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革新论》共同作者 黄冠能)
因议员被DQ而出缺的其中三个立法会议席,将于3月11日补选。民主派能好好协调举行初选,找出最有胜算的候选人重夺议席,无疑是重要的一步。但这次补选除了由谁出选,更重要的是重整民主派论述,以动员港人共抗中国天朝主义。论述是否有效,关键在于以下三个问题:
一、谁是「香港人」?
自1997年开始,港大民意研究计划就在记录香港市民的身份认同变化。20年来虽然有高低变化,但始终有约四成人持中国和香港的混合身份,另外约两成人以纯粹中国人自居,余下四成则认为自己是纯粹香港人。港大的调查只以广东话进行,但我们也知道香港从来都有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少数族裔,2016的普查中他们占香港人口的8%。
不少香港巿民仍认同中国,加上多族群社会的特性,香港人的主体性论述,如何整合这些不同部份?香港人身份如何整合钱穆、金庸、叶问、李小龙等等中华精髓,又能体现是三四代在港从军服务纪律部队的南亚裔?
二、愿景是甚么?
论述必须要有愿景,那是终极目标。民主派除了反对中国天朝主义,到底想香港走往甚么方向?分离诉求,包括独立和外部自决(即可自决是否留在中国主权框架),明显是难以实现的选项,不但因为那是直接挑战北京主权、必定带来不惜摧毁香港的打压,更因为那不会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就连在香港社会内部也欠缺支持。今年加泰隆尼亚的独立运动,对香港人应有所启示。
面对各种现实政治,论述如何才能铿锵有力,以形成获多数港人和国际社会所认同之政治愿景?
三、如何达到愿景?
订下终极目标之后,民主派想要如何达到目标?北京及亲中派代理人正在全面收紧香港的自治能力,立法会内修改议事规则、削弱议员仅有的议政权力,正是当前最激烈的战线。论述还停留在补选是要守住关键少数,阻止议事规则的修改吗?万一补选前议事规则已被修改呢?就算守得住议事规则,又如何抵抗西九一地两检和23条立法?为甚么亲中派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民意不在民主派这边?
多年来,民主派的论述焦点,将民主运动简化成议会抗争,只着重说服原有支持者而不是放在争取绝大多数民意,如何维持运动的民意基础?议席固然重要,但如何说服绝大多数港人理解,议会抗争和公民社会运动抗争可以更有力结合?而在如今传媒受干预、网上出现回声筒、政党却乏人手和资源的情况下,是否还有更贴地的办法宣扬理念,建立香港人之间的互信,争取绝大部份港人抗拒威权,建立更深刻的民主价值?
谁是「香港人」?愿景是甚么?如何达到愿景?这三个问题回答好,我们才能在连选举都被扭曲之后,依然有实力和希望抵抗中国天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