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中国制造”不仅仅是维护国家形象的战役

 


“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荣誉感,至少在最近这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产品和食品频频在海外市场遭遇质量风波。国务院日前表示,从现在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时强调说,这是一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特殊战役。


尽管从一开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信誉问题,但是这场质量保卫战的缘起,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近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的批评和担忧。从宠物食品原料到牙膏,再到儿童玩具,全球不少国家都对中国产品或者中国食品、药品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理由正是这些产品中或高或低的质量问题。


这是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注定要遭遇的公共命题。由于中国产品成本低,价格也相对较低,因此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出口产品、食品能够快速占领各国的市场,这种局面的出现本来就容易引起各国劳动力和生产商的排斥。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产品和食品一旦发生问题,其连锁反应势必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执法安全的信心等诸多领域。


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命题的出现,实际上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的国际格局下,任何一个国家已经无法简单地把海外和国内作为两个不同的经济领域区隔开来。在中国国内生产的任何产品,只要销售往国外,它就有可能面临不同国家不同严格程度的检验。一旦这些产品的任何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在最终的销售和使用中暴露出来。其实这些年,中国国内爆发的各种商品质量危机已经屡见不鲜。


然而,问题的延伸恰恰在于,我们能不能仅仅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看作一个国际贸易的问题。答案恐怕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因为我们不但面对跨国贸易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执法管理领域越来越宽的现实,而且我们要面对中国人和外国人,这两个从待遇到权利,不存在任何差别的消费群体。


没有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的上游,就难以在出口的下游进行良好的质量检验。同样的道理,一个缺乏制度化管理的国内生产和销售环境,恐怕还很难完全做到出口产品质量100%过关。因此要解决中国产品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信誉问题,除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之外,还要回到国内的产品质量控制中间找原因。尽管我们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如3·15质量万里行此类活动,但是与国际质量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对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仍然相对滞后,许多领域仍有标准空白,例如对牙膏中二甘醇的含量仍然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而监督执法更未达到全面严格的程度。


更何况,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过去传统意义上出口商品和内销商品“内外有别”的局面正在打破。国内公众所需要的高质量,同出口国际市场产品的高质量之间并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在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口碑的同时,更要关注中国人自己消费产品和饮食的真正质量。只有每一个上架商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够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那么我们才敢于面对日益苛刻的国际和国内消费需求。


国际舆论对“中国制造”的担忧提示我们,一个没有良好内部质量监督能力的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就难以独善其身;没有一个有力的国内消费者保护制度,“中国制造”就难以保护国际市场的消费者。而要达到修复“中国制造”品牌的目的,不但需要重建我们的质量控制执法信心,更要借助行业协会、媒体、个人等多种渠道加以完善。只有这样,“中国制造”的质量提高才能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根基。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捍卫“中国制造”不仅仅是维护国家形象的战役

 


“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荣誉感,至少在最近这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产品和食品频频在海外市场遭遇质量风波。国务院日前表示,从现在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时强调说,这是一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的特殊战役。


尽管从一开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信誉问题,但是这场质量保卫战的缘起,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近期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的批评和担忧。从宠物食品原料到牙膏,再到儿童玩具,全球不少国家都对中国产品或者中国食品、药品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理由正是这些产品中或高或低的质量问题。


这是中国这样一个出口大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注定要遭遇的公共命题。由于中国产品成本低,价格也相对较低,因此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出口产品、食品能够快速占领各国的市场,这种局面的出现本来就容易引起各国劳动力和生产商的排斥。而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产品和食品一旦发生问题,其连锁反应势必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执法安全的信心等诸多领域。


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命题的出现,实际上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的国际格局下,任何一个国家已经无法简单地把海外和国内作为两个不同的经济领域区隔开来。在中国国内生产的任何产品,只要销售往国外,它就有可能面临不同国家不同严格程度的检验。一旦这些产品的任何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在最终的销售和使用中暴露出来。其实这些年,中国国内爆发的各种商品质量危机已经屡见不鲜。


然而,问题的延伸恰恰在于,我们能不能仅仅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看作一个国际贸易的问题。答案恐怕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因为我们不但面对跨国贸易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执法管理领域越来越宽的现实,而且我们要面对中国人和外国人,这两个从待遇到权利,不存在任何差别的消费群体。


没有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的上游,就难以在出口的下游进行良好的质量检验。同样的道理,一个缺乏制度化管理的国内生产和销售环境,恐怕还很难完全做到出口产品质量100%过关。因此要解决中国产品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信誉问题,除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之外,还要回到国内的产品质量控制中间找原因。尽管我们也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如3·15质量万里行此类活动,但是与国际质量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对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仍然相对滞后,许多领域仍有标准空白,例如对牙膏中二甘醇的含量仍然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而监督执法更未达到全面严格的程度。


更何况,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过去传统意义上出口商品和内销商品“内外有别”的局面正在打破。国内公众所需要的高质量,同出口国际市场产品的高质量之间并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在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口碑的同时,更要关注中国人自己消费产品和饮食的真正质量。只有每一个上架商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够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那么我们才敢于面对日益苛刻的国际和国内消费需求。


国际舆论对“中国制造”的担忧提示我们,一个没有良好内部质量监督能力的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就难以独善其身;没有一个有力的国内消费者保护制度,“中国制造”就难以保护国际市场的消费者。而要达到修复“中国制造”品牌的目的,不但需要重建我们的质量控制执法信心,更要借助行业协会、媒体、个人等多种渠道加以完善。只有这样,“中国制造”的质量提高才能真正找到有价值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