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网民”概念,好像一个公民必须变身为“网民”,才有了“公民化”的可能,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看守所“躲猫猫事件”,官方调查结果引起广泛质疑,进而产生了“网友参与调查”的新进展。确实,这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第一次。我没有资料来判断它在全世界是不是第一次,至少此前我一直没

有听到这样的传闻。

这是一次作秀吗,这是哗众取宠吗?我不认为是这样。我想,有关方面的初衷绝非如此。我无意认定有关方面的调查结论是否属实,真相是否已经揭开。但一定程度上,网友参与调查的方案能够被接受,在于有关方面能够确信自己的调查过程是正当的,所发布的结论是没有人为干扰的。

网络上冲天的民意,终于撬动了权力的铁板;一个不被相信的官方结论,终于需要通过引入民间色彩的调查来确认。哪怕这样一个实例,产生于有关方面“真金不怕火炼”的信心,产生于“真相不被接受”的苦恼,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我想,如果调查是没有问题的,网友参与调查是可能的;如果调查是有问题的,网友调查是不可能的。——网友参与调查的前提,也许正在于这可以成为对官方调查的诚信度的一次背书。但是,“躲猫猫事件”既然首开网友受邀参与重大调查的先河,就将引来相应的声音,它会成为一个被引用的先例,成为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提醒,每当真相变得扑朔迷离,每当某些官方结论不被接受,独立方面参与调查就会成为一个呼吁,一种要求,拒绝独立方面参与调查将会显得缺乏理由。

越来越多的民意奔涌在网络上,这是技术带来的一种变化,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在于公民权利的保障,这包括公民获知真相和发表意见的权利。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网民”这样一个概念,好像一个公民必须变身而为“网民”,这才有了“公民化”的可能,而真实生活中的公民,反而是弱小的。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网络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媒体,是公民活动的空间之一,真实的公共空间和公民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有关方面说“网络上出现的问题要通过网络来解决”,这是将调查邀请定位于“网民”的原因。然而,实质上,这次邀请应当被看作是官方对民间参与调查的邀请。民间力量呈现于网络之上,但必将反馈到真实生活,网络意见是真实生活扭曲较少的呈现。

应当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在重大的官民争议事件中,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争议的解决,民间代表通过报名并且随机抽取的方式来遴选,或者通过民间可监督的公开形式进行推选,这将是公民社会建设的切实进步。尤其在需要较多专业技能的争议事件中,民间能够推选出有公信力的代表参与博弈,也更加必要。

不能不正视的是,“躲猫猫事件”的联合调查委员会,网民被认为是完全代表民间,相关方面则完全代表官方。网民敢于对某些“官方”的结论表示怀疑,并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对社会而言,这是可喜的进步,但如果这种民间对官方的不信任太多,则应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反思: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规范并约束权力的运行,才是减少乃至避免“躲猫猫”之类事件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