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


 

【忠德】郭店竹简中有这样一条:“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 ‘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问:‘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恒称其君之恶”,意谓经常指出其君的不善之处,包括各种非正常、非正确、非正义的思想行为。子思对忠臣的这个定义,至今依然生猛火辣。老憨厅友引申说:“恒称其国之恶者,乃爱国者也。”这才是吾儒心目中的忠臣和爱国者,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和爱国者。依据儒家标准,当今那些所谓的忠臣和爱国者,统统是奸邪谄佞和乱臣贼子。不仅是中华乱臣、民族贼子,于马帮也是乱臣贼子。忠奸颠倒,道德反常,莫此为甚,莫马家时代为甚也。 

 【忠德】忠字有立心中正和尽心于人两个核心义,是为人为政不可或缺的道德要素。司马光说忠信二德:“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四言铭系述》)尽心于人的人,包括亲人、君上、同事、朋友等等,没有局限性。只要对方是人,只要对之有承诺或与之有关系,就要忠信以待之。儒者忠于所有人,唯独不忠于君,天下宁有此理。潇湘厅友言:“忠字,从中(破读为四声,动词)从心,谓合于本来良心也。本来良心,即是诚的,无不实的。所以,忠即发于本心,无一豪不实的。发之于事,即忠于所事,尽职尽责;发之于事君,即忠君;发之于安世济民,即尽心尽力为民父母。”《说苑敬慎》记载了孔子和颜回一段对话: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修身免祸,恭敬忠信四德皆不可缺。 

 【忠德】忠德虽然重要,不宜过度拔高。《忠经》就有拔高之嫌。中字上中下心,有人将忠理解为中心,又引申为中道和明明德,这就拔高过度。忠孝节义,孝悌忠信,可以平起平坐。严格地讲,孝高于忠。盖孝悌为“为仁之本”,即仁道仁德的根本。另外,忠与恕亦可以平起平坐。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注意,曾子此言并不完全合乎孔子本义,不如说,夫子之道,仁义而已矣。仁义之道即仁道。仁,就是夫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那个一。《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忠恕与道有违,只是不远,可以通过忠恕而得进入道境界。 

 【忠君】不少学者认为法家忠君,大谬不然。法家最无忠心,最不忠君,当然也最不爱国。法家是极权主义和利益主义的结合,忠的是权力私欲,爱的是荣华富贵。君不见,受到秦国重用的商鞅、李斯、赵高等等法家权臣,关键时刻无不叛国叛君乃至弑君。法家王朝,不是绝对没有忠臣,但肯定罕见。试想,秦廷文武大臣中如果有几个忠臣,赵高又焉敢明目张胆地指鹿为马。注意,君本主义和忠君是两回事。君本主义是古典极权主义政治哲学,以君为本,君贵民轻,恰是一种极不道德的学术。政治上的君本主义,与道德上的极端利益主义和恶性利己主义相辅相成。君本主义最不忠君,最为自私,最易背叛。法家门内奸佞多多,叛贼多多。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和儒门。求忠臣于法家之门,大错特错。 

 【君臣】法家马家无忠臣。马家所谓的绝对忠诚,恰恰是绝对不忠诚,绝对的奸诈、奸佞和奸贼。孟子说:“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朱子论及君臣关系时也说:“君止于仁,若依违牵制,懦而无断,便是过,便不是仁。臣能陈善闭邪,便是敬;若有所畏惧,而不敢正君之失,便是过,便不是敬。”(《朱子语录》)以此标准衡量,马家哪有忠臣!古人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古来孝子忠臣,绝大多数出自于儒门。 

 【儒法】儒家重视君主的作用,有忠君思想,但忠君有前提,君臣都要敬天保民。敬天就要信仰天道,承认道高于势,即道统高于政统,天爵高于人爵;保民就要以民为本,忠于民事,民贵君轻。同时,君臣各有各的道德要求,君礼臣忠。儒家重君忠君的圣贤和经典话语,都是在此前提下和语境中说的,都无违道德仁本、政治民本、万物人本之三本原则,这就与法家的君本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区别。注意,法家以君为本,唯君是从,但并不忠君。法家无忠臣,盖法家悖道缺德,唯利是图,唯权是拜,不可能培养忠诚之德。相反,法家人物无不欺诈暴力,无不善于逢君、欺君、叛君、卖君乃至弑君。君不见,商鞅造反,韩非助秦,都是叛国叛君;李斯、赵高伪造秦始皇遗诏逼扶苏自杀,都是欺君叛君,赵高最终弑君。2023727 

 【忠君】儒家反对君本主义和唯君是从,反对无条件服从君主,没有丝毫奴性,确然。但这与忠君毫无矛盾,不能因此否定儒家的忠君思想。儒家忠于道义,忠于职务,忠于朋友,在政治上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岂有不忠于君上之理。这方面孔孟都讲得很明白。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事君以忠就是忠君。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臣视君如心腹,不就是忠于君吗?孟子又说:“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离娄上》》)责难于君,陈善闭邪,就是恭敬,就是忠君。曾子强调为人谋而忠,这里的人当然包括君主。在儒家政治中,忠于道义和忠于君主具有一致性。贾谊说:“治国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其士,而下爱其民。故上忠其主者,非以道义,则无以入忠也;而中敬其士,不以礼节,无以谕敬也;下爱其民,非以忠信,则无以谕爱也。故忠信行于民,礼节谕于士,道义入于上,则治国之道也。虽治天下者,由此而已。”(《修政语下》) 

 【忠诚】忠于良知是最高的忠诚。忠于良知者,必然良知光明。在政治上,必能忠于民,忠于国,也必能忠于君。对于明君贤主来说,忠于良知者就是最好的忠臣。君礼臣忠,君仁臣义,君臣咸有一德,共同忠于人民和国家,可以建立最美好的制度,可以建设最伟大的国家。尧舜禹集团、殷汤集团、文武成康集团,是千秋万代领导集团永远的典范。对于这些伟大的领袖人物,历史会给予最丰厚的回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置身于当代,凭他们的德智,一定可以建起“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王道新礼制,一定可以在新的历史平台上重建中华文明新一轮。 

 【开蒙】非常有必要纠正一个非常普遍的世俗之见:肯定、赞扬、颂美才是尊敬,反对、批评、异议就是不敬。这个俗见其来有自,来自草上之风,朝廷之风。一些一辈子不投反对票的人大代表,于民于国于党都毫无责任感的典型的奸佞,居然被视为忠诚和爱国的榜样,世风民俗能不败坏乎。特此强调,真言直发才是尊重,是视对方为可以责难和陈善闭邪的君子;不敢直言则是不敬,是视对方为听不得真话、受不得批评的小人。谄言媚语更是大不敬,把对方当成暴君恶棍了。儒门应该树立这样一种风气:同道辩论或师友劝谏的时候,真言直发,直抒胸臆,就是恭敬;相互责难陈善,就是互敬。李二曲说:“责难陈善,不特事君宜尔,即事师交友亦然。” 

 【忠孝】忠生厅友言:“五伦之中,君臣为重,何也?盖缘君臣之伦,犹过父子之亲。若夫父子之亲也,其尊系于子之一身,君也者,天下万物之父母也,其尊与天齐,在万物上,故五伦以君臣为首也。”东海曰:这是君本主义思想,非正论也。仁义之道以孝悌为重,五伦之中以父子为重。亲重于君故。《韩诗外传》记载,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亲丧三年。君与父孰重?”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诗曰:“王事靡盬,不遑将父。”《说苑·修文》也记载了齐宣王与田过的这段对话。 

 【日本】日本人忽仁而重义,忽仁义而重忠孝,以忠孝思想立国。其《教育敕语》开宗明义:“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厥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敎育渊源亦实存乎此。”因为忽仁,虽然重义重忠孝,其义其忠其孝往往不正。不过,也不能完全否定之,不能说他们不忠不孝不义。自古艰难唯一死,日本人有自裁传统,勇敢壮烈,勇于承担,不可轻侮也。 

 【答客】沧海厅友持“儒者不忠君”的观点。他说:“荀子说,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这是忠君吗?这是忠于道,道即道义,即责任,即天下万民之福祉!”东海曰:忠于道忠于君不矛盾。君主正确,从之是忠;君主有误,不从是忠。君主有误,臣下要尽劝谏和纠正的责任。不能泛泛地说儒者不忠君。儒者在野,为民,当然不需要忠君;儒者在朝,为臣,那就不可不忠君。君主时代,君主代表国家,君主的利益与国家和国民的利益深度交集。故为臣者三忠:忠于民事,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即使民主社会,对于民选之君,官员也应该有一定的忠诚。 

 【答客】木见厅友言:“中国既有的权力系统,是一条线串起来的简单思维的存在,即‘一君万民’,由‘君’开始将整个社会串起来。”此说用于法家没问题,但不能用于儒家。传统儒家政治虽有公天下和家天下之别,但民本原则一以贯之。这就与君本主义的法家政治、神本主义的宗教政治、党本主义的马家政治都产生了明显的区别。“民本位家天下”这种模式局限性确实很大,民本原则常常受到家天下君主制的侵蚀和危害。不过,民本作为王道最基本原则,始终一贯。儒经不改,原则不变。 

 【答客】忠生厅友言:“儒者谏诤,必于密室,功则归上,过则归己。人主纳谏,出则曰:此上意也,非吾所知也。人主不纳谏,出则曰:今上英明,错在吾辈乃已。《书》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东海曰:此言不无道理。在君主时代,君主的利益与国民国家的利益密切相关,君主的权威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包括功则归上,过则归己。然复须知,这是君君臣臣正常情况下的臣德。如果君极端不君,臣视君如寇雠,就是理所当然的。臣下对于君主,谏诤、辞职和诛一夫,效忠和革命,皆各有其宜,宜因人因时而制宜,不可一概而论。另外,密谏只是谏诤的一种方式,密谏公谏,各有所宜。是否功则归上过则归己,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答客】忠生厅友言: “君臣父子,生民之大伦也,父可以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君可以不仁,而民不可以不忠。”东海曰:闻君忠于民,未闻民忠于君也。《左传》中季梁谏追楚师时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君忠于民无条件,臣忠于君则有条件,一要君以民为本,二要君使臣以礼。父可以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君如果不仁,臣可以劝谏,可以辞去,可以易位,甚至可以诛一夫。 

 【答客】郁波厅友言:“儒家首先是信仰,经义是信条,由经义解读出来的礼义是生活中事事物物上的准则戒律,婚丧嫁娶是仪礼之于生活。至于政治立场这个东西,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而改变。”东海曰:似是而非,而且大非。儒家政治上有三忠于:忠于民,忠于国,忠于君。故儒家的政治立场不能乱变。首先,人民立场绝对不能变,任何时候都必须以民为本;其次,国家立场基本不能变,宋辽金元同样以儒立国,宋朝之君臣就必须始终坚持宋朝立场。另外,君臣关系一旦建立,轻易不能变,君使臣以礼,臣就礼当事君以忠,不能根据需要而改变。 

 【儒眼】所有邪恶分子都无忠诚可言,一切非正义的忠诚都是伪忠诚。暴民对暴君的忠诚就是典型的伪忠诚。无论对家庭对国家,对领袖对战友,暴民都不可能忠诚。即使自以为诚,也是“诚于伪”之诚。暴君暴民,相辅相成,是极权暴政的标配。推崇暴君是可耻的,被暴民推崇更可耻。 

 【儒眼】君本主义和民粹主义相反相成。很多人混淆了君主制与君本位的区别。儒家君主制有公天下和家天下之别,家天下君主制之下仍要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的民本原则。儒家爱民忠君,为政则以民为本,为臣则对君尽忠,但反对以民为粹和以君为本。君本主义是古典极权主义,以秦法家为代表,基本特征是“君为贵社稷次之民为轻”,与儒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法家仅仅君本主义,不是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将民主和平等扩大化本位化,在没必要、不应该民主化平等化的领域倡导民主平等,在经济领域倡导平均主义,唯独在主权领域不讲民主,在法律面前不讲平等,并且放弃主权在民的文明原则。讲什么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甚至司法权都可以下放底层,却剥夺民众的选举权和基本人权。故民粹主义与现代极权主义两面一体。 

 【儒眼】一个臣下表示对君上绝对忠心,唯君是忠,就是绝对不忠,要因有二。首先,君臣都应该以民为本,以国为重。臣下礼当先忠于民,忠于国,然后忠于君。只忠于君,把君主放在第一位,便是不忠于民和国,即使真忠,也是愚忠。愚忠非忠。其次,君本主义者往往大奸大恶,擅于欺君弑君,商鞅李斯赵高就是最好的例子。各国马帮无不从党本位变成领袖本位,各帮中欺君和弑君者,包括弑君未遂者,多乎哉太多了。真正的忠臣罕见罕闻,万中无一。

2023/9/16余东海集于青秀山下独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