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社会病

 


中国当代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病,其中我认为,公信力的危机是中国当代最严重的社会病。这种公信力危机的社会病,有的是社会结构性的矛盾造成的,有的是社会转型造成的,有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同步造成的,也有的是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没有与时俱进,工作方法落后、或不负责任造成的。


什么是公信力?简单地说有两个内容,一是社会或其中的不同主体对公共机关、政府部门行使权力的信任度和认可度的一种表示,二是社会大众对社会某种特定权力和角色形象和言行的心理认同。初看起来,公信力好像是很感性的,但其实是理性的,决不是Fans的行为。


如果社会不同角色缺少公信力,久而久之,便造成社会大面积的“信任危机”的现象。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正在“公信力危机”的边缘上。也许有人不承认,我自己也认为这可能有点夸张,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十分可怕的


一.社会公权力的公信力面临挑战。


什么是公权力,政治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说来,公权力是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规所得到的对社会治理权力。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公权力的内容有多有少,范围有大有小,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表面上,公权力来源于宪法,但事实,公权力最大的来源是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心理授权,即对国家机器、行政体制、公务员队伍的心理认同,而这就要求作为我们政府代表的公务员应当居于道德的制高点上,以仪天下。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公权力”并不是指“中央政府”一个概念,它是通过各级公务员和政府基层和职能部门来体现的。


本处说到今天社会公权力的信任危机,其意是说人们对“有关部门”所说的话不仅是大都不信,反而是下意识地向其相反的方面理解。我称其为“坏向思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的情况,人们对公共权力部门发布的任何信息都会向相反的方面理解,或从反面的角度来看待,要么就向较“坏”的一面理解。对其正面的讲话,人们往往会怀疑“是真的吗?不可能吧!”若是负面的,又往往是认为“很有可能的”。即使是已经被证明为道听途说的传言,人们仍然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事例不胜牧举,如,当“有关部门”说,当前某种食品供应稳定,质量可靠,老百姓往往理解成某种食品肯定出现了问题。当有关部门说“某某问题”并没有造成社会的不安时,人们往往都会理解成“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从前几年的非典事件到松花江污染事件,再到近年的一些群体性的治安问题,社会大众的许多反应往往是如此。


二.媒体的公信力和责任感的丧失。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纸”和“记者”都是神圣的字眼,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不仅是积极的,更是负责任的。“记者”不仅是无冕之王,有时更如“蜘蛛侠”一般,成为许多一筹莫展的老百姓的救星。那个时候,“报纸都报道了”的语言几乎成了真理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国家法律和中央文件的作用。由于中央文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是更为直接和具体。


但是,现在的一些媒体不仅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也无基本的职业道德。有的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不惜消费自己做人的基本良知。胡编乱造、捕风捉影,成为工作的不二法门。现在当你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是“报上说的”,人们的第一回答往往是“报上说的你能相信?”想想近年来一系列的假新闻,真让人难以理解。


如果一个国家的媒体做到了这种地步,其公信力已经荡然无存。那么其代表的社会的良心也就真的不在了。


三.知识分子的公信力和正义感形象的淡化。


虽然不能说某种专业的知识分子被某种行业集体收买,但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在向金钱献媚,其言行却是白纸黑字有具可查的。知识分子的公信力和正义感形象的危机造成了其社会角色和形象的降低。以致于现在,不少人对于媒体上的“专家”、或其某种言论往往不以为然,甚至拍砖批评。


对此,我认为“专家”们不要一味地责怪社会大众素质太低,即使你掌握了真理,那传播真理也是需要技巧的。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住房价格飚升不止时,你还在引经据典地说房价不贵;当大家越来越感到菜篮子的沉重时,你还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大家,这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时,百姓能认可你吗!也许真的,从某些专家的收入角度来看,房价确实不贵,肉价还应有上涨的空间,但你知道百姓的感受吗?难怪社会上已经有了一种共鸣:不要相信专家!


北大教授贺卫方在其天涯博客《精英们为什么会被误解》上曾经举例说,有些经济学家的作为害了经济学界,“也害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收入。你把你自己弄得很富,我觉得这对于全世界的知识分子群体都是一个耻辱性的问题,他们不仅败坏了个人声誉,还败坏了这个学科的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还降低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它导致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不被人所信任,别人会认为要么匿是跟权力有所联系,要么就是跟利益有所联系。这样就产生了信任的危机。”我想,贺教授说的还是很客气的,事实上,让社会产生信任危机的也不仅仅只是经济学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三种信任危机往往都是结合在一起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一旦出现什么重大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的谈话往往不能及时给大众释疑解惑,有的发布虚假错误或片面消息,也有些“专家”往往会出来发表并非公正的谈话,有些媒体即会有意无意地以讹传讹。近期出现的的假包子事件,不论其本质是“假包子”还是“假新闻”,不论这种现象是个别还是一般,其背后隐藏的是公众对社会及媒体的极度不信任还是显而易见的。


我突然想到,假如有一天,中国进入战争状态,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有关部门”的消息得不到公众的信任怎么办?社会大众会不会更向相反的方向理解,向更坏的方面理解?假如那样,我们还能同仇敌忾吗?还能万众一心吗?还能肝胆相照吗?还能众志成城吗?敌人的心理战不就起到作用了吗?


显然,公信力问题也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呀!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中国当代的社会病

 


中国当代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病,其中我认为,公信力的危机是中国当代最严重的社会病。这种公信力危机的社会病,有的是社会结构性的矛盾造成的,有的是社会转型造成的,有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同步造成的,也有的是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没有与时俱进,工作方法落后、或不负责任造成的。


什么是公信力?简单地说有两个内容,一是社会或其中的不同主体对公共机关、政府部门行使权力的信任度和认可度的一种表示,二是社会大众对社会某种特定权力和角色形象和言行的心理认同。初看起来,公信力好像是很感性的,但其实是理性的,决不是Fans的行为。


如果社会不同角色缺少公信力,久而久之,便造成社会大面积的“信任危机”的现象。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正在“公信力危机”的边缘上。也许有人不承认,我自己也认为这可能有点夸张,但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十分可怕的


一.社会公权力的公信力面临挑战。


什么是公权力,政治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说来,公权力是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规所得到的对社会治理权力。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公权力的内容有多有少,范围有大有小,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表面上,公权力来源于宪法,但事实,公权力最大的来源是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心理授权,即对国家机器、行政体制、公务员队伍的心理认同,而这就要求作为我们政府代表的公务员应当居于道德的制高点上,以仪天下。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公权力”并不是指“中央政府”一个概念,它是通过各级公务员和政府基层和职能部门来体现的。


本处说到今天社会公权力的信任危机,其意是说人们对“有关部门”所说的话不仅是大都不信,反而是下意识地向其相反的方面理解。我称其为“坏向思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的情况,人们对公共权力部门发布的任何信息都会向相反的方面理解,或从反面的角度来看待,要么就向较“坏”的一面理解。对其正面的讲话,人们往往会怀疑“是真的吗?不可能吧!”若是负面的,又往往是认为“很有可能的”。即使是已经被证明为道听途说的传言,人们仍然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事例不胜牧举,如,当“有关部门”说,当前某种食品供应稳定,质量可靠,老百姓往往理解成某种食品肯定出现了问题。当有关部门说“某某问题”并没有造成社会的不安时,人们往往都会理解成“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从前几年的非典事件到松花江污染事件,再到近年的一些群体性的治安问题,社会大众的许多反应往往是如此。


二.媒体的公信力和责任感的丧失。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纸”和“记者”都是神圣的字眼,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不仅是积极的,更是负责任的。“记者”不仅是无冕之王,有时更如“蜘蛛侠”一般,成为许多一筹莫展的老百姓的救星。那个时候,“报纸都报道了”的语言几乎成了真理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国家法律和中央文件的作用。由于中央文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是更为直接和具体。


但是,现在的一些媒体不仅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也无基本的职业道德。有的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不惜消费自己做人的基本良知。胡编乱造、捕风捉影,成为工作的不二法门。现在当你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是“报上说的”,人们的第一回答往往是“报上说的你能相信?”想想近年来一系列的假新闻,真让人难以理解。


如果一个国家的媒体做到了这种地步,其公信力已经荡然无存。那么其代表的社会的良心也就真的不在了。


三.知识分子的公信力和正义感形象的淡化。


虽然不能说某种专业的知识分子被某种行业集体收买,但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在向金钱献媚,其言行却是白纸黑字有具可查的。知识分子的公信力和正义感形象的危机造成了其社会角色和形象的降低。以致于现在,不少人对于媒体上的“专家”、或其某种言论往往不以为然,甚至拍砖批评。


对此,我认为“专家”们不要一味地责怪社会大众素质太低,即使你掌握了真理,那传播真理也是需要技巧的。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住房价格飚升不止时,你还在引经据典地说房价不贵;当大家越来越感到菜篮子的沉重时,你还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大家,这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时,百姓能认可你吗!也许真的,从某些专家的收入角度来看,房价确实不贵,肉价还应有上涨的空间,但你知道百姓的感受吗?难怪社会上已经有了一种共鸣:不要相信专家!


北大教授贺卫方在其天涯博客《精英们为什么会被误解》上曾经举例说,有些经济学家的作为害了经济学界,“也害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收入。你把你自己弄得很富,我觉得这对于全世界的知识分子群体都是一个耻辱性的问题,他们不仅败坏了个人声誉,还败坏了这个学科的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还降低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它导致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不被人所信任,别人会认为要么匿是跟权力有所联系,要么就是跟利益有所联系。这样就产生了信任的危机。”我想,贺教授说的还是很客气的,事实上,让社会产生信任危机的也不仅仅只是经济学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三种信任危机往往都是结合在一起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一旦出现什么重大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的谈话往往不能及时给大众释疑解惑,有的发布虚假错误或片面消息,也有些“专家”往往会出来发表并非公正的谈话,有些媒体即会有意无意地以讹传讹。近期出现的的假包子事件,不论其本质是“假包子”还是“假新闻”,不论这种现象是个别还是一般,其背后隐藏的是公众对社会及媒体的极度不信任还是显而易见的。


我突然想到,假如有一天,中国进入战争状态,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有关部门”的消息得不到公众的信任怎么办?社会大众会不会更向相反的方向理解,向更坏的方面理解?假如那样,我们还能同仇敌忾吗?还能万众一心吗?还能肝胆相照吗?还能众志成城吗?敌人的心理战不就起到作用了吗?


显然,公信力问题也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