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阅读报告2007年9月(节选)

 


细则:


1、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力求独立但不宣称中立,撰写过程谢绝图书作者、出版者、发行者介入,观点尊重个人趣味,不求客观统一。


2、自2007年7月1日起,独立阅读执行编辑谢绝出版机构赠书,赠书将自动排除出推荐行列。师友赠书将注明图书来源,对于相关部分,读者可以抱十倍怀疑之态度。


3、独立阅读欢迎读者提出不同意见,将选登部分批评类读者来信,但谢绝只有观点没有论证过程的批评。


4、独立阅读观察员欢迎申请加入,但谢绝出版从业人员参与,来信烦请告知专长领域并附上阅读报告一份。


5、独立阅读欢迎订阅,凡订阅者将成为阅读报告的定向发行对象,在第一时间与阅读报告小组共享阅读成果,读者来信、作者申请以及订阅事宜,烦请发信至shrbooks@gmail.com.


编者按:


诸位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八个字长得像绕口令一样,需要有特别的肺活量才能一口气说完,因此,从本期开始,标题缩减为“独立阅读”。由四位观察员撰写的“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将继续保留,作为“独立阅读”的一部分而存在。


这里需要重申,无论编者还是作者,都无意于也不可能垄断“独立”两个字。恰恰相反,我们期待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这两个字。陈寅恪先生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众所周知。这里,我们还想重读他的另一句没有成为名言的名言:“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进而言之,我们亦可说:“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优美之文字”,正是我们期待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然,以上均属对未来的想像,“独立阅读”在近期所能做到的是从执行编辑谢绝出版机构赠书做起,尝试建立一套独立的书评程序。


限于精力,译著未能如部分海外读者所愿一一标明原文,由此带来的不便,还请谅解。


目录:


中国独立阅读报告


戴新伟:写作


苏小和:经济


成 庆:思想


王晓渔:文史


专题


吴强:抗争与民主:蒂利对法国、英国民主道路的解读


羽良:“政治是战争的延续!”——评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


书评


严飞:中国打工妹:失语者的呼声


张昕:“竞争”与“稳定”的悖论


李冬君:关于《叶隐闻书》和武士道


刘柠:《叶隐》、武士道及其他


成庆:音乐就是自我殉道


话题


莫之许:最后的出版人


声色


汪伟:安东尼奥尼在中国


中国独立阅读报告2007年9月(节选)


写作


观察员:戴新伟(广州)


黑塞,这位德国作家在中国的面世情况与上面那位庶几近之。为大多数读者知悉,作品一直在重版重印,各种版本都有(2006年8月上海译文才出过一本厚厚的黑塞中短篇小说选《婚约》)。最近出版的《黑塞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囊括了黑塞最著名的小说如《在轮下》、《荒原狼》、《玻璃球游戏》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散文、诗与画合集《堤契诺之歌》。我无意于对黑塞小说版本评头论足,以及这些小说对于个体读者的阅读记忆,所想表达的无非和对加缪的类似——他们的名头固然充满了经典性,但他们在散文文体上的成就,却有更多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堤契诺之歌》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1年1月出过精装本,用的是台湾天下文化公司1999年7月的译本。1919年,已近中年的黑塞经历了丧父离异的家变,来到了瑞士南部的小村庄堤契诺定居。在这里,黑塞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长篇、诗歌、书评以及散文和水彩画。必须要看到,在1919年之前,成名黑塞的中产阶级生活以及整个德国的形式,一战所给欧洲带来的普遍灰暗精神,也必须看到,在《堤契诺之歌》里袒露的不仅是黑塞的个人灵魂生活,某种程度上也能看到20世纪初的“编年”。这本书里呈现的,也不只是一个作家遭遇精神危机的心灵旅程,当读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安全感(一个作家经历大劫之后的满意),哪怕是一些无所事事的描摹,其魅力却比我们读他任何一部小说主人翁的危机都要让人感动,对于今日更加劳心劳力的读者而言,恐怕也不只是羡慕吧?


《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周成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比《堤契诺之歌》更直面灵魂。必须说明,我并非塔可夫斯基的粉丝(可以理解为我看不懂他的电影),并不是借此来读这部日记。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塔可夫斯基的身份,比如他作为社会主义苏联的电影导演,所遇到的官僚体制阻力,但同时他的电影在整个国家体制内收到的待遇又与之形成了双刃,在与其他国家(西方以及日本)的电影体制比较中,可以看到发生在塔可夫斯基身上的这种身份悖论。


经济


观察员:苏小和(北京)


自门格尔写作《国民经济学原理》算起,奥地利学派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其生命力越来越强大。它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面临困境之时出现,其根本特征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它通过对个人的主观认知的理解,来解释经济活动,及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这种新颖的理论范式直接启发了公共选择、宪政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等热门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奥地利学派坚持比较彻底的个人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方法论,所以,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个人价值自愿选择,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才构成了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巨大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惠于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尤其是他们对于计划经济、对于政府干预的剖析和批判,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所需要的经济学首要的研究课题,理应是市场制度及支持它的法治、宪政等等制度如何生成的问题。假如没有一个健全的自由市场制度,主流经济学最关心的“效率”也根本没有落脚之处。奥地利学派对于个人自由、自由选择的坚定信念,奥地利学派关于自由市场制度的深入讨论,奥地利学派关于制度生成的自由秩序理论,对于中国学者、及普通读者理解中国现实的变化,思考中国应当如何变化,将具有极大启发意义。


回到济南大街洪水事件和凤凰垮桥事件,在粗读奥地利学派译丛之后,我们郁结的心思应该会豁然开朗。比如罗斯巴德的《权力与市场》(刘云鹏、戴忠玉、李卫公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秉承奥地利学派对政府控制和干预的一贯警惕,对政府干预市场的各种具体形态进行细致的归类、分析和批判,对反对自由市场的种种伦理论点提出了反驳,指出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必然会损害正义。还比如米塞斯教授的主题是,官僚体制才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真正病因,这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异曲同工。大师们在用深厚的著作提醒我们,发生在济南大街上的洪水事件和凤凰垮桥事件,最本质的原因在政府这里,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参与才导致了如此荒谬的悲剧一件又一件在我们的周围上演。


各位,如果说“奥地利学派译丛”是在理论上呈现了人类社会最近几十年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那么,美国三任总统经济顾问,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Rostow)先生的《概念与交锋:市场经济60年》(王琛、邝艳湘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就应该是在历史的层面呈现了自由经济蓬勃展开的发展历程。那些喜欢在象牙塔里品尝理论意味的人,可以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建构消磨时光,但喜欢历史细节的人们,则可以走进罗斯托的回忆里,去感受60年以来,自由市场经济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


1984年的秋天,罗斯托和他的朋友埃尔斯佩思在中国的乡村访问,一个明媚的早晨,他们被一名健康又快乐的妇女的背影深深吸引:这名黄皮肤的中国女人当时正站在一辆擦得光亮的丰田汽车旁边,盘算着如何在开放的市场里卖出更多的鸡蛋。


许多年后,罗斯托写作《概念与交锋:市场观念60年》,特意把他在这个早上的发现记录在书里。作为一名中国人,尤其是亲身经历过1984年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人,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怀念那一年,经济和人性像春天的百草一样,争先恐后的萌生。我们对罗斯托的描述如此熟悉,记得那时我们的父母忙碌得像是一些吃了兴奋剂的运动员,深夜还在农田里耕耘,而大清早则又把农产品搬到市场里换取纸币。现在我知道那是我们的学费,是日后我们这些农村里出生的孩子之所以能在城市里生存的精神砝码。


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年代!尽管我们鼠目寸光,但来自美国的罗斯托先生帮助我们看得更远。在今天看来,至少罗斯托在当时看到了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力量已经在中国农村起步,是市场拯救了中国农民。


屈指一算,距离那个市场经济的启蒙时代,我们已经走过了23年。这些年,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向,罗斯托竟然有了一些先知的意味。他本就来自开放的市场,因此对一个新兴市场的起步与发展,便有了比较清晰的展望。在他看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过程,拥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明显特征,比如相当高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大量外资和海外技术的流入,以及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似乎要在短短30年不到的时间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0年的历程。但是,在罗斯托看来,真正唤醒中国市场经济起步的,并且是效益最为明显的,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想


观察员:成庆(上海)


青年浪漫派意图建立一种宇宙精神的诗学,在德国狂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集体的思想骚动,整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法国的萨特、加缪以及德国的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都是存在主义的思想偶像。最近推出的《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Irrational Man, 威廉?巴雷特著,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倒是提供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存在主义思想地图,该书在英美世界里也算是一本介绍存在主义的典范著作,因此我们也自然可以安心阅读。不过对于笔者这种眼高手低的人而言,对该书的很多说法其实持有相当的保留意见,比如将克尔凯戈尔等人硬拉进存在主义思想的谱系中,对于知识体系而言自然必要,但是这未免又将思想史的很多复杂性给抹掉。


说完西方现代思潮,最后难免又得回到古希腊,这里想推荐一深一浅两本关于古希腊思想的著作,前者是《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著,吴飞译疏,华夏出版社, 2007年6 月),柏拉图的《申辩篇》的中文译本自然有好几种,严群、水建馥、王太庆以及王晓朝的译本都各有千秋,我并不敢确定吴飞的译文究竟比起前者有哪些长短处,但是值得推荐的是译者吴飞写的一篇长达63 页的引言,将《申辩篇》在西方哲学界以及中文世界里的研究状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对于我们无疑是个相当方便的向导。


另一本则是相当浅易的古希腊哲学教材——《希腊哲学简史:从荷马到奥古斯丁》(王晓朝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6 月),尽管作为教材,该书的体例与文字仍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考虑到古希腊哲学的广博与复杂,这本教材以如此篇幅能够将这么多哲学家罗列引介,本身就是相当不易的工作。如果对古希腊思想有兴趣的读者,自然可以通过此书按图索骥,获得一个大致的古希腊思想地图,这样的读物无论如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哲学对于很多人而言,自然是枯燥无味,而历史著作只要写的饶有趣味,自然是不论读者年龄、学历,皆可取一瓢饮。最近一本《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的教父们》(保罗? 斯特拉森著,马永波、聂文静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 6月)倒是值得一读,笔者关心此书是因为马基雅维利,谁都知道,当年这位“权力阴谋论者”所写的《君主论》就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成员,如果了解到那段复杂的权力斗争史,或许应该对《君主论》背后的真实意旨,有了更加精确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也与美第其怪家族有关,这也让笔者确信,推荐此书应该会有不少的潜在读者群。


就如当年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最终腐化一样,按照美国大左派沃勒斯坦的看法,美国今天也在走向衰落。至于原因,那么就请阅读这本《美国实力的衰落》(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著,谭荣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7月)。大致来说,沃勒斯坦将之归结为资本主义体系的根源性矛盾,而今天弥漫在世界各国的,都是反对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各种社会政治运动,这已经预示了美国霸权已经在走下坡路。这一论断对于很多国人而言,自然是欢欣鼓舞,不过我们似乎并看不到“反体系”运动在我们的周围,到底有什么动静,沃勒斯坦或许应该要了解,对于世界政治而言,其实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最近,一部由旅日独立制片人李缨导演的《靖国神社》据闻将要公映,但在之前,国内舆论已经对此有相当的关注,毕竟如何以中国人的近距离眼光理解这样一个神社,这是从来未有的。而在日本,同样也有各式各样的观察靖国神社的角度,高桥哲哉的这本《靖国问题》(高桥哲哉著,黄冬兰译,孙江校,三联书店,2007年 8月)自从 2005年4 月在日本出版后,印数高达三十万册,似乎可以代表日本公众的一种典型的想法,也就是从日本人的情感、历史认识、宗教、文化以及国家政教关系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对靖国神社非常复杂纠缠的态度,这些态度背后的政治立场虽然有必要紧守一些原则底线,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一个敏感的政治符号,对于彼此到底都有么样的含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进行对话与交流。


文史


观察员:王晓渔(上海)


苏珊?桑塔格的论著我见一本买一本,比如新出的《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周丽华、王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这套书的封底印着三行字“在一个充斥着假象的世界里/在真理被扭曲的时代中/致力于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这段话的出处不详,但我始终以为它和桑塔格的精神是相悖的。我很难想象桑塔格会说出或者认同这种“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说法,“真理在握”的句式应该正是她所远离的,如果这确实是桑塔格所说,肯定也是一时失口。


由台湾学者主持翻译的“韦伯作品集”,我也是见一本买一本,这次又推出第十一本《古犹太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十二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质量如何可靠不敢保证,但至少要比林荣远先生翻译的《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略胜一筹吧。林荣远和姜志辉,这两位译者都是勤奋至极、产量惊人,同时又视野开阔、无书不译,我的阅读跟不上他们的翻译速度,所以见一本就放弃一本。雷蒙?阿隆的《论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4月)薄薄一册18元,我正犹豫是否购买,一看到译者是姜志辉先生,如释重负,赶快放下。当然,像我这种“以人废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诸位读者不要效仿。


8月,新星出版社推出“奥地利学派译丛”,包括[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戴忠玉、刘亚平译)、[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官僚体制 反资本主义的心态》(冯克利、姚中秋译)、[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美]穆雷?罗斯巴德《权力与市场》。其中有些超出我的阅读能力,所以我先选了《官僚体制 反资本主义的心态》,其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文学”为一些“进步”作家描绘了生动的写真,如果那些自称“批判的知识分子”的文学教授们看到这些章节,肯定会摹仿鲁迅露出鄙夷的表情。译者之一冯克利先生,不用多作介绍;译者之二姚中秋,即秋风,也不用多作介绍。


日本学者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让我想起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英珂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再造魅力故乡》讲述了日本17个小城镇的社区营造故事,《留住手艺》则是对14位手艺人的采访。在翻天覆地的今天,china已经被音译为“拆那”、“拆啦”、“拆了”、“拆啊”,万变不离“拆”字,一些保护文物都无法幸免。台湾学者夏铸九先生,在序里为《再造魅力故乡》破题,他指出:“经由本书,希望有志于中国大陆的小区规划与设计,以及小区维权的朋友们,能够更进一步地‘结合’中国大陆的具体特殊情境,推动改造中国大陆的城市与聚落,让它们慢慢能成为有魅力的地方。”可是,仔细阅读此书,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举措,碰到中国特色都会失效。即使如此,也不妨碍《再造魅力故乡》作为一种愿景,存在于我们的期待之中。


注:学术中国.阅读在线系中国独立阅读报告授权首发网络媒体,此处为节选,索取报告原文烦请发信至shrbooks@gmail.com.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中国独立阅读报告2007年9月(节选)

 


细则:


1、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力求独立但不宣称中立,撰写过程谢绝图书作者、出版者、发行者介入,观点尊重个人趣味,不求客观统一。


2、自2007年7月1日起,独立阅读执行编辑谢绝出版机构赠书,赠书将自动排除出推荐行列。师友赠书将注明图书来源,对于相关部分,读者可以抱十倍怀疑之态度。


3、独立阅读欢迎读者提出不同意见,将选登部分批评类读者来信,但谢绝只有观点没有论证过程的批评。


4、独立阅读观察员欢迎申请加入,但谢绝出版从业人员参与,来信烦请告知专长领域并附上阅读报告一份。


5、独立阅读欢迎订阅,凡订阅者将成为阅读报告的定向发行对象,在第一时间与阅读报告小组共享阅读成果,读者来信、作者申请以及订阅事宜,烦请发信至shrbooks@gmail.com.


编者按:


诸位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八个字长得像绕口令一样,需要有特别的肺活量才能一口气说完,因此,从本期开始,标题缩减为“独立阅读”。由四位观察员撰写的“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将继续保留,作为“独立阅读”的一部分而存在。


这里需要重申,无论编者还是作者,都无意于也不可能垄断“独立”两个字。恰恰相反,我们期待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这两个字。陈寅恪先生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众所周知。这里,我们还想重读他的另一句没有成为名言的名言:“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进而言之,我们亦可说:“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优美之文字”,正是我们期待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然,以上均属对未来的想像,“独立阅读”在近期所能做到的是从执行编辑谢绝出版机构赠书做起,尝试建立一套独立的书评程序。


限于精力,译著未能如部分海外读者所愿一一标明原文,由此带来的不便,还请谅解。


目录:


中国独立阅读报告


戴新伟:写作


苏小和:经济


成 庆:思想


王晓渔:文史


专题


吴强:抗争与民主:蒂利对法国、英国民主道路的解读


羽良:“政治是战争的延续!”——评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


书评


严飞:中国打工妹:失语者的呼声


张昕:“竞争”与“稳定”的悖论


李冬君:关于《叶隐闻书》和武士道


刘柠:《叶隐》、武士道及其他


成庆:音乐就是自我殉道


话题


莫之许:最后的出版人


声色


汪伟:安东尼奥尼在中国


中国独立阅读报告2007年9月(节选)


写作


观察员:戴新伟(广州)


黑塞,这位德国作家在中国的面世情况与上面那位庶几近之。为大多数读者知悉,作品一直在重版重印,各种版本都有(2006年8月上海译文才出过一本厚厚的黑塞中短篇小说选《婚约》)。最近出版的《黑塞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囊括了黑塞最著名的小说如《在轮下》、《荒原狼》、《玻璃球游戏》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散文、诗与画合集《堤契诺之歌》。我无意于对黑塞小说版本评头论足,以及这些小说对于个体读者的阅读记忆,所想表达的无非和对加缪的类似——他们的名头固然充满了经典性,但他们在散文文体上的成就,却有更多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堤契诺之歌》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1年1月出过精装本,用的是台湾天下文化公司1999年7月的译本。1919年,已近中年的黑塞经历了丧父离异的家变,来到了瑞士南部的小村庄堤契诺定居。在这里,黑塞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长篇、诗歌、书评以及散文和水彩画。必须要看到,在1919年之前,成名黑塞的中产阶级生活以及整个德国的形式,一战所给欧洲带来的普遍灰暗精神,也必须看到,在《堤契诺之歌》里袒露的不仅是黑塞的个人灵魂生活,某种程度上也能看到20世纪初的“编年”。这本书里呈现的,也不只是一个作家遭遇精神危机的心灵旅程,当读到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安全感(一个作家经历大劫之后的满意),哪怕是一些无所事事的描摹,其魅力却比我们读他任何一部小说主人翁的危机都要让人感动,对于今日更加劳心劳力的读者而言,恐怕也不只是羡慕吧?


《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1970-1986)》(周成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比《堤契诺之歌》更直面灵魂。必须说明,我并非塔可夫斯基的粉丝(可以理解为我看不懂他的电影),并不是借此来读这部日记。让我感兴趣的其实是塔可夫斯基的身份,比如他作为社会主义苏联的电影导演,所遇到的官僚体制阻力,但同时他的电影在整个国家体制内收到的待遇又与之形成了双刃,在与其他国家(西方以及日本)的电影体制比较中,可以看到发生在塔可夫斯基身上的这种身份悖论。


经济


观察员:苏小和(北京)


自门格尔写作《国民经济学原理》算起,奥地利学派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其生命力越来越强大。它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面临困境之时出现,其根本特征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它通过对个人的主观认知的理解,来解释经济活动,及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这种新颖的理论范式直接启发了公共选择、宪政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等热门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奥地利学派坚持比较彻底的个人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方法论,所以,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个人价值自愿选择,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才构成了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巨大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惠于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尤其是他们对于计划经济、对于政府干预的剖析和批判,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及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所需要的经济学首要的研究课题,理应是市场制度及支持它的法治、宪政等等制度如何生成的问题。假如没有一个健全的自由市场制度,主流经济学最关心的“效率”也根本没有落脚之处。奥地利学派对于个人自由、自由选择的坚定信念,奥地利学派关于自由市场制度的深入讨论,奥地利学派关于制度生成的自由秩序理论,对于中国学者、及普通读者理解中国现实的变化,思考中国应当如何变化,将具有极大启发意义。


回到济南大街洪水事件和凤凰垮桥事件,在粗读奥地利学派译丛之后,我们郁结的心思应该会豁然开朗。比如罗斯巴德的《权力与市场》(刘云鹏、戴忠玉、李卫公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秉承奥地利学派对政府控制和干预的一贯警惕,对政府干预市场的各种具体形态进行细致的归类、分析和批判,对反对自由市场的种种伦理论点提出了反驳,指出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必然会损害正义。还比如米塞斯教授的主题是,官僚体制才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真正病因,这与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异曲同工。大师们在用深厚的著作提醒我们,发生在济南大街上的洪水事件和凤凰垮桥事件,最本质的原因在政府这里,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参与才导致了如此荒谬的悲剧一件又一件在我们的周围上演。


各位,如果说“奥地利学派译丛”是在理论上呈现了人类社会最近几十年以来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那么,美国三任总统经济顾问,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Rostow)先生的《概念与交锋:市场经济60年》(王琛、邝艳湘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就应该是在历史的层面呈现了自由经济蓬勃展开的发展历程。那些喜欢在象牙塔里品尝理论意味的人,可以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建构消磨时光,但喜欢历史细节的人们,则可以走进罗斯托的回忆里,去感受60年以来,自由市场经济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


1984年的秋天,罗斯托和他的朋友埃尔斯佩思在中国的乡村访问,一个明媚的早晨,他们被一名健康又快乐的妇女的背影深深吸引:这名黄皮肤的中国女人当时正站在一辆擦得光亮的丰田汽车旁边,盘算着如何在开放的市场里卖出更多的鸡蛋。


许多年后,罗斯托写作《概念与交锋:市场观念60年》,特意把他在这个早上的发现记录在书里。作为一名中国人,尤其是亲身经历过1984年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国人,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怀念那一年,经济和人性像春天的百草一样,争先恐后的萌生。我们对罗斯托的描述如此熟悉,记得那时我们的父母忙碌得像是一些吃了兴奋剂的运动员,深夜还在农田里耕耘,而大清早则又把农产品搬到市场里换取纸币。现在我知道那是我们的学费,是日后我们这些农村里出生的孩子之所以能在城市里生存的精神砝码。


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年代!尽管我们鼠目寸光,但来自美国的罗斯托先生帮助我们看得更远。在今天看来,至少罗斯托在当时看到了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力量已经在中国农村起步,是市场拯救了中国农民。


屈指一算,距离那个市场经济的启蒙时代,我们已经走过了23年。这些年,关于中国经济的走向,罗斯托竟然有了一些先知的意味。他本就来自开放的市场,因此对一个新兴市场的起步与发展,便有了比较清晰的展望。在他看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过程,拥有区别于其他经济体的明显特征,比如相当高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大量外资和海外技术的流入,以及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似乎要在短短30年不到的时间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0年的历程。但是,在罗斯托看来,真正唤醒中国市场经济起步的,并且是效益最为明显的,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想


观察员:成庆(上海)


青年浪漫派意图建立一种宇宙精神的诗学,在德国狂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集体的思想骚动,整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法国的萨特、加缪以及德国的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都是存在主义的思想偶像。最近推出的《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Irrational Man, 威廉?巴雷特著,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倒是提供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存在主义思想地图,该书在英美世界里也算是一本介绍存在主义的典范著作,因此我们也自然可以安心阅读。不过对于笔者这种眼高手低的人而言,对该书的很多说法其实持有相当的保留意见,比如将克尔凯戈尔等人硬拉进存在主义思想的谱系中,对于知识体系而言自然必要,但是这未免又将思想史的很多复杂性给抹掉。


说完西方现代思潮,最后难免又得回到古希腊,这里想推荐一深一浅两本关于古希腊思想的著作,前者是《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著,吴飞译疏,华夏出版社, 2007年6 月),柏拉图的《申辩篇》的中文译本自然有好几种,严群、水建馥、王太庆以及王晓朝的译本都各有千秋,我并不敢确定吴飞的译文究竟比起前者有哪些长短处,但是值得推荐的是译者吴飞写的一篇长达63 页的引言,将《申辩篇》在西方哲学界以及中文世界里的研究状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对于我们无疑是个相当方便的向导。


另一本则是相当浅易的古希腊哲学教材——《希腊哲学简史:从荷马到奥古斯丁》(王晓朝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6 月),尽管作为教材,该书的体例与文字仍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考虑到古希腊哲学的广博与复杂,这本教材以如此篇幅能够将这么多哲学家罗列引介,本身就是相当不易的工作。如果对古希腊思想有兴趣的读者,自然可以通过此书按图索骥,获得一个大致的古希腊思想地图,这样的读物无论如何,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哲学对于很多人而言,自然是枯燥无味,而历史著作只要写的饶有趣味,自然是不论读者年龄、学历,皆可取一瓢饮。最近一本《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的教父们》(保罗? 斯特拉森著,马永波、聂文静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 6月)倒是值得一读,笔者关心此书是因为马基雅维利,谁都知道,当年这位“权力阴谋论者”所写的《君主论》就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成员,如果了解到那段复杂的权力斗争史,或许应该对《君主论》背后的真实意旨,有了更加精确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也与美第其怪家族有关,这也让笔者确信,推荐此书应该会有不少的潜在读者群。


就如当年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最终腐化一样,按照美国大左派沃勒斯坦的看法,美国今天也在走向衰落。至于原因,那么就请阅读这本《美国实力的衰落》(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著,谭荣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年7月)。大致来说,沃勒斯坦将之归结为资本主义体系的根源性矛盾,而今天弥漫在世界各国的,都是反对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各种社会政治运动,这已经预示了美国霸权已经在走下坡路。这一论断对于很多国人而言,自然是欢欣鼓舞,不过我们似乎并看不到“反体系”运动在我们的周围,到底有什么动静,沃勒斯坦或许应该要了解,对于世界政治而言,其实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最近,一部由旅日独立制片人李缨导演的《靖国神社》据闻将要公映,但在之前,国内舆论已经对此有相当的关注,毕竟如何以中国人的近距离眼光理解这样一个神社,这是从来未有的。而在日本,同样也有各式各样的观察靖国神社的角度,高桥哲哉的这本《靖国问题》(高桥哲哉著,黄冬兰译,孙江校,三联书店,2007年 8月)自从 2005年4 月在日本出版后,印数高达三十万册,似乎可以代表日本公众的一种典型的想法,也就是从日本人的情感、历史认识、宗教、文化以及国家政教关系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对靖国神社非常复杂纠缠的态度,这些态度背后的政治立场虽然有必要紧守一些原则底线,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一个敏感的政治符号,对于彼此到底都有么样的含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进行对话与交流。


文史


观察员:王晓渔(上海)


苏珊?桑塔格的论著我见一本买一本,比如新出的《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周丽华、王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这套书的封底印着三行字“在一个充斥着假象的世界里/在真理被扭曲的时代中/致力于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这段话的出处不详,但我始终以为它和桑塔格的精神是相悖的。我很难想象桑塔格会说出或者认同这种“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说法,“真理在握”的句式应该正是她所远离的,如果这确实是桑塔格所说,肯定也是一时失口。


由台湾学者主持翻译的“韦伯作品集”,我也是见一本买一本,这次又推出第十一本《古犹太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十二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质量如何可靠不敢保证,但至少要比林荣远先生翻译的《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略胜一筹吧。林荣远和姜志辉,这两位译者都是勤奋至极、产量惊人,同时又视野开阔、无书不译,我的阅读跟不上他们的翻译速度,所以见一本就放弃一本。雷蒙?阿隆的《论自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4月)薄薄一册18元,我正犹豫是否购买,一看到译者是姜志辉先生,如释重负,赶快放下。当然,像我这种“以人废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诸位读者不要效仿。


8月,新星出版社推出“奥地利学派译丛”,包括[奥]卡尔?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戴忠玉、刘亚平译)、[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官僚体制 反资本主义的心态》(冯克利、姚中秋译)、[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美]穆雷?罗斯巴德《权力与市场》。其中有些超出我的阅读能力,所以我先选了《官僚体制 反资本主义的心态》,其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文学”为一些“进步”作家描绘了生动的写真,如果那些自称“批判的知识分子”的文学教授们看到这些章节,肯定会摹仿鲁迅露出鄙夷的表情。译者之一冯克利先生,不用多作介绍;译者之二姚中秋,即秋风,也不用多作介绍。


日本学者西村幸夫的《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让我想起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对传统手工艺人的访谈》(英珂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再造魅力故乡》讲述了日本17个小城镇的社区营造故事,《留住手艺》则是对14位手艺人的采访。在翻天覆地的今天,china已经被音译为“拆那”、“拆啦”、“拆了”、“拆啊”,万变不离“拆”字,一些保护文物都无法幸免。台湾学者夏铸九先生,在序里为《再造魅力故乡》破题,他指出:“经由本书,希望有志于中国大陆的小区规划与设计,以及小区维权的朋友们,能够更进一步地‘结合’中国大陆的具体特殊情境,推动改造中国大陆的城市与聚落,让它们慢慢能成为有魅力的地方。”可是,仔细阅读此书,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举措,碰到中国特色都会失效。即使如此,也不妨碍《再造魅力故乡》作为一种愿景,存在于我们的期待之中。


注:学术中国.阅读在线系中国独立阅读报告授权首发网络媒体,此处为节选,索取报告原文烦请发信至shrbook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