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局新政

《大国崛起》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国下)




【序】


1900年,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


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


这一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也有一次集体亮相,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人参观了大国们展示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


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将博览会的展馆照得通明透亮。人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已经率先站在了电气时代的潮头。


这一年,走向工业化的西欧、北美和仍然处于农业社会的绝大多数国家,共同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这是一个在飞速发展中动荡不安的世纪,也是一个新老大国交相演出的世纪。


在这个新的世纪里,美国的辉煌如同它在巴黎点亮的夺目之光一样,开始覆盖其他大国。但就在辉煌的同时,美国经济社会的运行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


在美国中部的南达科他州,有一座摩崖石刻人物雕像,人们称它为总统山。70多年前,美国人选择了四位著名的总统作为本国的象征: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还有20世纪的第一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自从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美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时期做总统,或许应该是一件爽快轻松的事情。但西奥多·罗斯福却从上任的第二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这在一贯倡导自由竞争的美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而且,政府监管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垄断性的大公司和大财团。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罗伯特·巴罗:


西奥多·罗斯福尤其限制了托拉斯的发展趋势,打击了托拉斯。他是现代反托拉斯立法的先行者。


数年间,美国的几十家托拉斯先后被起诉,其中部分企业被迫拆解。美国最先形成的托拉斯集团——标准石油公司更是首当其冲。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又将给美国的发展带来什么呢?


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西部一个农场,16岁时当上了会计,由于向老板提出的加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愤而辞职,创办了一家商行。


当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之后,敏锐的洛克菲勒很快看准了炼油业的前途。1870年,他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1879年,标准石油托拉斯诞生。从标准石油公司的创立到遍及全美的石油工业大托拉斯的形成,洛克菲勒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


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历史学家 肯尼斯·罗斯:


标准石油公司的市场规模很大,它的单位成本,以每加仑计量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具有竞争优势。由于采购量很大,标准石油公司还能够控制石油生产商,决定采购价格。而在与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打交道时,标准石油公司可以保证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达到的运输量,因此能够和铁路公司讨价还价,拿到它愿意支付的运费标准。


在相继完成对炼油区、运输线和产油地的三步控制之后,洛克菲勒雄心勃勃地向垄断全美石油工业的霸主地位挺进。他说:“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


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连续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到1890年,这位石油大王已经掌握了全美90%的石油提炼。


美国阿利根尼大学历史学教授 保拉·苏科勒:


美国政府对大公司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他们越来越大。因为政府觉得这样做,对于公司是有利的,对于国家是有利的。


美国在建国后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奉行由英国传承而来的私有经济和自由竞争,也就是由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经济运行,任由企业自由发展、优胜劣汰,而政府并不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手段,可以同时控制生产、市场和价格,以追逐高额、稳定的利润。


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当时,美国铁路总利润的85%被7个垄断集团控制,钢铁产量的65%由摩根钢铁公司掌握。国家财富的60%掌握在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手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 钱颖一 :


19世纪的后半期,美国的经济,政府的干预和监管比较少,但是,那个时候也正是美国高速发展的时期,所谓高速发展,就是它的GDP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也正是那个时期,美国开始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恰恰是在那个时期,很多的矛盾暴露出来,比如竞争的无序、垄断,以及欺诈、腐败等等。


这就是西奥多·罗斯福就职时面临的现实。在垄断经济资源的托拉斯给美国带来繁荣风光的背后,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之城。很长一段时期,匹兹堡的繁荣是通过空气中灰尘的浓度来衡量的。


繁荣的背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各种罪恶。


当时,美国是工业化国家中工伤致死率最高的国家。工人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时,每天的工钱只有两美元。这样的生活连孩子也不能幸免,美国大约有两百万名童工加入到劳工的队伍中,最小的只有四岁。


然而,与辛苦劳作相伴随的,却是矿难、火灾的不断发生。纽约曼哈顿一家服装厂发生火灾时,平日为限制工人外出而紧锁的工厂大门,挡住了工人们逃生的唯一希望,最终造成146名工人死亡。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资中筠:


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坏事都出来了,而且工人的劳动条件非常不好,矿难不断发生,特别是像煤矿爆炸这一类的事情,还有油田的这种工作条件之糟糕。美国城市各种各样的弊病就出来了。


自由市场经济如同没有笼头的野马一样狂奔了一个世纪之后,灾难开始出现了。垄断的形成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它在聚拢大量经济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损害了工人利益和社会公平,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自由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由于无法在垄断企业的阴影下生存,纷纷破产倒闭,城市贫困人口大量增加。


尽管美国在此之前已经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是,这部法律自颁布以来,一直没有依据它判定过任何案例。


美国阿利根尼大学历史学教授 保拉·苏科勒:


19世纪末期,一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美国人开始思考,如何使大多数美国人从国家高速增长的工业化进程中获益。他们希望能够改善政府管理,消除城市腐败,为工人谋求福利而不是仅仅对他们进行管理。


一些抨击企业垄断、财政腐败、食品掺假的文章陆续出现,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合理的市场秩序的努力,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股热忱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20年代,被历史学家们称为美国的“进步运动”。


阿利根尼大学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北部,是进步运动时期著名的记者埃达·塔贝尔的母校。这所学校完整地保存着关于塔贝尔的资料。


塔贝尔自幼生长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炼油区,父亲是炼油区的一个小生产商。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打击竞争对手的时候,塔贝尔亲眼目睹了她的父亲和其他的小生产商们如何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被赶出了这个行业。


此后,塔贝尔开始调查和揭露那些掩藏在财富背后的社会黑幕。她连续两年发表了长篇系列报道《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详细描述了这位石油大亨怎样依靠残酷的手段积累财富、建立起垄断帝国。这个系列报道后来被编订成书,在美国畅销一时。


在进步运动时期,像塔贝尔这样揭露社会弊端的人士又被称作“扒粪者”。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资中筠:


扒粪者,就是要把这些臭不可闻的事情扒出来,让它晒晒太阳,见见天日。等于说当时的新闻专门揭丑,把当时最暗无天日的事情揭露出来曝光。


塔贝尔向强大的石油帝国发起的挑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一时间,一大批进步人士纷纷通过报纸、电影、广播乃至漫画,向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提出了同一个疑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西奥多·罗斯福:


我们是维护自由的政府,没有人在它之上,也没有人在它之下,我们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价值,(公正地)对待他。


上任不久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不得不面对这些疑问。来自经济领域的尖锐矛盾和进步人士的质疑,意味着社会对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西奥多·罗斯福接纳了进步运动。他把自己视为社会公民的管家,开始向垄断资本开战了。


美国阿利根尼大学历史学教授 保拉·苏科勒: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被迫整顿经济的,他一开始并不愿意这么做,但公众的压力太大了,他不得不采取行动。总统宣布,标准石油公司要为此付出代价。标准石油公司是其他垄断者的榜样,所以,政府在1911年开始拿标准石油公司开刀了。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石油帝国被迫拆分成若干个小公司。今天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都是由当年标准石油公司拆分后的小公司发展而来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受到这样的打击?在当时的条件下,洛克菲勒也许真的不清楚自己辛辛苦苦才经营壮大的标准石油公司,到底给社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 钱颖一:


垄断非常不能被人接受,就是破坏了机会的平等。因为,一个垄断企业在市场中,因为他已经进入的这种优势,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强势地位,这样就隐含地排除了,很多人想进入这个领域的权利。因此,在这一点上来讲,机会的平等大大降低。所以,这使人们感到非常不可接受。特别是在美国,自由的选择以及平等的机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哪怕牺牲一些效率,也要保证机会的平等。


从西奥多·罗斯福任职开始,美国政府先后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西奥多·罗斯福设立了公司管理局,专门处理反托拉斯诉讼。此后,反托拉斯的行动被正式纳入到美国政府制度化的长久政策之中。


在解决垄断问题的同时,西奥多·罗斯福也在着手解决劳资矛盾。他甚至把劳资双方请到了白宫来商议,在美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同时,一些州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旨在保护工人权益的法律条文,明确了工伤赔偿标准和工人的劳动时间。有的州政府,还对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企业进行管制,建立了公开的听证会制度。


就在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理见出成效的时候,国际舞台也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更加活跃起来。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的债权国,拥有了世界40%的财富。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和英国、法国等国家一道成为了战胜国。


1919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怀揣着处理战后事宜的计划登上了欧洲大陆,他希望能够主宰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然而,其他战胜国拒绝了威尔逊的基本设想,美国试图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努力无果而终。


不过,美国进退自如的政治地理优势却再次显现。它重新把重点放回到美洲大陆,专心打理自己的事务。


20世纪初期,在美国和进步运动同时展开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发明和体制创新。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了4缸12马力的汽油发动机飞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诞生了。


1913年,美国政府主导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凿通,两大水域之间的最后屏障随着一声爆炸而土崩瓦解,大西洋和太平洋从此联为一体。


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手》第一次成功使用了电影技术的新系统,电影产业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在这期间,美国人在工业领域最富革命性的创造,是“福特式生产方式”的出现。


福特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聪明技师。当工人们在固定的架子上,装配整车的时候,一旁观看的亨利·福特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与其让工人围着车子走来走去,为什么不让车子像流水一样,从工人面前缓缓通过呢?1913年8月一个炎热的早晨,当工人们第一次把零件安装在缓缓移动的汽车车身上时,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大规模生产就此开始了。犹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工厂,福特的这一创造成为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福特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新工厂。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煤,铁,砂子和橡胶从流水线的一头运进去,有2500辆T型车从另一头运出来。在这座大工厂里,有多达八万人在这里工作。


1924年,第一千万辆T型汽车正式下线,售价从最初的800美元降到了290美元。汽车开始进入美国的千家万户。


福特的生产方式很快在其他制造领域被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使美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产业化的电影世界在制造明星的同时,也创造着美国的梦想;走进千家万户的无线电收音机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企业的广告宣传;而汽车的普及更使美国成为一个安装在飞轮上的国家。


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切似乎都有可能,天空一片蔚蓝。人们觉得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随着经济的腾飞,将近20年的进步运动结束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也减弱了。在192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胡佛是一位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他在竞选时的口号十分鼓舞人心。他说:“如果我当选,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


20年代的美国,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无尽繁荣。看看纽约证券交易所吧,所有的股票都在一路飞涨,美好的未来还需要证明吗?


然而,胡佛的话音落下不久,纽约证券交易所爆发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1929年10月24日,有人忽然卖掉手中被高估的股票,惊惶和疯狂的抛售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而不可收。一天之内,股市崩盘,超过300亿的市值蒸发殆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股市的崩溃,意味着人们对于投资的信心没有了,人们的财富转瞬消失,所以,投资和消费都开始下降。


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高速增长的经济像一辆飞驰的战车戛然而止,空前的繁荣演变为空前的危机。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陷入了大萧条之中。


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经济学家们至今众说纷纭。然而,它却无疑是对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提出的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绝望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国。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从纽约刚刚建成的华盛顿桥上跳了下去。当时,美国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罗伯特·福格尔:


我们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萧条,造成了极大的焦虑,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失业了,(那时)很多人还不习惯依靠政府的帮助。


那么,这样一场空前的危机如何才能被化解呢?


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胡佛政府认为,坚持了一百多年的自由市场既然能带来空前的繁荣,那么它也会在自我调节中克服这场危机。然而,胡佛政府的期待落空了,大萧条还在一天天地延续,国家徘徊在动荡的边缘,1700多万人失业,近200万人流浪在全国各地。


1932年,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了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30年前开始推动进步运动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他的远房叔叔。


罗斯福竞选:


罗斯福:你能说出我竞选的口号吗?


女 孩:幸福的日子又来到。


罗斯福:对,就是这句。


富兰克林·罗斯福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笑容和自信为他赢得了大选,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在宣誓就职的那一天,有近十万人冒着严寒来聆听他的演讲。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职典礼(原声):


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历史学家 鲍勃·克拉克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的演讲是为了激励整个国家,表达他对人们的信心,同时也让人们对他抱有信心,并相信他的判断。在那次演讲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他告诉美国人民要抛弃恐惧,齐心协力帮助国家走出大萧条。


就任总统后,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这种特殊的方式向美国人民倾诉美国面临的困难,以及政府将如何帮助人们。每到此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家里、在炉火边、在收音机旁,等待聆听总统的声音。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炉边谈话”。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历史学家 鲍勃·克拉克:


在他执政的12年里,大约进行了35次的炉边谈话。炉边谈话通常在周日晚上进行,因为人们在周末不用上班,都会在家里。每逢此时,人们就会聚集在收音机旁。


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信任,渡过危机还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富兰克林·罗斯福会以什么样的方法帮助美国人再次过上幸福的日子呢?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


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一直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国人,也尝试着以新的眼光看待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重新关注起30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用政府干预的手段来化解社会危机的经验。


这一时期的不少经济学家们也从自由主义经济呈现的问题中看到了市场的失灵,对此,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对策是: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凯恩斯还专门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随着经济的崩溃,人们开始知道资本主义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运作,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凯恩斯的观点才变得非常重要。胡佛总统的许多顾问建议缩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开支,通过削减开支来修复预算。但是凯恩斯的说法正好相反,他说应该实施积极的政府干预,增加政府支出。


1933年3月9日,在宣誓就职总统后的第五天,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开始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称之为“新政”。


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紧急救济法,并成立紧急救助署关注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他意识到政府应该采取行动,那是一个非常时期,需要非常的措施。所以,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府工程,比如修建公路,以此来满足美国人真正的需要。但是同时,他所做的这些也激励了经济的发展。


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在国家的组织下,利用政府的投资,这一流域建造起20座新水坝,改建了5座原有水坝。


田纳西河流经的7个州从此再没有洪水泛滥,航运、电力、林业种植和农业生产大幅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以工代赈,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


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埃里克·方纳:


富兰克林·罗斯福让联邦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律、福利法律、政府雇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担起保障美国人民经济安全的责任,支持人们获得经济上的自由。


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的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资中筠:


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来,争取不来,政府管不了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


1936年,经济有了恢复的迹象。拥有希望的感觉和对于未来的期待又开始回到美国人心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后人专门为他建造了一个纪念公园。今天,来自美国各地的老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和这些大萧条期间生活窘迫的老人的雕塑,合影留念。


富兰克林·罗斯福(原声):


我们正在努力奋斗,挽救一个伟大的、宝贵的政府。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 钱颖一 :


罗斯福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在美国经济走向好转的时候,国际舞台却是战云密布。


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资源,亚洲的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欧洲的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相隔20多年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美国的选择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出一辙。先是保持中立,然后被迫参战,加入到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阵营。作为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美国的加入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1945年4月,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了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去世了。五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新任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风光不再。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并最终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危局新政

《大国崛起》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国下)




【序】


1900年,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


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


这一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也有一次集体亮相,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万人参观了大国们展示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


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将博览会的展馆照得通明透亮。人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已经率先站在了电气时代的潮头。


这一年,走向工业化的西欧、北美和仍然处于农业社会的绝大多数国家,共同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这是一个在飞速发展中动荡不安的世纪,也是一个新老大国交相演出的世纪。


在这个新的世纪里,美国的辉煌如同它在巴黎点亮的夺目之光一样,开始覆盖其他大国。但就在辉煌的同时,美国经济社会的运行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



第十一集 危局新政


在美国中部的南达科他州,有一座摩崖石刻人物雕像,人们称它为总统山。70多年前,美国人选择了四位著名的总统作为本国的象征: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斐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还有20世纪的第一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自从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之后,美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时期做总统,或许应该是一件爽快轻松的事情。但西奥多·罗斯福却从上任的第二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这在一贯倡导自由竞争的美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而且,政府监管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垄断性的大公司和大财团。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罗伯特·巴罗:


西奥多·罗斯福尤其限制了托拉斯的发展趋势,打击了托拉斯。他是现代反托拉斯立法的先行者。


数年间,美国的几十家托拉斯先后被起诉,其中部分企业被迫拆解。美国最先形成的托拉斯集团——标准石油公司更是首当其冲。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又将给美国的发展带来什么呢?


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西部一个农场,16岁时当上了会计,由于向老板提出的加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愤而辞职,创办了一家商行。


当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之后,敏锐的洛克菲勒很快看准了炼油业的前途。1870年,他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1879年,标准石油托拉斯诞生。从标准石油公司的创立到遍及全美的石油工业大托拉斯的形成,洛克菲勒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


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历史学家 肯尼斯·罗斯:


标准石油公司的市场规模很大,它的单位成本,以每加仑计量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具有竞争优势。由于采购量很大,标准石油公司还能够控制石油生产商,决定采购价格。而在与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打交道时,标准石油公司可以保证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达到的运输量,因此能够和铁路公司讨价还价,拿到它愿意支付的运费标准。


在相继完成对炼油区、运输线和产油地的三步控制之后,洛克菲勒雄心勃勃地向垄断全美石油工业的霸主地位挺进。他说:“当红色的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去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艳丽的花朵。”


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连续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到1890年,这位石油大王已经掌握了全美90%的石油提炼。


美国阿利根尼大学历史学教授 保拉·苏科勒:


美国政府对大公司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他们越来越大。因为政府觉得这样做,对于公司是有利的,对于国家是有利的。


美国在建国后的一百多年中,一直奉行由英国传承而来的私有经济和自由竞争,也就是由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经济运行,任由企业自由发展、优胜劣汰,而政府并不对经济生活加以干预。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手段,可以同时控制生产、市场和价格,以追逐高额、稳定的利润。


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当时,美国铁路总利润的85%被7个垄断集团控制,钢铁产量的65%由摩根钢铁公司掌握。国家财富的60%掌握在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手中。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 钱颖一 :


19世纪的后半期,美国的经济,政府的干预和监管比较少,但是,那个时候也正是美国高速发展的时期,所谓高速发展,就是它的GDP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也正是那个时期,美国开始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恰恰是在那个时期,很多的矛盾暴露出来,比如竞争的无序、垄断,以及欺诈、腐败等等。


这就是西奥多·罗斯福就职时面临的现实。在垄断经济资源的托拉斯给美国带来繁荣风光的背后,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曾经是美国的钢铁之城。很长一段时期,匹兹堡的繁荣是通过空气中灰尘的浓度来衡量的。


繁荣的背后,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各种罪恶。


当时,美国是工业化国家中工伤致死率最高的国家。工人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2到16小时,每天的工钱只有两美元。这样的生活连孩子也不能幸免,美国大约有两百万名童工加入到劳工的队伍中,最小的只有四岁。


然而,与辛苦劳作相伴随的,却是矿难、火灾的不断发生。纽约曼哈顿一家服装厂发生火灾时,平日为限制工人外出而紧锁的工厂大门,挡住了工人们逃生的唯一希望,最终造成146名工人死亡。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资中筠:


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坏事都出来了,而且工人的劳动条件非常不好,矿难不断发生,特别是像煤矿爆炸这一类的事情,还有油田的这种工作条件之糟糕。美国城市各种各样的弊病就出来了。


自由市场经济如同没有笼头的野马一样狂奔了一个世纪之后,灾难开始出现了。垄断的形成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它在聚拢大量经济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损害了工人利益和社会公平,也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自由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由于无法在垄断企业的阴影下生存,纷纷破产倒闭,城市贫困人口大量增加。


尽管美国在此之前已经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是,这部法律自颁布以来,一直没有依据它判定过任何案例。


美国阿利根尼大学历史学教授 保拉·苏科勒:


19世纪末期,一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美国人开始思考,如何使大多数美国人从国家高速增长的工业化进程中获益。他们希望能够改善政府管理,消除城市腐败,为工人谋求福利而不是仅仅对他们进行管理。


一些抨击企业垄断、财政腐败、食品掺假的文章陆续出现,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合理的市场秩序的努力,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股热忱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20年代,被历史学家们称为美国的“进步运动”。


阿利根尼大学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北部,是进步运动时期著名的记者埃达·塔贝尔的母校。这所学校完整地保存着关于塔贝尔的资料。


塔贝尔自幼生长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炼油区,父亲是炼油区的一个小生产商。当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打击竞争对手的时候,塔贝尔亲眼目睹了她的父亲和其他的小生产商们如何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被赶出了这个行业。


此后,塔贝尔开始调查和揭露那些掩藏在财富背后的社会黑幕。她连续两年发表了长篇系列报道《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详细描述了这位石油大亨怎样依靠残酷的手段积累财富、建立起垄断帝国。这个系列报道后来被编订成书,在美国畅销一时。


在进步运动时期,像塔贝尔这样揭露社会弊端的人士又被称作“扒粪者”。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资中筠:


扒粪者,就是要把这些臭不可闻的事情扒出来,让它晒晒太阳,见见天日。等于说当时的新闻专门揭丑,把当时最暗无天日的事情揭露出来曝光。


塔贝尔向强大的石油帝国发起的挑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一时间,一大批进步人士纷纷通过报纸、电影、广播乃至漫画,向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提出了同一个疑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西奥多·罗斯福:


我们是维护自由的政府,没有人在它之上,也没有人在它之下,我们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价值,(公正地)对待他。


上任不久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不得不面对这些疑问。来自经济领域的尖锐矛盾和进步人士的质疑,意味着社会对政府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西奥多·罗斯福接纳了进步运动。他把自己视为社会公民的管家,开始向垄断资本开战了。


美国阿利根尼大学历史学教授 保拉·苏科勒: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被迫整顿经济的,他一开始并不愿意这么做,但公众的压力太大了,他不得不采取行动。总统宣布,标准石油公司要为此付出代价。标准石油公司是其他垄断者的榜样,所以,政府在1911年开始拿标准石油公司开刀了。


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石油帝国被迫拆分成若干个小公司。今天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都是由当年标准石油公司拆分后的小公司发展而来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受到这样的打击?在当时的条件下,洛克菲勒也许真的不清楚自己辛辛苦苦才经营壮大的标准石油公司,到底给社会带来怎样的伤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 钱颖一:


垄断非常不能被人接受,就是破坏了机会的平等。因为,一个垄断企业在市场中,因为他已经进入的这种优势,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强势地位,这样就隐含地排除了,很多人想进入这个领域的权利。因此,在这一点上来讲,机会的平等大大降低。所以,这使人们感到非常不可接受。特别是在美国,自由的选择以及平等的机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哪怕牺牲一些效率,也要保证机会的平等。


从西奥多·罗斯福任职开始,美国政府先后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对垄断进行限制的原则也由此被确立起来。西奥多·罗斯福设立了公司管理局,专门处理反托拉斯诉讼。此后,反托拉斯的行动被正式纳入到美国政府制度化的长久政策之中。


在解决垄断问题的同时,西奥多·罗斯福也在着手解决劳资矛盾。他甚至把劳资双方请到了白宫来商议,在美国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同时,一些州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旨在保护工人权益的法律条文,明确了工伤赔偿标准和工人的劳动时间。有的州政府,还对与公众生活相关的企业进行管制,建立了公开的听证会制度。


就在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管理见出成效的时候,国际舞台也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1914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来自欧洲的军火和钢铁方面的订单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更加活跃起来。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欧洲的债权国,拥有了世界40%的财富。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和英国、法国等国家一道成为了战胜国。


1919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怀揣着处理战后事宜的计划登上了欧洲大陆,他希望能够主宰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然而,其他战胜国拒绝了威尔逊的基本设想,美国试图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努力无果而终。


不过,美国进退自如的政治地理优势却再次显现。它重新把重点放回到美洲大陆,专心打理自己的事务。


20世纪初期,在美国和进步运动同时展开的,还有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发明和体制创新。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了4缸12马力的汽油发动机飞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诞生了。


1913年,美国政府主导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凿通,两大水域之间的最后屏障随着一声爆炸而土崩瓦解,大西洋和太平洋从此联为一体。


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手》第一次成功使用了电影技术的新系统,电影产业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在这期间,美国人在工业领域最富革命性的创造,是“福特式生产方式”的出现。


福特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聪明技师。当工人们在固定的架子上,装配整车的时候,一旁观看的亨利·福特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与其让工人围着车子走来走去,为什么不让车子像流水一样,从工人面前缓缓通过呢?1913年8月一个炎热的早晨,当工人们第一次把零件安装在缓缓移动的汽车车身上时,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大规模生产就此开始了。犹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工厂,福特的这一创造成为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福特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新工厂。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煤,铁,砂子和橡胶从流水线的一头运进去,有2500辆T型车从另一头运出来。在这座大工厂里,有多达八万人在这里工作。


1924年,第一千万辆T型汽车正式下线,售价从最初的800美元降到了290美元。汽车开始进入美国的千家万户。


福特的生产方式很快在其他制造领域被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使美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产业化的电影世界在制造明星的同时,也创造着美国的梦想;走进千家万户的无线电收音机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促进着企业的广告宣传;而汽车的普及更使美国成为一个安装在飞轮上的国家。


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一切似乎都有可能,天空一片蔚蓝。人们觉得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随着经济的腾飞,将近20年的进步运动结束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也减弱了。在192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胡佛是一位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他在竞选时的口号十分鼓舞人心。他说:“如果我当选,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


20年代的美国,享受着经济增长带来的无尽繁荣。看看纽约证券交易所吧,所有的股票都在一路飞涨,美好的未来还需要证明吗?


然而,胡佛的话音落下不久,纽约证券交易所爆发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1929年10月24日,有人忽然卖掉手中被高估的股票,惊惶和疯狂的抛售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而不可收。一天之内,股市崩盘,超过300亿的市值蒸发殆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股市的崩溃,意味着人们对于投资的信心没有了,人们的财富转瞬消失,所以,投资和消费都开始下降。


股市的崩溃只是经济大规模衰退的一个信号。随之而来的,是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高速增长的经济像一辆飞驰的战车戛然而止,空前的繁荣演变为空前的危机。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陷入了大萧条之中。


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经济学家们至今众说纷纭。然而,它却无疑是对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提出的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绝望像阴云一样笼罩了整个美国。一些看不到出路的人甚至从纽约刚刚建成的华盛顿桥上跳了下去。当时,美国和世界各大媒体都不得不用这两个字来形容30年代初的形势,那就是“恐惧”。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罗伯特·福格尔:


我们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萧条,造成了极大的焦虑,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失业了,(那时)很多人还不习惯依靠政府的帮助。


那么,这样一场空前的危机如何才能被化解呢?


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胡佛政府认为,坚持了一百多年的自由市场既然能带来空前的繁荣,那么它也会在自我调节中克服这场危机。然而,胡佛政府的期待落空了,大萧条还在一天天地延续,国家徘徊在动荡的边缘,1700多万人失业,近200万人流浪在全国各地。


1932年,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了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30年前开始推动进步运动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是他的远房叔叔。


罗斯福竞选:


罗斯福:你能说出我竞选的口号吗?


女 孩:幸福的日子又来到。


罗斯福:对,就是这句。


富兰克林·罗斯福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笑容和自信为他赢得了大选,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在宣誓就职的那一天,有近十万人冒着严寒来聆听他的演讲。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职典礼(原声):


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历史学家 鲍勃·克拉克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的演讲是为了激励整个国家,表达他对人们的信心,同时也让人们对他抱有信心,并相信他的判断。在那次演讲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他告诉美国人民要抛弃恐惧,齐心协力帮助国家走出大萧条。


就任总统后,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这种特殊的方式向美国人民倾诉美国面临的困难,以及政府将如何帮助人们。每到此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家里、在炉火边、在收音机旁,等待聆听总统的声音。人们习惯地将它称为“炉边谈话”。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历史学家 鲍勃·克拉克:


在他执政的12年里,大约进行了35次的炉边谈话。炉边谈话通常在周日晚上进行,因为人们在周末不用上班,都会在家里。每逢此时,人们就会聚集在收音机旁。


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信任,渡过危机还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富兰克林·罗斯福会以什么样的方法帮助美国人再次过上幸福的日子呢?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从1928年到1932 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


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一直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美国人,也尝试着以新的眼光看待政府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重新关注起30年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用政府干预的手段来化解社会危机的经验。


这一时期的不少经济学家们也从自由主义经济呈现的问题中看到了市场的失灵,对此,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对策是: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凯恩斯还专门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随着经济的崩溃,人们开始知道资本主义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运作,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凯恩斯的观点才变得非常重要。胡佛总统的许多顾问建议缩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开支,通过削减开支来修复预算。但是凯恩斯的说法正好相反,他说应该实施积极的政府干预,增加政府支出。


1933年3月9日,在宣誓就职总统后的第五天,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开始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称之为“新政”。


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紧急救济法,并成立紧急救助署关注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他意识到政府应该采取行动,那是一个非常时期,需要非常的措施。所以,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府工程,比如修建公路,以此来满足美国人真正的需要。但是同时,他所做的这些也激励了经济的发展。


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在国家的组织下,利用政府的投资,这一流域建造起20座新水坝,改建了5座原有水坝。


田纳西河流经的7个州从此再没有洪水泛滥,航运、电力、林业种植和农业生产大幅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以工代赈,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


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埃里克·方纳:


富兰克林·罗斯福让联邦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最低工资法律、福利法律、政府雇用以及其他措施,承担起保障美国人民经济安全的责任,支持人们获得经济上的自由。


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的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 资中筠:


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来,争取不来,政府管不了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


1936年,经济有了恢复的迹象。拥有希望的感觉和对于未来的期待又开始回到美国人心中。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后人专门为他建造了一个纪念公园。今天,来自美国各地的老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和这些大萧条期间生活窘迫的老人的雕塑,合影留念。


富兰克林·罗斯福(原声):


我们正在努力奋斗,挽救一个伟大的、宝贵的政府。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 钱颖一 :


罗斯福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在美国经济走向好转的时候,国际舞台却是战云密布。


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资源,亚洲的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欧洲的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相隔20多年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美国的选择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出一辙。先是保持中立,然后被迫参战,加入到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组成的反法西斯阵营。作为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美国的加入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1945年4月,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了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去世了。五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新任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领导地位。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风光不再。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并最终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