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新网的一条新闻《习近平首次联大演讲 被掌声数次打断》,引发网络舆论的关注和热议。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而凤凰网在转载这篇报道时,标题则被改成了《习近平首次联大演讲 二三十位国家元首排队握手》,“掌声”被“排队”取代了。不但有掌声,而且还数次响起掌声,确实很值得自豪啊!但这些掌声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据这篇报道披露“当习近平提到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时,联大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对此,作者邓林2008的文章感慨说,联大的这些与会代表,也他妈太实用了,一听说给钱就鼓掌。“而当习近平提到将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时,联合国大会厅再次响起掌声”。还是一路货色。只要给钱,多鼓几次掌又何妨?不过,看完这篇报道,总共也就只有两次鼓掌而已,那么,“两次”能否算得上是“数次”呢?查《现代汉语词典》,“数次”即“几次”,而“几” 包括大于1小于10的所有数目。
看来,“两次”确实可以算得上是“数次”,但却是最小的“数次”。官媒记者同志的拍马屁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此外,这篇报道又说,“在习近平主席演讲结束后,二三十位国家元首等在走廊外,与他握手。这是联合国发展峰会开幕一天半以来,第一次有国家元首排队等待,与另一位国家元首握手”。那么,这排队等待握手的“二三十位国家元首”都是哪些国家的元首呢?可不可以透露一下这个秘密呢?
他们是不是那些可以拿到“真金白银”国家的元首呢?如果是的话,他们得到了好处,难道就不应该表达一下谢意吗?另据新华社的报道,“联合国发展峰会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150余位世界各国领导人将参加为期3天的峰会”。还有那么多其他国家的元首,他们怎么都不排队等待握手呢?是他们没有得到好处呢?还是得到了好处,也不愿意握手呢?要知道,此次中国帮助的对象,包括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恐怕远远不止这二三十个国家吧?
作者赤眉陈更的文章说,习近平22日抵达西雅图,迎接他的只是华盛顿州长级的人物。而当天奥巴马总统却携妻子和两个女儿,亲自到机场去迎接梵蒂冈教宗方济各。两相对比,美国当地的报章分析认为:习选择了一个尴尬的时机,造访美国。又过了整整三天,才最终与此次美国之行的真正主人奥巴马见面。对此,国内主流媒体纷纷造势,称《习近平奥巴马白宫散步重演“瀛台夜话”》,显然,“散步”二字应该是这条新闻的核心。
不过,既然报道称,习近平与奥巴马秋夜散步,那么,环境应当轻松幽静,道路应当迢迢漫长才是。若非如此的话,散步的主人不可能有轻松的心情,来闲聊叙旧。但事实却不然,笔者查阅相关报道:当天晚上,习近平和奥巴马从白宫西北侧的大门步行而出,经过宾夕法尼亚大街,进入到布莱尔国宾馆。这段路程非常近,大概只有100米,边走边聊,颇有去年在北京瀛台夜话的感觉。
报道又说,9月华盛顿的夜晚,并没有11月北京的秋夜那样寒冷,各界也期待两国元首能够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充分交流,达成更多共识。看到这里,像我这样素来喜欢咬文嚼字的人,不禁感到非常纳闷,短短100米怎么散步,走100米到底能不能称之为散步呢?如果不能的话,那为什么国内各大媒体,却通通都要以“散步”来描写这一情景呢?由此看来,这一切不过都是官媒随行记者们,费尽心思所想象出来的美好观感而已。
在这短短的一百米距离中,究竟能够表达出什么样的情谊?无论气氛多么轻松,又能够达成多少共识,进行多么充分的交流呢?显而易见,这区区100米的距离,是根本构不成“秋夜散步”的。100米,近在咫尺,能让八台大轿把两个人抬过去吗?当然不能。既然不能,两个人就必须亲自走过去,这样的“走过去” 无须耗费笔墨,直接报道两国元首在布莱尔国宾馆,共进晚餐就行了。
我查了一下“散步”一词的解释。《词海》称:“随便走走”。新华词典也称:“随便走走”,但在后边还加了解释(是一种休息或锻炼身体的方式)。但无论如何,这短短100米是根本不足以随便走走的,也不足以用走走的方式来舒散心情,更无法产生休息或锻炼身体的效用。所以,称100米的路段内,那种有具体目的地的行走,为散步,是典型的阿谀文风和太监遗产,令人作呕!综上所述,中国新闻界的阿谀拍马之风,一定要彻底改改了。
每每看到什么“奥巴马用最高规格接待习近平”一类的报道,就深感这样的话纯粹是胡扯,难道奥巴马可以用接待省部级官员的礼节,来接待一个泱泱大国的元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