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不断有记者打电话采访,大都是问:《炎黄春秋》发表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的文章《国务院大院的记忆》,公开赞扬长期被封杀的前总书记赵紫阳,是否意味着中国政治气候的转暖?
众所周知,赵紫阳的名字与六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是因反对太上皇邓小平的屠杀决策而下台,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现出的政治良知,是中共建政以来最高决策层中的最大异数,也是必将载入中国自由史册的标志性人物。所以,自六四以来,赵紫阳已经被中共官权视为“叛徒”,他的名字变成敏感的禁区,已经在大陆媒体上消失多年。《炎黄春秋》敢于突破敏感的禁忌,发文公开称赞赵紫阳,在大陆媒体上尚属首次。更何况,该文还是前副总理公开赞扬被软禁到死的前总书记,让外界产生善意的联想或期待,并不让人奇怪。
但是,从胡温官权的角度讲,如果把此文解读为启动政改或解决六四问题的征兆,那么外界的善意期待必然很快落空。正如2005年1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胡耀邦的座谈会,也曾让海外舆论热炒了一阵,但至今见不到任何政治改革的征兆。所以,这样的政治开明秀,不过是胡温政权的花拳绣腿,其最大的意义,是胡温政权对胡耀邦的良好声誉的机会主义利用,以此来笼络党心民意和塑造开明的国际形象,而与启动政治改革或解决六四问题完全无关。
外界很少注意到,《炎黄春秋》公开发表田纪云赞扬赵紫阳的文章,与胡温政权召开纪念胡耀邦座谈会完全不同,决不能从官权的角度来解读,而只能从民间自发拓展言论空间的角度来解读。《炎黄春秋》的文章绝非高层授意的行为,而是这本民间声誉卓著的开明杂志的自发努力,是民间对中共言禁的又一次巧妙突围。而境外媒体之所以更多地从官权的角度提出问题,就在于它们在观察中国问题的时候,养成的眼睛向上的习惯性思维。
如果从民间的角度解读《炎黄春秋》所为,那就不会感到奇怪或惊喜。因为事实上,自新世纪以来,《炎黄春秋》就不断地通过自发努力来测试中共言论管制的界限,不断地发表离退休的党内开明派的言论。特别是在政治改革的问题上,该杂志总是扮演突破言论禁区的先锋角色。前不久,《炎黄春秋》2007年2月号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先生的文章《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不仅引发海外舆论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普遍关注,而且引发了国内关于中国未来政治模式选择的大讨论。
在我的记忆中,《炎黄春秋》最为大胆的一次突破是在中共十六大召开后不久。《炎黄春秋》发表了《李锐政改建议书》(2003年1月号),其核心内容是敦促新上台的胡温政权启动政治改革。众所周知,无论是在职还是离职,李锐一向以直率敢言著称且历经磨难,在延安整风、1959年反右倾、文革和六四等政治运动中,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整肃,在延安就曾被逮捕审查,还在被囚于秦城大牢7年。他在离开官位后,一直致力于对毛泽东时代的清理和批判,特别是在六四后的十八年中,面对政治紧缩的恐怖,他仍然直言敢言,与李慎之等老人结成坚定的老年自由派,敦促中共平反六四和尽快启动政治民主化。
《炎黄春秋》之所以敢于并善于打擦边球,就在于今日中国毕竟不是毛泽东时代了,无论是党外还是党内,价值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非黑即白的言论管制早已无法维系,言论的灰色地带不断扩张,让开明媒体、党内民主派和自由知识分子能够在打擦边球的游戏中生存下来,也让中共言论管制效力不能不逐渐弱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普及,为中国人争取言论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勇敢者通过网络进行自由言说,言论监狱的“漏洞百出”已经无法修复。
权利意识觉醒的大陆民间已经意识到,与其等待官方自上而下的恩赐,远不如致力于民间自下而上的争取,自己争来的自由就将永远属于自己。正是在民间的自发努力下,通过开明媒体的一次次突破言禁的尝试,通过民间对打压异见的一次次反抗,官方的言禁边界才一点点退却,民间的言论空间才一寸寸扩张。
在今日的国际大势和国内民心的情况下,推动中国的新闻开放和言论自由,实乃推动中国社会稳定转型的首要目标,党禁可以缓开,但开放言禁却刻不容缓,言禁一开,自由中国必定降临!
2007年7月14日于北京家中(《观察》2007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