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教会探访上访村

余杰


(2006年07月19日发表)

 
    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漂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人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这样,你的光就必发现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医治要迅速发明。你的公义必在你前面行,耶和华的荣光必作你的后盾。

——《以赛亚书》五十八章七至八节
    
    
    二零零六年七月十六日下午五点,方舟教会在完成主日敬拜活动之后,二十余名教友赴位于北京南站附近的上访村探访。
    我们产生到上访村探访的念头,直接的原因是两个引子。一是作家廖亦武和艺术家高氏兄弟在海外合作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上访村》的著作。这本著作以大量第一手的访谈和图片资料,揭示了北京南站附近的上访村中种种惊心动魄的事实。信访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标志之一,它既是中共当局掩盖社会矛盾的遮羞布,也成为底层民众惟一的希望所在与抗争方式。在《中国上访村》一书中,记载了许许多多惨绝人寰的“访民”的经历——在今天中国,有顺民、暴民,也有“访民”,就是没有公民。在众多的访民当中,有人已在这一臭气熏天的“都市里的村庄”里住了超过十年的时间,这里已然成为他们“最后的家园”。二零零五年一月十七日,中共当局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将“不得压制、打击报复、迫害信访人”作为信访工作的重要原则。但就在此条例公布之后不到半个月,北京警方于一月三十一日出动大批警员,将信访村中居住的数千访民强行带走,据说这是为了确保每年二月召开的“两会”的“面子”而例行的公事。由此可见,正如政论家胡平所说的那样:“在现有的权力结构没有改变之前,仅仅是在纸面上加强对权利的保障,只能是自我欺骗。”
    第二个原因是,前段时间有几位来自上访村的基督徒前来方舟教会聚会。他们那种经常受警察骚扰的“敏感”身份,以及卑微的社会地位,使绝大多数的城市教会不敢或不便接纳他们。方舟教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家庭教会,遵循圣经的话语,实践耶稣基督的吩咐,凡是愿意倾听福音的人,都向其敞开大门。因此,不管是六四受难者的家属还是上访村的访民,不管是国安国保的秘密警察还是胡主席和温总理,我们都欢迎他们前来参加主日敬拜。在主日讲道之后的分享里,这几位来自上访村的基督徒兄弟姊妹,向我们讲述了上访村里的真实生活。他们虽然生活在渣滓和尘土之中,却因为信仰而蒙福。他们在受到警察殴打的时候,仍然为这些暴戾的同胞祷告。方舟教会中有许多从事律师工作和研究法学的成员,能够为这些沉冤待雪的访民提供种种专业上的帮助。但是,我们更感到,应当“与哀哭者同哀哭,与捆绑者同捆绑”。如果我们不曾亲身去上访村,又如何实现对这些受苦受难的同胞的“爱”呢?那样的隔岸观火式的“爱”,岂不成了悬浮在空中的肥皂泡?
    于是,到上访村探访成为方舟教会的共识。为了此次探访,连日来方舟教会的成员们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工作。牧师和传道人在讲道时,多次提及耶稣基督对穷乏人和冤屈人的关爱,“爱人如己”是所有律法中最大的律法。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应当在这个弯曲背谬的时代里做光做盐,所谓“做光做盐”,仅仅是像先知那样指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罪孽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自己并不在这些罪孽之外。我们更需要彻底谦卑顺服下来,更需要像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一样,去关心和帮助那些深陷绝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同胞——上访村的访民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整理并清洗了家中的一批旧衣服,这些旧衣服搜集起来有将近五百件之多,我们计划将这些衣物捐献给上访村的访民。方舟教会还专门针对此特别事项进行了“十元奉献”,即在每次主日聚会时,呼吁教友们为此奉献出十元人民币。在北京,十元人民币也就是一份最简单的盒饭的价钱,也相当于乘坐出租汽车的 “起步价”,这个数目是大部分教友都能承担的。两个多月来,大家一共为此奉献了两千多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便用这笔奉献款购买各种访民急需的食品和日用品。在此次主日崇拜活动之前,方舟教会的几位同工分头到附近的超级市场里购买了面粉、方便面、食用油、盐、饼干、牛奶等食品和洗衣粉、肥皂、牙膏、牙刷、毛巾、面盆、碗等日用品。这些物品很快便将五辆车的后备箱全部装满了——当然,对于日常居住人口超过万人的上访村来说,这点物品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驱车约四十分钟,我们便到了位于北京南站附件的上访村。经过几个繁华光鲜的新兴街区,残破肮脏的贫民窟露出了其狰狞的面目。上访村就在南二环路边上数百米外,离中国的权力中枢中南海仅仅数公里之遥。在这几条狭窄的巷子里,两边是一些食品店和杂货店,中间则四处是污水和垃圾,这里显然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当访民们发现我们这群陌生面孔的时候,都围了过来。他们当中,有的人身穿写着斗大的“冤”字的衣服,有的人拿着厚厚的申诉材料,有的人身体残疾只能推着轮椅,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戴着眼镜,访民们大概认为我们是记者或微服私访的官员,差不多将我们当作在苦难中终于见到的大救星了。有一位访民高高举起这样的标语:“胡主席,温总理,我们好想您们,您们快来看我们!”然而,胡主席和温总理并没有挂念他们。虽然从中南海驱车到这里只需要区区二十分钟,但胡主席和温总理那高贵的皮鞋岂会踏在这淤泥与垃圾之中?
    我们找了一个稍稍宽阔的路口,便开始分发这批食品和日用品。一双双黑黝黝的手向我们伸了过来。“有教会来给我们送东西了!”人们兴高采烈地呼喊着,很快周围便聚集起上百人来,他们如同过节一样,这是上访村里少有的欢乐的时刻。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后,这些物品便我们被分发完了。面对那些晚到者无比失望的神情,我们只能表达深深的歉意。我们深知,我们的探访和派发物品,对庞大的上访村乃至对每一个访民的生活来说,都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无法改变整个局面。但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上访村的状况将永远这样持续下去,最终成为这个时代的不可挽救的溃疡。如果我们尝试着开始做了,也许会有更多的基督徒、教会和同胞也来尝试着如此而行。那么,某个转折点也许会由此出现——那便是爱遮盖恨、公义胜过不义;那便是“让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中国已经有了数千万的基督徒和数十万的教会及团契,我们不能躲起来偷偷摸摸地持守我们的信仰,不能满足于充当礼拜天的基督徒,更不能对那些饥渴的、呻吟的、苦痛的同胞视而不见。教会不是俱乐部,信仰也并非自娱自乐甚至自慰的工具。因此,没有爱心及灵性的复兴,便没有中国教会的复兴。
    方舟教会走出了这第一步。我们还计划使得这样的探访成为教会的“传统”——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便去上访村、孤儿院、养老院等地方探访。在探访中,我们获得的东西比我们给予的东西更多。我们在出发前的祷告中,求神引导、求神怜悯,让我们所做的一切合乎神的心意。我们的举动不是施舍,更不是挑战。比我们带去的物品更重要的,乃是微笑、倾听、握手和拥抱。美国记者里斯曾经针对美国纽约贫民窟的状况写过两本书,一本是《另一半人怎样生活》,另一本是《与贫民窟的斗争》。里斯将贫民窟比喻为一个溺水的人,如果一个人溺水了,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先将他拉上来,然后再谈别的。如果没有人向他伸出援手,他是无力自救的。
    毫无疑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蕾莎修女便是这样一个向溺水者伸出援手的人。她在面对诸多批评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解释说,自己不是政治家或经济学家,不能在政治与经济层面研究并解决贫困和社会不公的问题,但她知道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人们失去了爱的能力。特蕾莎修女告诫公众说:“我们帮助的,是那些无论你为他做过什么,他在某些方面仍然必须依赖别人的贫穷者。总是有人说,与其给他们鱼,还不如教他们怎样钓鱼。我们只能回答,多数接受我们帮助的人,甚至已经没有了手握钓鱼杆的力气。”如此,方能实实在在地活出耶稣的模样来;如此,“必不再听见哭泣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的“新天新地”方能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二零零六年七月十九日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chinam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