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她获得世界上最高的奖赏(图)









博闻社 北京时间:2007年03月21日21时51分 发布




   
   
   2007年3 月8日晚,有幸与艾晓明老师及友人欢聚在广州中山大学新落成的中文堂。我们一同观看了艾老师的新作品《关爱》,共同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 三·八\"妇女节。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大脑和良心。屡经腥风血雨,尤其在饱受\"反右\"和\"文革 \"之\"灾\"后,\"明则保身\"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发展的硬道理。
   
   面对这位早已功成名就,有充分条件享受\"高品味\" \"小资\"生活的名校著名女学者,我以为,掌声、鲜花与亲切的拥抱,均不能概括我对她深深的敬意!我想,她应该获得世界上最高的奖赏!
   
   艾老师有年过八旬的老父病卧老家。据了解,她先生工作在深圳,近年来也疾病缠身。一周有七天,除了本职工作,她一半时间则奔波在湖北、广州两地。自我们相识起,我几乎没见她给自己放过假,每个节假日她都是忙忙碌碌。她拍纪录片的投资多是自筹经费,在见缝插针中制作完成。
   
   我很钦佩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忘我敬业精神。但是,极心痛她如此透支健康的 \"血拼\" 玩命。每次见面,我总要提醒她适当关注自己的保健。她还把自己当 \"铁姑娘\"呢!
   
   艾老师近期完成的《天堂花园》、《太石村》、《中原纪事》和《人民代表姚立法》等几部记录片,因为触及\"敏感性问题\",所以,片子的制作多历经艰难险阻。这不仅在经济上与政府的各种拨款无缘,更多的是来自于政治上的曲解和阻挠。无庸讳言,上述因素对片子的正常出版和传播极为不利。
   
   因此,接触这类珍贵的资料时,常使我想起《共产党宣言》当初遭全球封杀及作者背井离乡的惨景;想到《新青年》及小说《红岩》中的《挺进报》……每当看她坐在编辑机前忙碌,我脑子里就浮现出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英雄形象。
   
   在观片的150分钟里,自己几乎一直在抹眼泪。影散后,片中一些极富冲击力的画面仍在眼前挥之不去。片中那位母亲在荒坡上放声痛哭的场面,渗人骨髓,其哀嚎声不绝于耳,使我彻夜难眠。
   
   许久未看过如此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了!于是写出以下观感。
   
   在我看来,《关爱》是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写实风格的纪录片,是一群有良知的好人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现代普世价值的艰难历程的记载,是中国另一人群生存状况的原生态展示。
   
   整个片中的元素,始终绽放着无私与浓浓的亲情,散发着知识女性面对人间悲剧的深切悲憫,它传递着作者对\"人祸 \"难以沉默的内心呐喊与理性思考,使观者思索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感。
   
   影片催人泪下,发人深醒。在结构上,以\"母亲\"为主线,通过丧母的孩子 —母爱—母亲的悲伤—绝望与抗争,直观地引发观众去重新审视妇女儿童这个群体。从而烘托出:事关人权,事关法治,事关社会和谐,事关综合国力这一历史性的时代命题。
   
   作者以个案的形式,将母亲是家庭和谐之本,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等常识娓娓道来,启人深思。
   
   强国富民是否包括母亲与孩子的健康发展?它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吗?母亲的缺失与社会稳定有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避免那些沉痛的历史教训?
   
    观毕,该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竟再现眼前。
   
    《关爱》给我以下启思:
   1、 长期以来公民权与国家权严重失衡,政府公信度的下降与散失,只能使原本积累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任何 \"琐事\"皆可成为\"破冰\"的释放点。若管理层懂得协调\"内化冲突\",将避免\"外向暴力化 \",总结经验教训,彻底改变以往 \"重打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思路,确保《宪法》及加入的《国际公约》中公民权的落实,允许公民依法自治,将产生良性循环。这是实现\"依法治国 \"构建\"和谐\"之基本点,这也将是现代执政理念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2、
    2、公民权的实现从来都不是\"恩惠\"\"施舍 \"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行为。公民权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专业人士的合力指导。尤其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受教育较少,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处于相对弱势的人群。专业人士的介入可使当事人的诉求更趋于\"理性\",更大地避免\"盲目激进\"。从而大大降低 \"矛盾激化\"的风险。广州番禺太石村事件\"不起诉\"、邢台艾滋病感染者获免费治疗与获得\"调解赔偿\"等个案均是实证。这些活生生的范例,它对培养公民与政府相互尊重、营造协商礼让的伦理规范,逐步形成守法意识极其重要。
   
   3、《关爱》使更多的人了解用血安全;明确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人,改变歧视态度;可将 \"灾难\"的社会危害性减轻。
   
   4、媒体的职能使管理部门获得准确信息,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率与可行性。同时可约束或缓解当事人的 \"冲动情绪\"。
   
   5、社会舆论督促管理者积极履职,有效作为,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疏漏与失误,减少或避免误差。这是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社会公信度的有效途径。
   
   \"如果各行各业都在自己的行规中各行其职,这就是法治。 \"这是袁伟时老师对法治社会的见解。
   
    没有政府组织,没有\"外界反华势力的阴谋渗透\",在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各尽其责之时,当民众把依法维权作为生存的唯一出路时,就是法治社会的到来之日,这是历史的潮流,谁也别想拒绝它的光临!
   
    感谢艾晓明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她给我们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史料!
   
    2007年3 月9日凌晨
   
    写在观艾晓明老师记录片《关爱》后
   
   
\"郭艳:我希望她获得世界上最高的奖赏(图)

   作家简介:
     当代女作家,生长于武汉,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她曾为王小波的作品撰写序言,并整理他的遗作《黑铁时代》。著有长篇自传体小说《血统》。从作品中看,她年纪在半百左右,对世界颇有个人见地,文字也颇爽利流畅。其文值得一读。(宇慧撰写) 
   
   艾晓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著作:有《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血统》、《天空之城》、《骑桶飞翔》、《从文本到彼岸》、《活在语言中的爱情》、《我的监狱之行》。
   译作有:《小说的艺术——认识米兰·昆德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论戏剧与戏剧性》等。
   编著有:《浮城志异——香港小说新选》、《中国女性小说新选》、《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我希望她获得世界上最高的奖赏(图)









博闻社 北京时间:2007年03月21日21时51分 发布




   
   
   2007年3 月8日晚,有幸与艾晓明老师及友人欢聚在广州中山大学新落成的中文堂。我们一同观看了艾老师的新作品《关爱》,共同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 三·八\"妇女节。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大脑和良心。屡经腥风血雨,尤其在饱受\"反右\"和\"文革 \"之\"灾\"后,\"明则保身\"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发展的硬道理。
   
   面对这位早已功成名就,有充分条件享受\"高品味\" \"小资\"生活的名校著名女学者,我以为,掌声、鲜花与亲切的拥抱,均不能概括我对她深深的敬意!我想,她应该获得世界上最高的奖赏!
   
   艾老师有年过八旬的老父病卧老家。据了解,她先生工作在深圳,近年来也疾病缠身。一周有七天,除了本职工作,她一半时间则奔波在湖北、广州两地。自我们相识起,我几乎没见她给自己放过假,每个节假日她都是忙忙碌碌。她拍纪录片的投资多是自筹经费,在见缝插针中制作完成。
   
   我很钦佩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忘我敬业精神。但是,极心痛她如此透支健康的 \"血拼\" 玩命。每次见面,我总要提醒她适当关注自己的保健。她还把自己当 \"铁姑娘\"呢!
   
   艾老师近期完成的《天堂花园》、《太石村》、《中原纪事》和《人民代表姚立法》等几部记录片,因为触及\"敏感性问题\",所以,片子的制作多历经艰难险阻。这不仅在经济上与政府的各种拨款无缘,更多的是来自于政治上的曲解和阻挠。无庸讳言,上述因素对片子的正常出版和传播极为不利。
   
   因此,接触这类珍贵的资料时,常使我想起《共产党宣言》当初遭全球封杀及作者背井离乡的惨景;想到《新青年》及小说《红岩》中的《挺进报》……每当看她坐在编辑机前忙碌,我脑子里就浮现出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英雄形象。
   
   在观片的150分钟里,自己几乎一直在抹眼泪。影散后,片中一些极富冲击力的画面仍在眼前挥之不去。片中那位母亲在荒坡上放声痛哭的场面,渗人骨髓,其哀嚎声不绝于耳,使我彻夜难眠。
   
   许久未看过如此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了!于是写出以下观感。
   
   在我看来,《关爱》是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写实风格的纪录片,是一群有良知的好人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现代普世价值的艰难历程的记载,是中国另一人群生存状况的原生态展示。
   
   整个片中的元素,始终绽放着无私与浓浓的亲情,散发着知识女性面对人间悲剧的深切悲憫,它传递着作者对\"人祸 \"难以沉默的内心呐喊与理性思考,使观者思索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感。
   
   影片催人泪下,发人深醒。在结构上,以\"母亲\"为主线,通过丧母的孩子 —母爱—母亲的悲伤—绝望与抗争,直观地引发观众去重新审视妇女儿童这个群体。从而烘托出:事关人权,事关法治,事关社会和谐,事关综合国力这一历史性的时代命题。
   
   作者以个案的形式,将母亲是家庭和谐之本,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等常识娓娓道来,启人深思。
   
   强国富民是否包括母亲与孩子的健康发展?它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吗?母亲的缺失与社会稳定有怎样的关系……怎样才能避免那些沉痛的历史教训?
   
    观毕,该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竟再现眼前。
   
    《关爱》给我以下启思:
   1、 长期以来公民权与国家权严重失衡,政府公信度的下降与散失,只能使原本积累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任何 \"琐事\"皆可成为\"破冰\"的释放点。若管理层懂得协调\"内化冲突\",将避免\"外向暴力化 \",总结经验教训,彻底改变以往 \"重打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思路,确保《宪法》及加入的《国际公约》中公民权的落实,允许公民依法自治,将产生良性循环。这是实现\"依法治国 \"构建\"和谐\"之基本点,这也将是现代执政理念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2、
    2、公民权的实现从来都不是\"恩惠\"\"施舍 \"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积极行为。公民权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专业人士的合力指导。尤其需要帮助的是,那些受教育较少,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处于相对弱势的人群。专业人士的介入可使当事人的诉求更趋于\"理性\",更大地避免\"盲目激进\"。从而大大降低 \"矛盾激化\"的风险。广州番禺太石村事件\"不起诉\"、邢台艾滋病感染者获免费治疗与获得\"调解赔偿\"等个案均是实证。这些活生生的范例,它对培养公民与政府相互尊重、营造协商礼让的伦理规范,逐步形成守法意识极其重要。
   
   3、《关爱》使更多的人了解用血安全;明确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人,改变歧视态度;可将 \"灾难\"的社会危害性减轻。
   
   4、媒体的职能使管理部门获得准确信息,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率与可行性。同时可约束或缓解当事人的 \"冲动情绪\"。
   
   5、社会舆论督促管理者积极履职,有效作为,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疏漏与失误,减少或避免误差。这是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社会公信度的有效途径。
   
   \"如果各行各业都在自己的行规中各行其职,这就是法治。 \"这是袁伟时老师对法治社会的见解。
   
    没有政府组织,没有\"外界反华势力的阴谋渗透\",在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各尽其责之时,当民众把依法维权作为生存的唯一出路时,就是法治社会的到来之日,这是历史的潮流,谁也别想拒绝它的光临!
   
    感谢艾晓明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她给我们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史料!
   
    2007年3 月9日凌晨
   
    写在观艾晓明老师记录片《关爱》后
   
   
\"郭艳:我希望她获得世界上最高的奖赏(图)

   作家简介:
     当代女作家,生长于武汉,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她曾为王小波的作品撰写序言,并整理他的遗作《黑铁时代》。著有长篇自传体小说《血统》。从作品中看,她年纪在半百左右,对世界颇有个人见地,文字也颇爽利流畅。其文值得一读。(宇慧撰写) 
   
   艾晓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山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著作:有《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血统》、《天空之城》、《骑桶飞翔》、《从文本到彼岸》、《活在语言中的爱情》、《我的监狱之行》。
   译作有:《小说的艺术——认识米兰·昆德拉》、《古典主义》、《表现主义》、《论戏剧与戏剧性》等。
   编著有:《浮城志异——香港小说新选》、《中国女性小说新选》、《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