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当年,滇西战场,几个真实故事

 
001国殇墓园(纪念碑)
 
002国殇墓园
 
003 国殇墓园墓碑
 
004国殇墓园(阵亡将士)
 
005被冤杀的艾子昌老师
 
006卡尔•尼送给艾子昌的笔
 
007弹壳雕件,%20一个美国士兵在战斗间隙用机枪弹壳做的“和平的呼唤”,意味着和平战胜死亡
 
008他留下的遗物,现在成了滇缅抗战博物馆的标志。
从昆明一路向西,穿过大理,横渡怒江,再翻过海拔3700多米的高黎贡山,眼前,便是苍翠满目的腾越大地。
70多年前,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杀来,占领了怒江西岸的腾越大地。
两年后,1944年5月,国军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滇西战场风火狼烟。
为收复腾冲古城,激战52天......
腾冲,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城,在战火中彻底玉碎。
一,国殇墓园的故事
腾冲,是抗战时国军收复的第一个县城,也是“焦土抗战”(全城彻底毁于战火)的一个县城。攻克腾冲的战役非常艰难惨烈,国军虽然全歼了守城日军3000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共伤亡军官1234余名,士兵17075余名。其中阵亡少将团长以下军官493名,士兵8179名,美军阵亡14名,腾冲民众赴义死难4500余人。
为了纪念阵亡的抗日英烈,县城刚一光复,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等就提出为英烈们建立陵园。腾冲军民们热烈响应,在家园未修复,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们捐款捐物,出工出力,仅几个月时间,就在腾冲县西南约一公里处,建成一座占地80余亩的烈士陵园——腾冲国殇墓园。
1945年7月7日,腾冲万人聚会,纪念国殇墓园落成和公祭抗日烈士。那一天,腾冲全县斋戒素食,万人敬天祭神,超度亡灵,在肃穆的军乐声中,军民向烈士默哀致敬。
陵园取楚辞“国殇”篇名,称“腾冲国殇墓园”,由李根源亲书,嵌于大门上方。蒋介石为墓园亲笔题写了“河岳英灵”、“碧血千秋”。于右任亲书“忠烈祠”匾。此外,园内还刻有以蒋中正名义颁布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训令对墓园“除按时举行祀典及随时开放任人瞻仰外,不得擅自驻兵及移作他用,以示爱护尊崇之意。”
2006年4月一个雷雨后的晴天,在距离建园61年之后,我走进了这已作为一个“景点”对游客开放的陵园。
沿一条石板甬道,我来到忠烈祠前的石阶下,迎面是蒋介石题写的“碧血千秋”。忠烈祠为传统重檐回廊式,正厅为每年祭祀忠烈的享堂,墙壁上嵌有石碑近百方,上镌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官兵名及军衔,籍贯。墓地小团坡在忠烈祠后面,八条宽约一米的放射状直线将整个小团坡平分为八块扇状,寓意在这里长眠的烈士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每块扇状中,自上而下依原作战部队序列和职衔整齐地排列着九行小块墓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军衔和姓名,共有72行,3346块,下面埋有烈士骨灰。
在小团坡顶,竖立着一座约10米高的纪念塔,上面镌刻有李根源题写的“民族英雄”几个大字,塔下四周有围栏护卫。
可是,眼下看到的这些塔、碑、匾、题刻等等,都已不是原物原件!
1949年到来之后,墓园沉寂了,这一沉寂就是20多年。不过,仅仅沉寂还没什么,不再纪念,让英烈们安静也好。可是,“文革”中打砸的风暴又“横扫”进来。
不过,红卫兵们对墓园破坏很小。当地人大都听说过抗战时腾冲的悲壮历史,心中怀有敬重。腾冲作家段培东先生接受我采访时说:“腾冲人绝对不会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是谁做了伤天害理的事?
1971年,从四川调来了人民解放军五十四军,他们来后一看,怎么为国民党的五十四军竖碑立传?!(注:国民党五十四军在攻克腾冲时牺牲最为惨重,仅其198师就阵亡3000多人,九名营长阵亡7名,其中二十七营五连141人全部为国捐躯。)
为了抹去“国民党反动派五十四军”的痕迹,中共的五十四军一声令下,用炸药炸毁了被喻为“用烈士鲜血铸成的纪念塔”,然后又用铁锤将3000多名将士墓碑一一砸毁。石刻、匾额也难逃劫难,忠烈祠也差点被一把火烧了(后因为它还有点实用价值,便用来喂马)。
埋葬数千抗日英烈的墓园在炸药和铁锤下像当年的腾冲县城一样玉碎了。
改革开放之后,陆续有日本人来此祭祀,他们惊诧地发现:中国人砸毁了他们自己英烈的陵园!
这让腾冲人十分尴尬。有忠义之士开始呼吁:恢复国殇墓园!
县政府顺应了民间的呼声。于是,县委党校从陵园里搬出去了,大门上的“中共腾冲县委党校”又改为“国殇墓园”;县体委也搬走了,那个喧闹的足球场又被肃静的芳草松柏掩映;被撬下后四下乱抛的原忠烈祠阵亡将士镌碑又从房檐下、厕所里打捞出来一块块拼合。(可惜已经不全,而且原碑刻顺序被打乱,已无法复原。还有,那个纪念塔的残片,虽然从党校的猪圈里找到了,但已无法修复。另外,除“民族英雄”和“倭冢”两石刻尚存外,园内的所有题词及对联,包括蒋介石的匾额,于右任的题刻等,均已荡然无存。)
不过,国殇墓园算幸运的,因为,纪念塔、题词、墓碑等虽然已不是“原配”,但总还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和哀思。 
当年,怒江以西的各地老百姓在滇西抗战中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都建立了纪念塔,而这些纪念塔,在1949年之后几乎全军覆灭,再不见踪影。
二,博物馆展品的故事
在腾冲城外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古镇——和顺。在这个镇上,有一个由民间人士收集,民间集资开办的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馆内展有3000多件二战时美军、中国远征军和日军的遗物。博物馆馆长段生馗先生即是这些展品的收藏者。一席屈膝长谈后,段先生又一一向我介绍了展品和其背后的故事。下面是其中的几个:
1,一支陈旧的美国钢笔
展品中,有一支陈旧的美国钢笔和一个中国人骑在马上的照片。
1942年6月,一架美军轰炸机在腾冲上空不幸被日军击中,飞行员在最后一刻成功跳伞,降落在界头永安高家坡一家姓赵的农户家。当时赵家正在吃饭,猛然看到茅草房顶上穿出两条大腿。他们跑出去一看,是一个美军飞机员,已经昏迷了。
村民赶紧救他,让他吸生鸡蛋,掐他的人中。飞行员醒来之后,对围着他的每一个村民人都伸出拇指说:“Thank you”。村民们听不懂,以为他在说自己的名字,就管他叫“三克油”。
飞行员急切地说了一串英语,村民不知道他说些什么,看他焦急,一个村民便跑到永安小学找到校长艾子昌。艾子昌懂英语,他赶来后弄清楚了,飞行员叫卡尔•尼,是一个空军上尉,他说的意思是现在很危险,日军很快就会来抓捕他,要赶快转移。村民们赶紧带着“三克油”四处躲避,逃过一场大劫。
几天以后,大家觉得,不能这样躲,一定要想办法翻过高黎贡山渡过怒江到中国军队的领地。艾子昌老师说人多了容易暴露,他一个人送卡尔•尼。艾子昌用了三四天时间,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最后成功地越过高黎贡山日军的封锁线,渡过了怒江,将卡尔•尼送到了保山。
卡尔•尼苦苦挽留艾子昌,说回去会很危险,但艾子昌执意要赶回腾冲与家乡父老一起抗战。临别时,卡尔•尼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钢笔送给了艾子昌,作为留念,并请他转告村民们:在我有生的日子里,只要我飞过腾冲,就会在空中放三声礼炮。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村民们常常听到空中三声炮响,于是他们知道,那是“三克油”来过了。
1945年,抗战结束,“三克油”离别前特意从昆明起飞,在腾冲上空绕腾冲飞行了9圈,连鸣9声礼炮,同腾冲人民告别。村民们于是知道,“三克油”走了,“三克油”再也不会来了。从那以后,村民们再也没有听到空中响起礼炮。
故事原本到此就结束了,不幸的是,几年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艾子昌老师因为“救助美国鬼子”被定为“反革命”,由共产党区长下令绑赴刑场,一枪打死。
艾子昌老师至今未获平反,只有这只钢笔默默遗留下来。
2,和平鸽与花手绢
在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两件特殊的展品:一粒子弹壳上的和平鸽,一件绣有英文字母的刺绣手绢。
在一件件刀、枪、炸弹、钢盔的坚硬中,在浓浓的血腥、暴烈、悲壮的气氛里,这两件展品透射出一种独特的人性温暖与情爱柔润,让人过目不忘。
背景说明: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在美军强大的空中和地面支援下强渡怒江,向怒江以西的日军发起了攻击。在血肉横飞、惨烈空前的战斗中,远征军和美军紧密配合,并肩作战。例如,美军教官夏伯尔中尉手提冲锋枪,与中国士兵一起在高黎贡山上冲杀,不幸中弹身亡。在滇西反攻战中,仅腾冲就有14名美军将士阵亡;仅昌宁县境内,就有5架美机坠毁(以至今日,昌宁大田坝中学还用一块美机残骸为校钟,每日当当警醒后人)。中、美在血与火中的联手抗战,谱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壮丽悲歌。可惜,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风云,早已抹去了那本不该忘记的音符。幸而,还有几件逃脱了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焚火的抗战遗物,被有心人收集起来,让人们看到了一鳞半爪“被割断了的历史”
和平鸽十字架
几年前,段生馗在乡下遇到一个叫严富贵(音)的老人,从老人的手里买了一个美军挂包,老人告诉了他关于挂包的故事。
1944年反攻腾冲时,一位美军士兵患了重病,他的战友就让三个民工把他抬到后方医院。去后方的路不仅山高路远,而且还有日军的埋伏,途中因躲避日军又耽搁了一天,美国兵没能挺过去,半途中断了气。
由于环境险恶,三个民工最后决定将美军士兵就地掩埋。掩埋后,严富贵带走了美军士兵的挂包,挂包里有笔记本、钢笔、照片等等。钢笔被他儿子用烂了,笔记本记录有严富贵看不懂的洋文,后来“文革”来了,这些“里通外国”的东西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老人将笔记本连同照片一起烧毁。卖挂包的时候,老人知道包里还有一个弹壳磨的和平鸽十字架,但他觉得没什么实用价值,出卖时,不仅没加价,连提都没提。
买回来后,段生馗清洗挂包,只听“当”的一声,掉出一件东西,他拾起查看,也觉得没什么价值,在登记收藏品时还迟疑了很久,拿不准这和平鸽十字架算不算一件藏品。后来摆在桌上观看,突然醒悟,和平战胜暴力,和平高翔于死亡之上,这不是一种最好、最有寓意、最有价值的收藏品吗?
至于这件手工品的作者——那位美国士兵——后来再去找时,老人说,由于当时没工具,埋得很浅,也没留下任何标志,只记得是在高黎贡山脚下的一个地方。
这位美国士兵,长眠在了高黎贡山脚下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他留下的遗物,现在成了滇缅抗战博物馆的标志。
刺绣手帕
抗战时,腾冲城里有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姓杨的姑娘,她有文化,也很开放,敢于大胆同美国大兵交往。在交往中,她同一位美国工兵相爱了。杨姑娘于是精心绣了一张手帕,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异国情郎。结婚之后,杨姑娘同丈夫一同去了美国德克萨斯州,并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大概是生活不习惯,怀念家乡,杨姑娘又只身回到了腾冲。
 
杨姑娘从美国回来时,带回了一个皮箱,她去世后,里面的东西被她侄子卖了。里面原本还有很多照片,包括她女儿在美国的生活照。“文革”到来时,保留国外的东西就是“里通外国”罪,因此她侄子一把火将照片等全烧了。那张绣帕她侄子看不懂,但觉得有花儿很好看,可以做个枕头面子。因此,这件二战时的刺绣得以保存,最后落到了收藏家段生馗手中,作为中美人民战场上爱情的见证。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谭松:当年,滇西战场,几个真实故事

 
001国殇墓园(纪念碑)
 
002国殇墓园
 
003 国殇墓园墓碑
 
004国殇墓园(阵亡将士)
 
005被冤杀的艾子昌老师
 
006卡尔•尼送给艾子昌的笔
 
007弹壳雕件,%20一个美国士兵在战斗间隙用机枪弹壳做的“和平的呼唤”,意味着和平战胜死亡
 
008他留下的遗物,现在成了滇缅抗战博物馆的标志。
从昆明一路向西,穿过大理,横渡怒江,再翻过海拔3700多米的高黎贡山,眼前,便是苍翠满目的腾越大地。
70多年前,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杀来,占领了怒江西岸的腾越大地。
两年后,1944年5月,国军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滇西战场风火狼烟。
为收复腾冲古城,激战52天......
腾冲,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城,在战火中彻底玉碎。
一,国殇墓园的故事
腾冲,是抗战时国军收复的第一个县城,也是“焦土抗战”(全城彻底毁于战火)的一个县城。攻克腾冲的战役非常艰难惨烈,国军虽然全歼了守城日军3000多人,但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共伤亡军官1234余名,士兵17075余名。其中阵亡少将团长以下军官493名,士兵8179名,美军阵亡14名,腾冲民众赴义死难4500余人。
为了纪念阵亡的抗日英烈,县城刚一光复,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等就提出为英烈们建立陵园。腾冲军民们热烈响应,在家园未修复,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们捐款捐物,出工出力,仅几个月时间,就在腾冲县西南约一公里处,建成一座占地80余亩的烈士陵园——腾冲国殇墓园。
1945年7月7日,腾冲万人聚会,纪念国殇墓园落成和公祭抗日烈士。那一天,腾冲全县斋戒素食,万人敬天祭神,超度亡灵,在肃穆的军乐声中,军民向烈士默哀致敬。
陵园取楚辞“国殇”篇名,称“腾冲国殇墓园”,由李根源亲书,嵌于大门上方。蒋介石为墓园亲笔题写了“河岳英灵”、“碧血千秋”。于右任亲书“忠烈祠”匾。此外,园内还刻有以蒋中正名义颁布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训令对墓园“除按时举行祀典及随时开放任人瞻仰外,不得擅自驻兵及移作他用,以示爱护尊崇之意。”
2006年4月一个雷雨后的晴天,在距离建园61年之后,我走进了这已作为一个“景点”对游客开放的陵园。
沿一条石板甬道,我来到忠烈祠前的石阶下,迎面是蒋介石题写的“碧血千秋”。忠烈祠为传统重檐回廊式,正厅为每年祭祀忠烈的享堂,墙壁上嵌有石碑近百方,上镌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阵亡官兵名及军衔,籍贯。墓地小团坡在忠烈祠后面,八条宽约一米的放射状直线将整个小团坡平分为八块扇状,寓意在这里长眠的烈士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每块扇状中,自上而下依原作战部队序列和职衔整齐地排列着九行小块墓碑,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军衔和姓名,共有72行,3346块,下面埋有烈士骨灰。
在小团坡顶,竖立着一座约10米高的纪念塔,上面镌刻有李根源题写的“民族英雄”几个大字,塔下四周有围栏护卫。
可是,眼下看到的这些塔、碑、匾、题刻等等,都已不是原物原件!
1949年到来之后,墓园沉寂了,这一沉寂就是20多年。不过,仅仅沉寂还没什么,不再纪念,让英烈们安静也好。可是,“文革”中打砸的风暴又“横扫”进来。
不过,红卫兵们对墓园破坏很小。当地人大都听说过抗战时腾冲的悲壮历史,心中怀有敬重。腾冲作家段培东先生接受我采访时说:“腾冲人绝对不会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是谁做了伤天害理的事?
1971年,从四川调来了人民解放军五十四军,他们来后一看,怎么为国民党的五十四军竖碑立传?!(注:国民党五十四军在攻克腾冲时牺牲最为惨重,仅其198师就阵亡3000多人,九名营长阵亡7名,其中二十七营五连141人全部为国捐躯。)
为了抹去“国民党反动派五十四军”的痕迹,中共的五十四军一声令下,用炸药炸毁了被喻为“用烈士鲜血铸成的纪念塔”,然后又用铁锤将3000多名将士墓碑一一砸毁。石刻、匾额也难逃劫难,忠烈祠也差点被一把火烧了(后因为它还有点实用价值,便用来喂马)。
埋葬数千抗日英烈的墓园在炸药和铁锤下像当年的腾冲县城一样玉碎了。
改革开放之后,陆续有日本人来此祭祀,他们惊诧地发现:中国人砸毁了他们自己英烈的陵园!
这让腾冲人十分尴尬。有忠义之士开始呼吁:恢复国殇墓园!
县政府顺应了民间的呼声。于是,县委党校从陵园里搬出去了,大门上的“中共腾冲县委党校”又改为“国殇墓园”;县体委也搬走了,那个喧闹的足球场又被肃静的芳草松柏掩映;被撬下后四下乱抛的原忠烈祠阵亡将士镌碑又从房檐下、厕所里打捞出来一块块拼合。(可惜已经不全,而且原碑刻顺序被打乱,已无法复原。还有,那个纪念塔的残片,虽然从党校的猪圈里找到了,但已无法修复。另外,除“民族英雄”和“倭冢”两石刻尚存外,园内的所有题词及对联,包括蒋介石的匾额,于右任的题刻等,均已荡然无存。)
不过,国殇墓园算幸运的,因为,纪念塔、题词、墓碑等虽然已不是“原配”,但总还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和哀思。 
当年,怒江以西的各地老百姓在滇西抗战中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都建立了纪念塔,而这些纪念塔,在1949年之后几乎全军覆灭,再不见踪影。
二,博物馆展品的故事
在腾冲城外约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著名的古镇——和顺。在这个镇上,有一个由民间人士收集,民间集资开办的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馆内展有3000多件二战时美军、中国远征军和日军的遗物。博物馆馆长段生馗先生即是这些展品的收藏者。一席屈膝长谈后,段先生又一一向我介绍了展品和其背后的故事。下面是其中的几个:
1,一支陈旧的美国钢笔
展品中,有一支陈旧的美国钢笔和一个中国人骑在马上的照片。
1942年6月,一架美军轰炸机在腾冲上空不幸被日军击中,飞行员在最后一刻成功跳伞,降落在界头永安高家坡一家姓赵的农户家。当时赵家正在吃饭,猛然看到茅草房顶上穿出两条大腿。他们跑出去一看,是一个美军飞机员,已经昏迷了。
村民赶紧救他,让他吸生鸡蛋,掐他的人中。飞行员醒来之后,对围着他的每一个村民人都伸出拇指说:“Thank you”。村民们听不懂,以为他在说自己的名字,就管他叫“三克油”。
飞行员急切地说了一串英语,村民不知道他说些什么,看他焦急,一个村民便跑到永安小学找到校长艾子昌。艾子昌懂英语,他赶来后弄清楚了,飞行员叫卡尔•尼,是一个空军上尉,他说的意思是现在很危险,日军很快就会来抓捕他,要赶快转移。村民们赶紧带着“三克油”四处躲避,逃过一场大劫。
几天以后,大家觉得,不能这样躲,一定要想办法翻过高黎贡山渡过怒江到中国军队的领地。艾子昌老师说人多了容易暴露,他一个人送卡尔•尼。艾子昌用了三四天时间,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最后成功地越过高黎贡山日军的封锁线,渡过了怒江,将卡尔•尼送到了保山。
卡尔•尼苦苦挽留艾子昌,说回去会很危险,但艾子昌执意要赶回腾冲与家乡父老一起抗战。临别时,卡尔•尼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钢笔送给了艾子昌,作为留念,并请他转告村民们:在我有生的日子里,只要我飞过腾冲,就会在空中放三声礼炮。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村民们常常听到空中三声炮响,于是他们知道,那是“三克油”来过了。
1945年,抗战结束,“三克油”离别前特意从昆明起飞,在腾冲上空绕腾冲飞行了9圈,连鸣9声礼炮,同腾冲人民告别。村民们于是知道,“三克油”走了,“三克油”再也不会来了。从那以后,村民们再也没有听到空中响起礼炮。
故事原本到此就结束了,不幸的是,几年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艾子昌老师因为“救助美国鬼子”被定为“反革命”,由共产党区长下令绑赴刑场,一枪打死。
艾子昌老师至今未获平反,只有这只钢笔默默遗留下来。
2,和平鸽与花手绢
在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两件特殊的展品:一粒子弹壳上的和平鸽,一件绣有英文字母的刺绣手绢。
在一件件刀、枪、炸弹、钢盔的坚硬中,在浓浓的血腥、暴烈、悲壮的气氛里,这两件展品透射出一种独特的人性温暖与情爱柔润,让人过目不忘。
背景说明: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在美军强大的空中和地面支援下强渡怒江,向怒江以西的日军发起了攻击。在血肉横飞、惨烈空前的战斗中,远征军和美军紧密配合,并肩作战。例如,美军教官夏伯尔中尉手提冲锋枪,与中国士兵一起在高黎贡山上冲杀,不幸中弹身亡。在滇西反攻战中,仅腾冲就有14名美军将士阵亡;仅昌宁县境内,就有5架美机坠毁(以至今日,昌宁大田坝中学还用一块美机残骸为校钟,每日当当警醒后人)。中、美在血与火中的联手抗战,谱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壮丽悲歌。可惜,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风云,早已抹去了那本不该忘记的音符。幸而,还有几件逃脱了历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焚火的抗战遗物,被有心人收集起来,让人们看到了一鳞半爪“被割断了的历史”
和平鸽十字架
几年前,段生馗在乡下遇到一个叫严富贵(音)的老人,从老人的手里买了一个美军挂包,老人告诉了他关于挂包的故事。
1944年反攻腾冲时,一位美军士兵患了重病,他的战友就让三个民工把他抬到后方医院。去后方的路不仅山高路远,而且还有日军的埋伏,途中因躲避日军又耽搁了一天,美国兵没能挺过去,半途中断了气。
由于环境险恶,三个民工最后决定将美军士兵就地掩埋。掩埋后,严富贵带走了美军士兵的挂包,挂包里有笔记本、钢笔、照片等等。钢笔被他儿子用烂了,笔记本记录有严富贵看不懂的洋文,后来“文革”来了,这些“里通外国”的东西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老人将笔记本连同照片一起烧毁。卖挂包的时候,老人知道包里还有一个弹壳磨的和平鸽十字架,但他觉得没什么实用价值,出卖时,不仅没加价,连提都没提。
买回来后,段生馗清洗挂包,只听“当”的一声,掉出一件东西,他拾起查看,也觉得没什么价值,在登记收藏品时还迟疑了很久,拿不准这和平鸽十字架算不算一件藏品。后来摆在桌上观看,突然醒悟,和平战胜暴力,和平高翔于死亡之上,这不是一种最好、最有寓意、最有价值的收藏品吗?
至于这件手工品的作者——那位美国士兵——后来再去找时,老人说,由于当时没工具,埋得很浅,也没留下任何标志,只记得是在高黎贡山脚下的一个地方。
这位美国士兵,长眠在了高黎贡山脚下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他留下的遗物,现在成了滇缅抗战博物馆的标志。
刺绣手帕
抗战时,腾冲城里有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姓杨的姑娘,她有文化,也很开放,敢于大胆同美国大兵交往。在交往中,她同一位美国工兵相爱了。杨姑娘于是精心绣了一张手帕,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异国情郎。结婚之后,杨姑娘同丈夫一同去了美国德克萨斯州,并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大概是生活不习惯,怀念家乡,杨姑娘又只身回到了腾冲。
 
杨姑娘从美国回来时,带回了一个皮箱,她去世后,里面的东西被她侄子卖了。里面原本还有很多照片,包括她女儿在美国的生活照。“文革”到来时,保留国外的东西就是“里通外国”罪,因此她侄子一把火将照片等全烧了。那张绣帕她侄子看不懂,但觉得有花儿很好看,可以做个枕头面子。因此,这件二战时的刺绣得以保存,最后落到了收藏家段生馗手中,作为中美人民战场上爱情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