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公務員人數長期以來都是國家機密。情況在2016年有了變化,人社部近期發布的《2015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等於首次向納稅人做了匯報: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公務員716.7萬人。
這是一個令人驚嘆、欣喜的數字。立刻就有人讚頌說:「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公務員人數並不高。」此結論也有理有據:美國2015年總人口3.2億,公務員人數是2800萬左右;中國13億人口,公務員才716.7萬。中國總人口是美國的4倍,而公務員人數僅為美國的1/4——這麼算下來,中國納稅人在供養公務員這個負擔方面,痛苦指數僅為美國納稅人的1/16。相當於幸福指數16倍。
這一完全與納稅人感受相反的結論是如何弄出來的?其實,就是偷換概念而已。此人所用的「美國公務員」概念,涵蓋了所有需要納稅人承擔開支的人員。即便如此,2800萬這個數字也是令人生疑的。而此人所用「中國公務員」的概念,則嚴格局限在「有編制的公務員」。而眾所周知,中國納稅人供養的人裏面,「嚴格定義的公務員」僅僅是一小部分,其它更多的是所謂事業單位、編外人員。還有一個巨大的人群,就是黨務系統、共青團系統。從中央,到省、市、縣,每一套政府機構,都對應著有一套共產黨系統、共青團系統。這些人的開銷,都由納稅人負擔。
僅就「有編制的公務員」數字,人社部此次公布的716.7萬,與其公布的其它數據也是打架的。人社部在描述1992年機構改革成果時,曾公布一個數據:當年停薪留職的公務員高達1000多萬。當年停薪留職的公務員只是一小部分,就超過1000萬,怎麼可能今天公務員總數就降到了700萬?當然,「1000萬停薪留職」這個數據貌似也不靠譜,太大了。
橫向比較,人社部的數據與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打架的。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08年政府機關人員1328萬。幾乎是人社部數據的2倍。中國的國家統計局以數據注水聞名於世,但在公務員人數上,統計局和人社部的目標是一樣的——盡量壓低人數。所以,就「有編制的公務員」的數據來說,統計局的相對真實一點。
說來說去, 中國納稅人到底供養著多少人?官方遮遮掩掩,60多年不肯公布數據。民間只能通過各種渠道去推算。民間推算出的數字是:在5000萬人以上。
官方為何不肯公布數據?是因為考慮到經濟學上的稅負痛苦指數。納稅人希望供養的人數越少越好。官方考慮到百姓情緒,於是盡量不讓百姓知道他們供養了多少人。
這種隱瞞,在過去或許是有效的,在今天則完全是不合時宜的。首先,公眾的納稅人意識近年來暴漲,此種變化不可遏制。納稅行為,是公眾與政府達成的契約,公民通過納稅來購買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既然是契約,就得公開、透明,否則就是對契約精神的違背。其次,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信息的封鎖越來越不可能。納稅人正在越來越知道自己到底供養了多少人。
與其讓納稅人千辛萬苦去推算,去越來越接近於真實數據,不如政府直接坦誠公布,贏得公眾的理解。
李克強總理前不久批評說:中國的絕大部分數據掌握在政府手中,而這些數據又有絕大部分沒有對外公布,這種局面必須改變。
此番表態很有誠意。大數據時代,對各種經濟數據的隱瞞,會削弱本國經濟的競爭力;對行政資源數據的隱瞞,則會降低行政效率,降低凝聚力。
你越想隱瞞的事情,別人越想知道;然後你就越要隱瞞。於是,整個社會分裂成兩大陣營——供養者和被供養者。雙方矛盾日趨嚴重,互相對立,對誰都沒有好處。
不如自己揭開來,讓對方看:瞧,就這麼多。其實對方很容易理解的。這一次公開716.7萬公務員數據,雖不準確,但已屬進步,值得鼓勵。
目前,在舒緩官民關係方面,球已經落在政府手裏。政府部門應該拿出最大的誠意,公開「納稅人供養了多少人」這一數據,並公開每年的供養費,最終公布公務員財產。
目前在各種財政數據要不要公布的問題上,政府官員出現了兩個判斷偏差:高估了當前的官民對立程度,低估了中國百姓對納稅痛苦的承受力。其實,現在還可以通過公開來換取理解、和諧。時機尚未逝去。
王思想:公務員人數公開為上策
中國納稅人到底供養著多少人?官方遮遮掩掩,60多年不肯公布數據。民間推算數字高達5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