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午夜,香港亚洲电视(ATV)广播执照届满。这家饱受财务问题困扰的免费电视广播机构从此熄灯,过不了2017年的“60大寿”。虽然中国大陆投资者王征,以及多名被拖欠工资员工对亚视的清盘诉讼仍未有最终判决,但香港媒体普遍认定,亚视将从此走进历史。BBC中文网在此回顾这家老牌电视台的往昔。

 

英国人带来的“华人第一”

 

19493月,英国电缆转播商丽的呼声(Reddifusion)在香港创办有线广播电台。五个月后,新加坡与马来亚联合邦的丽的呼声有线电台同时开业。当时英国本土仍只有BBC的电台与电视广播,尚未独立的各殖民地更没有一家电视台。

 

1954年,英国立法成立民营独立电视台(ITV)网络,联合丽的呼声(Associated-Reddifusion)取得伦敦地区周一至周五时段执照,于19559月成为整个ITV网络里面首家开播的电视台。两年后,丽的呼声取得香港政府的电视广播执照,于1957529开播有线电视频道,取名“丽的映声”,同时以英语和粤语播放每天傍晚四个小时的节目。

 

当时香港报章报道主要强调丽的映声是英国所有海外殖民地中的首家电视台,如今普遍用以形容亚视的“全球华人地区首家电视台”之说并未多见。在丽的映声开播后,中国原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于1958年开播;台湾电视公司(台视)于1962年开播;新加坡电视第五波道(今新传媒五频道)于1963年开播。

 

丽的映声的电视服务只此一家,但短短10年后,无线电视的出现,让整个局面扭转。

 

全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无线电视(TVB)于196711月开播,顾名思义,采用无线电广播,任何家庭、商户只要有能力购买一台电视机就能免费收看。对于丽的映声的有线广播、收费服务构成了明显的挑战——亚视在其46周年特刊中记载,丽的映声开播时月费70港元——25元收看月费和45元租用电视机月费——而当时一般工薪族月薪只有约100元。

 

丽的呼声1968年迁入九龙广播道台址,1973年,丽的呼声终于走向无线广播。在取得无线广播执照后,丽的映声于1031结束黑白电视广播,开始改造广播网络,121作为彩色无线电视台重开,更名丽的电视。

 

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丽的、无线与曾经昙花一现的佳艺电视在电视剧、综艺节目这两大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甚至发生过亚视连续剧《大地恩情》迫使TVB腰斩收视欠佳剧集事件,但普遍分析认为无线的“惯性收视”优势已经形成。

 

1981年,丽的电视被澳大利亚财团收购;1982年,邱德根的远东集团再从澳大利亚财团手中购入股份,并于924易名为亚洲电视。至此,亚视从英资企业彻底变成港资企业。

 

八九六四与“六君子事件”

 

亚视在邱德根年代经历了香港前途谈判让与1987年广播道台址大火,1988年股权再次易手,由知名制衣企业家林百欣联同地产巨头郑裕彤家族为首的财团入主,被称为“风车”的新台标启用,新管理层于19895月正式上任。

 

此时,北京学潮形势日趋严峻,香港民众声援学运的情绪也开始高涨。

 

亚视与一众香港媒体纷纷派出采访团到北京,在“六四”镇压发生后,一直被认为是最后一家撤出天安门广场的香港新闻机构,为亚视新闻部赢得好评。不过,当时被传为最后一名撤出广场的记者谢志峰在其2011年出版的半自传《曾是香港蛊惑男》中作出澄清,说他大概只因是在广场上唯一一人有手提电话在身可做连线报道,而被误会是最后撤出的记者。

 

如今是知名广播人的谢志峰后来成为了首批因编辑方针理由而离开亚视新闻部的记者。他在半自传中说,1990年从亚视辞职的导火索,是因为当时他们收到一盘学运领袖柴玲的录音带,但是电视台管理层与新闻部在应否只节选部分内容播出一事上意见不合。

 

而在此之前,亚视在“六四事件”发生后不久的6月底也曾因为应否播出吾尔开希逃离中国后的录音讲话而爆发过类似争论。香港记者协会当年出版的专集《人民不会忘记》就记录了这次争议。

 

但更大的争议出现在1994年。当时新闻部购入一套西班牙拍摄的“六四”纪录片,管理层试图阻止新闻部播出纪录片,结果触发潘褔炎、吕云生、卢永雄、刘国华、徐佩莹和李玉莲六名资深新闻部人员辞职。香港新闻界将此称为“亚视六君子”事件。

 

亚视管理层当时曾出面否认有意作出新闻审查,而事发时担任新闻部署理总监的潘褔炎2014年在香港树仁大学新闻系学生报主办的一场座谈会上说,当时亚视一名高管向他提出:“(‘六四’事件)都过去五年了,别提了。”

 

“六君子”事件对亚视新闻部的公信力造成折损,但在邱德根、林百欣治下的亚视向来被认为是个辉煌时期, 林百欣更获得了“永远荣誉主席”头衔。

 

中资入主

 

19977月香港政权移交,次年6月,亚视出现了首批有“红色资本”背景的大股东——出身自广东越秀集团的中国大陆商人封小平和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取代林百欣成为最大股东。

 

2002年,中国全国政协港区委员兼常委陈永棋增持亚视股份,同时封小平转让其股权于刘长乐。 陈永棋变成最大股东,刘长乐持股量第二大。

 

这段时期内,亚视与无线爆发过几次收视战,1999年购自台湾的琼瑶小说改编连续剧《还珠格格》的收视高峰被形容为让无线“阵脚大乱”之举;2001年从英国ITV购入《百万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re?)问答游戏的制作权也迫使无线向BBC购入《智者生存》(The Weakest Link;无线定名《一笔OUT消》)来应对。

 

但新闻部则先后作出了多项具争议的决定。

 

其中,1999年,在曾创办《独家报道》周刊的台湾媒体人,亚视总顾问沈野主导下,艺人何守信与朱慧珊获任命播报亚视傍晚新闻,在新闻部以至于香港社会上引起争论,带领亚视度过“六四”时期的新闻部负责人包云龙因此辞职。

 

2000年,曾任《信报财经新闻》记者的商人张立出任亚视顾问,《亚视评论》栏目创办,一些媒体与政治学者指出其言论立场明显倾向特区政府,并不时获得北京控制的《文汇报》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案例库”网站上一篇署名顾楠的文章则说《亚视评论》“立论公允、切中时弊、深受赞赏”。

 

栏目的“台评”其后汇编成书。张立在序言中写道:“非议者曰:‘从来只有报纸有社评,那有电视台出评论?’确实没有这样的先例,但反问‘为什么电视台不可以有自己的言论’时,异议者无从回答。”

 

2004年,亚视承办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经营的now宽频电视新闻台,与观众的接触面有所扩大。但now电视于2007年决定自办新闻台,停止让亚视承包;亚视自行在数码免费电视平台开播新闻财经频道,至2009年结束。

 

蔡王之争与误报江泽民死讯

 

2006年,亚视股权再度易手,已故“爱国商人”查济民之子查懋声牵头的财团 联同中国“央企”中信集团的附属企业成为新的最大股东。亚视翌年年完成从广播道搬迁到新界大埔,并启用由英国红蜂媒体(Red Bee Media)承办设计的新台标——这是一家刚从BBC附属商业机构改组而成的民营企业。

 

同年年底,香港数码电视广播服务启动。亚视除了播出自家频道外,还转播中国央视一套和深圳卫视。

 

亚视从查懋声入主开始走向浑沌。200812月,亚视宣布委任资深电讯业高管张永霖为执行主席,有“电讯魔王”之称的王维基为行政总裁。 但在短短12天后,上任时扬言要改变新闻部亲北京立场的王维基在一片混乱中辞职。

 

王维基其后创办香港电视网络(HKTV),与特区政府、亚视和无线在申领免费电视广播执照问题上展开另一轮交锋。

 

2009年, 持有旺旺中时集团的台湾富商蔡衍明入股,其后中国大陆商人王征向查懋声等人洽购股份,操作过程引起蔡衍明不满,结果演变成持续至今的股权争议。

 

2010年,王征向在香港的“远房亲戚”黄炳均出售其亚视股份,形成了黄炳均持股超过50%,蔡衍明、查懋声家族所组公司持有剩余股份的局面。

 

就在这王征已经不再持有亚视股份,但仍是“主要投资者”之际,201176,亚视《六点钟新闻》独家报道了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逝世的消息。

 

中国官方新华社隔天 发稿辟谣,北京政府驻港最高机关中联办严词批评亚视严重违反新闻职业操守。在香港媒体间盛传是江泽民堂姨甥的王征则称,他也是看到亚视的报道才得知“死讯”。

 

主管亚视新闻部的高级副总裁 梁家荣与副总裁谭卫儿其后分别辞职,港府广播事务管理局同年12月发表调查报告,认定亚视高级副总裁邝凯迎向新闻部施压播出死讯,执行董事盛品儒拍板将台标从彩色换成灰色,以示哀悼。广管局判罚亚视30万港元(3.9万美元;25万元人民币)。

 

广管局在改组成通讯事务管理局后,于20138 再发表第二份调查报告,认定王征“广泛参与”201014201195期间举行的亚视每周行政例会,并在会上作出指示,违反亚视广播执照条款,再罚款100万港元——香港法律明令禁止没有永久居民身份的人担任广播机构决策者。

 

衰败凋零

 

误报江泽民事件发生后,亚视接连涌现更多问题。误报事件将近两个月后,财经栏目《走进上市公司》被报章报道涉嫌有偿新闻,违反广播法律,引起新闻部员工不满。负责该栏目的主持人殷莉获亚视安排召开记者会否认有此嫌疑,但因误报事件离职的谭卫儿当年12月出版散文集,强调其上司梁家荣强烈反对该栏目。

 

2012年,深度报道栏目《ATV焦点》转型为评论节目,由来自《大公报》的高级副总裁雷竞斌负责,至9月发表了对中学生政团学民思潮的评论,批评该组织是立法会选举中“破坏派”的棋子。通讯局因此接到了4万起投诉。

 

由于亚视在通讯局2013年的调查报告中被指令解除盛品儒职务,雷竞斌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同年入主新闻部,多名新闻部高管与资深编辑先后辞职。雷竞斌在20142月被免职,由叶家宝接任。

 

不久,亚视迎来了其“最终章”——欠薪与撤照。

 

2014年间,亚视的自制节目已萎缩到除了新闻报道外几乎不复存在,许多节目被反复重播。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香港媒体引据收视调查数据指出,亚视已多次在“零收视”边缘徘徊, 虽然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曾发文指出“零收视”说法浮夸,但亚视频道上几乎再也看不到商业广告,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年4月,查氏家族指控亚视欠债到法院提诉,要求将亚视清盘,拖欠工资问题开始出现。王征、黄炳均一方数度借贷亚视应付,但后来通讯局告知不欲续发广播执照后停止注资。港府劳工处也开始介入欠薪问题。

 

12月,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蔡衍明要求,委任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监管人进入亚视董事局,并逼令黄炳均一方出售部分股份,使其失去亚视控股地位。此时,亚视员工已被拖欠11月工资,新闻部公开表态,如到1231仍未发薪,将构成香港劳工法律所订之变相遣散,员工将自行离职,无法保障元旦日起的新闻播出。

 

1230,亚视发放11月份的一半工资,12月工资当时未有踪影,结果部分员工如期于31日引用法律条款离职,新闻部大幅收缩播出,粤语广播只剩下傍晚及夜间新闻报道。

 

在德勤物色新买家接手王征、黄炳均一方股份之际,亚视先后出售数以千计小时的电影、电视剧库存,欠薪和拖欠政府执照费问题暂获缓解。在此之间传出黄炳坤以私人名义向亚视员工贷款,引起工会人士批评为何有钱贷款,无钱发薪。

 

3月底,在短短数天之间,中国财新网引述王征称亚视“气数已尽”;亚视新闻报道苦无电视执照的王维基将购入亚视,但旋即被HKTV否认;德勤41下午宣布找到新买家,但完成交易的前提是要能重新获发广播执照。

 

41当晚,港府宣布决定不再延续亚视的广播执照,该执照将于1130届满,但因法律规定要给予12个月通知,因此亚视将于201641子夜被收回执照。

 

亚视处境至此似乎大局已定,但随后一段时间却是不断传出再次欠薪、提早停播等传言。直到9月, 以山东商人司荣彬为首的企业中国文化传媒宣布购入王征、黄炳均股权,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涉及亚视欠薪问题的刑事诉讼陆续开审,叶家宝作为负责人被裁定犯有疏忽罪名而被罚款。最终他在12月以“我不能再‘以身试法’”为由,先后辞去在亚视的所有职务。

 

拖欠工资问题导致更多员工引用劳工法律条文自行遣散,亚视新闻部结果在20162月春节期间的新闻播出全面瘫痪,只剩不断重播的录播节目。在这段时间采取自行遣散的还包括了部分仅余的艺人。

 

春节后新闻部勉强恢复部分播报,但资金到位问题让司荣彬一方与德勤拉锯不下,結果 王征向香港法院提出將亞視清盤,德勤在法院委任下變成臨時清盤人, 並一度宣布遣散员工。香港纸媒与网媒的标题从34提前出现“亚视停播”演变成“亚视停播闹剧”,也有戏称为“亚视永恒”,讽刺亚视在这数星期之间多次盛传停播。

 

如今,41大限已至。据亚视公布的节目表,粤语频道本港台最后一个节目将是重播2013年亚洲小姐竞选25周年特辑。港府通讯局发表公告,确认官营香港电台电视部将于42日凌晨接管亚视的模拟电视频谱,其替代广播服务将持续至约2020年香港结束模拟电视广播制式为止。

 

但司荣彬一方强调亚视并非从此走进历史—— 广州《新快报》324刊登对司荣彬一方代表何子慧的采访,当中强调亚视只是在41失去香港地面广播执照,声称仍可覆盖珠三角,并称将继续制作节目、开发网络电视等。

 

然而,面对已在进行的临时清盘程序,加上德勤已向员工表明其雇佣合约至41结束,这样的计划还能否实现,充满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