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公开、表达渠道畅通的美国,公众和媒体对灾难挖掘真相,榨取精华,锲而不舍,这种对灾难的反思方式不但有助于避免类似灾难重复发生,而且也比较成功地处理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
警钟长鸣“9.11”
刚到8月下旬,就开始回顾和反思“9.11”,这已经成了美国媒体的例牌。每当此时,打开美国电视,翻开美国报纸,立即可以感觉到世贸大厦轰然倒下的冲击波阵阵袭来。当然这和本。拉丹仍逍遥法外、美国至今在伊拉克泥足深陷以及民众心头的巨大创伤尚未愈合有关。可是,如果深度观察,不难发现,美国人对“9.11”的反思每年都花样翻新、高潮迭起,而反思的主题也不再仅仅围绕反恐和国土安全。
记得2004年8月刚过的一天,我刚打开电视机,就看到一位眼圈红红的女士坐在演播室里,她是“9.11”遇难者家属。她正对着电视镜头回忆两年前,自己的那段惨痛经历。“你当时有什么感受?”老练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打断她的话头,发现她没有反应过来,又连珠炮似的追问:你当时想到什么?你恨恐怖主义吗?你怪政府保护不力吗?你支持白宫立即采取军事行动吗?总之一句话,你当时最想要的是什么?
那位女士在脸上抹了一把,抬起头,想了想,镇静地说:一个肩膀……
这就是那个女士的答案,和反恐与国土安全关系不大。可让我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第三天,以及接下来的好几天,“一个肩膀”的话题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开始发酵,先后上了好几个电视台的评论节目,报纸也有越来越多的专题报道和分析。“一个肩膀”成了那年反思“9.11”的众多话题中的一个。
原来那个家属的话被敏感的记者抓住了。是的,当那场空前的灾难发生,有三千多人被掩埋在废墟里,恐怖分子仍逍遥法外,有谁会去关注一个受难家属当时最想要的“一个肩膀”?陆续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家属超过万人,在慌乱和匆忙中被安排在仓库和工棚中。他们不知道亲人是否还活着,也不知道死了的亲人的尸骨是否可以找到,他们悲痛欲绝,面对的却是荷枪实弹的军警,以及和他们一样悲伤的家属们——也难怪,那位遗孀当时最想要的是一个可以诉说、可以分担她的悲伤,可以让她轻轻靠一下的肩膀……
“一个肩膀”的话题就这样引领了一批观众朝一个未知的领域挺进。先是有越来越多的“9.11”受难者家属也站出来诉说当时无处诉说的孤独和痛苦的感受;随后就有民众纷纷加入讨论,表示理解和同情;接着是自愿者团体、非政府组织出来,检讨他们缺乏安慰这么多断肠人的经历和经验;电视台还请来了重量级的心理学家,据他们分析,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无疑会对受难者家属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伤害……。最后自然也少不了政府有关部门,他们也不得不站出来承认在“9.11”善后工作中的这一疏忽和失职,承诺要更多地依赖非政府组织和各种自愿者团体,在类似这种大规模的灾难发生时,要确保及时地让每一个受难者家属都得到适当的照顾和心理咨询,让每一个痛不欲生的亲人都能够有“一个肩膀”依靠。
2004年美国媒体对“9.11”的反思虽仍然集中在反恐和国土安全上,但像上面这种平民话题的热点讨论,出现了不下数十个。这些反思与“9.11”永远的主题——反恐和国土安全——相去甚远,却让人感觉离民众很近。不排除今后美国还会发生类似“9.11”的灾难,但我相信,到时一定会有“一个肩膀”在那里等着每一个受难者家属。
媒体是追问灾难的排头兵
今年是“9.11”六周年,从8月底开始,美国媒体又把焦点慢慢转移到“9.11”上来。反恐和国土安全依然是主流,只是今年和布什、本。拉丹以及伊拉克一起推到聚光灯下的还有美国中央情报局前任局长特内特。两年前业已完成的那份对中央情报局的调查报告部分内容曝光,显示中央情报局一早就获得本。拉丹和恐怖分子将袭击美国本土的相关情报,但却迟迟没有采取措施。中央情报局是否存在忽视重要情报最终造成“9.11”等严重失职行为,已成为今年媒体追逐的新的焦点。
我打开香港电视,看到CBS新闻节目正播放“9.11”专题。一场规模巨大的葬礼正在进行,这是为在“9.11”中遇难的救火队员举行的最后一个葬礼,场面凝重,让人仿佛回到浓烟弥漫的“9.11”现场。葬礼场面在电视上出现的时间很短,接着就换上了播音员。播音员说,有两位救火队员的家属已经对建筑商以及负责救火设备的单位提出控告,理由是,她们的丈夫是因为大楼的救火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窒息而死的。
看来CBS对此事极为重视。播音员一副拉开架势的样子,又找专家咨询,又找律师访谈,很显然,殉职的救火队员家属控告有关单位,这事肯定也会成为今年反思“9.11”众多议题中的一个大热门。
“9.11”过去六年了,美国媒体还是不愿意放过“9.11”。各色人物和团体都要陆续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都成了受害者,每个人都要说话。而很多议题已经离开了反恐和国土安全,从“一个肩膀”到救火器材的质量,已经深入到了四面八方。
这也难怪,“9.11”这样的灾难毕竟百年难逢一次。如果这个时候,把长期存在却难以消除的弊端或者隐患挖掘出来,呈现给国人,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媒体对“9.11”的持续反思就给我这样一个印象。这么一来,“9.11”倒好像不是巨大的灾难,反而成了金山银山,每个美国公民、每个民间机构和组织,以及各大媒体都要趁机“捞”一把,不断挖掘、开采,不把“9.11”的剩余价值榨干不肯罢休。
而在彻查灾难和事故原因方面,排头兵一直是媒体。普通民众不可能有比较全面的资讯,更不能独立完成调查和反思,但他们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可以追问“为什么”。接下来把“为什么”传下去的就是美国的媒体。有民意和舆论做后盾,反对党推波助澜,专业的民间独立机构介入调查,政府自然也坐不住。
当然,美国媒体绝大多数是私人拥有的,是商业行为,说他们只是为了公众利益而追查真相,并不都是事实。美国媒体之所以对灾难穷追不舍,是有美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为基础的。说到底,美国媒体对“9.11”的持续反思,只不过反映了美国民众对“9.11”难以忘怀。
譬如,三年前美国媒体就曾一度不愿报道“9.11”周年纪念活动,理由是不揭受难者家属的伤疤,帮助美国人民走出悲情。实际上却另有隐情——广告商不愿意自己的广告出现在纪念活动中,媒体赚不到钱,就试图淡化“9.11”。结果观众不乐意了。要知道观众才是媒体的大爷,毕竟决定媒体是否赚钱的是收视率,广告商也是冲收视率而来的。在观众压力下,美国媒体最终只能改弦易辙。
最大的灾难是不许彻底追问灾难
民众对灾难的质疑,成为追查真相的原始动力。受民意和舆论引导的民间独立调查,虽然很多时候会偏离专家的指导,有时甚至由此及彼,四面出击,但却很少不理智的举动,政府很少直接成为攻击的目标。
整个过程看起来,政府都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算不上一个积极的角色,他们的成功之处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善待民意和舆论。如果政府强力垄断对灾难和事故的调查权和解释权,媒体只是发布官方消息的工具,那么灾难和事故调查中的公众监督就无从谈起,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就难于保证。而正是因为美国政府任由媒体穷追猛打,任由民间独立机构彻查到底,政府显得自信而从容,反而比较容易化解灾难和事故导致的政府公关危机。
这里不妨拿济南水灾和新奥尔良水灾做一个比较。被飓风袭击的新奥尔良差点毁于一旦,事件发生后,白宫和地方政府都遭到猛烈抨击,布什总统声望跌至新低。但美国政府对这场灾难的态度仍一如既往,跟随民意和舆论走,提供便利让民间独立机构接手调查。随着调查结果的深入,该开除的开除,该辞职的辞职,当地政府和警察局承担了应负的责任,公众无话可说,总统声望开始回复。在这个事件中,政府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放在民意和舆论的对立面,结果畅通的民意表达和不受干涉的媒体恰恰为白宫解了套。
相比较而言,济南水灾是一场规模要小得多的灾难,虽说这场灾难也有人为因素,但毕竟是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引发的。这场灾难发生后,如果济南当局善待民意和舆论,也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但济南当局恰恰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以致发生拘留网友“红钻帝国”的极端事件,而引起公众的普遍愤怒,造成了比济南水灾本身要严重得多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一度淹没济南市区的洪水虽然早就排走,但质疑和伤痛,却仍然堵塞在民众的胸口。
当然美国也不是所有灾难和事故中,都只有民间的独立调查,政府同样要介入调查,所不同的只是政府不能垄断调查权和灾害信息发布权。正因为政府不能垄断,灾难和事故的调查及信息发布就存在竞争,政府只是竞争中的一员,稍有闪失,很容易被揭穿。这就迫使政府的灾难和事故调查及相关的信息发布不能不特别谨慎,特别周密,力求无懈可击。
这里不妨做个对比。中国佛山九江大桥垮掉后,政府及时派出专家组,据说几个小时就把问题搞清楚了,而且发布了新闻。真是惊人的效率!有个美国朋友就这样问我:如果垮桥的原因如此简单,以至于仅仅过了几个小时,专家组就能立即得出结论,发布新闻,那么垮桥之前,安监部门、桥梁维修部门、交通部门和运输部门为什么都没有看出来而及时发布预警呢?
正好稍后美国也垮了桥,也立即成立了专家组,可是在说到事故原因时,专家组竟然说最快也得等好几个月才能弄清楚。科学和技术比中国领先了二十年以上的美国,桥梁事故调查的进度却比中国慢了好多倍,这简直是没有天理。调查一个垮桥事故,用得着那么久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找美国朋友聊天。一开始,他们竟听不懂我的问题,细细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都习惯了,政府对任何灾难和事故的调查,都有一个严格的程序摆在那里,当事人调查,目击者调查,沙盘推演,经由科学实验提取各种关键数据,每一步都省不掉,而且每一步都必须公之于众。这就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想快都快不了。在美国人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的调查彻底而全面。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速战速决,那么不但是草率的,不负责任的,而且肯定是要掩饰什么。民意和舆论的严密监督,最终成就了政府调查的客观和公正,从而确保了政府的公信力。
哪个民族能够独善其身?哪个国家没有天灾人祸?所不同的,只是对待灾难的态度。有些灾难可以避免,有些灾难却没有选择,然而政府如何处理灾难则是有选择的。我们看到,在信息公开、表达渠道畅通的美国,公众和媒体对灾难挖掘真相,榨取精华,锲而不舍,像变魔术一样,把一次次灾难变成一本本教科书,变成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这种对灾难的反思方式不但有助于避免类似灾难重复发生,而且也比较成功地处理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政治智慧,值得我们认真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