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曾经批评说,今天的大学盛产奴才和愤青。当大学教育刻意回避爱、理性、宽容和多元文化的价值的时候,当大学教育故意灌输狭隘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精英主义等思想的时候,愤青便被批量生产出来。请看今日之网络,岂不是愤青的天下?
愤青很喜欢发出嘘声来。北大学生尤其以嘘声为标识。嘘,是大学生青春的标志,是年轻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本性的流露。更何况这里是北大,这里是谁也不服谁的地方。嘘,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嘘的是可嘘之人与可嘘之事,譬如对权贵之嘘,就是北大之风骨。但是,很多时候,嘘的举动却出自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愚昧与偏狭交织的情感。
我有一个很深切的经历:在北大的大讲堂看电影,必须忍受此起彼伏的嘘声。有的嘘声,确实嘘的是时候,比如是导演弱智的安排和演员做作的表演,比如是穿帮的情节和粗俗的音乐。当然,如果放映员出了差错,忽然屏幕上没有画面了,大家更是群起而嘘之。但我也注意到了一个很有特别的现象:招致嘘声最多的地方,是某些好莱坞的惊险片中,当美国的星条旗冉冉升起的时刻,以及英俊的“美国总统”发表讲演的时刻。那时候,嘘声此起彼伏,简直要把屋顶掀翻了。
有一次,放映的是科幻动作大片《独立日》。故事发生在七月二日至七月四日这三天之间。美国人正准备热烈庆祝七月四日独立日(注意,是独立日而非国庆日,两者含义大不相同),外星人的舰队竟然大举包围地球,不由分说地对美国的几个大城市展开了致命的攻击。他们的目的是要消灭全人类,占领地球。于是,智勇双全的美国总统比尔•普尔曼号召世界各国共御外敌,将七月四日就变成地球的独立日。在电脑专家杰夫•戈德布拉姆和黑人空军飞行员威尔•史密斯等人协助下,地球人对外星人展开了全面反攻。“地球反击战”是一次集体行动,既有正规军飞行员,也有民间的杂牌军,最后连总统也亲自上阵了。美国总统驾驶着战斗机冲上了第一线。现实世界的美国总统当中,确实有不少人曾当过飞行员,如布什总统。但电影中的总统绝对是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总统亲自上战场,也是美国电影特有的直率单纯的表达方式——在其他国家的电影中,很少有国家元首到前线作战的镜头,那会被当作“匹夫之勇”看待的啊!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老套,动作和特技却堪称一流。尤其是大战前夕总统先生亲自发表的那番演讲,更是让人热血沸腾,这段话如是说:“早上好,一小时之内,这里的战机将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战机联合起来,进行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战。人类这个词,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已有了一个全新的含义。我们不能再因为彼此间微不足道的差异而无谓消耗,我们应该为我们共同的利益而团结起来。也许是命运使然,今天是七月四日,你们将再一次为我们的自由而战,不是为了摆脱暴政、压迫和残害,而是为了我们继续的生存。今天,如果我们赢得这场战争,七月四日就将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一个美国的节日,而将成为这样一个日子,全世界用同一个声音宣布:‘我们不会就此无声无息的步入黑暗,我们不会就此放弃斗争而走向消亡,我们将继续活下去,我们必将继续生存。’就在今天,让我们庆祝我们的独立日!”此时此刻,外表俊朗的“总统先生”,一边注视着冉冉升起的星条旗,一边自豪发表了这番演讲。这是好莱坞剧作家的拿手好戏。
“总统先生”的话音未落,全场的嘘声,突然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完全弄不清楚,同学们为何会如此激动。尽管我也不太欣赏美国人过于张扬的性格和表达方式,但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电影,娱乐仅仅是娱乐,这番台词并没有冒犯到我的自尊心。难道是我的自尊心太不敏感了?难道对中国的爱必须通过对这部美国电影的“嘘”来表达?我并不这样认为。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嘘美国,美国与我们有深仇大恨吗?好像没有,南京大屠杀不是美国人干的。惟一的理由便是:美国比我们强大,凭什么它就要在世界上耀武扬威的?于是,这便成了嘘美国的关键理由。但是,我很怀疑那些嘘得起劲的家伙,他们内心真的厌恶美国。他们种的许多人,一边用嘘声表达对“美帝国主义”的深恶痛绝,一边却宁可不学专业课,也要拼命背诵英语单词辞典、接受新东方培训、参加托福考试,然后在美国使馆门口排队办理签证。如此看来,这番嘘声,实在是过于虚张声势了。
然而,这种已成“大气候”的嘘声的背后,总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那是一种不健康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那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我们”对“他们”的拒斥、敌对乃至仇恨。这种心态在九十年代中期便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流,当网络逐渐兴起之后,这群人遂被定义为“网络愤青”。“网络愤青”们昂首阔步地从文革的斗争哲学中走出来,仿佛他们的身边到处都是“亡我之心不死”的坏人。这种不由自主的、毫无理由的“刻骨仇恨”,在北京大学这个地方竟然如此有市场,这对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来说,多少是一种嘲讽。这种现象至少可以说明,这座学校里的许多人已然丧失了健全的心态、理性的思考和开放的胸怀,这座学校已远离了“拿来主义”盛行的时代,那个“万象为宾客”的时代已经不可思议地成为天方夜谭。其实,别人在电影里升升自己的国旗,吹吹牛,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笑一笑就过去了,犯不着给对方贴一个“大美国主义”的标签。我们自己的电影里,尤其是武功片里,不也是时常出现我们的功夫之王将西洋鬼子和东洋鬼子全都打地鼻青脸肿的吗?那么,人家鼓吹鼓吹七月四日,你为什么就认为是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呢?连这也忍受不了的人,不过是心理素质太差的懦夫而已。
忽然,我想起过了一个世纪之前的义和团运动。那也是一群以嘘声自得其乐的人。洋人的枪炮有什么了不起的?看我们一起发力将他们嘘回老家去!愤青人格与奴才人格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义和团的屠刀杀向外国传教士和教徒(虽然也是他们的同胞)的时候是毫不手软的,这是他们作为愤青的一面;但当他们遇到慈禧太后的时候,照样三跪九叩,声称“扶清灭洋”,这是他们作为奴才的一面。于是,他们拙劣的把戏,居然骗过了无比精明的老佛爷;于是,清廷下诏说:对万国宣战!历史学家周锡瑞在《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一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义和团运动的文化和思想资源。刀枪不入与降神附体,是义和团宗教仪式的两个标志。所谓刀枪不入,即经过艰苦的身体锻炼,人们能够学会意念高度集中与绷紧肌肉的技巧,从而使练习者能够抵挡刀砍甚至利器刺腹。“他们夸耀说,除了大刀和扎枪之外,火枪也能被抵挡。”神灵附体更是为中国农民所熟稔的概念,当拳民们被某个神附体时,他们的行为跟他们在戏台上所看到的神的行为一样。例如,受猪八戒附体的人会用鼻子在污物中拱来拱去,各式拳手总是操其附体神仙所适用的兵器。神话和戏剧为这些行为提供了“叙述背景”,观众与看一出戏所表现出来的热闹兴奋的场景是如此相像。于是,义和团一边唱戏,一边上战场了。
靠穿戏服的义和团便可以富国强兵吗?靠念咒语的义和团便可以报仇雪恨吗?看到带头大哥们个个都那么信心百倍的,鸦片战争以来,国人从皇帝到奴仆,个个都怕极了洋人,如今居然有一群老实巴交的农民,丝毫也不怕洋人!他们一定不简单,他们一定有法术!殊不知,极度的自卑,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极度的自信。盲目排外的行为,那些最弱势的文化群体最为擅长。于是,关羽、张飞、赵云、孙悟空、姜子牙、张天师、观音娘娘一起登场上阵。他们在演戏,在梦游,周锡瑞教授评论道:“当义和团的宗教形式成为戏剧表演时,它也获得了这种创造性潜力。旧思想、旧神仙和旧价值全被赋予了激进的新潜力。为了建立一个没有基督徒和西方传教士的自由世界,义和团将世界作为舞台,上演了一出他们自己创造的社会活剧。”如此,满心的委屈虽然一时得到了发泄,其结果却是神仙的子民们所料想不到的。让我们来看看“爱嘘者”的命运吧:洋人罪恶的子弹,照样顺利地穿进大哥们的身体里,在那一瞬间,附体的神灵们立刻脱壳而出逃命去了。原来,天兵天将并没有与大哥们在一起,撒豆成兵、剪纸成军的吹嘘,从来没有变成过现实。
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越一无所有,越有嘘的欲望。弱者喜欢嘘强者,强者一般不会去嘘弱者。我发现,“嘘”这个字的构造真是太有意思了:左边是口字旁,表示实施这一动作的身体部件是口;右边是个“虚”字,揭示了这一行为的本质是掩饰其内心的空虚、孱弱与卑贱。经过一阵阵的长嘘短嘘之后,人们似乎嘘出了点自信心。不过,这种自信心是个肥皂泡一样的空壳,一下子就戳破了。我家对面的邻居,家里的两个小孩都是无赖恶少,而我家两兄弟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好学生。两相比照,邻家孩子的母亲心理不平衡了。她以她并不高的智商琢磨了好久,结果琢磨出一套理论出来,逢人便讲:“读书有什么好?他们家的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现在学习成绩好,将来并不一定考得上大学;将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还愁分配工作。我家孩子就是不愿读书,他们早早自力更生,靠力气吃饭,我们当父母的也就不操心了。”她讲得唾味星子乱溅、神采飞扬的。然而,有一天,她的两个儿子因为犯罪,一前一后被铐进“局子”里去了。她这才像霜打的茄子一般,从此便沉默不语了。爱“嘘”之心,人皆有之,因为人人都有弱点。可惜,无论你怎样嘘,仍然不能把弱点变为优点,反而使弱点更加彰显出来。
那位可怜的母亲的心态、北大大讲堂中满堂弥漫的嘘声,以及义和团红旗飘飘的活报剧,都是一种“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北大学生本该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心胸,本该有开得起玩笑的智慧,而不应当像好斗的公鸡一样,随时寻找作为消灭的对象的“阶级敌人”。但是,当我听到此种嘘声之际,便发现北大学生的眼界并不比其他人宽阔和高远。他们心浮气躁,似乎嘘声越大,爱国心便越赤忱。北大与其他大部分的大学一样,成为了愤青的天堂。愤青的心中只有恨而没有爱,只有苦毒而没有宽容。鲁迅对这种人早有精彩的论述:“他们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个国家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内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得不得了;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光荣,他们自然也就有光荣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己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需用mob的长技,一阵乱躁,便可制胜。”所谓“制胜”,当然是假话,不过是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罢了。大学本该是开放的前沿,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当大学老师放弃了引导学生接近真理的使命的时候,大学遂成为孳生种种极端意识形态的和愤青的温床。
极度的自尊背后是极度的自卑。愤青们的嘘声并不能实现中国的崛起。当年,印第安人在面临北美殖民者的蚕食的时候,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不是对白人开战,就是自己接受文明。开战带来更野蛮的杀戮,有时甚至是种族灭绝;而文明显然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他们以傲慢对抗文明,与他们以懒惰之对抗文明,几乎是同样的顽固。沃尔内在其《美国气候与土壤概述》中写道:“在所有部落里,还有一些年老的战士看到有人在使用犁时,仍在喊叫破坏古风。他们认为,野蛮人使用这种新玩意儿,只能使他们堕落,而为了重振他们的荣誉和威力,只要恢复他们的古风就可以了。”印第安人认为辛苦劳动是下贱的活动,将种田的人比作耕田的牛,把白人每一种手艺都看成是奴隶的劳作。他们对白人能力和高超智慧倒是不乏敬佩之感,但他们在赞扬白人的勤劳成果时,又觉得自己比白人更聪明。他们嘲笑白人的勤劳,嘲笑各种新式的武器和工具,相信祖先会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但是,这种虚幻的自豪感不可能永久地维持下去。命运对这个民族残酷无情。一八三一年,托克维尔来到密西西比河流域,他看到这样一幕迁徙的悲壮场面:“当时正值隆冬,而且这一年奇寒得反常。雪花在地面上凝成一层硬壳,河里漂浮着巨冰。印第安人带领着他们的家属,后面跟着一批老弱病残,其中既有刚刚出生的婴儿,又有行将就木的老人。他们既没有帐蓬,又没有车辆,而只有一点口粮和简陋的武器。……在那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既没有人哭喊,又没有人抽泣,人人都一声不语。他们的苦难由来已久,他们感到无法摆脱苦难。他们已经登上载运他们的那条大船,而他们的狗却仍留在岸上。当这些动物最后发现它们的主人将永远离开它们的时候,便一起狂吠起来,随即跳进浮着冰块的密西西比河里,跟着主人的船泅水过河。”这段极富感情色彩的文字摧人泪下。印第安人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们抱残守缺的自信乃至自负,是否值得后来者反省呢?“他们”的命运看上去离我们那样遥远──真的遥远吗?
印第安人嘘到后来,终于再也嘘不出声音来了,惟有斑斑的血泪。二十一世纪初的北大,这所中国的最高学府,却还有那么多的精英学子嘘得不亦乐乎。如果大学成为生产愤青的工厂,那么大学教育从整体上说是失败的。如果新一代的中国青年的主体是愤青,那么中国文化的复兴希望渺茫。鲁迅说过,自大狂是“文化竞争失败后,不能再见振发改进的原因”。当“爱嘘之心”成为“良民证”和“爱国卡”的时候,“爱国主义”就变质为“害国主义”了:嘘了这么久,敌国并没有被嘘成经济萧条,我们自己也并没有被嘘成地上的天国。
——二零零八年一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