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位于香港的端传媒创办不到三年,在业内已经具有相当影响力,这离不开创刊主编张洁平的努力。但优质新闻的生存困境,让她决定另辟蹊径。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的远程采访时,张洁平正在香港一个刚刚租来的联合办公室里。而她最近的生活状态,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很典型初创企业的状态,呆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比呆在家里的时间要长;每天像个”神经病”一样,可能早上因为有什么好消息就特别兴奋,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可以改变世界,但晚上遇到什么挫折就会觉得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行不通。
除了心理上的七上八下,她还要面临从一个媒体人到公司创办者这样角色上的重大转变。张洁平说自己是非常热爱记者这个行业的,但正是在端传媒的一些经历,才让她萌生了想要创立Matters这样一个平台的想法。
优质媒体如何生存?
2017年的时候端传媒曾经历重大危机,运转资金大幅度缩水。在端传媒的经历让张洁平再一次意识到,尽管”内容为王”,但媒体生态的底层环境遇到很大问题:互联网经济下内容完全与点击量绑定,平台收割了流量并依赖广告赚钱,但这些收益极少能分配到创作者或者机构身上。许多好的内容生产者难以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中存活。而这样的经济模式,又很容易令信息环境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12年媒体生涯之后,她下决心要试试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当时恰好区块链的概念非常的火,她看到了一些在音乐、广告、视频等领域的应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技术与张洁平设想中”开放编辑部”的概念非常符合,可以直接把创作者和读者相连接,让创作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平台是内容以及围绕内容而建立的社群的守护者,而非主导者。
Matters试图使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建立一个构架在合理的评价模型之上的内容交易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内容创作者可以在去中介化的社交平台上获得直接回报。通过早期的测试阶段,matters会通过用户的直接反馈建立这套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评价体系,通过区分权重的方式让优质的内容创作者成为读者中重要的评价者,同时可以通过matters发行的货币Mat进行打赏,最终在Mat与其他现行货币对接之后让优质的内容得到与之匹配的优厚回报。
这一体系最终是为了摆脱由广告利益驱动的中心化算法以及平台对于内容的控制,而最终将内容价值用经济回报的方式回馈给创作者。
同时,由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分布式数据储存技术和智能合约机制),所有的数据在生成时就脱离了某单一机构的掌控,难以被篡改、删除、审查和黑箱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类似脸书贩卖数据,侵犯用户数据隐私的事情发生,同时,对于曾在管控严格的中文媒体环境中艰难生存的媒体人张洁平来说,可以对内容进行保护,也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岳昕事件”的启示
今年四月下旬,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14级本科生岳昕发表了一篇名为《致北京大学师生和北大外国语学院的一封公开信》。文中写到由于参与”沈阳性侵案信息公开”事件而被校方约谈,同时校方还对她的母亲进行施压,导致其母情绪崩溃。但消息发出之后,很快就被微信屏蔽,各大网站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也被迅速封杀。但有区块链同仁把公开信上传到了公共区块链平台-以太坊 (Ethereum) 当中,在评论区中,有人留言说,”历史性的一刻,区块链没有 404……”。出现404,意味着访问的网站页面已丢失,而”区块链没有 404″,意味着通过区块链上传的信息永不丢失。
张洁平说,这是区块链在内容保护方面最基本的一个应用。更深层次的是对于平台运转规则的革新。这个平台将是透明而公开的,每一个参与者最终都将成为平台的塑造者。
当被问到,是否担心中国政府对Matters可能的监管时,张洁平表示,并没有把中国大陆的封锁,或者是中国大陆的政治压力看得多重要,Matters不会只是一个中文平台的品牌,而是会成为更加国际化的社区,因为她想要解决的是内容生态的问题,而这件事情超越国家意识形态层面。
她真正的担忧来源于目前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局限,它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在扩展性和规模性上都是有问题的。而Matters只是一个小公司,很多应用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搭建的工作只能期待其他更有实力的参与者来实现。初创公司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再加上底层技术的不确定性,Matters的未来,在她眼里几乎是不可确定的,因此,是否能够坚持到区块链技术成熟的那天,是她和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离开端传媒,开创Matters对于张洁平而言自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但却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决定。
“我们的环境是有问题的,需要被改变。当然不是说我一个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至少我要去试试”,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