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墓存废之争史评

目  录


1.对峙


2.瞻仰葬制的创立


3.回眸兴陵护制史


4.存废之争与革故鼎新  


          5.关联问题评说


6.利益角逐或是文化故障


附件:世界十大木乃伊奇观(略)



2007年 3月



瞻仰葬制困境解读 
————列宁墓存废之争史评



   自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始,列宁墓的存废之争就已开启。年复一年,难分胜负,现状的维持,在风雨飘摇中延续。此事虽然纯属俄罗斯内政,但因历史原因却广具国际影响。招引中国人关注,当在情理之中。本文拟从历史文化视角,为国人提供一种解读方案。


1.对峙
  
2005年12月12日,俄罗斯共产党在莫斯科发起一场运动,为“护陵请愿书”征集公民签名。以唤醒传统情结、收揽民意、聚合力量,旨在维持列宁墓的现状,抵制一切变动企图。请愿书向世人宣示,应当承认历史,尊重列宁的功绩。


列宁是苏共创始人,因领导“十月革命”和开创苏联的历史功绩,曾享誉苏联和世界。1924年列宁病逝后,在民众狂热的怀念浪潮推动下,斯大林率苏共顺势而作,将其遗体遗容保护并供奉于莫斯科红场陵寝内,以图永世缅怀。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公案由此而生。


那些兴风作浪,主张废陵迁葬的派别指责说:将法老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建造金字塔供奉,始于古埃及,源自一种原始粗俗的宗教活动;继续在红场供奉列宁遗体,实在有辱现代俄罗斯的理性。


春秋轮回,各执一端,对峙两派互不相让,又无力统合民意,令俄政府难作决断。现状虽然由此得以延续,但难以调和的争斗必生变数。对政府而言,只求无损国计民生,何必强作决断呢。



            2.瞻仰葬制的创立


以通俗建筑美学审视,列宁墓的造形和色彩应用,均乏善可陈。但从人类丧葬文化史看,它体现的葬制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谓葬制是指,安葬逝者遗体且已制度化的方式方法,还包括仪式、礼节、规格以及费用等等。它是国家和社会的相关文化,在丧葬领域的集中表达。


列宁辞世后,苏联科学家们以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克服前无古人的重重困难,将其遗体制成绝非标本、又大大优于木乃伊的“圣物”,以呼之欲起的睡姿,常年提供给民众瞻仰凭吊。进而,逐步演化成一项令人肃然起敬的民俗和传统,并融入苏联的新文化之中。新葬制的创立,不仅是新科技新文化的重大成就,更是一项政治决策。应该说广大人民对此是拥护的,与领袖生前的意愿无关。


从科技层面看,对人类遗体做长期防腐处理已属不易,“瞻仰遗容”提出的是登峰造极的要求。不仅领袖遗体真身不能腐,而且遗容的保真度不能低于“慈祥”级水平。否则会诱发厌倦心态,缅怀何凭?列宁墓所体现的划时代新葬制,其创新点就在此!可以概述为:对公开展示的领袖遗体遗容,进行外形高保真级永续维护和美化运行,为民众瞻仰拜谒和缅怀其功德服务。我们可以将这种创新葬制称之为“瞻仰葬制”。在人类所有文明史中,笔者尚未查获可与之比肩的另类葬制。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解读瞻仰葬制体现的文化取向?下述方案可供参考:


将已故领袖的遗体遗容,与其丰功伟绩和光辉思想视为一体,不惜代价的予以维护;通过营造已故领袖与在世民众间的良性交流环境,倡导民众瞻仰遗容,培育缅怀和继承遗志的精神,实现代代传承。可以肯定,这一切都必须由官方宣教机构主导和鼓动,并与曾有崇尚皇权传统的社会文化潜在取向巧妙嫁接,才能获得多数国民的回应和支持。其成败衡量标准是,能否以“万岁、万万岁”之类皇权专属尊号,与国家在任首席领袖名号对接,并为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同。


无论采用何种方案解读,支持瞻仰葬制的文化体系不能缺失的支柱性价值观必须包括:崇拜最高执政者及其权力(未必是皇权但必含领袖迷信);将维护遗体遗容视同对逝者丰功伟绩的回报;将瞻仰遗容视为教化民众传承遗志;向维护良好的遗体表达敬意重于经济性权衡,等等。毋庸讳言,这些价值观均系文化情感元素组合而成,很难为理性思维标准所认同。实事上,“瞻仰葬制”不过是这些价值观的制度化包装体,其中任何一组价值判断发生变异,都将危及这项制度。


尽管如此,这套葬制仍不失为伟大的文化成就。它竟然能整合古往今来这么多情感化的丧葬价值观,并将其升华为国家行为和高尚民俗!难怪,反对派可以搞垮拥有原子弹的苏联共产党,却奈何不得幽然无语的列宁墓!


瞻仰葬制,是苏共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进行的一项最成功而又未必光彩的文化创造。随着“十月革命”影响的全球扩展,该葬制出口到曾经奉行过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各国,至少已在越南、中国和朝鲜生根开花结果。而且,异国之果要此原产地的母体硕大许多。



3.回眸兴陵护制史


   苏联解体前,列宁墓也曾经历过两次危机,均化险为夷。回顾这段历史,可感知传统文化的顽强斗志。


   为列宁迁灵,最早的事例并非争论所致。苏德战争初期,数路德军挟大胜之势,兵临莫斯科城下。为列宁墓安危担忧的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召来红军战神朱可夫问计。这位将军指天明志,可守住首都。出于万全之虑,斯大林还是下令将列宁遗体转移大后方,直至战后方归灵红场。此次移灵,虽系外力所致,但彰显了领袖遗体的“神圣”:莫斯科可以守不住,列宁真身必护,国之重器也!


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国政府表现差劲。当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前,他们只顾自已逃窜,却置先总理孙中山的灵柩于不顾!护灵文化的差距,较苏共短了一大截。因为列宁遗体须作适时保真维护,转移十分困难;而转移中山先生灵柩,则无此虑。


后来的发展,属循序而作,缺乏创意。


1953年斯大林猝然逝世。苏共如法炮制,又将其遗体制成优于木乃伊的圣物,供奉于莫斯科红场。终于使“瞻仰葬制”的创始人,亦成这一制度的受益者。据说,当年前往拜谒遗体者过百万,其中不乏哭得死去活来者。这样,领袖遗体与致敬民众间形成了跨代互动,表明提供遗体崇拜条件,已成为善待辞世领袖的制度性安排,并入俗为民众性传统文化活动。采用同一葬制的各国,也生成了类似民俗,定期瞻仰领袖遗容蔚然成风,尤以亚洲国家为甚。


出乎意料的变局,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赫鲁晓夫执掌苏共领导权后,判定斯大林犯有历史大过,通过法律程序,火化了他的遗体,并移葬克里姆林宫墙下。此举,立即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内各国间引发激烈论争。今天来看,这是一场因误会导致的庸俗政争!各路卫陵或护制诸侯间剑拔弩张,口诛笔伐,混战一场,既干涉了苏联内政,又无益于东方同盟团结和国计民生。


历史证明,赫鲁晓夫们的举措巩固了瞻仰葬制,改善了经营原则,提高了享用该制的资质标准。对列宁墓是护陵而非拆台。其新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党的领袖无论何人,均不得虚冒丰功伟绩,骗享瞻仰葬制;二是火化巳陈列的遗体,可以视为对已故领袖历史错误的惩治;三是调整被瞻仰者,须经法律程序审定,不可胆大妄为。


结果,瞻仰葬制大获发展。


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在捍卫列宁主义的旗帜下,越南、中国和朝鲜,断然排除干扰,义无反顾地将瞻仰葬制的实践推向新高潮,并禁止对此妄言质疑。护陵派横行天下,所向披靡。相互借鉴和攀比,推动各国建造现代化、革命化陵寝的规模和豪华度,节节攀升;防腐保真及护卫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足以傲视全球!


盘点新一轮造陵竞赛,竟然赛出了“以小胜大,以弱克强”的奇观!仅有约2000万人口、国贫民饥的朝鲜,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谋略勇猛夺冠。作为瞻仰葬制的空前杰作,朝鲜为供奉开国领袖金日成遗体而建造的陵墓,刷新了多项世界之最。其中,仅陵前广场建设,就曾列为1998年国家一号工程。据称,该广场的规模和平整度已盖帽世界,可容近百万人同时致敬!同期,国际社会向朝鲜饥民、尤其是妇女儿童提供的无偿粮食援助,也再攀新高。


国情特殊、文化使然,奈何?


4.存废之争与革故鼎新   


瞻仰葬制的兴盛历程,存废之争始终相随。传统价值与理性交锋,总会孕育变数。


斯大林事件冲击了瞻仰葬制的神圣性,启发了新的思考。


新中国高层的反思动作一度领先。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率中共高官们发起过“赞成火葬”志愿书签名活动。据传,在领衔上将以上的高官们中,除许世友将军外,均签名认可。这一活动,虽然未能阻止后来万众一心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却在国际共运史上,首创共产党高官集体否定“瞻仰葬制”的先例。也留下事与愿违的历史谜团。天安门广场上气势恢宏的陵寝,竟使红场上的同类显得寒酸。不知中国人的志气,可否由此见长?


在中国,真正毁掉“瞻仰葬制”继续传承的争论,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解放思想”号召的鼓舞下,国民纷纷质疑天安门广场的豪陵。护陵派已无打压之力,尚有招架之功。胜负难分之际,交锋各方照邓小平的思路达成妥协,大致是:建陵有错,已成又毁不妥。实际上以“维持现状”,换取了“下不为例”。虽然留有尾巴,但在制度层面斩断了传承链条。后来的历史进程,给予了印证。


邓小平逝世后,器官捐赠社会,遗体火化并撒灰祖国疆域,身体力行地破除“供奉遗体”的恶制。此举明证,共产党执政,毋须以“领袖遗体崇拜”来护佑;对民众的迷信文化和供奉要求,无论真伪,完全可以不妥协。作为功高盖世的大国最高领袖,邓小平丧事的理性治理,可以说一次性到位了。


公正评说,俄罗斯当前围绕列宁墓存废的论争,早已大大超越了否定“瞻仰葬制”,斗争的焦点被推进到铲除或是保留其遗迹问题。


但是,历史在这个阶段又提出了新的课题:不是怀着恶旧激情如何去张扬理性,而是如何理性的善待传统和文物。


  


               5.关联问题评说


关于“瞻仰葬制”的源头。很难说列宁墓的形制是否源于金字塔。但是,对政治领袖的遗体作防腐保质处理的葬制,的确源自古埃及法老时代。其宗教理由是:为法老升天的灵魂,保留肉体的归宿。保存列宁的遗体遗容,苏共的官方说词是:为了满足人民缅怀和瞻仰的需求。说法两种,公私分明,境界悬殊。疑点是,人民为何非要有“瞻仰遗容”的需求?就展现领袖风采的效果而言,使用摄影资料拥有不可抵挡的优势。


关于瞻仰葬制的维持费用。与其他比较,此种葬制破费巨大。除建造陵寝和设备投入外,大头来自永无止境的遗体维护动态投入。金字塔和法老木乃伊,系一次性集中投入,虽然巨大,但可算清。而前者的维持性消耗,则是一种无限量的累计增加值。


关于遗体供奉与丰功伟绩。两者的关联性似乎取决于某种故障文化。只有那些愿将自己的肉体制作成木乃伊、并视之为最大享受的人,才会赞成以“供奉遗体”来回报“丰功伟绩”。一般而论,这种人比较难找,应患有智障或偏执症。


关于瞻仰遗容与继承遗志。这两者间难以建立必然联系。因为领袖遗志,往往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还含有不可模仿的个性和品德。想学到手要靠刻苦修炼,凭瞻仰几次死者,无济于事;凭此接受教育,纯属自欺欺人。


    关于尊重历史与护陵。不惜代价维护“瞻仰葬制”的遗物,不等于尊重历史。如果过去的错误举措继续前行,会损耗民生,散布迷信,阻挠进步,那么废除它恰好是尊重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也应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支持护陵事业。
 
          6.利益角逐或是文化故障


在当今俄罗斯,驱动列宁墓存废之争的动机,并不局限于拥共或是反共的政治较量。商业利益的角逐,也不容忽视。列宁曾驰名世界,将其陵墓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市场前景看好。埃及旅游业对金字塔的生存性依赖,可作参考例证。


这回,列宁故里的一些乡亲跟着起哄,主张拆墓移灵回乡,并非出自纯洁的政治缅怀,游客的钱包,可能也是其中的目标。这种新兴的商业文化,兴许会化解僵局,为列宁墓开拓新的出路。果真如此,新文化早迟会替代那些苦撑危局、又趋于衰老的怀旧情结,承担起文物性护陵的历史责任。


怀旧情结,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文化的传承现象。


我们已知,创造和培育“瞻仰葬制”的历史政治条件,只能是以领袖个人高度集权(亦可称领袖专制)为中心的斯大林模式;“领袖迷信”不过是这种政体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实施过度扩张或管制的结果;“领袖崇拜”一旦成为主流文化导向,将控制住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强化这种政体,最终以缺失理性的葬制,来完成周期性谢幕。


最高权力和权威如何传承,是斯大林模式在运行中潜伏的致命问题。其原因是:由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制,已被虚拟化;在革命观约束下,又难以为最高权力引进世袭制度(惟有朝鲜搞定);最高领袖生命的终止,往往酿成这类政体延续的巨大危机。瞻仰葬制的创立,主要是为修补这一体制性缺陷。


其创制思路应该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采取极度夸张的葬制,强化国民对巳故领袖的崇敬和迷信,借以压制邪念和反对派,保障祖制不变,政体在权力转移中和转移后,得以平稳延续。


这是一厢情愿。时势俱变,靠自己拼打上来的继任领袖,一朝大权在握,没法不作新的政策选择,甚至发起改革,从而导致不确定的结果。


但是,前朝出炉的“领袖迷信”,将顽强的在民间自发传承。这就可能与已经变革的形势不相适应。国家和社会在破浪前进,部分领域的文化却暮气十足,抗拒与时俱进,蓄意寻机发难。这就是故障文化。历史经验表明,消解“迷信巳故领袖”造成的文化故障,绝非易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现代俄罗斯,迷信巳故领袖的文化已经衰落。但斗志昂扬的护陵团体和民众,渴望自已的政治情感受到尊重。“崇尚自我、发家致富”,正在为更多的人、特别是新生代所信奉。在这种文化冲突条件下,强求社会为红场上的列宁墓,永无止境的承担高昂而又乏义的维持费用,前景堪忧。俄罗斯并不缺这点钱;缺的是继续运行“领袖遗体崇拜”的文化和理由。


向前展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非文物性领袖陵寝、及其间供奉的真身,都将演变为需要另类保护的历史文物。如同金字塔和法老木乃伊,享受到联合国监督保护待遇。对崇敬领袖、坚决护陵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政治沦落。拥有类似领袖陵寝的国家们,迟早也会遭遇类似困惑。


    这就是故障文化推出的历史难题。


                                  2007-3


附件:世界十大木乃伊奇观(略)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列宁墓存废之争史评

目  录


1.对峙


2.瞻仰葬制的创立


3.回眸兴陵护制史


4.存废之争与革故鼎新  


          5.关联问题评说


6.利益角逐或是文化故障


附件:世界十大木乃伊奇观(略)



2007年 3月



瞻仰葬制困境解读 
————列宁墓存废之争史评



   自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始,列宁墓的存废之争就已开启。年复一年,难分胜负,现状的维持,在风雨飘摇中延续。此事虽然纯属俄罗斯内政,但因历史原因却广具国际影响。招引中国人关注,当在情理之中。本文拟从历史文化视角,为国人提供一种解读方案。


1.对峙
  
2005年12月12日,俄罗斯共产党在莫斯科发起一场运动,为“护陵请愿书”征集公民签名。以唤醒传统情结、收揽民意、聚合力量,旨在维持列宁墓的现状,抵制一切变动企图。请愿书向世人宣示,应当承认历史,尊重列宁的功绩。


列宁是苏共创始人,因领导“十月革命”和开创苏联的历史功绩,曾享誉苏联和世界。1924年列宁病逝后,在民众狂热的怀念浪潮推动下,斯大林率苏共顺势而作,将其遗体遗容保护并供奉于莫斯科红场陵寝内,以图永世缅怀。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公案由此而生。


那些兴风作浪,主张废陵迁葬的派别指责说:将法老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建造金字塔供奉,始于古埃及,源自一种原始粗俗的宗教活动;继续在红场供奉列宁遗体,实在有辱现代俄罗斯的理性。


春秋轮回,各执一端,对峙两派互不相让,又无力统合民意,令俄政府难作决断。现状虽然由此得以延续,但难以调和的争斗必生变数。对政府而言,只求无损国计民生,何必强作决断呢。



            2.瞻仰葬制的创立


以通俗建筑美学审视,列宁墓的造形和色彩应用,均乏善可陈。但从人类丧葬文化史看,它体现的葬制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所谓葬制是指,安葬逝者遗体且已制度化的方式方法,还包括仪式、礼节、规格以及费用等等。它是国家和社会的相关文化,在丧葬领域的集中表达。


列宁辞世后,苏联科学家们以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克服前无古人的重重困难,将其遗体制成绝非标本、又大大优于木乃伊的“圣物”,以呼之欲起的睡姿,常年提供给民众瞻仰凭吊。进而,逐步演化成一项令人肃然起敬的民俗和传统,并融入苏联的新文化之中。新葬制的创立,不仅是新科技新文化的重大成就,更是一项政治决策。应该说广大人民对此是拥护的,与领袖生前的意愿无关。


从科技层面看,对人类遗体做长期防腐处理已属不易,“瞻仰遗容”提出的是登峰造极的要求。不仅领袖遗体真身不能腐,而且遗容的保真度不能低于“慈祥”级水平。否则会诱发厌倦心态,缅怀何凭?列宁墓所体现的划时代新葬制,其创新点就在此!可以概述为:对公开展示的领袖遗体遗容,进行外形高保真级永续维护和美化运行,为民众瞻仰拜谒和缅怀其功德服务。我们可以将这种创新葬制称之为“瞻仰葬制”。在人类所有文明史中,笔者尚未查获可与之比肩的另类葬制。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解读瞻仰葬制体现的文化取向?下述方案可供参考:


将已故领袖的遗体遗容,与其丰功伟绩和光辉思想视为一体,不惜代价的予以维护;通过营造已故领袖与在世民众间的良性交流环境,倡导民众瞻仰遗容,培育缅怀和继承遗志的精神,实现代代传承。可以肯定,这一切都必须由官方宣教机构主导和鼓动,并与曾有崇尚皇权传统的社会文化潜在取向巧妙嫁接,才能获得多数国民的回应和支持。其成败衡量标准是,能否以“万岁、万万岁”之类皇权专属尊号,与国家在任首席领袖名号对接,并为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同。


无论采用何种方案解读,支持瞻仰葬制的文化体系不能缺失的支柱性价值观必须包括:崇拜最高执政者及其权力(未必是皇权但必含领袖迷信);将维护遗体遗容视同对逝者丰功伟绩的回报;将瞻仰遗容视为教化民众传承遗志;向维护良好的遗体表达敬意重于经济性权衡,等等。毋庸讳言,这些价值观均系文化情感元素组合而成,很难为理性思维标准所认同。实事上,“瞻仰葬制”不过是这些价值观的制度化包装体,其中任何一组价值判断发生变异,都将危及这项制度。


尽管如此,这套葬制仍不失为伟大的文化成就。它竟然能整合古往今来这么多情感化的丧葬价值观,并将其升华为国家行为和高尚民俗!难怪,反对派可以搞垮拥有原子弹的苏联共产党,却奈何不得幽然无语的列宁墓!


瞻仰葬制,是苏共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进行的一项最成功而又未必光彩的文化创造。随着“十月革命”影响的全球扩展,该葬制出口到曾经奉行过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各国,至少已在越南、中国和朝鲜生根开花结果。而且,异国之果要此原产地的母体硕大许多。



3.回眸兴陵护制史


   苏联解体前,列宁墓也曾经历过两次危机,均化险为夷。回顾这段历史,可感知传统文化的顽强斗志。


   为列宁迁灵,最早的事例并非争论所致。苏德战争初期,数路德军挟大胜之势,兵临莫斯科城下。为列宁墓安危担忧的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召来红军战神朱可夫问计。这位将军指天明志,可守住首都。出于万全之虑,斯大林还是下令将列宁遗体转移大后方,直至战后方归灵红场。此次移灵,虽系外力所致,但彰显了领袖遗体的“神圣”:莫斯科可以守不住,列宁真身必护,国之重器也!


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国政府表现差劲。当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前,他们只顾自已逃窜,却置先总理孙中山的灵柩于不顾!护灵文化的差距,较苏共短了一大截。因为列宁遗体须作适时保真维护,转移十分困难;而转移中山先生灵柩,则无此虑。


后来的发展,属循序而作,缺乏创意。


1953年斯大林猝然逝世。苏共如法炮制,又将其遗体制成优于木乃伊的圣物,供奉于莫斯科红场。终于使“瞻仰葬制”的创始人,亦成这一制度的受益者。据说,当年前往拜谒遗体者过百万,其中不乏哭得死去活来者。这样,领袖遗体与致敬民众间形成了跨代互动,表明提供遗体崇拜条件,已成为善待辞世领袖的制度性安排,并入俗为民众性传统文化活动。采用同一葬制的各国,也生成了类似民俗,定期瞻仰领袖遗容蔚然成风,尤以亚洲国家为甚。


出乎意料的变局,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赫鲁晓夫执掌苏共领导权后,判定斯大林犯有历史大过,通过法律程序,火化了他的遗体,并移葬克里姆林宫墙下。此举,立即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内各国间引发激烈论争。今天来看,这是一场因误会导致的庸俗政争!各路卫陵或护制诸侯间剑拔弩张,口诛笔伐,混战一场,既干涉了苏联内政,又无益于东方同盟团结和国计民生。


历史证明,赫鲁晓夫们的举措巩固了瞻仰葬制,改善了经营原则,提高了享用该制的资质标准。对列宁墓是护陵而非拆台。其新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党的领袖无论何人,均不得虚冒丰功伟绩,骗享瞻仰葬制;二是火化巳陈列的遗体,可以视为对已故领袖历史错误的惩治;三是调整被瞻仰者,须经法律程序审定,不可胆大妄为。


结果,瞻仰葬制大获发展。


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在捍卫列宁主义的旗帜下,越南、中国和朝鲜,断然排除干扰,义无反顾地将瞻仰葬制的实践推向新高潮,并禁止对此妄言质疑。护陵派横行天下,所向披靡。相互借鉴和攀比,推动各国建造现代化、革命化陵寝的规模和豪华度,节节攀升;防腐保真及护卫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足以傲视全球!


盘点新一轮造陵竞赛,竟然赛出了“以小胜大,以弱克强”的奇观!仅有约2000万人口、国贫民饥的朝鲜,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谋略勇猛夺冠。作为瞻仰葬制的空前杰作,朝鲜为供奉开国领袖金日成遗体而建造的陵墓,刷新了多项世界之最。其中,仅陵前广场建设,就曾列为1998年国家一号工程。据称,该广场的规模和平整度已盖帽世界,可容近百万人同时致敬!同期,国际社会向朝鲜饥民、尤其是妇女儿童提供的无偿粮食援助,也再攀新高。


国情特殊、文化使然,奈何?


4.存废之争与革故鼎新   


瞻仰葬制的兴盛历程,存废之争始终相随。传统价值与理性交锋,总会孕育变数。


斯大林事件冲击了瞻仰葬制的神圣性,启发了新的思考。


新中国高层的反思动作一度领先。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率中共高官们发起过“赞成火葬”志愿书签名活动。据传,在领衔上将以上的高官们中,除许世友将军外,均签名认可。这一活动,虽然未能阻止后来万众一心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却在国际共运史上,首创共产党高官集体否定“瞻仰葬制”的先例。也留下事与愿违的历史谜团。天安门广场上气势恢宏的陵寝,竟使红场上的同类显得寒酸。不知中国人的志气,可否由此见长?


在中国,真正毁掉“瞻仰葬制”继续传承的争论,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解放思想”号召的鼓舞下,国民纷纷质疑天安门广场的豪陵。护陵派已无打压之力,尚有招架之功。胜负难分之际,交锋各方照邓小平的思路达成妥协,大致是:建陵有错,已成又毁不妥。实际上以“维持现状”,换取了“下不为例”。虽然留有尾巴,但在制度层面斩断了传承链条。后来的历史进程,给予了印证。


邓小平逝世后,器官捐赠社会,遗体火化并撒灰祖国疆域,身体力行地破除“供奉遗体”的恶制。此举明证,共产党执政,毋须以“领袖遗体崇拜”来护佑;对民众的迷信文化和供奉要求,无论真伪,完全可以不妥协。作为功高盖世的大国最高领袖,邓小平丧事的理性治理,可以说一次性到位了。


公正评说,俄罗斯当前围绕列宁墓存废的论争,早已大大超越了否定“瞻仰葬制”,斗争的焦点被推进到铲除或是保留其遗迹问题。


但是,历史在这个阶段又提出了新的课题:不是怀着恶旧激情如何去张扬理性,而是如何理性的善待传统和文物。


  


               5.关联问题评说


关于“瞻仰葬制”的源头。很难说列宁墓的形制是否源于金字塔。但是,对政治领袖的遗体作防腐保质处理的葬制,的确源自古埃及法老时代。其宗教理由是:为法老升天的灵魂,保留肉体的归宿。保存列宁的遗体遗容,苏共的官方说词是:为了满足人民缅怀和瞻仰的需求。说法两种,公私分明,境界悬殊。疑点是,人民为何非要有“瞻仰遗容”的需求?就展现领袖风采的效果而言,使用摄影资料拥有不可抵挡的优势。


关于瞻仰葬制的维持费用。与其他比较,此种葬制破费巨大。除建造陵寝和设备投入外,大头来自永无止境的遗体维护动态投入。金字塔和法老木乃伊,系一次性集中投入,虽然巨大,但可算清。而前者的维持性消耗,则是一种无限量的累计增加值。


关于遗体供奉与丰功伟绩。两者的关联性似乎取决于某种故障文化。只有那些愿将自己的肉体制作成木乃伊、并视之为最大享受的人,才会赞成以“供奉遗体”来回报“丰功伟绩”。一般而论,这种人比较难找,应患有智障或偏执症。


关于瞻仰遗容与继承遗志。这两者间难以建立必然联系。因为领袖遗志,往往是一套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还含有不可模仿的个性和品德。想学到手要靠刻苦修炼,凭瞻仰几次死者,无济于事;凭此接受教育,纯属自欺欺人。


    关于尊重历史与护陵。不惜代价维护“瞻仰葬制”的遗物,不等于尊重历史。如果过去的错误举措继续前行,会损耗民生,散布迷信,阻挠进步,那么废除它恰好是尊重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也应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支持护陵事业。
 
          6.利益角逐或是文化故障


在当今俄罗斯,驱动列宁墓存废之争的动机,并不局限于拥共或是反共的政治较量。商业利益的角逐,也不容忽视。列宁曾驰名世界,将其陵墓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市场前景看好。埃及旅游业对金字塔的生存性依赖,可作参考例证。


这回,列宁故里的一些乡亲跟着起哄,主张拆墓移灵回乡,并非出自纯洁的政治缅怀,游客的钱包,可能也是其中的目标。这种新兴的商业文化,兴许会化解僵局,为列宁墓开拓新的出路。果真如此,新文化早迟会替代那些苦撑危局、又趋于衰老的怀旧情结,承担起文物性护陵的历史责任。


怀旧情结,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文化的传承现象。


我们已知,创造和培育“瞻仰葬制”的历史政治条件,只能是以领袖个人高度集权(亦可称领袖专制)为中心的斯大林模式;“领袖迷信”不过是这种政体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实施过度扩张或管制的结果;“领袖崇拜”一旦成为主流文化导向,将控制住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反过来强化这种政体,最终以缺失理性的葬制,来完成周期性谢幕。


最高权力和权威如何传承,是斯大林模式在运行中潜伏的致命问题。其原因是:由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制,已被虚拟化;在革命观约束下,又难以为最高权力引进世袭制度(惟有朝鲜搞定);最高领袖生命的终止,往往酿成这类政体延续的巨大危机。瞻仰葬制的创立,主要是为修补这一体制性缺陷。


其创制思路应该是: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采取极度夸张的葬制,强化国民对巳故领袖的崇敬和迷信,借以压制邪念和反对派,保障祖制不变,政体在权力转移中和转移后,得以平稳延续。


这是一厢情愿。时势俱变,靠自己拼打上来的继任领袖,一朝大权在握,没法不作新的政策选择,甚至发起改革,从而导致不确定的结果。


但是,前朝出炉的“领袖迷信”,将顽强的在民间自发传承。这就可能与已经变革的形势不相适应。国家和社会在破浪前进,部分领域的文化却暮气十足,抗拒与时俱进,蓄意寻机发难。这就是故障文化。历史经验表明,消解“迷信巳故领袖”造成的文化故障,绝非易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现代俄罗斯,迷信巳故领袖的文化已经衰落。但斗志昂扬的护陵团体和民众,渴望自已的政治情感受到尊重。“崇尚自我、发家致富”,正在为更多的人、特别是新生代所信奉。在这种文化冲突条件下,强求社会为红场上的列宁墓,永无止境的承担高昂而又乏义的维持费用,前景堪忧。俄罗斯并不缺这点钱;缺的是继续运行“领袖遗体崇拜”的文化和理由。


向前展望,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的非文物性领袖陵寝、及其间供奉的真身,都将演变为需要另类保护的历史文物。如同金字塔和法老木乃伊,享受到联合国监督保护待遇。对崇敬领袖、坚决护陵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政治沦落。拥有类似领袖陵寝的国家们,迟早也会遭遇类似困惑。


    这就是故障文化推出的历史难题。


                                  2007-3


附件:世界十大木乃伊奇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