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聚焦:“民主是个好东西”持续引起海内外各方关注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


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2006年10月23日登载《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辨正》一文,紧接着又经人民网、新华网转载,并在日前由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转载,这篇具有鲜明西化色彩的民主赞歌,出自现年四十七岁、被称为“胡锦涛文胆”的大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之手。该文不仅在理论上超出中共传统的民主集中制的说辞,也不提目前胡温政权最爱谈论的党内民主,更没有什么中国特色民主的老调重弹,而是完全按照普世标准来赞扬民主。所以,此文一出,就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有些媒体甚至做出过于乐观的解读,将其视为勾勒出胡温主导下的政治改革蓝图。


日前,俞可平再谈民主,强调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公民与政府的合作,是社会和谐的关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说,长期关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俞可平最近刚完成了一项“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研究,对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公民社会所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在研究报告中,俞可平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时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与西方国家相比都有自己的特色,公民社会也必然有其自己的特色。他在1990年代初就提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中共所要建设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


从“民主是个好东西”到“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俞可平先生的思路渐渐清晰,那就是中国需要的是“中国特色”,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总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民主建设。


不管怎样,谈论民主比回避民主好,就如同放宽外国记者采访限制一样,做“新闻秀”比不做好,做“民主秀”也比不做好,公开赞扬普世民主总比中国特色民主好。中共开始谈论民主了,但行动又是怎样呢?从现在看来,中共谈论民主依然停留在口头上,政治改革的时间表谁都不知道。


民主必然要同自由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公民没有自由,宪法和法律难以施行,民主就无从谈起。众所周知,中国没有民主,也没有自由,但有宪法,有法律,问题是在这些宪法、法律、法规面前是否能人人平等。共产党违法怎么办?政府违法怎么办?没有民主,没有监督,谁来制约?


民主当然是个好东西,中共在1949年之前也经常大喊大叫要民主,请看《新华日报》1943年9月15日社论: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状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他们各自所实行的民主政治,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多少差异。但无论如何,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政权为人民所握有,为人民所运用,而且为着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服务。这样的政权必然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使失掉自由权利的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权利;没有失掉自由权利的充分享有自由权利;特别是言论、出版、机会、结社,这些作为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的人民的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是必须切实而充分地加以保障的。


在热热闹闹的炒作“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同时,中共统治集团却同时恬不知耻抽打自己的耳光。山东传来了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维持原判坏消息,浙江杭州传来了对异议作家力虹的审判,对于维权人士郭飞雄在预审阶段虐待、恐吓,元旦假后第一个工作日,《百姓》杂志主编黄良天因报道侵占农民土地维权事件被迫移交工作……,谁能相信中共要建立“和谐社会”、“公民社会”?


今日中国,关键不在于如何谈民主,而在于如何做民主。


●俞可平简历:


1959年出生的俞可平是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台湾东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他身兼多职,除了副局长,也是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等,并任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的教授。


● 专业人士、学者的评论


▲原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流亡政治异议人士严家琪表示,说俞可平的文章代表了上面某人的观点纯属猜测:“我感到它谈不上是代表谁的观点。是自己的看法,因为中国大陆把一个人写的文章猜测成为是哪个人的意图,这一般是不可信的,是外面不知道情况的一个笑话。所以我看到他是在做他自己的工作,这样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这是好事使大家不断的讨论、研究、分析,使大家对怎样进行中国的民主有更好的认识,这样民主才能一步步到来。”


严家琪表示,俞可平的文章引起的关注透示出可喜的信息。他说,人人都应当关心中国的民主化: “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毛泽东时代就不讲民主,说是大民主,实际上他是反对民主,是专政,他自己就是秦始皇。所以那时候根本不能讲民主。现在中国领导人讲民主、宪法里写民主、大家谈民主,我觉得这就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第一步,民主要象俞先生讲的这种情况,按国家的情况一步一步来,民主是一步步成长的,不是一天就能成的。”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北京学者刘晓波说,2006年确实是中国对维权律师大打出手的一年,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共政权在转变,因为民主不仅是普世价值,如今也成为中国民众的共同诉求,面对强大的国内民意压力和国际主流文明的压力,中共不得不作出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控制的新闻媒介现在唱民主的赞歌还是有相当的意义。[NextPage]


刘晓波说:“即便从官方的角度上讲,你也能看到,他的政权的残暴性还是在逐步地下降。而且从官方的主流话语的角度来讲,在90年代中期不可能在公共舆论中大谈特谈的一些概念,现在也都可以谈了。例如,人权的概念就是这样。”


刘晓波说,在中国争取民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争取民主的人们不但要看到中国民主法治的不健全,也应当看到民主法治的进步。他说,例如,不久前在深圳发生的当局将妓女和嫖客游街示众的做法受到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的一致谴责,这就是民主法治精神在中国开始深入人心的明显例证。


在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权力垄断地位列入宪法。在这种大环境中,中共官方报纸所推崇的民主这种好东西,究竟能够实现多少以及多快地实现,到目前还看不到官方用行动进行政治改革的诚意,所以,官方是否启动政治改革的前景难以断定。


但从民间的角度讲,中国人争取民主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不但是谈民主,也在用实际行动争取民主,即便遭遇了六四大屠杀的血腥恐惧,民间也没有停止过。所以我要说,谈中国民主化的前景,不能老盯住官方如何如何,而事实上,俞可平讲的民主常识,早已成为民间自由主义者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民间才是中国民主化的主要动力,未来的民主中国在民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俞可平是一位官方理论家,但说他是某智囊班子的成员却有些牵强。胡教授说,他同意俞可平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他更愿意提出:宪政与“可控民主”是更好的东西:“俞可平就是中央编译局的付局长,跟中央肯定也有联系。但很难说是不是智囊,外界是传说。因为他毕竟是担任一定官职的理论家,所以大家喜欢把他的理论和政治挂钩。其实没有这么多联系,与政治斗争更没有联系。但这个文章的发表是个好现象,毕竟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我更强调宪政与‘可控民主’是更好的东西。民主更强调老百姓当家作主,宪政更加强调对权利的治衡和宪法的至高无上、更强调法制。中国应该建立宪政和法制国家然后推行可控民主,民主不能导致中国动乱,这也很重要。”


俞可平文章中“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提法,为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所认同。胡星斗表示,胡锦涛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话过去无数人都提过,但胡锦涛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有特别的意义,现代化确实与民主密不可分。如果只搞市场经济而没有民主,那么这个市场经济必然走向失控的市场经济、一种官僚集团左右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和俞可平同是北大校友、且在美国杜克大学同做研究的史天健透过多年量化研究表示,中共对“民主”、“自由”、“人权”等关键词,近年来在态度上的确出现“急转弯”。他说,胡锦涛上台后,对民主的态度有了根本转变,开始承认民主是追求的目标。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共已开始把民主“作为好东西”来承认,呈现正面的反应。


从这意义上说,史天健认为俞可平的说法不代表中共在这方面有大突破,而是中共党内一种思潮的总结,代表中共党内对民主的态度产生的重大变化,“从原来说这个东西不好,到现在说是好东西,这是个很大的飞跃”。


文章称,俞可平的论述从根本上颠覆中共有关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更重要的,或许可把俞可平的民主论述看作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信号,看作是中共为政治改革建立大论述的开始。


▲中国学者于成玉发表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缘何两个月才成“好东西”?文章指出,2006年10月23日的《北京日报》刊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当下,此文不论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媒体上,不胫而走,正在热销中。对此,笔者不禁萌生一个问题,如题。[NextPage]


此文发表于上年十月下旬,至今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为什么当时没热销,时过两个月倒热销起来了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权威媒体带头促销。近日,无论新华网,还是人民网,都在显着位置予转发,特别是最近出版的第367期《学习时报》也予以转发,也就更令人刮目相看了。在一个唯权是瞻的社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最正常不过的。


诚然,俞可平先生是著名学者,但通观他的这篇着名文章,其实在学术上并没有任何新意,全篇内容充其量不过是关于民主概念的常识性重复或拷贝,其中还参杂了一些意识形态的曲笔。无论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论民主的文章,还是与当年第一代领导核心在延安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问答录以及第二代领导核心的“8.18讲话”比,其水平都不出其右。而其之所以引起“洛阳纸贵”,大概与来自传说中的作者不平凡社会背景有关。而在一个政治缺乏透明度的国度里,人们研究文章作者的社会背景往往甚于研究文章本身内容,并从中猜想种种政治走向,憧憬向往未来美好前景,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而令笔者奇怪的是,人家早在二百多年前,男女老少不仅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而且还亲口尝到了民主的可口美味。而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人为我们送来了一个“望梅止渴”,有些国人一下子就高兴得不亦落乎,这不足以折射出中国在民主常识方面,或者说在政治文明方面,落后于世界主流文明200多年吗?当然也折射出国人对民主的要求如饥似渴。


▲中共中央党校最近对省部级高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很多高官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所所长何增科对这一调查结果表示忧虑,他认为“我们患上民主的恐惧症,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我们也期待着2007年能够收到更多的好消息。”


▲目前旅居美国的著名台湾政治活动家,《民主论坛》负责人洪哲胜针对中国大陆的中直新闻媒体发表关于民主的大胆文章评论说:


“尽管中国民主曙光已见,但是专政者在走向民主时所会在意的,仍然是他们自己所属的官僚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民主运动者还需要尽快大力给予呼应,参与辩证,加以冲击,施压运作,来催生一个更加符合大众之利益的游戏规则。”


▲中国问题观察家牟传珩在一篇文章中把俞可平的文章和最近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联系了起来。他在文章中说:


“俞可平教授的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辩证一文是在中国大陆政府控制的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一篇耀眼的文章。这是继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赞许西方式发展之路之后,中国舆论界又一引人注目的动向。似乎有意在与《大国崛起》隐含的主题遥相呼应,旨在冲击那些敌视政改的官场阻力。”


▲中国问题观察家牟传珩在文章中还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江时代以‘经济决定论’为其执政发展的基础,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民主加以拒绝,已经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严重不公、官民对抗、贫富悬殊、腐败丛生、民怨载道,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展的道路,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否定。于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目标,要纠正20多年来只重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无视社会公正的政策取向。”


文章还分析说:“胡锦涛面对江泽民传承下来的是一个社会日益腐败、贫富两极分化、官民矛盾尖锐的现实,已逐步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是在有效的民主制度保障下,使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更多地呈现‘非对抗性’和‘力量对比相对均衡’的。因而,当今的中共决策层的智囊们才会呼吁,中国需要的不仅是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更需要西方政治制度的监督与协调机制,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平衡发展。”


▲旅居美国的著名中国问题观察家朱学渊指出,中共在野的时候对民主、自由并不排斥。朱学渊根据1939至1945年间的重庆《新华日报》以及中共的《解放日报》等报纸上刊登的一些中共谈民主的言论,转发了《中国共产党在野时论民主自由》的文集。朱学渊分析说,重庆《新华日报》上的很多论述民主自由的文章,从词法、句法、章法来分析,显然是毛泽东的手笔。朱学渊感叹道,毛泽东说得何其好啊!而共产党就是靠着这些美妙的言论,得了天下的。


● 海内外媒体的评论


▲香港《亚洲周刊》指出,俞文从根本上颠覆中共之前有关自由民主人权的片面认知,从而拨乱反正,把中共带回与普世价值接轨的正道上。俞可平在一千八百多字的行文间,深刻阐述民主的实质和内涵,谈论民主的优点,也谈了民主的缺点,更点出一些人对民主认识的盲点。但他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因为“民主保证人们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民主的权利,人类的人格就是不完整”。这番话与胡锦涛去年在华盛顿向世界所作的宣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似一脉同源。[NextPage]


▲美国之音报道说,中国官方的北京日报日前发表署名文章,题目是:“民主是个好东西”。在“民主”、“自由”等字眼成为中国当局所不容的禁忌词而不得自由上网的今天,北京日报发表的为民主唱赞歌的文章被其他官方刊物和网辗转载,引起观察人士注意。


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当年以“为人民争民主”为口号夺取政权,随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许多观察人士认为,1949年以来,“民主”在中国充其量只是一个为独裁作陪衬的花瓶。在1989年要求民主的示威者被中共出动军队镇压之后,民主甚至失去了花瓶的待遇,在中国大陆的官方新闻媒介中长期失踪。


▲早报网发表叶鹏飞的评论“《民主是个好东西》引人注目”,评论说,俞可平的身份以及文章直截了当的题目,使文章背后可能代表的政治涵义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有分析认为,文章面世过程曲折,没有经过中共中央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或新华社刊登,显示胡锦涛推行民主的想法遭遇了官僚体系的消极抵制。俞文尖锐地指出,对于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民主是一个坏东西,因为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其权力要受到公民制约,不能为所欲为,似乎印证了文章被主流宣传系统抵制的看法。


中共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下层官员敢于违背上层意志的情况却是无法想象。除非如文革或六四期间,中共内部出现严重派系矛盾,宣传系统不听中央指挥,尤其是总书记的意旨,无异天方夜谭;何况随着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拿下,胡锦涛的权威正如日中天,他更不可能在党内面对被动局势。假设俞文确实获得胡锦涛默许,或代表他的改革思维,绕过中央主流媒体面世的做法,毋宁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谨慎策略。


俞文对民主正面直接的肯定,并且严格按照西方价值观做解释,显然有为民主正名的意图。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称中国媒体、大学、研究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开民智”,更要“开官智”,正是一个贴切的注脚。


十七大的人事布局正在幕后如火如荼地进行,从胡锦涛上台后在外交、两岸、社会等政策内敛而务实的作风,可以推测他在十七大巩固人事后应该要开展足以垂世的新施政理念,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也迫使中共必须及时因应。民主虽然不是万灵丹,在贪腐横行,社会矛盾趋向尖锐的时刻,仍不失为一贴良方。


▲香港《文汇报》本周报道,自十六届六中全会宣布十七大会期以来,内地政治生态已步入“十七大”周期;关注中国走向的海外舆论,试图通过放大镜捕捉蛛丝马迹,以期定位十七大的战略布局。


《文汇报》的文章写道:“自‘民主’文章成为海外关注话题后,海外媒体有的判研中共党内正在形成民主思潮,重建自由民主观,有的相信中国政改拐点即将出现……可谓众说纷纭,解读不一。而党内有些专家则认为,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的确是篇好文章,而海外媒体如此反应却超乎他们的想像。有的专家说,放大镜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晰,也可能因为过分夸大而失真,‘海外舆论不必太过敏感’。”


文章接着写道:“海外舆论展望‘十七大’时,民主和政改无疑是重要的观察窗口。一位党内权威专家对本报指出:‘一个民主化的高潮也许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根据中国国情,以渐进方式积极推进民主政治的改革取向不会改变。”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石齐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主,民主有价值论的观点,也有工具论的观点,石齐平更强调民主是一个工具,是给市场经济配套的工具。市场经济有一种新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在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在分配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抵触。因此,经济市场化必然产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如何处理这些矛盾?这就需要一个民主的机制,否则就会拖累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


石齐平先生还补充提到: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充分的信息,信息要充分、快速、不受扭曲,信息的自由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配套条件,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信息自由做充分保障。


二、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对市场必须是有所干预,有所不干预,那么这个分寸怎么拿捏,这就需要一个民主监督制衡机制。


三、市场经济发展涉及到权利的运用,如果没有民主制度来配套,市场经济很容易走向腐败。


石齐平最后总结提出,市场经济要进一步深化、发展,需要民主政治作为配套。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说,长期关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俞可平最近刚完成了一项“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研究,对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公民社会所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在研究报告中,俞可平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时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与西方国家相比都有自己的特色,公民社会也必然有其自己的特色。他在1990年代初就提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中共所要建设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


俞可平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公民社会大概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中国的公民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具有明显的官民双重性。中国的民间组织绝大多数由党和政府创建,并受党和政府的主导,尤其是那些经过合法登记的有重要影响的民间组织,如各种行业组织、同业组织、研究团体、利益团体等。此外,中国的民间组织正在形成之中,具有某种过渡性。与西方国家的民间组织相比,它还很不成熟,其典型特征如自主性、志愿性、非政府性等还不十分明显。与上述特征相适应,中国的民间组织还极不规范。中国目前的民间组织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同的民间组织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地位方面差距很大。[NextPage]


● 网民的评论片段


▲民主不是为了保证使国家社会变好,而是为了保证国家社会不变坏! 这才是民主的真正作用!另:民主也不是北京那些官们放在嘴上说说的东西,是要看行动的。嘴上说民主,从五四以来说到现在了,有民主过吗?


▲这篇文章写得很客观。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西方的民主和它的社会经济、人文、思想主流、价值体系的关系,就象穿西服、扎领带那样配套。如果中国人不改变一下社会中传统的价值观,或至少现存的传统价值观不再成为主流意识,取而代之的是接近美国或接近西方文明国家的价值观,那么盲目、机械地引进民主制度一个空壳,最终走印度等国的老路,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不然;在下认定这类民主东西理论问题在本世纪的在现阶段没有实际意义;是因为民主使社会安定公道公开化的一种机制;她们不是东西;之所以在下认定这类民主东西理论研究没有意义;是因为把戏一般的民主之只不过是是欺人之谈;这类民主不是个。


在此基础上这类民主不是个。是因为着眼于这类民主的当家人必然可大唱高调任何时候民主也难免有缺一点;大师是否注意到民主之主有缺一点也就是民王。这岂不是历史的大倒退;


大师啊;我们现代文明的中国人只不过是想得到正本清源真实性的共和自由民主制度化;不是要民王为民作主的民王民主制度化;


▲大陆和台湾各自放弃自己的国号,而共享一个新的国号,并在新的共同国号下,维持两岸分治;此外,两岸取消各自的国家元首,并组成一个委员会,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当两岸的共同国家元首。不知大陆和台湾同胞会否接受这个建议?


▲民主是专制独裁的敌人,所以民主在中国难以开展,就是谈民主都不可以,即使实在要谈,也是遮遮掩掩,大肆歪曲,就是要蒙蔽人民。


▲中国应该加快政治改革,执行多年的选举村长,对推动中国民主政治没有实际意义。政治改革应该首先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始试点,城市居民文化素质高,资讯发达,可以进行竞选制,由市民选举市长。


▲结论:民主是个好东西,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让大家充分享受“民主”。


▲对于主人来讲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对于仆人来讲就不是了!所以仆人们要千方百计阻扰民主在中国的发展!


▲如果拥有选择的权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会拒绝独裁,选择民主。诚然,民主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民主制度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民主确是尊重人性和自由的机制。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民主就没有青山绿水,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富裕的中国。开放党禁,开放报禁,推进民主。


▲鱼是H系智囊团主力(鱼是指俞可平,H是指胡锦涛——编者),这是这本书的序言,各大网站各大媒体高调宣传,书已经在各大书店上市。


在H上台之前,民主是忌讳词,到底是何目的。


1,缓兵之计,内部权利斗争时期,安抚民主激进派的情绪与阶级尖锐矛盾收揽民心。


2,投石问路,民主进程前奏展开思想运动,先从思想变革。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高层开心赏给予
发疯时候收回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开场锣鼓赏与你
关闭门面收回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官民开车在一起
包你生活不去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包你饿了有饭食
还给娶妻生孩子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开场锣鼓赏与你
关闭门面收回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官民开车在一起
包你生活不去死


▲如今处处说民主,可见民主已普及。
要说民主好东西,人民民主数第一。
民主好比鞋和衣,也有各式各样的。
有的民主钱投票,有的民主虎为皮。
民主可以当招牌,民主可以做交易;
民主可以被强奸,民主可以作嫁衣。
人民当家作了主,民主才是真正的。
人民民主啥样子?问问咱们毛主席。
[NextPage]


▲“尽管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任何人和任何政治组织,都无权以民主的化身自居,在民主的名义下去强迫人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句话其实是在试图否定党的领导(我无权扣帽子,讨论而已),企图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想。


▲【想当年,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解决人民“生计”的时期,都是在不民主时期完成的,至今香港、新加坡二小龙还在所谓的“不民主”状态下,继续正常地在解决着人们的生计;反倒是台湾实行了的民主,却给台湾人们的 “生计”带来了困难。】只有白痴才会得出这种结论,当今世界上最富有最先进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民主国家。我就不明白一个老百姓为什么会赞成统治者对自己实施专制统治,这不是天生的贱骨头奴才命是什么?


▲想消除腐败吗?想住的起房吗?想上得起学吗?想看得起病吗?想就得了业吗?那就去要求民主,只有民主宪政制度是腐败的天敌,民主是人民选举出来的官吏,如果你选出来的人不能让你“住得起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就得了业”,你就用你手中的选票换掉他,换一个能让你“住得起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就得了业”的人,而专制制度才不管你是死是活呢,因为你对专制统治者毫无制约的权利,而你的生死好坏全部掌握在专制者的手里。


▲俞可平的文章前三段对民主做了很好的解释。后面的不过是为“我国正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找注脚。我想知道这盘棋要下多长时间?!


▲这是一篇引起西方注意的文章,也许是个风向标,但在俺看来,中国已失去民主转型的最佳时机,利益集团已形成,没人监督的利益集团过得最滋润,民主是他们的大敌,中国要民主,非乱不可,这话他们最中听,但这一次也许是真的。


▲出现这样的文章很荒唐,题目本身就是废话,地球人谁不知道?难道专制是个好东西不成?所以说,这种弱智的东西的出现,只不过是一个目前的可笑事件而已。


▲民主可能有争鸣,有矛盾,但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表意见,使人与人之间更可能坦诚相待。专制则意味着压迫、欺骗、奴役。一个人可以被欺骗奴役一时,也可以被欺骗奴役一世。一个民族可以被以被欺骗奴役一时,但不可能被永远奴役和欺骗。因为要么在奴役中走向灭亡,要么走向自由与新生。我们民族是到了觉醒的时候了


▲民主虽可能暂时带不来民生、民权!但是没有民主,谁给你民生、民权?没有民主的国家,亡百姓苦,兴百姓亦苦!所以我倒愿意暂时承受由民主带来的痛苦,然后得到长久的由民主带来的幸福!


▲反对中国特色的提法。民主必然是普适的。中国特色的说法这说明中国人还没有自信到超越,要让别的国家来学习自己的民主制度的地步。中国未来崭新的民主制度带来的将是世界的和谐和大同,那就是民主郡县制。


夺过民主自由人权的制高点,不但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崛起,更是政治上的崛起和超越,不是中国还能是谁?!!!!!!!!!!!


▲本人号称牛克思主义者现在居住于加拿大,在中国出生长大,现在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下亲身生活,投过票。体会到了民主制度的好处,也在思考他的不足,给予现有西方制度和一切人类政治文明成果,试图改进民主制度的效率和制衡更好,适应性更强,这不但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为了我居住生活的加拿大。


●附1: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其权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约,他不能为所欲为,还要与老百姓平起平坐、讨价还价。单这两点,很多人就不会喜欢。因此,民主政治不会自发运转,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和实践。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什么都好。民主决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民主确实会使公民走上街头,举行集会,从而可能引发政局的不稳定;民主使一些在非民主条件下很简单的事务变得相对复杂和烦琐,从而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民主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协商和讨论,常常会使一些本来应当及时做出的决定,变得悬而未决,从而降低行政效率;民主还会使一些夸夸其谈的政治骗子有可乘之机,成为其蒙蔽人民的工具,如此等等。但是,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可以为所欲为,能解决一切问题。民主是一种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它只是人类众多制度中的一种,主要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而不能取代其他制度去规范人类的全部生活。民主有内在的局限性,不是万灵药,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但民主保证人们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民主不仅是解决人们生计的手段,更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更契合人类自身固有的本性。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民主的权利,人类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就没有痛苦的代价。民主可能破坏法制,导致社会政治秩序的一时失控,在一定的时期内甚至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民主也可能破坏国家的和平,造成国内的政治分裂;民主的程序也可能把少数专制独裁者送上政治舞台。所有这些,都已经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过,并且还可能不断再现。因此,有时民主的代价太高,甚至难以承受。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不是民主本身的过错,而是政治家或政客的过错。一些政治家不了解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不顾社会历史条件,超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切实际地推行民主,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一些政客则把民主当作其夺取权力的工具,以“民主”的名义,哗众取宠,欺骗人民。在他们那里,民主是名,独裁是实;民主是幌子,权力是实质。[NextPage]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政治民主是历史潮流,不断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但是,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则是有条件的。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国民的素质、公民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众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也是一种政治艺术。推进民主政治,需要精心的制度设计和高超的政治技巧。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就可以强制人民做什么。民主最实质性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选择。尽管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任何人和任何政治组织,都无权以民主的化身自居,在民主的名义下去强迫人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民主需要启蒙,需要法治,需要权威,也需要暴力来维护正常的秩序。但是,推行民主的基本手段不应当是国家的强制,而应当是人民的同意。民主既然是人民的统治,就应当尊重人民自己的自愿选择。从国内政治层面说,如果政府主要用强制手段,让人民接受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制度,那就是国内的政治专制,是国内的暴政;如果一个国家主要用强制的手段,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接受自己的所谓民主制度,那就是国际的政治专制,是国际的暴政。无论是国内专制还是国际专制,都与民主的本质背道而驰。


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我们来说,民主更是一个好东西,也更加必不可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最近胡锦涛主席又进而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当然,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优秀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不照搬国外的政治模式。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民主政治的甜蜜果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


来源:《学习时报》


●附2:《新闻午报》采访俞可平


俞可平谈政治改革 推进民主需要大智慧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什么都好。民主绝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民主是个好东西》一书收录的访谈, 大体上包括了俞可平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他的代表性理论,例如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政府创新、增量民主、动态稳定、民主治理、多元社会全球化、公民社会等。本文是俞可平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谐社会下的稳定观、中国社会转型等热点问题的访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政治变革”


问:请您谈一谈对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瞻性看法。


俞可平(以下简称俞):从总体上说,我对未来的中国政治发展比较乐观,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海内外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甚至没有什么重要变化。有人甚至把这一点当做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确实,如果纯粹按照西方的政治标准,如多党制还是一党制,三权分立还是三权合一等,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政治评价的标准不应当只有这一种,如果从中国的政治分析标准来看,如政治的内容、领导体制、党与国家的关系等,这种看法就是不确当的。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在影响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因素中,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不进行重大的政治改革,经济体制就很难有实质性的变化。被称为改革开放标志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变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多元化进程是由政治改革启动的,但经济改革的深入反过来又促使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变革。


这些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民主范围越来越扩大。现在把人权写入了宪法,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也是很重要的进步。


说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我觉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做到:1、使中国的政治生活变得更民主,使公民的权利得到更多的保障,使社会变得更加法治,使政府行为给公民带来更多的公共利益;2、在充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中国式民主制度。3、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的公共利益,走一条增量政治改革的道路,或者说增量民主的道路。


有些人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偏了


问:有观点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现在应该提“以社会发展为中心”。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俞: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肯定是对的,因为改革开放初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其他问题,这个没有错。一些学者提出,单纯追求经济,一些负面现象就出来了,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不公、视经济增长为唯一的政绩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把经济发展当成中心造成的,而主要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是唯一的,或者说经济发展可以否定其他的东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是强调经济建设是基础性的,只有奠定这个物质基础,才能使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其他方面有更好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当年改革开放的这一基本思路并没有错。[NextPage]


在过去的发展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生态失衡、能源短缺、分配不公等,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官员、有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原则理解偏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致不惜任何代价,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又把单纯的经济发展等同于整个发展。正是为了克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要协调发展。我非常赞成协调发展或平衡发展这个观点,某个方面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我觉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政府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有些问题,市场经济自身是解决不了的,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比如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司法不公、环境破坏、社会不和谐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得依靠政府才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和谐社会有八层含义


问:您怎么看和谐社会的稳定观,跟以前的“稳定压倒一切”有没有什么不同?


俞:我一直在倡导“动态稳定”。市场经济要求动态稳定。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与此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则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


传统的稳定以“堵”为主;现代的稳定则以“疏”为主。“堵”就是,你对上级不满,你要抗议,我不让你抗议;你不是要反映么,我不让你反映,要不就采取措施处罚你,让你不敢。动态的稳定就是,如果公民对政府不满,你可以向政府说出来,只要你有道理,政府就改正。如果你没有道理,或者违法对抗政府,我就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制度,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哪怕你闹得很凶。总之,动态的稳定就是,只要不违法,公民有什么不满就可以说,可以申诉,甚至说一些使政府不高兴的话,做一些使政府不高兴的事,如上访啦,发发牢骚啦,说一些情绪比较激动的话。政府根据公民的合理要求,对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就把原来的平衡给打破了,建立了新的平衡。动态平衡是一种过程中的平衡,对执政能力是一个挑战。过去维持稳定的办法对政府官员来说比较简单,现在就不一样了,政府也要跟公民谈判,政府也要妥协,要满足公民的要求,要进行体制改革。执政为民就应当是这样。所以,动态稳定对政府是一个现实的考验,我觉得大概真正的稳定也只能是动态的稳定,那种传统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经济发展要软着陆,政治发展更要软着陆。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政治震荡,出现了不可预期的社会大冲突,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但如果没有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没有基础的,如果政府和公民没有合作,和谐社会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所以政府要和公民合作,即要实现善治。我们古人的政治理想是仁政和善政,仁政用英语说是goodgovernment,这主要是讲政府自己要好;而善治goodgovernance,是指整个社会治理状况要好,其前提就是政府要和公民合作。


什么是和谐社会?从现代民主治理的角度看,我认为,和谐社会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含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多元的社会、合作和宽容的社会、民主和善治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社会、公平的社会、诚信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亲民是一种精神,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


问:您如何看待官员亲民的问题?


俞:事实上,亲民政策对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必然的要求。一个人民的政权,官员当然应当亲民。为什么一些基层官员会产生误解呢?我觉得,他们可能是认为亲民是不是就不要法律了,或者不重视法治了。其实,亲民是一种精神,法治是一种治国的方略,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不但不矛盾,而且应当是一致的。并不是什么时候中央领导批示一下,法律就不要了。所以,亲民政策不但不与法治矛盾,而且它本身就应当体现在法治之中。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一些地方干部觉得很难做到这样,认为整天去访问老百姓,就很难做工作。我认为,中央提倡的亲民是一种精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官员应该切实关心老百姓的利益。亲民政策,重要的是要体现到各种法律政策制度中,体现到政府行为中,而不是说每个政府官员要整天往老百姓家里跑,那反而是扰民了。亲民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到政策、制度里面去,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执政行为中。不过应当看到,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的某些现象,从深层反映出了我们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公民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一点确实要引起高度的警觉。


民主是让公民自己参与政治生活


问:有人说,中国应该从传统社会转向公民社会,您作何评价?


俞: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个利益主体并存,国家不可能把所有事务都管理起来。我们现在倡导政府要降低成本,轻装前进。政府要从一些原先由它管理的领域中退出来。那么,当政府不去管理时,谁来管理这些必须管理的领域呢?让老百姓和社会去管。所以,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民主政治也必然要求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民主不是政府替公民做主,而是让公民自己参与政治生活。公民社会通过各种民间团体,将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实现公民有效而又有序的政治参与。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到,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必然要发生的过程,对此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


前面我说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实现的理想政治状态是善治goodgov-ernance,其实质就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国家要实现善治,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没有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善治,最多只有善政。中国的公民社会刚刚开始发育,还很不成熟,其作用也十分有限,并且深深地带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完全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若按照典型的西方标准,目前的中国几乎没有公民社会。西方的东西要借鉴,政治学的公理实际上是一样的,但中国政治确实会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公民社会也一样,公民社会随着市场经济而兴起,并且对民主政治日益产生影响,这是普遍性。但是在中国,公民社会有什么特征,它怎么样兴起,如何发挥作用,它的制度环境又是什么,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问:您在电视上说过:“民主是个好东西”。


俞:民主肯定是个好东西,这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而言的,是对执政为民的政府和政党而言的。但对自私自利的和短视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仅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东西。所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定要站在国家、民族和全体人民的角度来看待民主,民主可能要付出一些重大的代价,但它绝对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在。民主也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实现民主需要现实的条件,它是一个增量的进步过程,必须采取极其审慎的策略,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推进民主政治,既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极高的智慧。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一周新闻聚焦:“民主是个好东西”持续引起海内外各方关注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


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2006年10月23日登载《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辨正》一文,紧接着又经人民网、新华网转载,并在日前由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转载,这篇具有鲜明西化色彩的民主赞歌,出自现年四十七岁、被称为“胡锦涛文胆”的大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之手。该文不仅在理论上超出中共传统的民主集中制的说辞,也不提目前胡温政权最爱谈论的党内民主,更没有什么中国特色民主的老调重弹,而是完全按照普世标准来赞扬民主。所以,此文一出,就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有些媒体甚至做出过于乐观的解读,将其视为勾勒出胡温主导下的政治改革蓝图。


日前,俞可平再谈民主,强调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公民与政府的合作,是社会和谐的关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说,长期关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俞可平最近刚完成了一项“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研究,对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公民社会所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在研究报告中,俞可平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时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与西方国家相比都有自己的特色,公民社会也必然有其自己的特色。他在1990年代初就提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中共所要建设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


从“民主是个好东西”到“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俞可平先生的思路渐渐清晰,那就是中国需要的是“中国特色”,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总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民主建设。


不管怎样,谈论民主比回避民主好,就如同放宽外国记者采访限制一样,做“新闻秀”比不做好,做“民主秀”也比不做好,公开赞扬普世民主总比中国特色民主好。中共开始谈论民主了,但行动又是怎样呢?从现在看来,中共谈论民主依然停留在口头上,政治改革的时间表谁都不知道。


民主必然要同自由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公民没有自由,宪法和法律难以施行,民主就无从谈起。众所周知,中国没有民主,也没有自由,但有宪法,有法律,问题是在这些宪法、法律、法规面前是否能人人平等。共产党违法怎么办?政府违法怎么办?没有民主,没有监督,谁来制约?


民主当然是个好东西,中共在1949年之前也经常大喊大叫要民主,请看《新华日报》1943年9月15日社论: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状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他们各自所实行的民主政治,可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着多少差异。但无论如何,它们之间有一个基本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政权为人民所握有,为人民所运用,而且为着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服务。这样的政权必然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使失掉自由权利的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权利;没有失掉自由权利的充分享有自由权利;特别是言论、出版、机会、结社,这些作为实行民主政治的基本条件的人民的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是必须切实而充分地加以保障的。


在热热闹闹的炒作“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同时,中共统治集团却同时恬不知耻抽打自己的耳光。山东传来了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维持原判坏消息,浙江杭州传来了对异议作家力虹的审判,对于维权人士郭飞雄在预审阶段虐待、恐吓,元旦假后第一个工作日,《百姓》杂志主编黄良天因报道侵占农民土地维权事件被迫移交工作……,谁能相信中共要建立“和谐社会”、“公民社会”?


今日中国,关键不在于如何谈民主,而在于如何做民主。


●俞可平简历:


1959年出生的俞可平是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台湾东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他身兼多职,除了副局长,也是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等,并任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学校的教授。


● 专业人士、学者的评论


▲原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流亡政治异议人士严家琪表示,说俞可平的文章代表了上面某人的观点纯属猜测:“我感到它谈不上是代表谁的观点。是自己的看法,因为中国大陆把一个人写的文章猜测成为是哪个人的意图,这一般是不可信的,是外面不知道情况的一个笑话。所以我看到他是在做他自己的工作,这样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这是好事使大家不断的讨论、研究、分析,使大家对怎样进行中国的民主有更好的认识,这样民主才能一步步到来。”


严家琪表示,俞可平的文章引起的关注透示出可喜的信息。他说,人人都应当关心中国的民主化: “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毛泽东时代就不讲民主,说是大民主,实际上他是反对民主,是专政,他自己就是秦始皇。所以那时候根本不能讲民主。现在中国领导人讲民主、宪法里写民主、大家谈民主,我觉得这就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第一步,民主要象俞先生讲的这种情况,按国家的情况一步一步来,民主是一步步成长的,不是一天就能成的。”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北京学者刘晓波说,2006年确实是中国对维权律师大打出手的一年,但是也应当看到中共政权在转变,因为民主不仅是普世价值,如今也成为中国民众的共同诉求,面对强大的国内民意压力和国际主流文明的压力,中共不得不作出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控制的新闻媒介现在唱民主的赞歌还是有相当的意义。[NextPage]


刘晓波说:“即便从官方的角度上讲,你也能看到,他的政权的残暴性还是在逐步地下降。而且从官方的主流话语的角度来讲,在90年代中期不可能在公共舆论中大谈特谈的一些概念,现在也都可以谈了。例如,人权的概念就是这样。”


刘晓波说,在中国争取民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争取民主的人们不但要看到中国民主法治的不健全,也应当看到民主法治的进步。他说,例如,不久前在深圳发生的当局将妓女和嫖客游街示众的做法受到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的一致谴责,这就是民主法治精神在中国开始深入人心的明显例证。


在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权力垄断地位列入宪法。在这种大环境中,中共官方报纸所推崇的民主这种好东西,究竟能够实现多少以及多快地实现,到目前还看不到官方用行动进行政治改革的诚意,所以,官方是否启动政治改革的前景难以断定。


但从民间的角度讲,中国人争取民主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不但是谈民主,也在用实际行动争取民主,即便遭遇了六四大屠杀的血腥恐惧,民间也没有停止过。所以我要说,谈中国民主化的前景,不能老盯住官方如何如何,而事实上,俞可平讲的民主常识,早已成为民间自由主义者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民间才是中国民主化的主要动力,未来的民主中国在民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表示,俞可平是一位官方理论家,但说他是某智囊班子的成员却有些牵强。胡教授说,他同意俞可平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他更愿意提出:宪政与“可控民主”是更好的东西:“俞可平就是中央编译局的付局长,跟中央肯定也有联系。但很难说是不是智囊,外界是传说。因为他毕竟是担任一定官职的理论家,所以大家喜欢把他的理论和政治挂钩。其实没有这么多联系,与政治斗争更没有联系。但这个文章的发表是个好现象,毕竟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我更强调宪政与‘可控民主’是更好的东西。民主更强调老百姓当家作主,宪政更加强调对权利的治衡和宪法的至高无上、更强调法制。中国应该建立宪政和法制国家然后推行可控民主,民主不能导致中国动乱,这也很重要。”


俞可平文章中“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的提法,为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所认同。胡星斗表示,胡锦涛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话过去无数人都提过,但胡锦涛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有特别的意义,现代化确实与民主密不可分。如果只搞市场经济而没有民主,那么这个市场经济必然走向失控的市场经济、一种官僚集团左右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


▲和俞可平同是北大校友、且在美国杜克大学同做研究的史天健透过多年量化研究表示,中共对“民主”、“自由”、“人权”等关键词,近年来在态度上的确出现“急转弯”。他说,胡锦涛上台后,对民主的态度有了根本转变,开始承认民主是追求的目标。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共已开始把民主“作为好东西”来承认,呈现正面的反应。


从这意义上说,史天健认为俞可平的说法不代表中共在这方面有大突破,而是中共党内一种思潮的总结,代表中共党内对民主的态度产生的重大变化,“从原来说这个东西不好,到现在说是好东西,这是个很大的飞跃”。


文章称,俞可平的论述从根本上颠覆中共有关自由民主人权的认知,更重要的,或许可把俞可平的民主论述看作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信号,看作是中共为政治改革建立大论述的开始。


▲中国学者于成玉发表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缘何两个月才成“好东西”?文章指出,2006年10月23日的《北京日报》刊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当下,此文不论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媒体上,不胫而走,正在热销中。对此,笔者不禁萌生一个问题,如题。[NextPage]


此文发表于上年十月下旬,至今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为什么当时没热销,时过两个月倒热销起来了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权威媒体带头促销。近日,无论新华网,还是人民网,都在显着位置予转发,特别是最近出版的第367期《学习时报》也予以转发,也就更令人刮目相看了。在一个唯权是瞻的社会,出现这种现象是最正常不过的。


诚然,俞可平先生是著名学者,但通观他的这篇着名文章,其实在学术上并没有任何新意,全篇内容充其量不过是关于民主概念的常识性重复或拷贝,其中还参杂了一些意识形态的曲笔。无论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论民主的文章,还是与当年第一代领导核心在延安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问答录以及第二代领导核心的“8.18讲话”比,其水平都不出其右。而其之所以引起“洛阳纸贵”,大概与来自传说中的作者不平凡社会背景有关。而在一个政治缺乏透明度的国度里,人们研究文章作者的社会背景往往甚于研究文章本身内容,并从中猜想种种政治走向,憧憬向往未来美好前景,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而令笔者奇怪的是,人家早在二百多年前,男女老少不仅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而且还亲口尝到了民主的可口美味。而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人为我们送来了一个“望梅止渴”,有些国人一下子就高兴得不亦落乎,这不足以折射出中国在民主常识方面,或者说在政治文明方面,落后于世界主流文明200多年吗?当然也折射出国人对民主的要求如饥似渴。


▲中共中央党校最近对省部级高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很多高官把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所所长何增科对这一调查结果表示忧虑,他认为“我们患上民主的恐惧症,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在反腐败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我们也期待着2007年能够收到更多的好消息。”


▲目前旅居美国的著名台湾政治活动家,《民主论坛》负责人洪哲胜针对中国大陆的中直新闻媒体发表关于民主的大胆文章评论说:


“尽管中国民主曙光已见,但是专政者在走向民主时所会在意的,仍然是他们自己所属的官僚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民主运动者还需要尽快大力给予呼应,参与辩证,加以冲击,施压运作,来催生一个更加符合大众之利益的游戏规则。”


▲中国问题观察家牟传珩在一篇文章中把俞可平的文章和最近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联系了起来。他在文章中说:


“俞可平教授的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辩证一文是在中国大陆政府控制的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一篇耀眼的文章。这是继2006年11月13日至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赞许西方式发展之路之后,中国舆论界又一引人注目的动向。似乎有意在与《大国崛起》隐含的主题遥相呼应,旨在冲击那些敌视政改的官场阻力。”


▲中国问题观察家牟传珩在文章中还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江时代以‘经济决定论’为其执政发展的基础,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民主加以拒绝,已经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严重不公、官民对抗、贫富悬殊、腐败丛生、民怨载道,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展的道路,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否定。于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目标,要纠正20多年来只重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无视社会公正的政策取向。”


文章还分析说:“胡锦涛面对江泽民传承下来的是一个社会日益腐败、贫富两极分化、官民矛盾尖锐的现实,已逐步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是在有效的民主制度保障下,使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更多地呈现‘非对抗性’和‘力量对比相对均衡’的。因而,当今的中共决策层的智囊们才会呼吁,中国需要的不仅是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更需要西方政治制度的监督与协调机制,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平衡发展。”


▲旅居美国的著名中国问题观察家朱学渊指出,中共在野的时候对民主、自由并不排斥。朱学渊根据1939至1945年间的重庆《新华日报》以及中共的《解放日报》等报纸上刊登的一些中共谈民主的言论,转发了《中国共产党在野时论民主自由》的文集。朱学渊分析说,重庆《新华日报》上的很多论述民主自由的文章,从词法、句法、章法来分析,显然是毛泽东的手笔。朱学渊感叹道,毛泽东说得何其好啊!而共产党就是靠着这些美妙的言论,得了天下的。


● 海内外媒体的评论


▲香港《亚洲周刊》指出,俞文从根本上颠覆中共之前有关自由民主人权的片面认知,从而拨乱反正,把中共带回与普世价值接轨的正道上。俞可平在一千八百多字的行文间,深刻阐述民主的实质和内涵,谈论民主的优点,也谈了民主的缺点,更点出一些人对民主认识的盲点。但他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因为“民主保证人们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民主的权利,人类的人格就是不完整”。这番话与胡锦涛去年在华盛顿向世界所作的宣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似一脉同源。[NextPage]


▲美国之音报道说,中国官方的北京日报日前发表署名文章,题目是:“民主是个好东西”。在“民主”、“自由”等字眼成为中国当局所不容的禁忌词而不得自由上网的今天,北京日报发表的为民主唱赞歌的文章被其他官方刊物和网辗转载,引起观察人士注意。


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当年以“为人民争民主”为口号夺取政权,随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许多观察人士认为,1949年以来,“民主”在中国充其量只是一个为独裁作陪衬的花瓶。在1989年要求民主的示威者被中共出动军队镇压之后,民主甚至失去了花瓶的待遇,在中国大陆的官方新闻媒介中长期失踪。


▲早报网发表叶鹏飞的评论“《民主是个好东西》引人注目”,评论说,俞可平的身份以及文章直截了当的题目,使文章背后可能代表的政治涵义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有分析认为,文章面世过程曲折,没有经过中共中央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或新华社刊登,显示胡锦涛推行民主的想法遭遇了官僚体系的消极抵制。俞文尖锐地指出,对于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民主是一个坏东西,因为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其权力要受到公民制约,不能为所欲为,似乎印证了文章被主流宣传系统抵制的看法。


中共虽然不是铁板一块,下层官员敢于违背上层意志的情况却是无法想象。除非如文革或六四期间,中共内部出现严重派系矛盾,宣传系统不听中央指挥,尤其是总书记的意旨,无异天方夜谭;何况随着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拿下,胡锦涛的权威正如日中天,他更不可能在党内面对被动局势。假设俞文确实获得胡锦涛默许,或代表他的改革思维,绕过中央主流媒体面世的做法,毋宁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谨慎策略。


俞文对民主正面直接的肯定,并且严格按照西方价值观做解释,显然有为民主正名的意图。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称中国媒体、大学、研究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开民智”,更要“开官智”,正是一个贴切的注脚。


十七大的人事布局正在幕后如火如荼地进行,从胡锦涛上台后在外交、两岸、社会等政策内敛而务实的作风,可以推测他在十七大巩固人事后应该要开展足以垂世的新施政理念,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也迫使中共必须及时因应。民主虽然不是万灵丹,在贪腐横行,社会矛盾趋向尖锐的时刻,仍不失为一贴良方。


▲香港《文汇报》本周报道,自十六届六中全会宣布十七大会期以来,内地政治生态已步入“十七大”周期;关注中国走向的海外舆论,试图通过放大镜捕捉蛛丝马迹,以期定位十七大的战略布局。


《文汇报》的文章写道:“自‘民主’文章成为海外关注话题后,海外媒体有的判研中共党内正在形成民主思潮,重建自由民主观,有的相信中国政改拐点即将出现……可谓众说纷纭,解读不一。而党内有些专家则认为,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的确是篇好文章,而海外媒体如此反应却超乎他们的想像。有的专家说,放大镜可以让人看得更清晰,也可能因为过分夸大而失真,‘海外舆论不必太过敏感’。”


文章接着写道:“海外舆论展望‘十七大’时,民主和政改无疑是重要的观察窗口。一位党内权威专家对本报指出:‘一个民主化的高潮也许并不符合中国实际’。根据中国国情,以渐进方式积极推进民主政治的改革取向不会改变。”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石齐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主,民主有价值论的观点,也有工具论的观点,石齐平更强调民主是一个工具,是给市场经济配套的工具。市场经济有一种新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在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在分配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抵触。因此,经济市场化必然产生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如何处理这些矛盾?这就需要一个民主的机制,否则就会拖累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主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


石齐平先生还补充提到: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充分的信息,信息要充分、快速、不受扭曲,信息的自由就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配套条件,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信息自由做充分保障。


二、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对市场必须是有所干预,有所不干预,那么这个分寸怎么拿捏,这就需要一个民主监督制衡机制。


三、市场经济发展涉及到权利的运用,如果没有民主制度来配套,市场经济很容易走向腐败。


石齐平最后总结提出,市场经济要进一步深化、发展,需要民主政治作为配套。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说,长期关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俞可平最近刚完成了一项“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研究,对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公民社会所遇到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在研究报告中,俞可平谈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时指出,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与西方国家相比都有自己的特色,公民社会也必然有其自己的特色。他在1990年代初就提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中共所要建设的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


俞可平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公民社会大概有着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中国的公民社会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具有明显的官民双重性。中国的民间组织绝大多数由党和政府创建,并受党和政府的主导,尤其是那些经过合法登记的有重要影响的民间组织,如各种行业组织、同业组织、研究团体、利益团体等。此外,中国的民间组织正在形成之中,具有某种过渡性。与西方国家的民间组织相比,它还很不成熟,其典型特征如自主性、志愿性、非政府性等还不十分明显。与上述特征相适应,中国的民间组织还极不规范。中国目前的民间组织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同的民间组织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地位方面差距很大。[NextPage]


● 网民的评论片段


▲民主不是为了保证使国家社会变好,而是为了保证国家社会不变坏! 这才是民主的真正作用!另:民主也不是北京那些官们放在嘴上说说的东西,是要看行动的。嘴上说民主,从五四以来说到现在了,有民主过吗?


▲这篇文章写得很客观。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西方的民主和它的社会经济、人文、思想主流、价值体系的关系,就象穿西服、扎领带那样配套。如果中国人不改变一下社会中传统的价值观,或至少现存的传统价值观不再成为主流意识,取而代之的是接近美国或接近西方文明国家的价值观,那么盲目、机械地引进民主制度一个空壳,最终走印度等国的老路,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不然;在下认定这类民主东西理论问题在本世纪的在现阶段没有实际意义;是因为民主使社会安定公道公开化的一种机制;她们不是东西;之所以在下认定这类民主东西理论研究没有意义;是因为把戏一般的民主之只不过是是欺人之谈;这类民主不是个。


在此基础上这类民主不是个。是因为着眼于这类民主的当家人必然可大唱高调任何时候民主也难免有缺一点;大师是否注意到民主之主有缺一点也就是民王。这岂不是历史的大倒退;


大师啊;我们现代文明的中国人只不过是想得到正本清源真实性的共和自由民主制度化;不是要民王为民作主的民王民主制度化;


▲大陆和台湾各自放弃自己的国号,而共享一个新的国号,并在新的共同国号下,维持两岸分治;此外,两岸取消各自的国家元首,并组成一个委员会,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当两岸的共同国家元首。不知大陆和台湾同胞会否接受这个建议?


▲民主是专制独裁的敌人,所以民主在中国难以开展,就是谈民主都不可以,即使实在要谈,也是遮遮掩掩,大肆歪曲,就是要蒙蔽人民。


▲中国应该加快政治改革,执行多年的选举村长,对推动中国民主政治没有实际意义。政治改革应该首先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始试点,城市居民文化素质高,资讯发达,可以进行竞选制,由市民选举市长。


▲结论:民主是个好东西,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让大家充分享受“民主”。


▲对于主人来讲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对于仆人来讲就不是了!所以仆人们要千方百计阻扰民主在中国的发展!


▲如果拥有选择的权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会拒绝独裁,选择民主。诚然,民主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民主制度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民主确是尊重人性和自由的机制。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民主就没有青山绿水,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富裕的中国。开放党禁,开放报禁,推进民主。


▲鱼是H系智囊团主力(鱼是指俞可平,H是指胡锦涛——编者),这是这本书的序言,各大网站各大媒体高调宣传,书已经在各大书店上市。


在H上台之前,民主是忌讳词,到底是何目的。


1,缓兵之计,内部权利斗争时期,安抚民主激进派的情绪与阶级尖锐矛盾收揽民心。


2,投石问路,民主进程前奏展开思想运动,先从思想变革。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高层开心赏给予
发疯时候收回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开场锣鼓赏与你
关闭门面收回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官民开车在一起
包你生活不去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包你饿了有饭食
还给娶妻生孩子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开场锣鼓赏与你
关闭门面收回去
大老爷们话你知
民主是个好东西
官民开车在一起
包你生活不去死


▲如今处处说民主,可见民主已普及。
要说民主好东西,人民民主数第一。
民主好比鞋和衣,也有各式各样的。
有的民主钱投票,有的民主虎为皮。
民主可以当招牌,民主可以做交易;
民主可以被强奸,民主可以作嫁衣。
人民当家作了主,民主才是真正的。
人民民主啥样子?问问咱们毛主席。
[NextPage]


▲“尽管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任何人和任何政治组织,都无权以民主的化身自居,在民主的名义下去强迫人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这句话其实是在试图否定党的领导(我无权扣帽子,讨论而已),企图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想。


▲【想当年,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解决人民“生计”的时期,都是在不民主时期完成的,至今香港、新加坡二小龙还在所谓的“不民主”状态下,继续正常地在解决着人们的生计;反倒是台湾实行了的民主,却给台湾人们的 “生计”带来了困难。】只有白痴才会得出这种结论,当今世界上最富有最先进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民主国家。我就不明白一个老百姓为什么会赞成统治者对自己实施专制统治,这不是天生的贱骨头奴才命是什么?


▲想消除腐败吗?想住的起房吗?想上得起学吗?想看得起病吗?想就得了业吗?那就去要求民主,只有民主宪政制度是腐败的天敌,民主是人民选举出来的官吏,如果你选出来的人不能让你“住得起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就得了业”,你就用你手中的选票换掉他,换一个能让你“住得起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就得了业”的人,而专制制度才不管你是死是活呢,因为你对专制统治者毫无制约的权利,而你的生死好坏全部掌握在专制者的手里。


▲俞可平的文章前三段对民主做了很好的解释。后面的不过是为“我国正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找注脚。我想知道这盘棋要下多长时间?!


▲这是一篇引起西方注意的文章,也许是个风向标,但在俺看来,中国已失去民主转型的最佳时机,利益集团已形成,没人监督的利益集团过得最滋润,民主是他们的大敌,中国要民主,非乱不可,这话他们最中听,但这一次也许是真的。


▲出现这样的文章很荒唐,题目本身就是废话,地球人谁不知道?难道专制是个好东西不成?所以说,这种弱智的东西的出现,只不过是一个目前的可笑事件而已。


▲民主可能有争鸣,有矛盾,但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表意见,使人与人之间更可能坦诚相待。专制则意味着压迫、欺骗、奴役。一个人可以被欺骗奴役一时,也可以被欺骗奴役一世。一个民族可以被以被欺骗奴役一时,但不可能被永远奴役和欺骗。因为要么在奴役中走向灭亡,要么走向自由与新生。我们民族是到了觉醒的时候了


▲民主虽可能暂时带不来民生、民权!但是没有民主,谁给你民生、民权?没有民主的国家,亡百姓苦,兴百姓亦苦!所以我倒愿意暂时承受由民主带来的痛苦,然后得到长久的由民主带来的幸福!


▲反对中国特色的提法。民主必然是普适的。中国特色的说法这说明中国人还没有自信到超越,要让别的国家来学习自己的民主制度的地步。中国未来崭新的民主制度带来的将是世界的和谐和大同,那就是民主郡县制。


夺过民主自由人权的制高点,不但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崛起,更是政治上的崛起和超越,不是中国还能是谁?!!!!!!!!!!!


▲本人号称牛克思主义者现在居住于加拿大,在中国出生长大,现在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下亲身生活,投过票。体会到了民主制度的好处,也在思考他的不足,给予现有西方制度和一切人类政治文明成果,试图改进民主制度的效率和制衡更好,适应性更强,这不但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为了我居住生活的加拿大。


●附1: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其权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约,他不能为所欲为,还要与老百姓平起平坐、讨价还价。单这两点,很多人就不会喜欢。因此,民主政治不会自发运转,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和实践。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什么都好。民主决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民主确实会使公民走上街头,举行集会,从而可能引发政局的不稳定;民主使一些在非民主条件下很简单的事务变得相对复杂和烦琐,从而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民主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协商和讨论,常常会使一些本来应当及时做出的决定,变得悬而未决,从而降低行政效率;民主还会使一些夸夸其谈的政治骗子有可乘之机,成为其蒙蔽人民的工具,如此等等。但是,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可以为所欲为,能解决一切问题。民主是一种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它只是人类众多制度中的一种,主要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而不能取代其他制度去规范人类的全部生活。民主有内在的局限性,不是万灵药,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但民主保证人们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民主不仅是解决人们生计的手段,更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更契合人类自身固有的本性。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没有民主的权利,人类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就没有痛苦的代价。民主可能破坏法制,导致社会政治秩序的一时失控,在一定的时期内甚至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民主也可能破坏国家的和平,造成国内的政治分裂;民主的程序也可能把少数专制独裁者送上政治舞台。所有这些,都已经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过,并且还可能不断再现。因此,有时民主的代价太高,甚至难以承受。然而,从根本上说,这不是民主本身的过错,而是政治家或政客的过错。一些政治家不了解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不顾社会历史条件,超越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切实际地推行民主,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一些政客则把民主当作其夺取权力的工具,以“民主”的名义,哗众取宠,欺骗人民。在他们那里,民主是名,独裁是实;民主是幌子,权力是实质。[NextPage]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政治民主是历史潮流,不断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但是,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则是有条件的。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相关,而且与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人物和国民的素质、公民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众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也是一种政治艺术。推进民主政治,需要精心的制度设计和高超的政治技巧。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就可以强制人民做什么。民主最实质性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选择。尽管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任何人和任何政治组织,都无权以民主的化身自居,在民主的名义下去强迫人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民主需要启蒙,需要法治,需要权威,也需要暴力来维护正常的秩序。但是,推行民主的基本手段不应当是国家的强制,而应当是人民的同意。民主既然是人民的统治,就应当尊重人民自己的自愿选择。从国内政治层面说,如果政府主要用强制手段,让人民接受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制度,那就是国内的政治专制,是国内的暴政;如果一个国家主要用强制的手段,让其他国家的人民也接受自己的所谓民主制度,那就是国际的政治专制,是国际的暴政。无论是国内专制还是国际专制,都与民主的本质背道而驰。


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我们来说,民主更是一个好东西,也更加必不可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最近胡锦涛主席又进而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当然,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优秀成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不照搬国外的政治模式。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条件。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民主政治的甜蜜果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


来源:《学习时报》


●附2:《新闻午报》采访俞可平


俞可平谈政治改革 推进民主需要大智慧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什么都好。民主绝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民主是个好东西》一书收录的访谈, 大体上包括了俞可平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他的代表性理论,例如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政府创新、增量民主、动态稳定、民主治理、多元社会全球化、公民社会等。本文是俞可平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谐社会下的稳定观、中国社会转型等热点问题的访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政治变革”


问:请您谈一谈对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瞻性看法。


俞可平(以下简称俞):从总体上说,我对未来的中国政治发展比较乐观,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海内外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甚至没有什么重要变化。有人甚至把这一点当做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确实,如果纯粹按照西方的政治标准,如多党制还是一党制,三权分立还是三权合一等,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政治评价的标准不应当只有这一种,如果从中国的政治分析标准来看,如政治的内容、领导体制、党与国家的关系等,这种看法就是不确当的。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在影响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因素中,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正如毛泽东所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不进行重大的政治改革,经济体制就很难有实质性的变化。被称为改革开放标志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变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多元化进程是由政治改革启动的,但经济改革的深入反过来又促使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变革。


这些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民主范围越来越扩大。现在把人权写入了宪法,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也是很重要的进步。


说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我觉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做到:1、使中国的政治生活变得更民主,使公民的权利得到更多的保障,使社会变得更加法治,使政府行为给公民带来更多的公共利益;2、在充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中国式民主制度。3、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的公共利益,走一条增量政治改革的道路,或者说增量民主的道路。


有些人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偏了


问:有观点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现在应该提“以社会发展为中心”。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俞: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肯定是对的,因为改革开放初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其他问题,这个没有错。一些学者提出,单纯追求经济,一些负面现象就出来了,包括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不公、视经济增长为唯一的政绩等等。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把经济发展当成中心造成的,而主要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是唯一的,或者说经济发展可以否定其他的东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是强调经济建设是基础性的,只有奠定这个物质基础,才能使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其他方面有更好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当年改革开放的这一基本思路并没有错。[NextPage]


在过去的发展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生态失衡、能源短缺、分配不公等,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有些官员、有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原则理解偏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致不惜任何代价,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又把单纯的经济发展等同于整个发展。正是为了克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要协调发展。我非常赞成协调发展或平衡发展这个观点,某个方面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我觉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政府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有些问题,市场经济自身是解决不了的,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比如分配不公、教育不公、司法不公、环境破坏、社会不和谐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得依靠政府才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和谐社会有八层含义


问:您怎么看和谐社会的稳定观,跟以前的“稳定压倒一切”有没有什么不同?


俞:我一直在倡导“动态稳定”。市场经济要求动态稳定。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与此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则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


传统的稳定以“堵”为主;现代的稳定则以“疏”为主。“堵”就是,你对上级不满,你要抗议,我不让你抗议;你不是要反映么,我不让你反映,要不就采取措施处罚你,让你不敢。动态的稳定就是,如果公民对政府不满,你可以向政府说出来,只要你有道理,政府就改正。如果你没有道理,或者违法对抗政府,我就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制度,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哪怕你闹得很凶。总之,动态的稳定就是,只要不违法,公民有什么不满就可以说,可以申诉,甚至说一些使政府不高兴的话,做一些使政府不高兴的事,如上访啦,发发牢骚啦,说一些情绪比较激动的话。政府根据公民的合理要求,对政策和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就把原来的平衡给打破了,建立了新的平衡。动态平衡是一种过程中的平衡,对执政能力是一个挑战。过去维持稳定的办法对政府官员来说比较简单,现在就不一样了,政府也要跟公民谈判,政府也要妥协,要满足公民的要求,要进行体制改革。执政为民就应当是这样。所以,动态稳定对政府是一个现实的考验,我觉得大概真正的稳定也只能是动态的稳定,那种传统稳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经济发展要软着陆,政治发展更要软着陆。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政治震荡,出现了不可预期的社会大冲突,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但如果没有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是没有基础的,如果政府和公民没有合作,和谐社会是根本没有希望的。所以政府要和公民合作,即要实现善治。我们古人的政治理想是仁政和善政,仁政用英语说是goodgovernment,这主要是讲政府自己要好;而善治goodgovernance,是指整个社会治理状况要好,其前提就是政府要和公民合作。


什么是和谐社会?从现代民主治理的角度看,我认为,和谐社会主要有八个方面的含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多元的社会、合作和宽容的社会、民主和善治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的社会、公平的社会、诚信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亲民是一种精神,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


问:您如何看待官员亲民的问题?


俞:事实上,亲民政策对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必然的要求。一个人民的政权,官员当然应当亲民。为什么一些基层官员会产生误解呢?我觉得,他们可能是认为亲民是不是就不要法律了,或者不重视法治了。其实,亲民是一种精神,法治是一种治国的方略,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不但不矛盾,而且应当是一致的。并不是什么时候中央领导批示一下,法律就不要了。所以,亲民政策不但不与法治矛盾,而且它本身就应当体现在法治之中。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一些地方干部觉得很难做到这样,认为整天去访问老百姓,就很难做工作。我认为,中央提倡的亲民是一种精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官员应该切实关心老百姓的利益。亲民政策,重要的是要体现到各种法律政策制度中,体现到政府行为中,而不是说每个政府官员要整天往老百姓家里跑,那反而是扰民了。亲民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到政策、制度里面去,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执政行为中。不过应当看到,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的某些现象,从深层反映出了我们的政治认同,尤其是公民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一点确实要引起高度的警觉。


民主是让公民自己参与政治生活


问:有人说,中国应该从传统社会转向公民社会,您作何评价?


俞: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个利益主体并存,国家不可能把所有事务都管理起来。我们现在倡导政府要降低成本,轻装前进。政府要从一些原先由它管理的领域中退出来。那么,当政府不去管理时,谁来管理这些必须管理的领域呢?让老百姓和社会去管。所以,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民主政治也必然要求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民主不是政府替公民做主,而是让公民自己参与政治生活。公民社会通过各种民间团体,将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实现公民有效而又有序的政治参与。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到,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是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必然要发生的过程,对此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


前面我说过,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实现的理想政治状态是善治goodgov-ernance,其实质就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国家要实现善治,首先要有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没有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善治,最多只有善政。中国的公民社会刚刚开始发育,还很不成熟,其作用也十分有限,并且深深地带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完全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若按照典型的西方标准,目前的中国几乎没有公民社会。西方的东西要借鉴,政治学的公理实际上是一样的,但中国政治确实会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公民社会也一样,公民社会随着市场经济而兴起,并且对民主政治日益产生影响,这是普遍性。但是在中国,公民社会有什么特征,它怎么样兴起,如何发挥作用,它的制度环境又是什么,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问:您在电视上说过:“民主是个好东西”。


俞:民主肯定是个好东西,这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而言的,是对执政为民的政府和政党而言的。但对自私自利的和短视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仅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东西。所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一定要站在国家、民族和全体人民的角度来看待民主,民主可能要付出一些重大的代价,但它绝对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所在。民主也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实现民主需要现实的条件,它是一个增量的进步过程,必须采取极其审慎的策略,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推进民主政治,既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极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