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改革以来的中国文学,有两位以幽默立足的作家,一位是王朔,一位是王小波。前者的幽默是灰色的,以调侃为基调,是对一切假正经的亵渎,后者的幽默是黑色的,以反讽为基调,是对政治禁忌的叛逆。在审美上,王朔以口语见长,王小波以叙述见长,分别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文学语言;在价值观上,二者都是对独裁意识形态具有的颠覆。如果说,王朔的创作具有罕见的颠覆性甚至破坏性,那么,王小波的创作在颠覆的同时,还具有正面的建设性,那就是他对地道自由主义的审美表达。
按照现在的时髦称呼,王小波属于“海归”一族,但他归国后的生活形迹和文学创作,却看不到一丝爱国的“赤子心”。恰恰相反,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表达着对自由的激情,对自己的清醒定位,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对独裁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批判。不是那种以救国就民为目标的宏大自由叙事,而是个人本位的自由常识。正如他在《个人尊严》中所说:
“说来也奇怪,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就是没有个人的位置。一个人不在单位里、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是一块肉。这种算法当然是有问题。我的算法是:一个人独处荒岛而且谁也不代表,就像鲁滨孙那样,也有尊严,可以很好的活着。这就是说,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
在王小波的所有文字中,我最喜欢他的长篇小说《黄金时代》,荒谬时代的荒谬青春,非人环境下的人性不死,政治禁忌和偷情高潮的奇妙混合,本能的反抗、理性的清醒和激情的无奈,虚无的黑色的诗意,如同“恶之花”。
小说中最为精彩的章节是对主人公的知青生活的描述。上山下乡使一代青年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祭品,在物资和精神的双重的贫困中,唯有青春的本能宣泄,才能为生活带来些许的意义。为了抓住这点可怜的意义,青春不惜去冒险。毛泽东让知青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得到了却是一种最现实的性启蒙——本能的朴素的甚至粗俗的启蒙,酣畅的风险的启蒙,充满偷吃禁果的刺激。
毛泽东时代,除了极权者的个人生活不受政治禁忌的束缚之外,其他人的生活都在政治恐怖的笼罩之下。换言之,对于毛泽东之外的所有中国人来说,一切都是政治,衣食住行都是政治,男欢女爱更是政治。但是,无论多么政治化的社会,也无论政治恐怖多么无孔不入,也无发彻底泯灭人性本能。所以,曾经连男女生拉手都不太敢的城市中学生,在变成了响应伟大领袖号召的知青之后,兵团和集体户的特殊环境,突然拉近了青年男女之间的距离,贫困的物质生活需要点浪漫来调剂,乏味的精神生活需要用男欢女爱来填充,即便是心怀罪恶感,也要偷吃禁果。于是,“广阔天地”中的“大有作为”,被描述为“大有‘性’为”。农村那空旷的无人田野,为城市中倍受性压抑的一代青年提供了偷情私通的性欲飞地。
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中,小资情调的恋爱,是必须清除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偷情就更是大逆不道,特别是“私通”中的女人,都要被扣上一顶极具诬蔑性的帽子——“破鞋”。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穿着旗袍周游各国;文革中,她的美丽变成“罪行”,满天飞的大字报中,少不了“破鞋”的蔑称;批斗大会上,红卫兵真的把一双破鞋挂在王光美的脖子上。
在王小波笔下,男主人公王二与女主人公陈清扬的田野交媾的前奏,是两人讨论“破鞋”问题:陈清扬被当地人视为“破鞋”,她本人坚决否定。而王二就喜欢“破鞋”,偏要与“破鞋”偷情。的确,女主人公以前不是“破鞋”,但在王二的性攻击下真的变成了“破鞋”。政治禁忌和道德歧视的双重风险,恰好带来偷吃禁果的惊险和刺激。尽管,性交时的紧张如同受惊吓的脱兔,但偷情时的“呻吟就像泛滥的洪水”,射精后的“阵阵震颤就像从地心传来”。
十年前,我还在狱中,从妻子的信中读到王小波的死和妻子的悼亡诗,马上想起与王小波的交往,放松、自然、开心,每次都能得到智慧的愉悦。如今,睿智的朋友被死神夺走,不免心痛落泪。
也许,狱中的孤独,让心灵变得过分敏感——特别是对朋友和亲人的不幸。当天晚上,我写下了悼亡诗,抄录如下,是为怀念。
悼王小波
——给为王小波写诗的霞
晓波
他的死讯在你的信中
象一处荒芜已久的风景
让我觉得很不真实
一个人,怎么能说去就去
死得如此突兀而干净
我,与世隔绝的囚犯
似乎无权推测他的死
但我却固执地认为
小波的死讯一定
夹在街头小报上
两条鲜艳的广告之间
如同他朴素而幽默的文字
挣扎在赞美和诅咒的喧哗之间
今天早晨,我为自己
冲了一杯浓浓的咖啡
破天荒地没有加糖
似乎我早有正确的预感
为小波的死准备了悼词
读你信中的悼亡诗
我满口苦涩
我怀疑自己的眼睛
看到的
是我熟悉的字迹
还是一座陌生的坟墓
小波和我们一起吃饭
是在二年前,记忆中
他那明朗的谈吐
已隐约难辨
只有他高高大大的身躯
和我们喜欢的文字
将长久地与我们相伴
突然猝死
留下了太多的空白
但我仍然为他庆幸
甚至有些羡慕
唯一的安慰
是死神并没有许下诺言
他不必在奄奄一息之际
痛苦地留下可供后人
任意挥霍的遗嘱
他偶尔地躲过了所有同情
孤独地合上了双眼
如同他生前躲过文坛的喧嚣
一个人面对空白的纸张
此刻,牢房很宁静
经常出没的老鼠也不猖狂
我对着没有月光的夜晚猜想
小波失去生命的那个瞬间
黄昏一定变得很安详
夕阳抚摩着他渐渐冷却的手
无人惊慌也无人哭泣
绝对的安宁
是他在人世的最后享受
是一件刚刚发生过的事情
亲爱的霞
小波的死和你的悼亡诗
让我感到的不是悲伤
想象着他
边喝酒边聊天的悠闲
我的牢房突然明亮
恍若一座雨后的庭院
1997.7.2
2007年4月11日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