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大陆移民日益增多,海外华文的读者、作者群也迅速地壮大起来。仅就北美地区而言,就有不少综合的或文学的刊物在流通传播,更有种种文学活动在华人社区经常举办,各自的圈子内搞得颇为热闹,再加上其中有些杰出的作者创作发表了有影响的作品,在大陆或港台获得了更甚于在海外的好评,所有这些情况都显示出海外华人文坛的繁荣景象。正是在这一情势下,给海外华人文学或移民文学定位的论题和作总结的要求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纽约的一次集会中,主持人也给笔者派下了一个叫做“海外华人文学文化建构”的宏大论题。我对那题目大大地打了我自己的折扣,当场即兴谈了几点,事后稍作加减,以论述的形式在此简要地写出。
当代世界的读写情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变化首先就是作者群空前地壮大,不再像从前总由有限的一群名家坐镇,各按他们的字号,分发食品似的写给单一接受的公众。如今出现了一种写手群起,读与写互动、互应和互换的盛况,特别是在网际世界的撮合下,发表和阅读都极其方便,从写作到发表,从阅读到反应,都日益变得及时、随机和短兵相接,文字的传布面和反应点越来越分散化,因而也更加形式多样和偏离精致,很难再制作出吸引全体注意力和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来,即使是有所盛传或畅销,也多是一阵风劲吹过去。
在这种文字疯长的势头下,纯文学的作品与作家不但日益式微,“文学”这顶自命优越的帽子也很难继续包容很多破体出格的写作形式。要谈论海外华人文坛,相对于 “文学”这个已显得设限狭隘的命题,我看还是用涵盖面比较宽泛的“写作”,会更方便灵活一些。这样看来,要让我论说所谓的“海外华人文学”,一是限于我了解的范围,只能把可论的作者缩编到二十多年来走出大陆的群体,地域则只针对北美;二是面对文坛的实际现状,需要把可论的作品扩张到较为狭窄的文学创作以外。
移居海外的大陆客背景各异,目的也多有不同,但那么多同胞不辞劳苦,誓死离家出走,还有那么多学子,学有所成,却留下来决不返回故国,他们至少都共同认识到,北美的社会文化环境远比目前的大陆优越,身在海外,更利于发挥个人的潜能。特别是对有志于写作的人士,留在海外,最值得享有的就是写作和发表的自由,以及自由写作的安全保障。如果要就庞杂的海外写作总结出一个本质的特征,我看首先就是写作及发表活动所体现的全面自由。当然,存在着这一优越的自由条件,却并不意味着每个作者都自觉意识到所拥有的自由,更不意味着他或她有意愿和能力去自由地写作。若身在海外而仍未脱弃从国内带出的精神情感锁链,未清除往日生活的利害感残留,则纵然拥有写作自由的环境,还是会在举笔踌躇间进行自我审查,结果仍陷于画地为牢的情境。更有甚者,若把海外获得的优势有意当作返销国内的资本,则海外亦无异于国内,海内外勾通了互利,新世界的园地照样会受到旧框架的桎梏。所有这些因循操作的人士都应从海外写作的觉悟群体中排除出去,弃而不论,由他们搞他们得意的“海归”活动去好了。
海外作者群获得的另一个自由是走出了体制,但同时也失去依靠,因不再有作协、文联、文化馆和文学期刊那样的单位豢养作者的写作,其书写行动也就不得不最大限度地非职业化和单纯地个人爱好化。对绝大多数既不能靠写作谋生,也未能在读者群中造成影响的书写者来说,发表作品的效果多为同仁间的互相交流,其意义主要表现为活跃华人圈内的文化生活,通过同仁刊物或演讲、讨论诸活动,不过以各自的文字写真集构成聚餐品尝式的阅读飨宴罢了。这一类型的写作偏重抒写个人移居生活的甘苦,异国见闻中独特的个人体会,传播到国内,更为那里的读者提供具有感悟和增长见识的情事景致,同时也传达出渐行渐远中生出的漂流感和乡愁。在这一类写作中,明显的非文学倾向表现为大量的日常随笔和旅游札记取代了重立意、讲究文字美的文学散文。
另有些历尽苦难而有幸出走的作者,海天高邈,回眸故土,愁目脉脉,趁记忆尚未淡漠下去,写出了大量自传、回忆录性质的作品。他们悲悼死去的亲人,怀念受害的朋友,以个人的苦难经历诉尽了一九四九年以来,极权暴政下国人遭受的灾难。此类写作的非文学倾向则表现为以生动感人的非虚构作品取代了已经老套的小说创作,以众多个人有生命的微观记录汇聚起中国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普通人列传,在以文学的书写丰富历史叙事的同时,更把历史的想象提升到文学的感性层面,最终对叙事中纪实和虚构两方面的分合开拓出新的向度。
更有人紧抓海外论坛不受检查限制的良机,更不必忧惧刀笔吏算账的后果,他们隔岸观火,忧心如焚,专门以文化批评、时政评论、调查访谈等方式针砭时弊,及时就国内社会现实和文化动向发出那里的报刊网站上发不出来的评论性、报导性文章。此类写作则以立场明显和富有洞察的批评取代了从前国内那种“三家村札记”式的、卖弄着知识性内容,吞吞吐吐搞政治讽喻的所谓“杂文”。这一自由论坛的建立,不只使海外众多的有识之士在其供职之余得以发表高见,自立专栏,而且也为国内大量的异议作家开辟了越界的言论园地。海内外的这一沟通创造了一种广义的海外写作天地,这个“海外”已非纯地理上的海外,它成为一个把海内外自由写作联系在一起的阵地,有效地冲击了大陆当局对信息交流和意见表达的严密限制,使一个天涯若比邻的写作“华人村”得以建立起来。正是确立了这个打通海内外隔离的方向,海外的写作自由被化到了国内,国内的受限制状况更被舒解到了海外,这一双向的努力将一直坚持到国内人民的读和写取得全面的自由。
以上三方面可谓海外华人写作的“海外性”,其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由参与的普通作者群远离了国家体制的控制,他们不计成名成家的文学价值,他们追求认知、重自我表达和互相交流的写作目的也远远超出了谋取商业出版,旨在轰动的功利取向。对很多普通的作者来说,在海外写作和发表,往往并没有什么丰厚的稿酬可言,很多人都是在紧张地工作一天后,压缩自己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打开计算机,敲起键盘,注目屏幕,投入那深远的网际世界的。
现在还谈不上对海外华人文学的具体特征作学术性的总结,更不必急于树立所谓的经典作家,时间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有待进一步展开。现在的努力应该是让不断增长的作者群继续壮大下去,让没有限制的写作活动自发地扩展开来,让非文学化的写作探求中自然地滋长出新的文学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保持自由写作的品质,耿介地坚守独立作家自重的立场,宁寂寞于海外的土地,也不要急功近利地拉拢国内的权势,好去给自己铺垫上从海外到国内市场和文坛的大红地毯。独立是要付出孤立的代价的,海外华人的写作要在其置身的立锥之地上扎下安身立命的根,才开得出异域奇葩。这奇葩将奇艳到何种程度,那就要看海外的华人作者在如何独特地发展其写作的“海外性”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因计划会见欧盟官员被捕 维权律师余文生夫妇再度获刑
- 马斯克支持特朗普,中国商人政治沉默,两国企业家的不同命运
- 路透独家:习近平曾要求拜登把“不支持台湾独立”改为“反对台湾独立”,但遭拒
- 康正果:《浪吟草》大流行以來近作選(二十一)挽英時慰淑平
- 海外民运人士组绝食团 声援许志永
- 竞选商品销售量预测大选结果比民调还准?
- 日本大选执政联盟未过半 台湾学者:弱势领导恐冲击印太安全布局
《零八宪章》十周年
- 吴严:坚定信念,迎接大变
- 周锋锁:刘晓波铜像在爱尔兰高威大学落成
- 周锋锁:刘晓波铜像将于2024年9月11日在高威大学爱尔兰人权中心揭幕
- 孙文广关注组:刘晓波魂归大海,孙文广生死何处?
- 古道东风:因海祭刘晓波,笔会会员昝爱宗等人被刑拘
- 中国人权:纪念刘晓波逝世七周年(中英文)
- 夏伟:刘晓波的殉难(张裕 译)
- 陈立群:有大海就有晓波。晓波大海,大海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