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你为何写作”的问题的时候,希腊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埃利蒂斯这样说:“我表达人的生活,但我不能依照那些易于识别的因素来贬低语言的尊严。也许人们关心一些由词汇、字眼、一些由这个作家的常用意象构成的所谓个人特征,但我希望人们能够更关心这位作家的内在精神。”他生活在荷马的故乡,生活中某种庄严感之中,他又说:“我终生都想写阳光——如果不用受苦而死,那么一定是这样:一片透明,其中,你的终极的组成部分——火、露水——谁都可见,你也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存在永恒之中。有关阳光,它也许是不朽的一种反映,是‘持久’,是一种以其令人眼花的光芒使得你不能察觉的持久,它启发我着手于一些诗歌的古老属性。”今天,当我们编辑这本《独立中文笔会会员作品选》的时候,也有同样痛切的感受。独立中文笔会目前拥有将近两百位会员,其中有一半居住在中国大陆,另外一半居住在世界各地。是古老而高贵的语言——汉语,将这些作者们聚集到了一起,是对自由的争取和捍卫将这些作者们聚集到了一起。无疑,每一名独立中文笔会会员的写作,其目的都是为了赋予汉语以自由,同时也赋予心灵以自由。
这本文集是三千弱水中的一瓢。我们承认,一本文集肯定无法全面而深入地展示独立中文笔会将近两百名会员的写作和思想成果,但它足以成为一个小小的横断面,让读者们从中发现作者们共同的梦想与追求。这些文字大部分都是来源于会员们的自由来稿,我们在约稿时没有作出任何具体的“规定”,因此它们最大的特征便是其丰富多彩的“多元性”。在这众生喧哗之中,读者们自然可以各取所好。
独立中文笔会的会员们,年龄从八十多岁到二十多岁不等,横亘了老、中、青等各个年龄阶段;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学观念、审美品味、政治立场与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甚至互相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和冲突。这自然也导致了这些作品的题材、风格和体裁迥异。我们把这些文字宽泛地称之为“作品”,因为这些文字的内涵与外延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文学”的范畴。除了传统意义上作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学”之外,入选本文集的,还包括新闻报道、政治评论、书评、历史与哲学研究以及更多“无法归类”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其“无法归类”性,这些文字才具备了新发于刑的鲜活与生机。
这些文稿来自于天南海北。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跨越空间的征稿与编辑变成了使用鼠标轻轻一点便迅速得以实现的现实。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用中文写作的人也遍布世界各地。思想家荣格认为,在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神秘的黄金链条,众多精神领域的创造者都是这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文字对于这链条而言,是这些环节中最为古老、也是储存最多的方式。我们相信,只要人类存在一天,文字便会存在一天,因为在文字之中,保存了人类最为宝贵的记忆、情感与尊严。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不会让文学走向消亡,反倒为文学更加繁荣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载体。本文集中相当一部分的作品,都是首先发表于网络之上——这一事实深切地表明:虚拟的自由,也是一种自由。
本文集中的许多作者,一直都风尘仆仆地“在路上”,其中作为“职业作家”或“专业文字工作者”的人并不多,他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职业,写作往往只能在业余进行。但是,许多作者对汉语文学的未来都具有自觉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基于这样一种让人遗憾的事实: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中文仍然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使用中文的人数虽然极其庞大,学习中文的西人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中文文学的成就和影响力却还比不上欧洲的一种中等语言。在暴力的奴役、金钱的诱惑以及某种以卑贱为荣的、反文明的症候之下,汉语如同一名患上了败血症的病人。在长久的专制文化的侵蚀之下,汉语的透明、精炼和尊贵皆荡然无存。当德国汉学家顾彬轻蔑地评论中国的当代文学大都是“垃圾”的时候,如果我们扪心自问,不得不痛苦地承认:他说的是一个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当代汉语文学太缺乏直接的、光明的、不可重复两次的品性了。如何提升汉语写作的水准和质量,这本文集中的许多作品,都为此提供了各自有益的尝试,尽管说“成功”尚且为时过早。
在那种“显形”的、心甘情愿充当官和商的帮忙与帮闲的中国当代文学之外,还有另一种“隐形”的汉语写作的存在。独立中文笔会会员的写作,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文集中绝大多数的文字,都是中国大陆“正规”出版物、媒体和文学杂志上不可能公开发表的文字,有的已经被关在抽屉里长达十年、二十年之久。换言之,它们是被迫处于“地下”状态的文字。这些文字尖锐地展示了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生态之下,“诗歌”与“坦克”之间尖锐的对立。在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独立中文笔会历届自由写作奖和林昭奖得主的名字:王力雄、廖亦武、章诒和、吴思、卢雪松、丁子霖、昝爱宗。他们的写作、思考以及身体力行,成为这个时代最醒目的标竿。他们与文集中的作者们一起,将文化良知、人类普遍的尊严与汉语写作融会贯通,让崇高成为一种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触手可及的品质。
在今天的中国(包括海外的华人社区),言论自由、写作自由和思想自由仍然遥不可及。如果说国内的写作者面对的是赤裸裸的新闻出版管制和网络警察的监视,那么海外的写作者面对的则是海外中文媒体的“自律”和中文读者群体的萎缩。当前面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无物之阵”的时候,写作变得尤其艰难。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每一个诚实的中文写作者,都得承受来自于政权的暴力侵犯。本文集中便有多位写作者仍然身陷监牢,不幸且又荣耀地成为文字狱的受害者。文字是成为作者们惟一的屏障,这些声称“独立”和“自由”的人们,惟有依靠文字方能被公正无私地“验明正身”。无论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保持“内心的流亡”的写作者,还是远遁异国他乡、将国土带在鞋跟后面的写作者,自由都是生命中的一种无法承受之重。为了自由,这些写作者们付出了他人难以想像的惨重代价。
“不只是我们的声音在歌唱,所有的事物都在发出回声”,这些作品与功名利禄无关,却呼应着大地深处传出来的声音。那些无名的死难者,那些被压迫者和侮辱者,那些鲜血和眼泪,那些母亲和孩子,才是这本文集无可争议的主人公。这里既没有“英雄”,也没有“天下”,既没有“经国之大业”,也没有“不朽之盛事”,只有一个又一个不可忽视、不可蔑视的生命。这些作品在真实而诚恳地讲述中国人在这个弯曲背谬的时代生活所承受的痛苦的同时,也讲述了汉语被阉割以及自我疗伤的历史——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与我们的生命一样,都是受害者。这一历史包容了人的软弱和卑微、包容了人的冷漠与背叛;这一历史也见证了杀戮和监禁、见证了抗拒与不服从。无疑,文字是如此容易成为幻觉和谎言的回响,但文字也能够成为真实和自省的见证,洋溢着温暖和鼓励。尽管文字不能形成人和人之间的普遍联系、不能达成我们灵魂最终的拯救,但我们确定地相信:文字可以加添人类在灾难之中自我肯定的勇气,文字也可以传达人类对未来无穷尽的希望,正如卡夫卡所说:“任何人,只要你在活着时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把命运的绝望稍稍挡开一些,同时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甚至更多:这样,尽管你在活着时就已死去,但你却是一个真正的获救者。”
这本文集仅仅是一个开端,而远远不是结束。在加缪所说的“苦难与阳光”之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坚持着写下去。因此,第二本、第三本以及更多的文集还会出版。
我们写作,我们自由。
我们自由,我们存在。
是为序。
——二零零七年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