人着想的一幅“败家子”景象。它透出这土地主人的贪婪、愚昧、阴险与凶残。
    太石村的景观,它远不及我的出身地-----滇南的任何一处山寨的风韵与诗情!它不会激起你心底的依依不舍与纤纤柔情,它使你产生的是遗憾和憎恶。
    到 了村部,只见无以计数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村部院落的空地上,一楼大厅里,有几位老年农妇正在用晚饭。地上有几张木凳和草席,有人留宿的气味和迹象。村民热情地递过一瓶矿泉水,这时,自己感到真是口干舌燥。也有人主动张乐着要为我们弄晚饭‚被我们谢绝了。我计划在村里最多逗留一小时,办 完事就迅速离开。
    村民们忽地围了上来,大家七嘴八舌,情绪激愤地向我们讲述村里发生的事。他们用白话兼生硬的普通话和当地土语,交叉着提了许多关 于选举和罢免方面的法律问题。我和实习生未打断,而是耐心地倾听着他们的倾诉,将重点记录在案。没能听懂的地方,我就请实习生翻译一遍。杨茂东则在院子里坐下,接了几个采访电话,没跟我进大厅。
    村民宣泄一阵后,我等他们情绪缓和下来,就直接告诉他们,自己今天进村,只是为被关押的七人提供法律帮 助,自己是首次听到他们讲村里的事,对此,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其实,律师的工作很局限,只能在授权范围内提供服务,与他们的希望会有差距,请他们谅解我。但是,我会尽力而为。
    在等七位委托人重新明确委托事项时,我请实习生作笔录准备。
    这时,有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在村民中盯着我。为不在村 里耽搁太久,也为确保证据的客观真实性,我请围观村民各自回家,独自将2005816日亲眼目睹的经过,如实写成《亲笔证词》。同时,我讲明了作证的法律后果,要求证人附上身份证复印件和联络方法。对能用普通话交流的几位村民,我选了有办公条件的村部三楼,同实习生先安静地作笔录,后又让被询问人回去 自行完成一份《亲笔证词》。
    很快过去了两个半小时,约在当晚2140分左右,由村民自发组成护卫队,一直护送我们三人回广州市区。一路上,我们发现被不明身份者跟踪着。
    首进太石村,不仅证实了我的判断,耳闻目睹的一切强烈冲击着我的心灵。我真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农民竟然这么悲惨!
    我耐心倾听村民诉说,他们含着感激的泪花,白发苍苍的老人,不断地重复着“多谢!多谢!”二字,他们那渴望的目光、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把生死置之度外、一路护送的仗义豪情……这一切,都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感情已很稀罕,文革的阴影仍未完全消除。儿时,我就深谙“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训诫。
    我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是一个彻底的“农盲”。以前,我曾耳闻过一些内陆农村的情况,很间接。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广州番禺标兵村的这番情景,它打彻底破了我内心的平静。面对近在咫尺的农民现状,在南粤安居乐业已十余年的我,被强烈震惊了!
    既然农民委托了我,这就是我的工作,这些农民的事,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怎能对他们的感受无动于衷呢!
    有关政府将怎么处理太石村的问题?
    公仆为什么不能尊重一点主人的需要?
    能选举为何就不能弹劾罢免呢?明明有法,为何不依法处理?
    老爹老妈用小米加步枪赶到台湾的“蒋匪帮”能做到的事,为何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却不能试一试?
    开个听证会,依法裁决纠纷,这种既经济,又有益于社会稳定和政治文明的管理方式,这个有过数千年灿烂文明的礼仪之邦,为何就不能借鉴汲取呢!
    民族整体的人格隈琐与精神的“东亚病夫”症侯,还要延续到何时?
    如果对太石村这类矛盾放任失察,导致农民揭竿而起,那么……想到此,我已一身冷汗。
    我回想起《李昌平致朱总理的信》,陈桂棣夫妇撰写的《中国农村调查》,不禁思绪万千,难以入眠……上述书信中的情景和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依法治国”“构建和谐”是那么格格不入!
    我打开电脑,查看杨茂东发来的邮件。然而,却中了病毒。整个周末,就在抢救电脑文件中结束。

四、 会见当事人,律师建议遭挫
 

    822日星期一天,晴。清早,我赶回珠江新城的办公室,补开发票下楼后与杨茂东、唐荆陵律师会合,一同赶往番禺沙湾。这是和唐荆陵律师初次见面,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干净利落,沉稳内敛,谈吐富有理性,工作认真主动,谦逊好学,精通电脑……我们一见如故。
    唐荆陵是上海交大化学专业毕业的,70年代生人。在我们相互熟悉后,我把前日的初查情况与唐交流。由于司机不熟路,到沙湾已过1100。为预材料备案,复印又耽搁了二十分钟,进拘留所办手续已接近1130
    拘留所警员很通情达理,没找一点岔子。唐在填写会见单时,我环顾拘留所办公室四周,一尘不染,警员们有序地忙于自己的工作。一侧窗台上,放满各式竞赛的奖品。这个场景使我感到熟悉和亲切,它展示出拘留所这个团队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一面。
    我 们从1140正式开始会见,原计划在1330结束调查。然而,当我问完第一位违法嫌疑人后,调整了全部计划。在认真分析裁决书与传唤证及违法事实后,我们两位律师统一了观点。我询问,请唐荆陵作笔录或交叉询问并记录。每结束一位嫌疑人的问话,我都为其拍照,提醒其注意事宜和必要法规。其余的六位嫌疑人被捕的情况越来越荒谬。他们中,有围观时被捕的、有乘摩托车正常行进中被捕的、有在围观人群中拍照时被捕的……不一而足,七人都被反复追问:“谁是村民集 会的幕后大老板?谁提供了经费?”会见调查与我首次进村的证据相吻合。
    我们初步发现,番禺公安分局对这七位村民处罚行政拘留的裁决,无论采用的违 法事实,还是在适用法律上,都存在明显的瑕疵。在执法程序上,属于典型的先裁决,后取证的违法行为。这种执法方式,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思维定式的产物,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生长的“职业定型”。然而,延用这种陈腐的执法模式,已与当今执政者的治国思路,乃至融入国际大潮的初衷背道而驰。它的存在,对落实中央 政府的大政方针,将是百害而无一益的。因此,我认为,无论从公民义务还是律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出发,只要是一个有正常思维和良知的人,就有责任将这种现状如实呈报高层。我以为,唯有真实客观的情报,才有助于高层正确决策,才能有效地减低误差率,避免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
    会见大约在下午1630结 束。我和唐对近来各地农村发生的同类案例,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般性与特殊规律性,进行了对比讨论和分析,我也将首进太石村的所见所闻与担忧,向唐直言。从事件的不同角度剖析,我们论证了预见的后果,确定了避免事态突变的可行性方案,两人的观点再次统一。
    我们认为: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各种问题积累,矛盾交织的复杂背景下,政府应全面了解情况,兼听则明,求同存异,减少误会,以预防和输导为妥。而偏听偏信,主观臆断,甚至不惜以违法执法,滥用职权的方式处理问题,只会酿成新的冤假错案!积累新矛盾!
    本 案的有关政府的这种处置方法,不但与中央的大政方针相悖,更严重的后果是,它先入为主,动警力介入抓人,这不仅无助于减缓矛盾,反而易使矛盾升级质变。一旦矛盾被激化,很快会演变为群体性事件!过分迷恋强权,等于先把政府置于群众的对立面,与人民为敌,政府最终只会陷入被动,失去存在的根基,这政府等于在 自掘坟墓,若被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势利导,其后果可想而知……
    为防止矛盾加剧,我们分析,公安部门放人,也许会使势态得到暂时缓和。
    我们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一触即发的危险性提示经办单位,我们有义务把事态引向法治轨道。总之,从顾大局,求稳定角度,我以为经办单位能同律师达成共识。
    我和唐早已过了午饭时间,我又饿又急,感到心慌。然而,焦急使我们顾不得用餐,也来不及静下来写书面材料,我决定直接找法制科经办人尽快交换意 见。当时,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召唤着刻不容缓。我对唐说,“我们必然立刻郑重建议公安部门,请他们考虑启动暂缓执行程序。”
    在我们连续工作的六个多小时内,杨茂东一直在一楼大厅等着,他见我们出来,高兴地迎上来,问,“是否今天就可以放人?”我们告诉他,情况并不象他期望的那样。不容多说,我们三人又到回到四楼。
    这次接待我们的是一位R姓的警官。我们开门见山,R警官很实在地告知我们:“暂缓执行真没操作过!”我说,“自己也是首次遇到这种情形,这真考验 人的灵活性,也没有先例供参考,我希望咱们能不拘一格,突破常规,在事件萌芽状态下有灵活对策,就做头一个吃螃蟹的人吧!”
    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起具体担保等可行性方案,指出暂缓执行,不仅可给经办人完备证据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尽快缓和矛盾,预防更激烈的民变发生。对七位当事人处罚程序上的瑕疵,我们也点到为止……总之,我们当时就想尽全力避免分歧,达成共识,把事态引向良性互动方向。
    但是,R警官与我们的分歧不仅是对事件的理解认识上,其价值观和整个“场”都与我们相排斥。他那句“请你相信,我们公安能控制任何状况!”的话,使我寒彻骨髓。
    当眼睁睁地看着人比机器更坚硬、更冰冷时,身处酷暑中的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阵阵寒傈!
    杨茂东和唐荆陵还与R警官谈论什么,我一点也听不见了,我只觉得,自己在一点点消失。这时,脑子里涌出海子扑向飞驰列车的一幕……
    我曾不止一次地与海子的室友常远分析,“他为什么不求全尸,而要让冰冷的机器,把自己的血肉之躯撕碎?他为何要选择如此惨烈的方式?” 这位惜日同事的自杀方式,一直困扰着我。
    在时下中国,因各种原由,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自杀的行列里,而海子的方式还是特例。在国人哀怨不能选择生,但求把握死的权利时,就在我与R警官谈话的此刻,自己忽然顿悟:“也许,海子是表达血肉之躯,对钢铁机器的蔑视与无畏吧!”
    海子,你同意我的判断吗?

(待续)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chinam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