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了“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指出,与会的代表们认为,这中做法体现出党对人民权利的高度重视,也有媒体分析认为,“人格权”一词首次写入报告,称得上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但人权观察报告表示,中国政府正在采集公民“声纹”样本以建立全国声纹数据库,此举恐破坏公民隐私权。
新华网的报道中引述十九大代表、法学专家薛济民说,在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对人格尊严的需求更加强烈。十九大报告将保护“人格权”写入,彰显国家对人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满足人民的新期待、新愿望。
报道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涉及保护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案件不断增多,特别是互联网环境对个人信息安全、隐私权保护、人格权商业化利用等提出了严峻挑战。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上署名为罗建华的文章指出,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科技飞跃的时代,高科技、大数据、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但也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带来威胁,“人肉搜索”、信息泄露导致电信诈骗等层出不穷,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等现象也很突出。中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人格权保护出现的新问题,还不能有效应对,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人格权保护需要。因此,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人格权”保护,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十分正确的。
国际著名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在一份标题为:中国:公安采集声纹特征恐侵犯隐私的 媒体公开信中指出,有关当局正与生产全国百分之80语音识别技术的科大讯飞公司(Iflytek)合作,开发一种试验性监控系统,可以从电话通话中自动识别目标人声。报告称,人权观察已于2017年8月2日致函科大讯飞公司,查询该公司与公安部的商业合作关系,该公司网站上公布的一种自动人声识别及监视系统,以及该公司是否订有人权政策。科大讯飞迄未回复。
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指出,“中国政府一直在采集千千万万人民的声纹特征,但整个计划缺乏透明性,也没有法律规范采集目标或相关信息的用途,”她指出, “在一个长久以来监控权力不受制衡,异见人士屡受报复的国家,这样的数据太容易被有关当局滥用。”
报告指,采集人声生物特征是中国政府建构“多模态”个人生物特征图像,采集更多公民数据的行动之一。此一人声生物特征数据将与警方数据库中的居民身份证号码联结,进而可联结其他生物特征和个人档案信息,包括民族、住址、甚至酒店订房纪录。
中国民众几乎不可能清除这些个人信息或质疑官方采集个人信息的行为,也不能因政府监控而获得赔偿。和采集其他生物特征如指纹或DNA样本不同,个人根本察觉不到自己的声纹已被采集,也难以知道自己是否正被监听。
报告继续称,官方招标文件和警方报告显示,公安机关采集声纹时,将同时收集其他生物特征,包括指纹、掌纹、人像、尿液和DNA样本,做到信息采集“标准化”、“一体化”。
只要公安人员认有“违法犯罪”嫌疑,包括行为不检,就可以采集任何人的生物特征。
中国政府正在编织一张日益严密的监控网,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可以抓到普通公民批评政府或为社会改革进行组织动员。维权人士和网民只因在社交媒体──如微信──等通讯工具上和平地表达言论,就被定罪判刑的案例原本就不少见。
现在政府又规定购买手机SIM卡等各项服务都必须经过“实名登记”,匿名和隐私空间更加狭窄。有些维权人士就因为搭乘火车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都必须“实名登记”而被公安追踪捕获。当局还在一些维权人士的住家门口安装闭路电视摄像头,既为监控,也是恐吓。
科技业者也负有人权义务,应确保其产品和服务不被用于人权侵害,包括侵犯隐私和公正审判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