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已经结束对中国为期三天的访问。如果说英国首相此行得以从中国带走了价值估计可达93亿英镑,也就是相当于106亿欧元的合同的话,特蕾莎•梅最终没有接受签署中方期待的“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显然更吸引了舆论的关注,中国官方媒体上难以看到相关的报道,海外舆论则试图探究因为脱欧进程谈判而背水一战的特蕾莎•梅拒绝签字的原因。
可以说中国官方媒体围绕特蕾莎•梅访华的报道前后冷热多有不同。在英国首相启程之前,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历数中英合作的“黄金”两点。中国官方海外媒体“欧洲时报”则报道中国驻英大使和英国驻华大使在特蕾莎•梅启程前夕在中英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重点强调他们对中英“黄金时代”进一步升级的期待。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成员曹岳则在澎湃新闻发表文章,认为英国是否参与“一带一路”计划,事关英国脱欧之后的“大国地位。”
但官方媒体上这些美好的期待与祝愿似乎随英国首相访华结束而悄然淡去。英国首相虽然如愿与中国签署了93亿英镑的大单,但却最终没有接受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中国官方媒体对此未见报道。中国商务部也只报道双方签署了价值90亿英镑的贸易协议,但没有提及谅解备忘录问题。
如果说英国首相希望借此次访问推动中英经贸关系更上一层楼的话,中方更在意的则是推动英国政府签署这项谅解备忘录。目前,欧盟成员国中已经有一些中、东欧国家签署了备忘录,但西欧国家政府则态度十分谨慎。不久前访问北京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同样迎合北京的期待,称赞“一带一路”方案蕴藏的机遇,但没有接受签署备忘录。马克龙同时还提醒说,法国不赞成任何有霸权倾向的外交政策。马克龙这一立场显示出,部分欧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背后的战略意图心存疑虑。
英国首相虽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拒绝签署这项备忘录的欧洲领导人,但特蕾莎•梅的选择还是有些令人意外。在此之前,英国曾不顾美国的反对以及欧盟内部的犹豫,率先表态支持作为一带一路先期步骤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创始成员之一。时任英国首相、也就是特蕾莎•梅的前任卡梅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似乎充满热情。就在特蕾莎•梅访华前不久,卡梅伦更接受了一项新工作,负责英国政府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投资项目。而特蕾莎•梅此次中国访问行程的背景也是英国脱欧在即、而她与欧盟的脱欧谈判策略在国内备受批评之际。
但此时看上去腰杆并不硬朗的特蕾莎•梅又何以拒绝了中国政府期待呢?
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ECFR)亚洲项目主任和高级政策研究员顾德明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特蕾莎•梅在启程之前就已经因为是否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在国内受到很大压力。而中国方面可能断定此时此刻的英国首相处境被动,也提升了压力。虽然法国总统访问中国前也曾面对这样的压力,但特蕾莎•梅面对的压力显然更大。英国《金融时报》此前报道也指出,中方在圣诞节以前就展开了游说活动。
顾德明表示,欧盟国家面对“一带一路”的犹豫主要来自在以往的中欧关系经验。中国往往无视国际规则与标准,也不遵守欧盟在公共市场领域的种种规定。虽然,欧盟内部已经有国家无视这种现实,积极推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虽然脱欧在即的英国政府也完全可以自视不再受欧盟规定的掣肘,但特蕾莎•梅还是没有让步。中方对英国施加的压力可能过头了,而特蕾莎•梅可能也向外界显示出她即使身处劣势也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立场的性格。
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今信心满满,也许过高的估计了对英国施加压力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