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卫子游先生商榷——也谈辩证法

在《民主中国》上看到卫子游先生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唯物辩证法不是科学,不是客观规律,也不是客观真理(中)。看到这篇文章后感觉卫先生显然混淆了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对黑格尔的嘲讽十分不妥。从标题看,卫先生是谈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的辩证法,如果仅从这个角度谈,其结论我以为是对的,即唯物辩证法不是科学,不是客观规律,不是客观真理。


但是,卫先生在论证的过程中将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一锅烩”了,这让人十分不解。这样一来,实际上卫先生不仅背离了自己标题明确否定的观点,也否定了思维与事物本身真实存在的矛盾,或者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并且,卫先生的这篇文章反映出:卫先生对理论上的研究、分析比较主观、偏激、固执,不习惯参考对立观点的合理性,比如他对黑格尔的评价:“死狗”,就只看到了对黑格尔的批评而没有看到还有很多人对其观点的赞赏。对黑格尔的批评即来自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来自于唯物主义者,其中也包括马克思,而您引用的恩格斯的那段话不过是他在批判之余的一丝“客观”,不得不承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贡献。而您比恩格斯更过分,嘲笑唯物,嘲笑唯心,用唯物批判客观唯心(批判黑格尔),用唯心批判唯物(批判马克思),其实您还可以连哲学一并嘲笑——嘲笑哲学是科学之母实乃一派胡言。


卫先生在该文28上实际在谈辩证法的定义、产生及演变过程,在29上谈了两个问题:一是,辩证法在哲学上被经常使用;二是,柏拉图经常使用辩证法却没有给辩证法一个明确界定。对以上的两段,我的异议不大,只是从谈柏拉图开始我就感觉到卫先生的矛头指向不单单指向唯物辩证法。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却不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创始人是公元六世纪爱利亚学派的芝诺。他认为存在是不动的,举“飞矢不动”为例。就是说:假定箭在飞逝,人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完全把运动的物体看作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静止。


芝诺共有四个悖论:“二分说”(运动不存在,即物移事物在达到目的前先要达到终点的一半,证明有限的时间不能通过无限多个点);“追龟说”(追赶者总要先到达龟的起点,而龟此刻已经离开了起点);“飞箭静止说”(已述);“运动场悖论”(跑道上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且数目相同,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它们以相同的速度沿相反方向作运动。芝诺认为从这里可以说明:一半时间和整个时间相等”)。在这里芝诺不是正面的论证事物的“多”与“一”,“静”与“动”而是用归谬法:假定事物为“多”必然要与“一”进行比较。比较来自于思维,这种思维超越常人的理解(不是在摆事实而是在讲道理),因此说成是“悖论”,这种悖论是辩证法诞生的源泉。悖论也可能是诡辩,但不可否认的是:离开了悖论,社会进步无从谈起。比如,我们所生活的每一块土地是平坦的,但人类生活的地球是圆的,没有一个人长时间的离开过圆,但同时我们又都长时间的生活在平坦上,这是一个悖论,却也是一个“真”,这个“真”在悖论出现前,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这个“真”同时证明了两点:一,思维主体是矛盾的(在圆与平坦之间),二,思维对象也是矛盾的(同上)。这些矛盾只能辩证的加以解读——即现象为平坦,本质为圆。而本质来源于对现象,对常规,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我们只依据看到的现象,就结论为平坦,显然会忽略掉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圆。悖论不仅能证明地球是圆的还能证明人的贪欲无限,因此,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会是无限的,永远不会止步。
 
卫先生在该文30中涉及“对立统一”。在您看来,对立统一是不存在的。并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话:“一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具有肯定和否定这样两种相反的属性,而只能在不同的时间里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属性。”费尔巴哈是个机械唯物论者,引用这样一个人的话,您想说明什么?说明费尔巴哈这句话的正确?您为何不引用费尔巴哈更多的话,为何不引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抄袭?您是否认为只要是引用费尔巴哈的话就能证明自己观点的真理性?同样的推理,马克思大量的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是否也能证明马克思观点的真理性?即便引用您也理解全了,别忽略了费尔巴哈这段话的一个前提:同一时间。而在不同的时间内事物的属性是不同的甚至于相反的。请问卫先生,您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与所有外在于自己的事物相遇吗(包括不同于你的几十亿人在同一个时点看到同一个事物)?您只用费尔巴哈的一句话就否定了对立统一,就骂人家是“死狗”(死狗的说法还引自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您不自相矛盾?),您这是在严肃的阐述一个理论观点吗?你除了引用,您在这里说了一句反对的理由吗?专制政权与被专制下的民众是不是对立的(专制与追求民主的对立)?而他们又共处于一个国家,这是不是统一?这很难理解吗?
 
卫先生在该文31中对黑格尔的批判还是用费尔巴哈的观点加以证明:石头是不会变为鸡蛋的。这个观点的确太遥远,在公元五世纪巴门尼德就曾认为事物为“一”而非为“多”,费尔巴哈说过,马克思说过,毛泽东也说过,几乎所有唯物主义者都说过,如今卫先生也在说,并且是打着科学的幌子在说。如果按照以上唯物主义者的思路走,你就会陷入一个两难境地,需要答复石头是否可以变为鸡蛋,回答“是”,无法验证,回答“不是”,又与唯物主义观点相同。这是一个圈套,剔除掉一个前提的圈套,这个前提是:石头不会变鸡蛋的意义。没有意义不会有人去说。石头不会变为鸡蛋想说的意义是:一切物都是静止的,不变的。卫先生在这里也表达的十分明确。可辩证法首先是独立于物质的思维,思维也能像石头一样是静止的、不变的?我可以同样只给回答者两个选择:“是”或者“不是”?一样,唯心主义也可以一厢情愿的设置一个陷阱,一样让唯物主义陷入两难境地。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可正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凸显出矛盾——但同时又可统一的被称之为人及人的思维。这就是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对立与统一。言论自由只能是抽象意义上的,具体到每个人不可能完全实现,和平是世界人们的共同愿望,但也不排除对希特勒、卡扎菲动用暴力,诸如此类,说的都是,一切都是流动的可变的,流动与可变,世界才真实,才精彩。


卫先生在该文32中谈到了“三大规律”,指出缺乏大量事实证据不过是在纸面上通过推理完成的。而在33中又列出了黑格尔的三个事例。其中一个例子是:水在一定温度下会改变性质。卫先生对此作了反驳:冰、水、蒸汽,只是物理形态的变化,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质变。在您看来,黑格尔犯了一个初中以下学历的低级错误,可您想没想到您可能犯同样的错误?温度再次增高,蒸汽会发生什么变化?“物质不灭”即能量转换,是否是指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永远不变?这样的荒谬如果成立,人大致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到目前为止,人的到来有两种说法:渐进而来或突变而来,不管哪种说法都因为变化而来,这种由非生物到生物再到生命的变化您认为不是性质的改变?
 
卫先生在该文34中说,黑格尔的逻辑论证是“空对空”,没有举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也不能对宇宙做全称判断。我以为:要搞清楚黑格尔的逻辑学,首先要搞清一个词汇:“概念”,这个“概念论”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与灵魂,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仅单独复述“概念论”就至少可以赚取几千美元的稿费,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等,仅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就有上百个之多。所有这些概念紧密连接,循序渐进,忽略或错误的理解一个概念都可能谬之千里。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要从这里开始,质疑也应从这里开始,而不是随意抽取一个概念一个结论就妄下定义。


世界呈现的是繁杂、无序,或渺小,或艳丽,或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每一个存在都表现为现象,每一个现象都可能引发思维的浮想联翩,不断的思考:他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要展现她的存在,她的存在有没有理由与目的?比如,路边一棵被污染的小草,她的理由及目地何在?存在表现为无限,一个念头,一粒尘埃都是存在,而人的思维却受限于知识、时间与空间,无法对每一个个别,具体,特殊分别进行观察给定其意义或结论。思维要了解世界,要解释世界,在世界的框架下,一个个不相关联的个体就因为同属于一个世界,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具有了意义。我们无法认识每一个具体的意义,却可以通过连接认识整个世界的意义。这个过程开始于无序:认识个别,认识个别的差别、不同、矛盾,但不会满足于这些,不会满足于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是如此”),思维还要努力地实现这个世界“应当是这样”的目的(“应如此”)。而上升到“应如此”的阶段时,就该把“是如此”(现象,不令人满意的现象)扬弃,揭示其本质——一切存在的本质都是求真求善(就本质而言而非就现象——每一个具体现象而言)。


就像我们判断是非:任何判断都来自于一个标准或一个理念,这是前置的,都结束于这个标准或理念。为此,思维从标准或理念开始,也结束于标准或理念。“终极模式”是指:思维总延续着这样的路径:开始于观察、解释、认知个别存在,到不满、连接、归纳个别,终结于扬弃个别,以实现真与善的统一(即一些存在的本质)。而这条路径,不因现实社会的改变,未来社会的改变而变化。思维总是在思索,在探寻,在追求完美。千万别错误的理解,连接、归纳、扬弃个别是集体主义,连接、归纳、扬弃是方便人们认识一切存在的理由及目的。
 
卫先生在该文35中认为:否定之否定的错误显而易见,以至于无需查阅黑格尔的相关论证。从知识层面看,概念、观念、理念、思想本身不可能自我否定。人傲慢到这一地步其理性就荡然无存。请问卫先生:您是不是在否定黑格尔?同时您是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您的肯定与否定是否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坚守不变?比如,在希特勒打倒你们家门口的时候,您是否只对他说:“和平,和平”?每一次社会进步都是对落后的否定,而每一次进步都不可能成为永恒,将会不断的被新的进步所否定。这就是人,区别于物。如果您只谈物的不变,就不要涉及人类社会,也不要涉及科学,科学革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每一次的革命都是对不变的否定,但同时也是对革命的肯定。这是思维、逻辑、概念的一个基本常识,这个常识说的就是:任何一种观点、概念的表达都是对另一种观点、概念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自己所表达的观点的肯定,即肯定与否定同时“在场”。
 
卫先生一厢情愿的在该文36中将黑格尔与马克思划上了等号,殊不知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非唯心主义,后者是唯物主义,两者千差万别。黑格尔的辩证法依赖于思维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依赖于外在于思维的物质,风马牛不相及,您却生硬的将两者扯到一起。您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不变”只适用在物品上,而非哲学概念中的“物质”。很遗憾的是:您的物品不变的观点恰恰与马克思的唯物论不谋而合。马克思所谓的辩证不是指物品(或物质)的可变而是指:相同物品(或物质)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反映,比如著名的“桌子问题”,在唯物主义看来,人不在,桌子还在,不以人的离开而改变,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人不在了,桌子是否在是个伪问题,一,人不在,不可能有桌子是否在的问题,二,人不在了,无法验证桌子是否在,三,确定桌子是否在,人一定在,而非“人不在”。物相同,在同一时间,两种观点完全对立。卫先生您给出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可以确定您是马克思还是黑格尔,而不可能您既是马克思又是黑格尔。


卫先生可能会说:“我既不是马克思也不是黑格尔,而是不变派(或和平派)”。那么请看您的下面这段话:“专制独裁政府以暴力加理性维护的等级制来平息纷争获得秩序”。“暴力”、“理性”这两个概念不是矛盾、对立的?而“秩序”不是平衡?对暴力您是否定的,相对于暴力的理性您也否定吗?或者您为了实现对“理性”的肯定,干脆不否定专制下的暴力?对于您描述的一个事实(秩序),不正是在您的否定与肯定之后实现了秩序的统一?您的这段话,真实的演绎着辩证法,只是您的傲慢让您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人类社会充满着矛盾、对立、斗争,比如您与我,又比如专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或者执政党与在野党......。您与我的矛盾、对立、斗争在我看来仅限于思维,不同的思维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也有统一,您我的统一在于:都曾为理想,被拘、被捕,被判刑,我们无罪,却被判有罪。社会总是在斗争中谋求平衡,而平衡有多种可能性,可能因为社会赖以维系的基本价值的实现(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与对立依旧存在,表现在维持现状的与改变现状,追求完美上),也可能因为惨无人道的暴力镇压,在这样的暴力下,被镇压者只能选择忍受。可是,无奈的忍受一定不会长久,平衡不过是暂时的,在暴力,谎言的帮助下苟延残喘。人们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高举反抗的义旗——暴力镇压越残酷反抗越激烈——这才是专制下难以实现真正和平或和解的本质所在。
 
哲学话题是个严谨的话题,需格外谨慎,一个概念都可能用几十万甚至于上百万的字加以阐述(比如“存在”),为了这些阐述,可能耗费掉生命的全部。对这些前辈应当给予起码的尊重。没有一个哲学家未曾遭受过质疑,而任何一种质疑都会遭受到反质疑,这说明:其一,矛盾是存在的,且永无休止,其二,思维是贪婪的,总在构建完美,其三,双方的观点明确,同时也对对方观点了如指掌,不会似是而非。其四,严肃的质疑才会得到尊重,才能令对手及旁观者受益匪浅。
 
很不好意思:笔者与卫子游先生的观点是对立的,不认为辩证法应当失去“公共话语”权,或者,至少它作为另外一个“个别”有存在的理由与空间。粗暴的剥夺或限制是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否定。不过,我也十分感谢卫先生,原因有二:其一,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一点哲学皮毛是否有用武之地;其二,为自己的思想注入一些激情与活力。我的思维一直在“动”,为您而“动”,为我而“动”,为自由而“动”,为奴役而“动”,为外在于我的一切而“动”。因为“动”而快乐,因为“动”而痛苦,在快乐与痛苦中书写人生。


再补充一点:虽然对“终极模式”做了最通俗的解释,怕还是有人会质疑“变”与“不变”的矛盾。终极模式之所以为“终极”就在于她不过是思维的一个公式,完全等同于数学公式。具体思维、具体数字可变,公式是不变的,两者并不矛盾。逻辑推理是已知推演未知,数学是已知求未知。仅此而已。


2011年4月28日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与卫子游先生商榷——也谈辩证法

在《民主中国》上看到卫子游先生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唯物辩证法不是科学,不是客观规律,也不是客观真理(中)。看到这篇文章后感觉卫先生显然混淆了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对黑格尔的嘲讽十分不妥。从标题看,卫先生是谈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的辩证法,如果仅从这个角度谈,其结论我以为是对的,即唯物辩证法不是科学,不是客观规律,不是客观真理。


但是,卫先生在论证的过程中将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一锅烩”了,这让人十分不解。这样一来,实际上卫先生不仅背离了自己标题明确否定的观点,也否定了思维与事物本身真实存在的矛盾,或者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并且,卫先生的这篇文章反映出:卫先生对理论上的研究、分析比较主观、偏激、固执,不习惯参考对立观点的合理性,比如他对黑格尔的评价:“死狗”,就只看到了对黑格尔的批评而没有看到还有很多人对其观点的赞赏。对黑格尔的批评即来自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来自于唯物主义者,其中也包括马克思,而您引用的恩格斯的那段话不过是他在批判之余的一丝“客观”,不得不承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贡献。而您比恩格斯更过分,嘲笑唯物,嘲笑唯心,用唯物批判客观唯心(批判黑格尔),用唯心批判唯物(批判马克思),其实您还可以连哲学一并嘲笑——嘲笑哲学是科学之母实乃一派胡言。


卫先生在该文28上实际在谈辩证法的定义、产生及演变过程,在29上谈了两个问题:一是,辩证法在哲学上被经常使用;二是,柏拉图经常使用辩证法却没有给辩证法一个明确界定。对以上的两段,我的异议不大,只是从谈柏拉图开始我就感觉到卫先生的矛头指向不单单指向唯物辩证法。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却不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创始人是公元六世纪爱利亚学派的芝诺。他认为存在是不动的,举“飞矢不动”为例。就是说:假定箭在飞逝,人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完全把运动的物体看作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静止。


芝诺共有四个悖论:“二分说”(运动不存在,即物移事物在达到目的前先要达到终点的一半,证明有限的时间不能通过无限多个点);“追龟说”(追赶者总要先到达龟的起点,而龟此刻已经离开了起点);“飞箭静止说”(已述);“运动场悖论”(跑道上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且数目相同,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它们以相同的速度沿相反方向作运动。芝诺认为从这里可以说明:一半时间和整个时间相等”)。在这里芝诺不是正面的论证事物的“多”与“一”,“静”与“动”而是用归谬法:假定事物为“多”必然要与“一”进行比较。比较来自于思维,这种思维超越常人的理解(不是在摆事实而是在讲道理),因此说成是“悖论”,这种悖论是辩证法诞生的源泉。悖论也可能是诡辩,但不可否认的是:离开了悖论,社会进步无从谈起。比如,我们所生活的每一块土地是平坦的,但人类生活的地球是圆的,没有一个人长时间的离开过圆,但同时我们又都长时间的生活在平坦上,这是一个悖论,却也是一个“真”,这个“真”在悖论出现前,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这个“真”同时证明了两点:一,思维主体是矛盾的(在圆与平坦之间),二,思维对象也是矛盾的(同上)。这些矛盾只能辩证的加以解读——即现象为平坦,本质为圆。而本质来源于对现象,对常规,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我们只依据看到的现象,就结论为平坦,显然会忽略掉另一个重要的事实——圆。悖论不仅能证明地球是圆的还能证明人的贪欲无限,因此,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会是无限的,永远不会止步。
 
卫先生在该文30中涉及“对立统一”。在您看来,对立统一是不存在的。并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话:“一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具有肯定和否定这样两种相反的属性,而只能在不同的时间里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属性。”费尔巴哈是个机械唯物论者,引用这样一个人的话,您想说明什么?说明费尔巴哈这句话的正确?您为何不引用费尔巴哈更多的话,为何不引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抄袭?您是否认为只要是引用费尔巴哈的话就能证明自己观点的真理性?同样的推理,马克思大量的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是否也能证明马克思观点的真理性?即便引用您也理解全了,别忽略了费尔巴哈这段话的一个前提:同一时间。而在不同的时间内事物的属性是不同的甚至于相反的。请问卫先生,您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与所有外在于自己的事物相遇吗(包括不同于你的几十亿人在同一个时点看到同一个事物)?您只用费尔巴哈的一句话就否定了对立统一,就骂人家是“死狗”(死狗的说法还引自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您不自相矛盾?),您这是在严肃的阐述一个理论观点吗?你除了引用,您在这里说了一句反对的理由吗?专制政权与被专制下的民众是不是对立的(专制与追求民主的对立)?而他们又共处于一个国家,这是不是统一?这很难理解吗?
 
卫先生在该文31中对黑格尔的批判还是用费尔巴哈的观点加以证明:石头是不会变为鸡蛋的。这个观点的确太遥远,在公元五世纪巴门尼德就曾认为事物为“一”而非为“多”,费尔巴哈说过,马克思说过,毛泽东也说过,几乎所有唯物主义者都说过,如今卫先生也在说,并且是打着科学的幌子在说。如果按照以上唯物主义者的思路走,你就会陷入一个两难境地,需要答复石头是否可以变为鸡蛋,回答“是”,无法验证,回答“不是”,又与唯物主义观点相同。这是一个圈套,剔除掉一个前提的圈套,这个前提是:石头不会变鸡蛋的意义。没有意义不会有人去说。石头不会变为鸡蛋想说的意义是:一切物都是静止的,不变的。卫先生在这里也表达的十分明确。可辩证法首先是独立于物质的思维,思维也能像石头一样是静止的、不变的?我可以同样只给回答者两个选择:“是”或者“不是”?一样,唯心主义也可以一厢情愿的设置一个陷阱,一样让唯物主义陷入两难境地。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可正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凸显出矛盾——但同时又可统一的被称之为人及人的思维。这就是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对立与统一。言论自由只能是抽象意义上的,具体到每个人不可能完全实现,和平是世界人们的共同愿望,但也不排除对希特勒、卡扎菲动用暴力,诸如此类,说的都是,一切都是流动的可变的,流动与可变,世界才真实,才精彩。


卫先生在该文32中谈到了“三大规律”,指出缺乏大量事实证据不过是在纸面上通过推理完成的。而在33中又列出了黑格尔的三个事例。其中一个例子是:水在一定温度下会改变性质。卫先生对此作了反驳:冰、水、蒸汽,只是物理形态的变化,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质变。在您看来,黑格尔犯了一个初中以下学历的低级错误,可您想没想到您可能犯同样的错误?温度再次增高,蒸汽会发生什么变化?“物质不灭”即能量转换,是否是指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永远不变?这样的荒谬如果成立,人大致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到目前为止,人的到来有两种说法:渐进而来或突变而来,不管哪种说法都因为变化而来,这种由非生物到生物再到生命的变化您认为不是性质的改变?
 
卫先生在该文34中说,黑格尔的逻辑论证是“空对空”,没有举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也不能对宇宙做全称判断。我以为:要搞清楚黑格尔的逻辑学,首先要搞清一个词汇:“概念”,这个“概念论”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与灵魂,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仅单独复述“概念论”就至少可以赚取几千美元的稿费,涉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等,仅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就有上百个之多。所有这些概念紧密连接,循序渐进,忽略或错误的理解一个概念都可能谬之千里。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要从这里开始,质疑也应从这里开始,而不是随意抽取一个概念一个结论就妄下定义。


世界呈现的是繁杂、无序,或渺小,或艳丽,或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每一个存在都表现为现象,每一个现象都可能引发思维的浮想联翩,不断的思考:他为什么存在,为什么要展现她的存在,她的存在有没有理由与目的?比如,路边一棵被污染的小草,她的理由及目地何在?存在表现为无限,一个念头,一粒尘埃都是存在,而人的思维却受限于知识、时间与空间,无法对每一个个别,具体,特殊分别进行观察给定其意义或结论。思维要了解世界,要解释世界,在世界的框架下,一个个不相关联的个体就因为同属于一个世界,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具有了意义。我们无法认识每一个具体的意义,却可以通过连接认识整个世界的意义。这个过程开始于无序:认识个别,认识个别的差别、不同、矛盾,但不会满足于这些,不会满足于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是如此”),思维还要努力地实现这个世界“应当是这样”的目的(“应如此”)。而上升到“应如此”的阶段时,就该把“是如此”(现象,不令人满意的现象)扬弃,揭示其本质——一切存在的本质都是求真求善(就本质而言而非就现象——每一个具体现象而言)。


就像我们判断是非:任何判断都来自于一个标准或一个理念,这是前置的,都结束于这个标准或理念。为此,思维从标准或理念开始,也结束于标准或理念。“终极模式”是指:思维总延续着这样的路径:开始于观察、解释、认知个别存在,到不满、连接、归纳个别,终结于扬弃个别,以实现真与善的统一(即一些存在的本质)。而这条路径,不因现实社会的改变,未来社会的改变而变化。思维总是在思索,在探寻,在追求完美。千万别错误的理解,连接、归纳、扬弃个别是集体主义,连接、归纳、扬弃是方便人们认识一切存在的理由及目的。
 
卫先生在该文35中认为:否定之否定的错误显而易见,以至于无需查阅黑格尔的相关论证。从知识层面看,概念、观念、理念、思想本身不可能自我否定。人傲慢到这一地步其理性就荡然无存。请问卫先生:您是不是在否定黑格尔?同时您是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您的肯定与否定是否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坚守不变?比如,在希特勒打倒你们家门口的时候,您是否只对他说:“和平,和平”?每一次社会进步都是对落后的否定,而每一次进步都不可能成为永恒,将会不断的被新的进步所否定。这就是人,区别于物。如果您只谈物的不变,就不要涉及人类社会,也不要涉及科学,科学革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每一次的革命都是对不变的否定,但同时也是对革命的肯定。这是思维、逻辑、概念的一个基本常识,这个常识说的就是:任何一种观点、概念的表达都是对另一种观点、概念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自己所表达的观点的肯定,即肯定与否定同时“在场”。
 
卫先生一厢情愿的在该文36中将黑格尔与马克思划上了等号,殊不知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非唯心主义,后者是唯物主义,两者千差万别。黑格尔的辩证法依赖于思维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依赖于外在于思维的物质,风马牛不相及,您却生硬的将两者扯到一起。您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不变”只适用在物品上,而非哲学概念中的“物质”。很遗憾的是:您的物品不变的观点恰恰与马克思的唯物论不谋而合。马克思所谓的辩证不是指物品(或物质)的可变而是指:相同物品(或物质)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反映,比如著名的“桌子问题”,在唯物主义看来,人不在,桌子还在,不以人的离开而改变,而唯心主义则认为,人不在了,桌子是否在是个伪问题,一,人不在,不可能有桌子是否在的问题,二,人不在了,无法验证桌子是否在,三,确定桌子是否在,人一定在,而非“人不在”。物相同,在同一时间,两种观点完全对立。卫先生您给出的任何一个结论都可以确定您是马克思还是黑格尔,而不可能您既是马克思又是黑格尔。


卫先生可能会说:“我既不是马克思也不是黑格尔,而是不变派(或和平派)”。那么请看您的下面这段话:“专制独裁政府以暴力加理性维护的等级制来平息纷争获得秩序”。“暴力”、“理性”这两个概念不是矛盾、对立的?而“秩序”不是平衡?对暴力您是否定的,相对于暴力的理性您也否定吗?或者您为了实现对“理性”的肯定,干脆不否定专制下的暴力?对于您描述的一个事实(秩序),不正是在您的否定与肯定之后实现了秩序的统一?您的这段话,真实的演绎着辩证法,只是您的傲慢让您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人类社会充满着矛盾、对立、斗争,比如您与我,又比如专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或者执政党与在野党......。您与我的矛盾、对立、斗争在我看来仅限于思维,不同的思维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也有统一,您我的统一在于:都曾为理想,被拘、被捕,被判刑,我们无罪,却被判有罪。社会总是在斗争中谋求平衡,而平衡有多种可能性,可能因为社会赖以维系的基本价值的实现(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与对立依旧存在,表现在维持现状的与改变现状,追求完美上),也可能因为惨无人道的暴力镇压,在这样的暴力下,被镇压者只能选择忍受。可是,无奈的忍受一定不会长久,平衡不过是暂时的,在暴力,谎言的帮助下苟延残喘。人们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高举反抗的义旗——暴力镇压越残酷反抗越激烈——这才是专制下难以实现真正和平或和解的本质所在。
 
哲学话题是个严谨的话题,需格外谨慎,一个概念都可能用几十万甚至于上百万的字加以阐述(比如“存在”),为了这些阐述,可能耗费掉生命的全部。对这些前辈应当给予起码的尊重。没有一个哲学家未曾遭受过质疑,而任何一种质疑都会遭受到反质疑,这说明:其一,矛盾是存在的,且永无休止,其二,思维是贪婪的,总在构建完美,其三,双方的观点明确,同时也对对方观点了如指掌,不会似是而非。其四,严肃的质疑才会得到尊重,才能令对手及旁观者受益匪浅。
 
很不好意思:笔者与卫子游先生的观点是对立的,不认为辩证法应当失去“公共话语”权,或者,至少它作为另外一个“个别”有存在的理由与空间。粗暴的剥夺或限制是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否定。不过,我也十分感谢卫先生,原因有二:其一,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一点哲学皮毛是否有用武之地;其二,为自己的思想注入一些激情与活力。我的思维一直在“动”,为您而“动”,为我而“动”,为自由而“动”,为奴役而“动”,为外在于我的一切而“动”。因为“动”而快乐,因为“动”而痛苦,在快乐与痛苦中书写人生。


再补充一点:虽然对“终极模式”做了最通俗的解释,怕还是有人会质疑“变”与“不变”的矛盾。终极模式之所以为“终极”就在于她不过是思维的一个公式,完全等同于数学公式。具体思维、具体数字可变,公式是不变的,两者并不矛盾。逻辑推理是已知推演未知,数学是已知求未知。仅此而已。


201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