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秘书长:中国未能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北约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时间 4:57 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2022年4月7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北约外长会议后的媒体会议上发表讲话。(美联社)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星期四(4月7日)表示,中国未能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与俄罗斯一道反对各国自行选择道路的权利,这对整个北大西洋联盟构成了“严峻挑战”。北约在乌克兰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之际举行了一次外长扩大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北约所面临的新的安全现实,包括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以及中国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带来的挑战。除了乌克兰等国家以外,北约的亚太伙伴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的外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斯托尔滕贝格在外长会议后与记者见面时说,亚太伙伴出席这次会议是重要的,“因为这场危机具有全球影响”,尤其是因为中国对莫斯科入侵乌克兰所给予的默许。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不愿谴责俄罗斯的侵略,”斯托尔滕贝格说。“北京已经加入莫斯科的行列,质疑各国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这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严峻挑战。这使得我们团结起来保护我们的价值观变得更加重要。”



2022年4月7日,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前排中左)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前排中右)与参加北约外长会议的各国外长合影。(美联社)


2022年4月7日,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前排中左)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前排中右)与参加北约外长会议的各国外长合影。(美联社)


这位北约秘书长补充说,北约及其亚太地区的伙伴已同意“在几个领域加强我们的务实和政治合作”,这些领域包括网络技术、海上安全、气候变化等。

中国驻欧盟使团或外交部暂时都还没有对北约领导人的有关讲话做出正式的回应。

今年2月初,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去北京参加了冬奥会开幕式并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了会谈。中俄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称“中俄新型国家间关系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模式。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加强战略协作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受第三国和国际形势变幻影响。”

中国还通过这份联合声明中罕见地与俄罗斯共同公开反对北约东扩。声明说:“反对在亚太地区构建封闭的结盟体系、制造阵营对抗,高度警惕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对本地区和平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中国拒绝对俄罗斯进行谴责和实施制裁,也不愿意把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称为是“侵略”,而是使用俄方的说法,称它是“特别军事行动”。中国媒体指责美国要为战争的爆发负责,还随声附和了俄罗斯的一些宣传论调,比如美国在乌克兰发展生物武器。北京同时呼吁俄乌双方缓和紧张局势,进行和平谈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星期三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谈到乌克兰布查镇的很多平民被杀的报道时说,有关报道和画面“令人十分不安,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必须查清。”但他拒绝指责俄罗斯要为此负责。

乌克兰称,布查镇平民被杀事件证明俄罗斯犯下了战争罪。但俄罗斯方面否认俄军犯下暴行,称这是乌克兰和西方的反俄宣传,还指责暴行是乌克兰“激进分子”犯下的。

在被问到中方是否相信俄罗斯的说法时,赵立坚说,“人道问题不应被政治化。任何指控都应基于事实。调查结论得出之前,各方应保持克制,避免无端指责。”

这位发言人还批评美国不断升级对俄罗斯的单边制裁并引用俄罗斯官员的话说,美国一面迫使欧洲制裁俄罗斯,一面自己继续进口俄石油。

“对欧洲而言,战争和制裁带来的是难民潮、资金外流和能源短缺。对美国而言,战争和制裁却让美国在乱中牟利、赚得钵满盆满,”他说。

星期四,联合国大会经过表决,由于俄罗斯“严重和系统性地侵犯人权”并对乌克兰做出了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暂停俄罗斯在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资格。中国对联大之前通过的谴责俄罗斯入侵以及战争造成的人道后果的决议投了弃权票,然而这一次选择站在俄罗斯一边,投下了反对票

七国集团的外长和欧盟高级代表星期四发表声明,对他们所说的俄罗斯军队在布查等乌克兰城镇进行的屠杀给予最强烈的谴责,承诺将进一步强化对俄罗斯以及协助俄罗斯发动侵略乌克兰的战争的白俄罗斯的制裁,同时还要追究那些帮助俄罗斯躲避制裁的国家和企业的责任。







脸书论坛


美国之音不会基于意识形态或政治观点而删改评论。但所有评论请遵循以下网站守则:1. 以读者个人身份就美国之音的报道及报道所涉及的话题发表评论。2. 不得在读者讨论区散发纯属推销或宣传的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它媒体和网站的文章。3.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使用侮辱任何种族和民族的言语。4. 不得煽动暴力。5. 请使用汉语或英语发言。若使用其它语言,欢迎登陆美国之音其它语种的网站。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北约秘书长:中国未能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北约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时间 4:57 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2022年4月7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北约外长会议后的媒体会议上发表讲话。(美联社)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星期四(4月7日)表示,中国未能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与俄罗斯一道反对各国自行选择道路的权利,这对整个北大西洋联盟构成了“严峻挑战”。北约在乌克兰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之际举行了一次外长扩大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北约所面临的新的安全现实,包括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以及中国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带来的挑战。除了乌克兰等国家以外,北约的亚太伙伴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的外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斯托尔滕贝格在外长会议后与记者见面时说,亚太伙伴出席这次会议是重要的,“因为这场危机具有全球影响”,尤其是因为中国对莫斯科入侵乌克兰所给予的默许。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不愿谴责俄罗斯的侵略,”斯托尔滕贝格说。“北京已经加入莫斯科的行列,质疑各国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这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严峻挑战。这使得我们团结起来保护我们的价值观变得更加重要。”



2022年4月7日,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前排中左)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前排中右)与参加北约外长会议的各国外长合影。(美联社)


2022年4月7日,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前排中左)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前排中右)与参加北约外长会议的各国外长合影。(美联社)


这位北约秘书长补充说,北约及其亚太地区的伙伴已同意“在几个领域加强我们的务实和政治合作”,这些领域包括网络技术、海上安全、气候变化等。

中国驻欧盟使团或外交部暂时都还没有对北约领导人的有关讲话做出正式的回应。

今年2月初,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去北京参加了冬奥会开幕式并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了会谈。中俄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称“中俄新型国家间关系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关系模式。两国友好没有止境,合作没有禁区,加强战略协作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受第三国和国际形势变幻影响。”

中国还通过这份联合声明中罕见地与俄罗斯共同公开反对北约东扩。声明说:“反对在亚太地区构建封闭的结盟体系、制造阵营对抗,高度警惕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对本地区和平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中国拒绝对俄罗斯进行谴责和实施制裁,也不愿意把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称为是“侵略”,而是使用俄方的说法,称它是“特别军事行动”。中国媒体指责美国要为战争的爆发负责,还随声附和了俄罗斯的一些宣传论调,比如美国在乌克兰发展生物武器。北京同时呼吁俄乌双方缓和紧张局势,进行和平谈判。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星期三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谈到乌克兰布查镇的很多平民被杀的报道时说,有关报道和画面“令人十分不安,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必须查清。”但他拒绝指责俄罗斯要为此负责。

乌克兰称,布查镇平民被杀事件证明俄罗斯犯下了战争罪。但俄罗斯方面否认俄军犯下暴行,称这是乌克兰和西方的反俄宣传,还指责暴行是乌克兰“激进分子”犯下的。

在被问到中方是否相信俄罗斯的说法时,赵立坚说,“人道问题不应被政治化。任何指控都应基于事实。调查结论得出之前,各方应保持克制,避免无端指责。”

这位发言人还批评美国不断升级对俄罗斯的单边制裁并引用俄罗斯官员的话说,美国一面迫使欧洲制裁俄罗斯,一面自己继续进口俄石油。

“对欧洲而言,战争和制裁带来的是难民潮、资金外流和能源短缺。对美国而言,战争和制裁却让美国在乱中牟利、赚得钵满盆满,”他说。

星期四,联合国大会经过表决,由于俄罗斯“严重和系统性地侵犯人权”并对乌克兰做出了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暂停俄罗斯在人权理事会的成员国资格。中国对联大之前通过的谴责俄罗斯入侵以及战争造成的人道后果的决议投了弃权票,然而这一次选择站在俄罗斯一边,投下了反对票

七国集团的外长和欧盟高级代表星期四发表声明,对他们所说的俄罗斯军队在布查等乌克兰城镇进行的屠杀给予最强烈的谴责,承诺将进一步强化对俄罗斯以及协助俄罗斯发动侵略乌克兰的战争的白俄罗斯的制裁,同时还要追究那些帮助俄罗斯躲避制裁的国家和企业的责任。







脸书论坛


美国之音不会基于意识形态或政治观点而删改评论。但所有评论请遵循以下网站守则:1. 以读者个人身份就美国之音的报道及报道所涉及的话题发表评论。2. 不得在读者讨论区散发纯属推销或宣传的讯息,不得大量转抄其它媒体和网站的文章。3. 不得使用任何肮脏和亵渎的措辞,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得使用侮辱任何种族和民族的言语。4. 不得煽动暴力。5. 请使用汉语或英语发言。若使用其它语言,欢迎登陆美国之音其它语种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