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下一盘大棋
中国人从内心里厌恶折腾、混乱,他们希望岁月静好、安居乐业,可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文革中,中国人之所以疯狂拥护毛泽东和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末以来,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民族苦难,他们希望平静地活着。但结果却是被毛折腾得天翻地覆,魂飞魄散。200年前,托马斯 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所写到的:“过去的一切经验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还是情愿忍受,也不想为申冤而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形式。”纵观中国历史,所有的盛世,无论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还是康乾盛世,其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不折腾。孟子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也就是说不耽误农耕,谷子就吃不完;不滥捕,鱼和鳖就吃不完;不滥砍滥伐,木材就用不完。但不折腾只是老百姓的愿望,历史告诉我们,历朝历代不折腾的时代并不长,折腾乃至农民起义,并最终改朝换代是中国走不出的历史周期律。中国人不怕不理朝政的庸君,最怕有雄心壮志,要下一盘大棋的枭雄。不幸,今天的中国走了不折腾、被红二代称为抱着定时炸弹击鼓传花的胡锦涛,来了雄心勃勃要下大棋的习近平。
近来,网络上流传一篇署名瑞鹤借古讽今的文章《隋炀帝:朕的棋很大,你们都忍一下》,说的是隋朝隋炀帝下大棋的事,指的是当今独步中国的习近平。由于作者说得比较隐晦,观众朋友可能会不明就里,于是我进行了改编,删繁就简,将战略模糊改变为战略清晰。
话说,隋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丙辰日,也就是公元618年的4月11日,扬州城的琼花马上就要开了,可惜,喜欢看琼花的杨广大约是看不到了。
这一天,身为皇帝的他被部下宇文化及的叛军包围,看样子,是难逃一死了。杨广拿出了皇帝的威严,说天子自有死法不得刀剑加身,命令手下取毒酒,但是兵变这事儿事出仓促,哪里有现成的毒酒啊,于是,杨广取下自己的腰带递给了宇文化及的部下。
在杨广生命的最后一分钟,绞索越勒越紧,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登基时的样子,那时的他,意气风发,立誓要做一番前无古人的功业,当然,站在他的角度讲,这些伟业不能说没做成,平吐谷浑,万国来朝,开运河,征高句丽,事情还是一个个做了。各位,需要提醒一下,高句丽并非高丽,高句丽是汉朝到唐朝前期,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古国。而高丽是五代时期,朝鲜半岛出现的一个国家。此“高句丽”非彼“高丽”。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但杨广的大业还是以失败告终,意气风发的大棋最终下成了死局。
大业
杨广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想建立不世功业。他即位之后,改年号为"大业",这个年号是什么意思,一望便知。对他来说,如果不能建立大业,他的政治生命就已经结束了。
中国人很熟悉的一个说辞叫"万国来朝",最早就发端于他当皇帝那会儿。
万国来朝是大国气派的标配 纵观当时国际局势,反隋的海外敌对势力那么多,皇帝陛下每天都要同这些势力斗争啊。怎么分辨谁是反隋势力呢?这就要万国来朝了。
来了的给春天般的温暖,不来那就只有秋风扫落叶了。
对隋炀帝来说,他的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做比老爹更了不起的事情,如此才能是千古圣君。隋文帝统一了南方,但是,现在的大隋还没统一,辽东地区,高句丽分裂分子竟然打退了隋文帝的进攻,这给了隋炀帝建功立业的机会。
如果他能武统高句丽,那么这样的大业,岂不是彪炳千古?
运河
其实,高句丽的军事实力算不上太强。高句丽可以有恃无恐,甚至击败隋文帝,靠的是天时地利。辽东地处偏远,中原王朝调集兵力本就不便。而且,辽东朝鲜一带每到秋季都会阴雨连绵,这还专门有个词来形容,叫"秋霖"。入了秋,辽东朝鲜一带这里道路泥泞,无法行走,到冬天,就更是严冬地狱。
隋炀帝是聪明人,深知"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的道理。至于战略?没有战略,就是要用大隋的体量压死高句丽。那后勤补给怎么办呢?在隋炀帝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开运河。
后世写历史书的公知们总是说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巡游江南的愿望,他们哪里知道,隋炀帝这是在下一盘大棋,维护大隋的祖国统一。今天习大人折腾互联网巨头、打击教育培训机构和饭圈,也是令公知烧脑,为什么要杀这些下金蛋的鸡呢?因为习大人在下一盘大棋。
晚唐文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到,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十五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三百六十万人。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三百六十万民工死者竟达二百五十万人。
这些文人的记述简直是对隋炀帝大业的污蔑,开凿运河就算耗尽了民间的劳动力又能怎样?广大人民在隋炀帝的"大业"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能怎样?你了解大隋百姓吗?你知道大隋朝的GDP世界第一吗?你到过隋朝吗?你听过运河工人的劳动号子“只盼运河通,纵做鬼,也幸福”吗?
什么三百六十万死了二百五十万?皇帝在下大棋,这些都是为了完成崇高的大业,历史进程中的艰辛探索,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随着运河修好,大船整装待发,隋炀帝接着下令,集中全国的陆军到涿郡,集中全国的水军到东莱。各种物资也随着大军到达前线基地,光这次调兵,就历时两年。接下来,隋炀帝要以天下苍生为棋子,去下他的一盘大棋了。
大棋
大棋嘛,棋子数量自然是众多的。大业八年,也就是公元612年的正月初二,隋炀帝正式下诏,征讨高句丽。隋军的人数太多,二十四路大军从第一路出发到最后一路离开涿郡,就用了整整四十天。
按理说,这么多军队,这么充足的物资,水陆并进,隋军应该能像泰山压顶一样,干掉高句丽了吧。但结果却是大败而归。
隋炀帝不懂军事,在他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扼杀了隋军所有的优势。隋军前线将士早就看出问题就在隋炀帝身上,但皇帝永远正确,谁敢说他不是啊,于是,围城变成了打卡上班,大家一起躺平。
隋炀帝急啊,他御驾亲征,责骂诸将两面人,忘记了初心、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总之,什么招都用过了,但仍于事无补。
隋炀帝派出百万大军,最后活着回到国内的,也就两千七百多人。
这次征讨高句丽,损失了无数的军人物资,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此时,国内的民怨已经沸腾,尤其是山东、河北地区遭到的破坏更为严重,加上水旱灾荒,农民已经没有活路了。既然横竖都是死,那就反了吧,于是,隋末的乱世,就从这次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失败中酝酿开来了。
死局
隋炀帝是一个想构建东亚共荣的主,一小撮刁民闹事,怎么可能因此而停步呢,他可是要创造大业的,一次不行那就两次,百折不挠嘛。
大业九年,也就是公元613年,隋炀帝下诏二征高句丽。但这个时候,杨玄感造反了,并逼近东都洛阳。杨玄感可不是一般的造反农民,他可是隋朝的大贵族,人脉资源非常广,还握有天下粮草,这样的人造反,隋炀帝的统治岌岌可危。
于是,隋炀帝赶紧下诏让前线将领班师回国,镇压杨玄感的叛乱,至于为攻打平壤而准备的冲车之类的器械,都不要了,一把火烧了了事。等隋炀帝调集军队镇压了杨玄感的叛乱,就又想起了高句丽。这时候,天下已经大乱,各路造反军队已经无法弹压。
讨伐高句丽几次,耗费无数资源人力,结果什么都没得到,收获了遍地反贼,隋炀帝的大业进展的很不顺,这盘大棋没办法下了。
落幕
往后的故事就没什么好讲的。后世的公知评价隋炀帝,说他滥用民力,开运河,四处征战,奢靡无度,等等等等,但公知们怎么能理解隋炀帝的苦心呢?这不都是为天下苍生计么,这不都是大棋么,这个大棋没办法下,还不是因为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猖獗么?
隋炀帝早就预感到自己会死于非命,经常在照镜子的时候空叹——好头颅,谁当斫之?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可是,隋炀帝没想到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又出现了与他一样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主,要统一祖国不惜血洗台湾的习大人。如果隋炀帝泉下有知,大约会很后悔,为什么自己的民众就没有今天粉红、爱国贼这么高的觉悟,明明自己连韭菜都不如,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却一脸幸福洋溢地认为,自己“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成了主宰世界的主。
统治者志向再宏大也拗不过时代和民心。他们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但事实上他们也是时代的棋子,并最终被抛弃的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