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墓与雷震的自由墓园

 


不知多少次中的又一次?
  
——又一次在网墓深处,读到这类反反复复了多少次的呼吁式留言:
  
“希望有人发起召集为林昭烈士修造一座好一些的、与林昭身份相适应的墓。”
  
作为网墓守园人,面对来自灵魂深处的不绝呼吁却无法回应,自然就是心结,更是许觉民——林昭之舅逝世之时我悲痛之外的遗憾之最。《哭墙弦歌:灵岩悲风思白发》一开篇,就奔涌着这种无法回应又难以弥补的遗憾:
  
“同在北京,曾希望能见上一面,从容商谈一次,为了那座万分珍贵却十分寒伧的灵岩之墓,为了那座狭仄得无法展开五湖四海肩踵的哭墙!”
  
——曾经那样贴近的希望幻灭了。而虽一次次见过林林和彤彤网祭母亲张志新,我却从未发现也远在大洋彼岸林昭之妹像林林和彤彤一次次网祭母亲张志新那样现身姐姐网墓。算来,彭令范也已是年过七十的风烛老人了,她听得见大洋此岸网墓深处的心声吗?她能读到或读出这篇文字后面许许多多心魂的温度吗?……
  
再想到因为那份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的遗稿及影印件,林昭血亲与恋友之间莫名的龃龉;再想到我自己也深陷其中的李九莲遗骸难以寻葬之种种关节,再想到……
  
是了,那心魂之吁虽一次次就在眼前灼热地跳荡,却像远在天边那样难以触摸、难以具想、难以响应与践履——至少目前!
  
但我深知,无论如何——无论多么简陋、寒伧和狭仄,多么与其自由符号的身份不适,对于当下的此岸中国,灵岩山的林昭墓就已经是奇迹和慰藉了——那遇难14年之后的空冢,相对于至今无墓的李九莲、钟海源怎么不是慰藉?!那又22年后终于葬入的一抔骨灰、一绺白发,相对于沈阳张志新空冢又怎么不是奇迹?!那与韩世忠墓的相望相伴,相映于秋瑾墓比邻岳飞魂,怎么不又是忠肝义胆的千古相照?
  
是的,对于主持其事的林昭年迈的舅舅和天涯的妹妹,对于参与其事的林昭的老师同学们,良知中国该心存怎样深深的感激呢?——在异思难容闪念的威权中国,一个个七老八十,一次次越洋来去,一度度北国江南,这些为思想者墓葬的悄然过程至今陌然于世,只有那简陋的墓,只有那墓前许觉民的揭祭与谭天荣的祭词,是虚拟世界最永恒最灼目的真实!
  
尤其2004那次重葬:青山终拥忠骸;墓碑后那令人痛心的《浩叹》误刻,也终于换成了林昭真正的心魂之铭——“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于是,尽管墓地寒伧和狭仄,五湖四海也终于可以仰望和触摸真正的中国高度,触摸那依然铭刻在碑上、也一次次肃立在墓前的“苏南新专和北京大学部分老师同学”,触摸他们悲心之中的亲情、友情、以及每一个寻祭者也都身在其中的精神中国和价值中国的至情!
  
面对这样的碑立,这样的重葬,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过程,没有理由不深信:墓葬的简陋、寒伧和狭仄,不过是活着的灵魂群在一个艰难时代断面不屈挣扎的折射——是过程,而绝不会是永恒的凝固:就像秋瑾墓为长伴岳王坟的沧桑十迁;就像雷震一出狱,就在特务的跟踪中为重葬殷海光而寻购墓地;就像此刻,仿佛耳畔又是秋社三杰西冷桥头的吟哦,又是《自由中国》最年轻的女编辑聂华苓在自由墓园的歌哭!——
  
也许,我可以这样回应网墓深处的呼唤?
  
是啊,海峡对岸自由中国坐标的雷震,和以“五四之子”自命的怪杰——殷海光,都在人格的光焰和生活的沧凉中离世了。不知今生会不会有这样的机缘——能像置身林昭的灵岩山墓前那样,在台北南港亲身体验一次:雷震和他的同志们葬身其中的“自由墓园”,会不会是对岸新生代朝圣的哭墙? 
  
是聂华苓的《三世三生》,把我引上通往自由墓园的高高的山坡。一溜陡峭的石阶爬上去,就可看到雷震先生的亲笔字了——也如聂华苓所说:为了《自由中国》,作为本来的蒋家宠臣的“雷震的党籍、官爵、人事关系,一层层像剥笋子一样,全给剥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笋心了,孤立在寒湿的海岛上。真正的雷震挺出来了:诚、真、憨、厚,还加上个倔。”墓碑上先生自题的,正是那“光秃秃的笋心”:
  
   雷震自题 一九七七年时年八十一岁
  
   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
    
中国 民主党筹备委员雷震先生之墓
  
   生于一八九七年六月十五日
    殁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七日
  
李敖之师的殷海光,早在一九六九年五十岁时就已去世。正是他的《大江东流挡不住》涛卷台湾的第二天,绵亘十年的雷震事件发生了。如果说雷震是《自由中国》的灵魂,殷海光就是《自由中国》的脊梁与前锋。一个被李慎之视为西南联大学运中鹰犬的右派人物,竟然如此不懈冲击台湾党化(奴化)教育和戡乱政治,如此执着呐喊与耕耘台湾的自由民主!再看一看有其师必有其徒的李敖,再想一想殷海光晚年那即使沉默中都在燃烧的人格光焰,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殷海光会以“后五四人物”自位、自慰又自叹?为什么雷震先生执意把他,以及另一位孤苦的同道挚友罗鸿诏,都安顿在为自己准备墓地里,并给《自由中国》的另一健笔夏道平也预留了墓穴?移葬殷海光之时,雷震先生应殷夫人夏君璐女士特意从美国致函所嘱,郑重题上:
  
     自由思想者殷海光之墓
  
     雷震敬题一九七七年四月
  
     时年八十一岁
  
据说,雷震就是受殷夫人启发,将这块墓园命名为“自由墓园”。
  
雷震先生的儿子德成也在自由墓园伴随父亲。父子之间那块空地,属于与先生共患难大半个世纪的妻子宋英。从他们那儿走上去,安息着的全是生前与他们夫妇相亲相濡的灵魂。甚至先生心爱的小狗,也在先生墓的下首被安排有一小块恬睡的园地。
  
夏道平的最终缺位也许是这精神之园永远的遗憾,但自由墓园毕竟还是以这样的形象,永远巍峨在两岸中国人精神的天地里: 为《自由中国》而苦难的灵魂群,连同他们散落的爱情、亲情、友情、人情,不再分离、不再流浪地在此重聚。一个墓园,一群沉默的有限与无垠,一群凝固的期望与等待,永远坐标着渐离渐远的《自由中国》时代,注目又被瞩目于永远前行中的自由中国。即使在彼岸的报慰之后,即使祖国依然在分裂中,“自由墓园”也是以我们民族最美丽的精神风景线展示并昭告世界:
  
自由在真正的人的追寻中。
  
多么希望此岸中国,也能有自由的灵魂群的精神墓园!多么希望灵岩绝顶一如台北南港陡阶高处,会有能容林昭墓(以及她的双亲墓)得以修整,能容此岸自由的灵魂群得以聚合的一隅!多么希望许觉民逝世之后,能有林昭的亲友听见网墓深处有关林昭墓的不绝呼吁!在网墓上,就像在此岸拒绝遗忘的精神文字中,林昭与张志新、李九莲、钟海源几乎是不离不弃的,素不相识的李九莲和钟海源是同“穴”合葬的;而网上的张志新墓比沈阳的空冢远远高出的精神规格,已在三十万心灵烛光照耀的虚拟之中。
  
多么希望现实中的此岸能有一块“真实”的自由墓园,它弃绝显赫的豪华;它摒拒伪善的污染;它形胜天工,环境幽美、恬静而肃穆;它匠心悲慎,碑铭独绝、庄严而高贵,共同簇拥着以林昭为高度的此岸自由坐标——就像雷震在特务群跟踪中精心设计的彼岸自由墓园。
  
这是虚拟对虚拟的回应吗?不尽然,这也是呼唤啊——我知我心。
  
但我更深深知道,彼岸的自由进程早在纵深,而对于正在追寻中的此岸,这种精神坐标式的墓园的召唤意义——为自由而苦难的真正的人,对于为自由而追寻的真正的人的意义——就是网墓深处不绝呼吁中绝非虚拟的更深处吧?!
  
2007/08/25于北京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林昭墓与雷震的自由墓园

 


不知多少次中的又一次?
  
——又一次在网墓深处,读到这类反反复复了多少次的呼吁式留言:
  
“希望有人发起召集为林昭烈士修造一座好一些的、与林昭身份相适应的墓。”
  
作为网墓守园人,面对来自灵魂深处的不绝呼吁却无法回应,自然就是心结,更是许觉民——林昭之舅逝世之时我悲痛之外的遗憾之最。《哭墙弦歌:灵岩悲风思白发》一开篇,就奔涌着这种无法回应又难以弥补的遗憾:
  
“同在北京,曾希望能见上一面,从容商谈一次,为了那座万分珍贵却十分寒伧的灵岩之墓,为了那座狭仄得无法展开五湖四海肩踵的哭墙!”
  
——曾经那样贴近的希望幻灭了。而虽一次次见过林林和彤彤网祭母亲张志新,我却从未发现也远在大洋彼岸林昭之妹像林林和彤彤一次次网祭母亲张志新那样现身姐姐网墓。算来,彭令范也已是年过七十的风烛老人了,她听得见大洋此岸网墓深处的心声吗?她能读到或读出这篇文字后面许许多多心魂的温度吗?……
  
再想到因为那份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的遗稿及影印件,林昭血亲与恋友之间莫名的龃龉;再想到我自己也深陷其中的李九莲遗骸难以寻葬之种种关节,再想到……
  
是了,那心魂之吁虽一次次就在眼前灼热地跳荡,却像远在天边那样难以触摸、难以具想、难以响应与践履——至少目前!
  
但我深知,无论如何——无论多么简陋、寒伧和狭仄,多么与其自由符号的身份不适,对于当下的此岸中国,灵岩山的林昭墓就已经是奇迹和慰藉了——那遇难14年之后的空冢,相对于至今无墓的李九莲、钟海源怎么不是慰藉?!那又22年后终于葬入的一抔骨灰、一绺白发,相对于沈阳张志新空冢又怎么不是奇迹?!那与韩世忠墓的相望相伴,相映于秋瑾墓比邻岳飞魂,怎么不又是忠肝义胆的千古相照?
  
是的,对于主持其事的林昭年迈的舅舅和天涯的妹妹,对于参与其事的林昭的老师同学们,良知中国该心存怎样深深的感激呢?——在异思难容闪念的威权中国,一个个七老八十,一次次越洋来去,一度度北国江南,这些为思想者墓葬的悄然过程至今陌然于世,只有那简陋的墓,只有那墓前许觉民的揭祭与谭天荣的祭词,是虚拟世界最永恒最灼目的真实!
  
尤其2004那次重葬:青山终拥忠骸;墓碑后那令人痛心的《浩叹》误刻,也终于换成了林昭真正的心魂之铭——“自由无价,生命有涯,宁为玉碎,以殉中华!”——于是,尽管墓地寒伧和狭仄,五湖四海也终于可以仰望和触摸真正的中国高度,触摸那依然铭刻在碑上、也一次次肃立在墓前的“苏南新专和北京大学部分老师同学”,触摸他们悲心之中的亲情、友情、以及每一个寻祭者也都身在其中的精神中国和价值中国的至情!
  
面对这样的碑立,这样的重葬,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过程,没有理由不深信:墓葬的简陋、寒伧和狭仄,不过是活着的灵魂群在一个艰难时代断面不屈挣扎的折射——是过程,而绝不会是永恒的凝固:就像秋瑾墓为长伴岳王坟的沧桑十迁;就像雷震一出狱,就在特务的跟踪中为重葬殷海光而寻购墓地;就像此刻,仿佛耳畔又是秋社三杰西冷桥头的吟哦,又是《自由中国》最年轻的女编辑聂华苓在自由墓园的歌哭!——
  
也许,我可以这样回应网墓深处的呼唤?
  
是啊,海峡对岸自由中国坐标的雷震,和以“五四之子”自命的怪杰——殷海光,都在人格的光焰和生活的沧凉中离世了。不知今生会不会有这样的机缘——能像置身林昭的灵岩山墓前那样,在台北南港亲身体验一次:雷震和他的同志们葬身其中的“自由墓园”,会不会是对岸新生代朝圣的哭墙? 
  
是聂华苓的《三世三生》,把我引上通往自由墓园的高高的山坡。一溜陡峭的石阶爬上去,就可看到雷震先生的亲笔字了——也如聂华苓所说:为了《自由中国》,作为本来的蒋家宠臣的“雷震的党籍、官爵、人事关系,一层层像剥笋子一样,全给剥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笋心了,孤立在寒湿的海岛上。真正的雷震挺出来了:诚、真、憨、厚,还加上个倔。”墓碑上先生自题的,正是那“光秃秃的笋心”:
  
   雷震自题 一九七七年时年八十一岁
  
   自由中国半月刊发行人
    
中国 民主党筹备委员雷震先生之墓
  
   生于一八九七年六月十五日
    殁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七日
  
李敖之师的殷海光,早在一九六九年五十岁时就已去世。正是他的《大江东流挡不住》涛卷台湾的第二天,绵亘十年的雷震事件发生了。如果说雷震是《自由中国》的灵魂,殷海光就是《自由中国》的脊梁与前锋。一个被李慎之视为西南联大学运中鹰犬的右派人物,竟然如此不懈冲击台湾党化(奴化)教育和戡乱政治,如此执着呐喊与耕耘台湾的自由民主!再看一看有其师必有其徒的李敖,再想一想殷海光晚年那即使沉默中都在燃烧的人格光焰,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殷海光会以“后五四人物”自位、自慰又自叹?为什么雷震先生执意把他,以及另一位孤苦的同道挚友罗鸿诏,都安顿在为自己准备墓地里,并给《自由中国》的另一健笔夏道平也预留了墓穴?移葬殷海光之时,雷震先生应殷夫人夏君璐女士特意从美国致函所嘱,郑重题上:
  
     自由思想者殷海光之墓
  
     雷震敬题一九七七年四月
  
     时年八十一岁
  
据说,雷震就是受殷夫人启发,将这块墓园命名为“自由墓园”。
  
雷震先生的儿子德成也在自由墓园伴随父亲。父子之间那块空地,属于与先生共患难大半个世纪的妻子宋英。从他们那儿走上去,安息着的全是生前与他们夫妇相亲相濡的灵魂。甚至先生心爱的小狗,也在先生墓的下首被安排有一小块恬睡的园地。
  
夏道平的最终缺位也许是这精神之园永远的遗憾,但自由墓园毕竟还是以这样的形象,永远巍峨在两岸中国人精神的天地里: 为《自由中国》而苦难的灵魂群,连同他们散落的爱情、亲情、友情、人情,不再分离、不再流浪地在此重聚。一个墓园,一群沉默的有限与无垠,一群凝固的期望与等待,永远坐标着渐离渐远的《自由中国》时代,注目又被瞩目于永远前行中的自由中国。即使在彼岸的报慰之后,即使祖国依然在分裂中,“自由墓园”也是以我们民族最美丽的精神风景线展示并昭告世界:
  
自由在真正的人的追寻中。
  
多么希望此岸中国,也能有自由的灵魂群的精神墓园!多么希望灵岩绝顶一如台北南港陡阶高处,会有能容林昭墓(以及她的双亲墓)得以修整,能容此岸自由的灵魂群得以聚合的一隅!多么希望许觉民逝世之后,能有林昭的亲友听见网墓深处有关林昭墓的不绝呼吁!在网墓上,就像在此岸拒绝遗忘的精神文字中,林昭与张志新、李九莲、钟海源几乎是不离不弃的,素不相识的李九莲和钟海源是同“穴”合葬的;而网上的张志新墓比沈阳的空冢远远高出的精神规格,已在三十万心灵烛光照耀的虚拟之中。
  
多么希望现实中的此岸能有一块“真实”的自由墓园,它弃绝显赫的豪华;它摒拒伪善的污染;它形胜天工,环境幽美、恬静而肃穆;它匠心悲慎,碑铭独绝、庄严而高贵,共同簇拥着以林昭为高度的此岸自由坐标——就像雷震在特务群跟踪中精心设计的彼岸自由墓园。
  
这是虚拟对虚拟的回应吗?不尽然,这也是呼唤啊——我知我心。
  
但我更深深知道,彼岸的自由进程早在纵深,而对于正在追寻中的此岸,这种精神坐标式的墓园的召唤意义——为自由而苦难的真正的人,对于为自由而追寻的真正的人的意义——就是网墓深处不绝呼吁中绝非虚拟的更深处吧?!
  
2007/08/25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