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
1月17日(星期三)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两周年纪念日,海内外学者、专业人士纷纷发表纪念文章,国内异议人士以各种不同形式悼念,海外许多民运组织举行研讨会,回顾1989年六四天安门广场学生运动,评价赵紫阳的精神遗产,展望未来中国的政治变革。
在中国大陆,政治敏感日子比较固定的就是六月四日,自从两年前赵紫阳逝世,政治敏感日子又增加了一个,那就是每年的1月17日。同以往一样,敏感日子到来,当局十分紧张,许多异议人士被软禁在家或被临时拘押,而赵紫阳生前住所,更是戒备森严。在北京,刘晓波、胡佳、齐志勇、赵昕、李海、李金平的住所被警察把守,严禁前去悼念。星期三一早,大批人士赶往赵紫阳位于北京的家悼念这位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做出贡献的前领导人,但是,与以往一样,二三十名便衣警察守卫在他家附近,筛选进入他家悼念的人士,上访人士一律不准靠近。李金平则在家里设置灵堂,但星期三一早他便被警察带走。尽管如此,还是有大批北京市民前往赵紫阳住所送花圈、花篮。一直被软禁的赵紫阳前秘书鲍彤,1月17日填词《桂枝香•为紫阳先生壮行》,缅怀赵紫阳。
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两周年纪念日,前往赵家灵堂悼念的民众
对中共当局而言,如何评价赵紫阳,始终是一个极端敏感的问题。在赵紫阳逝世两周年之际,中国官方媒体对此没有进行任何报导。观察人士指出,中共高层对有关本党前总书记的所有消息都讳莫如深,一律加以封杀,这一事实本身就展示了赵紫阳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赵紫阳在担任中共总书记期间,大力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民主运动中,赵紫阳反对动用武力镇压要求实行民主改革的学生和市民,并因此被免去总书记职务,从此遭到软禁,直至逝世。
赵紫阳的精神遗产的价值,就在于中共必须进行政治变革。当年被誉为“天安门四君子”之一的刘晓波认为,“赵紫阳当年宁愿割舍巨大的既得利益,选择与道义站在一边,这是他为后世留下的最宝贵的政治和人格遗产。”刘晓波指出,首先,在中国能否公开纪念这位中共前总书记,意味着17年前在“六四”运动中抛洒热血的爱国人士能否得到公正的评价;第二,中共高层是否能把赵紫阳的亡灵从封杀状态解放出来,显示中国社会转型能否健康地进行下去以及中国的改革能否纳入政治经济并进的良性轨道;第三,赵紫阳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居于权力的顶峰,一旦面临必须在普世道义与自身利益之间做出选择的关头,应当何去何从?
以下是专业人士、学者、民运人士在海外媒体发表的评论和海外媒体所作的报道。
● 专业人士、学者和民运人士的评论
▲ 鲍彤填词,纪念赵紫阳。
桂枝香 为紫阳先生壮行
远行小别,在冽冽晓寒,一月十七。
冉冉御风,西去天澄水澈。
人间历历关情事,最沉吟、生民困厄。
野盈饿殍,狱漫冤魄,都是独裁孽。
无所谓、冠缨鼎镬,肯逐流随波,同槽共食?
既倒狂澜,力挽何消说得:虽千万人公往矣,笑吟吟、鶏群鹤立。
到民权砥定,专制销匿,报与先生说。
▲异议学者、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刘晓波撰文《继承赵紫阳的政治遗产——赵紫阳去世二周年祭》。文章说,事实上,当年的89运动也好,危机四伏的眼前现实也罢,主要是由于大陆政治改革的严重滞后造成的。遥忆当年,正是赵紫阳中止了“反自由化运动”,使当时的政治气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容,政治改革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是讨论政治改革和新闻自由的主要阵地,其言论的大胆和尖锐,讨论的开放和热烈,达到中共掌权以来之最。民办《经济学周报》也成为活跃的思想园地,对知识精英极具凝聚力。中西文化的大辩论,由专业刊物走进了大众传媒,《河殇》在央视黄金时间播放,引起巨大反响,把政改的舆论造势推向高峰,形成了体制内外合力推动政治改革的有利局面。
刘晓波批评当局,他认为,胡温能否善待这位前总书记,能否公正评价这位对中国改革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共产党员,能否把这位杰出政治家那种“为义舍利”的高尚政治人格作为从政的楷模,也就是能否继承赵紫阳留下的政治遗产,不仅直接关系到赵紫阳本身和“6.4”问题的重新评价,更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的方向性问题──是继续固守“邓式畸形模式”还是尽快开启“赵式健康模式”;而能否解决中国改革的方向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是在独裁崛起的道路一意孤行,还是通过政治民主化融入主流文明?
刘晓波回顾说,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正是在此宽容的政治气氛中召开的。赵紫阳所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同步并进的改革模式。在十三大闭幕的记者会上,当有记者提出未来改革主要内容的问题时,赵紫阳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政治改革被表述为“民主化”、“法制化”和“党政分开”。十三大之后,即便由于党内保守派的阻力过大,现实中的党政分开难以马上展开,赵紫阳仍然采取迂回策略,把反腐败作为政改的突破口,提出诸项反腐败的具体措施。“[NextPage]”
▲原上海《世界经济导报》编辑,《新世纪新闻网》和香港《动向》杂志主编张伟国接受专访时说,赵紫阳逝世那年的六四,他与另两位学者合作,编辑出版了《赵紫阳纪念文集》,接着在第二年的六四,编辑出版了《纪念文集》的续集。赵紫阳逝世两周年了,中国的情况如何呢?张伟国说:“在两年过程里面,我们看到赵紫阳生前期待的中国在民主与法制轨道上发展这样一种望,一直是虚无缥缈。民运人士、维权人士,继续受到打压。赵紫阳还是共产党的一个禁忌,就像谈虎变色,中共领导人谈赵紫阳也是色变。”
但是,中共当权者能够做到让赵紫阳从人们的心中消失吗?张伟国指出:“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逻辑当中,赵紫阳代表的有前瞻的,看到中国方向所在、问题所在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关于民主法制的政治理念,对现实中国的作用是扼杀不了的,就是他符合历史潮流的主张是无法阻挡的。”
张伟国继续指出:如何对待赵紫阳和赵的政治主张,已经成为检验中共当权者的一项重要指标:“胡锦涛如果真的把民主作为一个好东西的话,那么赵紫阳遭的政治主张,应该在共产党的决策过程当中,起到参考的作用。这对于胡锦涛的民主也好,人权也好,以人为本也好,都是个非常重要的检验指标。”
张伟国表示:海内外的中国人纪念赵紫阳,就和纪念六四一样,是每年对中国政治的一次检验:“让大家看清中国今天虽然有了很大变化,但她的社会本质没有变,有助于帮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问题在那里:赵紫阳代表的进步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理念,如果没有存在余地的,中国现在讲的和平崛起,就不可能是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面。”
▲原体制改革改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程晓农,现为当代研究中心主编。曾负责直接和赵紫阳交流,讨论政策问题。他在纽约“缅怀紫阳 勿忘六四”研讨会发言中说,赵紫阳虽为中共总书记却不是大权在握。
他与赵紫阳最后一次长时间讨论,5小时和6、7人的对谈,赵紫阳一肚子苦水,显出无奈的状态。感到经济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是这个制度和党。赵紫阳深知他面临的政治障碍无法突破。例如赵紫阳曾在一次会议中向物价局长提出, 如果北京肉类涨价,能否控制,物价局长毫不客气地顶回来,不能。赵紫阳最后只好说: “算我没说。” 程晓农说,当时很多干部是陈云的人,陈经常策动手下人责难。赵紫阳相当孤立。
邓小平还曾经首先对外宾提出物价将大幅度上涨,等于是中央军委主席干预政府决策,而后再回头逼迫政治局同意。两个月后价格闯关失败,造成恐慌。陈云逼迫政治局检讨,邓小平躲到一边,把原本不支持他这一政策的赵紫阳推出做检讨。而民众只看到政策草率、鲁莽。还以为邓小平支持改革,实际邓也在拆墙角。
程晓农认为赵紫阳在党内是异数。他最大的贡献是,以“六四”前的作为向人们展示,不是中共党内所有人都赞成屠杀。
▲姚鉴复在香港《动向》杂志发表文章《赵紫阳最关心的是国家命运 最惦记的是无辜者的命运》。文章说,在赵紫阳同志逝世前几个月,宗凤鸣老人带我去见过赵老两次,在谈话中,我感到赵紫阳在生命的黄昏,最惦记的是“六四”受牵连的无辜者命运,最关心的是国家、民族和党的命运。
紫阳同志在谈话中提到他认识苏绍智、冯兰瑞,也很欣赏他们和于光远等同志宣传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他颇为得意地说:“他们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的重点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邓小平说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就还不是社会主义,也就是资本主义。
紫阳同志很关注不公正的改革可能诱发对改革的革命的问题。他担心,如果不公正的改革产生了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组成的特权阶层,出现了权贵资产阶级而工农边缘化,腐败盛行,极左派就有可能重新举起“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旗帜,挑起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一部分未安置好的复员军人和退休干部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企图再搞经济内容为口号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因此,政治必须跟上去,要与经济同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这有利于缓解经济中的社会矛盾,采用压制办法,只会使矛盾激化。
紫阳同志还很惦记“六四”中受牵连的他的部下、同事和青年学生。他详细询问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撤销后的干部去向。当他听说朱厚泽因为批准总工会向北京红十字会捐款五万元而受到处分时,他问我:“为什么给朱厚泽处分?”他知道我几次去过美国波士顿,又一一询问我参加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学术讨论会时,见过什么人?问到我在会上遇到过的苏绍智、郭罗基、王丹和陈一咨,也关心地问起我没见到过的吾尔开希、柴玲和刘宾雁、吴稼祥等人的情况。当我向他介绍在美国道听途说了解到这些人的近况时,赵紫阳半躺在靠椅上,一直吸着氧,全神贯注地盯着我,默默地听着。当我问起“六四”的一些疑团时,他一一作了回答,然后很难受地长叹一声:“唉!我真不愿意谈这些情况!”我沉默了,不敢再问下去了。我感到,他内心深处埋藏着深沉的痛苦和对那些受牵连的无辜者的惦念和关怀。
▲熊焱在纽约纪念赵紫阳逝世两周年座谈会上以《缅怀紫阳 勿忘六四》为题发言,他说,。
我们今天到这里来缅怀紫阳,纪念他,并不因为他曾经是中共的总书记,也不是因为他曾是中共政府的总理,这些头衔与紫阳先生真正对中国的贡献比起来不值一提;甚至也不是因为紫阳曾是中共政府的受害者,我们来纪念他,最主要的是紫阳在中共专政的恶劣政治环境中首次树起了一个与专制政治决裂的旗帜,彰显了一项伟大的原则,并用生命和自由坚守到底。
那是一项什么样的原则呢?
中国素以五千年文明而自豪,不过就是那些自豪者们也不会否定中国的政治几千年来都是专治政治,而到中共专制发展到极至。讲到专制政治,核心之处就是当权者可以用一切手段来维持其统治既使杀人无数也不见得不是天经地义。秦皇汉武是这样,毛,邓也是这样,而且过之。在1989年六月,当邓小平认为学生和市民的民主运动危害到了他们的统治地位时,杀人就是他们的政策和手段,而且视之为当然。这就是专制政治的核心之点。赵紫阳当时是中共的总书记,名义上至少属于统治阶层了,他乃是中国历史上至少是中共专制历史上第一个不赞成杀人来维护统治地位的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可以称赞他的勇气,他的开明,他的智慧,更可以说是五千年中国专制史上,四十年(当时)中共专制史上第一个不赞成以杀人来维护统治的人。一句话,赵紫阳先生不赞成开枪镇压学生运动,他认为还可以用其他办法循法制的途径来处理危机事件。赵紫阳先生的这个决定非同小可,是他首次树起了与专制政治决裂的旗帜,真的是巨有深远的意义,他在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上的态度彰显了一项伟大的原则,那就是,政府并不当然地具有以杀人来维持其统治的权力。这项原则在西方民主政治中是一项极显明的原则,可在中国专制政治中,这是一项政府和公民都不甚明了的原则,更未实行过的原则,而赵紫阳先生以他不赞成开枪为起点显示了这一伟大原则,并用他的生命和自由坚守这项原则到底。他不愧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人,后来的人一定会纪念他,他将成为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始终缅怀的人。“[NextPage]”
▲山东大学教授孙文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赵紫阳在1989年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外界认为,他对中国改革开放贡献是非常大的。山东孙文广教授表示,希望透过悼念活动,能加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尽快为他平反。
孙文广认为,紫阳先生是共产党里边的开明派,利足于改革,为了改革和支持学生运动,最后被免去党内的一切职务及被软禁10几年,他的精神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特别是共产党内的一些干部应该学习他的榜样,来支持政治体制改革。
孙文广说:“来怀念他的一些言行和作为,继承他推崇的事业,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自由化的进程。”
▲未普以两岸关系为话题纪念赵紫阳逝世两周年:《台湾和大陆“总不能背道而驰吧!”》。文章回顾说,1987年11月,中共召开十三大。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会见了采访十三大的记者。对台湾记者皮介行提的有关两岸统一的问题,赵紫阳回答说,他希望台湾和大陆能在他的任期内实现统一,“但这不决定于一个方面。能不能统一是一回事,总不能背道而驰吧!”他还说,他认为两岸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当两岸经济越走越近时,两岸政治却渐行渐远。台湾已融入世界潮流,拥抱民主宪政。先是开放党禁、报禁,然后人民有了投票选举权。民主从无到有,自由从少到多。一个表面上看来吵吵闹闹、乱乱哄哄的台湾,在民主的沧桑大道上曲折向上。而大陆在政治上,就像一个裹著小脚的老太太,颤颤巍巍,举步不前,欲进还退。
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别是在六四事件以后,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发展就像一把张开的剪刀,大陆离民主越来越远,与台湾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背道而驰。这个政治发展剪刀差在近两年达到了顶峰。比如,台湾司法拘押涉贪的第一女婿,起诉第一夫人,中共操纵的大陆司法却重判维权律师和记者。台湾施明德发起了百万人反贪运动,执政党让其和平落幕,而大陆广东太石村的村民因要民主改选却被当局血腥镇压。台湾现在已是多党竞争制,而中共一党专制却在不断强化。
▲79 年民主墙时期即参与活动的江浙民运领袖徐水良曾入狱13年,他说,“六四”屠杀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本来中国可以走东欧和平转型的道路。当时军中十多位上将反对戒严,军队和百姓的条件都比苏联好。但是叶利钦敢于反抗,而中国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六四”的教训是,中共党内一批人可以坚持自己的良心,但是与中共决裂还没有下决心。赵紫阳同中共上层决裂了,但是本人没有同共产主义决裂。赵紫阳没有尽快让老百姓了解他的立场。人们只知道他是恶党的高官。徐水良呼吁中共高级干部应该尽快恢复人性,同共产主义决裂,要行动就要及早。
▲六四后坐了四年牢的诗人蒋品超在一首纪念赵紫阳诗中写到:你走了,谁来认领这无情的岁月,那些血,洒满了长安街……天空是破碎的天空……河山瑟瑟,一夜屠城,碾碎了青涩的真诚…东方的人类在一片枯死的落叶上飘着。
● 海外媒体报道和分析
▲自由亚洲电台方媛报道,星期三一月十七日,是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两周年,各界人士前往他在北京的家悼念,但是,几十名公安便衣守在他家门口筛选悼念的人,大批访民及外国记者被阻止进入及拍照。此外,北京市民李金平因在家设有赵紫阳灵堂,星期三一早被北京国保人员带走,下落不明。 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方媛的采访报道 据本台了解,星期三一早,大批人士赶往赵紫阳位于北京的家悼念这位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做出贡献的前领导人,但是,与以往一样,二三十名便衣警察守卫在他家附近,筛选进入他家悼念的人士,上访人士一律不准靠近。
星期三上午曾前往赵紫阳家但是被阻挡在外的北京访民周莉下午对本台表示:今天是赵紫阳逝世两周年,我先去的赵紫阳他们家,络绎不绝送花,送花篮的,警察特别多,全是便衣,你问他是干吗的,他就说是巡逻保卫的,还有巡逻的,还有外国记者不让拍照,访民就不让过,有几拨外国记者不让进,不让停留。他们家警卫出来说今天人挺多的,跟外国记者说不要拍照了。
▲美国之音报道,2005年1月17号,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逝世。赵紫阳在担任中共总书记期间,大力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民主运动中,赵紫阳反对动用武力镇压要求实行民主改革的学生和市民,并因此被免去总书记职务,从此遭到软禁,直至逝世。
对中共当局而言,如何评价赵紫阳,始终是一个极端敏感的问题。在赵紫阳逝世两周年之际,中国官方媒体对此没有进行任何报导。观察人士指出,中共高层对有关本党前总书记的所有消息都讳莫如深,一律加以封杀,这一事实本身就展示了赵紫阳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大纪元记者古清儿、赵子法报导说,周三(1月17日)是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两周年纪念日, 赵紫阳的女儿王雁南女士表示,他们原本是自己家人纪念一下,但是还是来了很多人悼念父亲。而北京市民李金平在自己家中设置的灵堂,今晨已被国保拆除,人也被国保带走;齐志勇、赵昕、胡佳等民主人士均被软禁,不许前往悼念。
据现场悼念群众表示,赵家门前有不少便衣,今天上午,有人拿着花圈、还有人带着花篮,人们陆续进到了赵家。有西人面孔的外国记者守候在附近的车里,看到有人拿着花,就跟随一路拍照到赵家门口。按门铃就可以进门,便衣瞪着外国人拍照但没有阻拦。“[NextPage]”
王雁南表示,来了很多人,到了门口的人,都让他们进来了,听说有人被看管起来了,不能来了。她还没有出去,外面的情况她不太清楚,有公安或便衣应该是常规。
王雁南说:“前来悼念的人们有送花篮、花圈、有送挽联或签名的,有来电慰问关心的。”
▲路透社17日采访鲍彤,题“中国应学习台湾民主”。74岁,思维敏捷,很少接受访问的鲍彤在家中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说:“从1949年赢得内战并且迫使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共产党垄断权力,已经背叛它的创立理想。”
而国民党,虽然花了几十年,最终在台湾允许了全面的多党选举,而且2000年大选中,反对党民主进步党的陈水扁打破了国民党长期的权利垄断。
中国视自治的台湾为逃脱的省份,以怀疑的态度看台湾的陈总统。共产党在大陆对异议人士持续严厉控制,而且沉迷于确保稳定,只给媒体、网路或其他公共领域少量的自由讨论空间。
鲍彤说:“他们害怕如果中国允许完全的自由选举,混乱会接踵而来,这完全没有理由。”他又说:“1989年没有混乱,甚至北京的小贼都停止偷窃。”
▲大纪元报道说,异议人士、访民被监控和软禁。原本要前往赵家悼念紫阳先生的北京和外地的异议人士和访民,均遭到国保的监控和软禁。
天津维权女士郑明芳昨天(16日)欲到北京悼念紫阳先生,遭到地方公安殴打,不准她进京。北京民运人士齐志勇先生从今天早晨6点钟开始,来了三辆车,他被4个警察、4个保安监管着,不许他去参加悼念。维权人士赵昕表示,他原本和朋友约好今天去参加悼念活动,昨天国保、派出所的警察就过来说“坚决不让我参加”。赵昕谈到,紫阳先生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伟人,他是一个充满仁爱的老人,我们希望通过悼念,让他的精神能永远长存下去,让这个民族还有点希望和有救,并能唤起人们对正义和民主自由的追求。
▲中央社的陈幸嫚报道题为《赵紫阳去世两年 夫人仍不知》。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去世两周年,赵紫阳女儿王雁南向香港“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表示,为了怕刺激有病在身的母亲梁伯琪,两年来家人一直没有将父亲逝世的消息告诉她。
王雁南表示,父亲的骨灰一直安放在家中,没有放在八宝山,也没有送去河南故乡。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虽然目前身体还好,但家人怕刺激她的情绪,不敢告诉她赵紫阳已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