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也就是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星期,中国十所著名高等院校的十名博士生联名发出呼吁:《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这十所高等院校和十位博士研究生分别为:南京大学刘聪(后退出签名),中国政法大学刘冰雪,清华大学张连文,中国人民大学杨名,武汉大学陈乔见,北京大学周锋利,中国科学院孟欣,南开大学孟志国,中山大学范碧鸿,北京师范大学赵瑞奇。
呼吁发出后,网民潮水般帖子铺天盖地,纷纷对“十博士生”的呼吁发表评论,紧接着,海内外媒体也开始关注、跟进。就中国人过圣诞节问题,民族主义浪潮又汹涌卷来。不过,在我看来,尽管狭隘的民族主义依然占有舆论市场很大份额,但“中国人可以说‘不’”的年代已经过去,理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大国崛起》引发的舆论潮就是证明。
新民网统计,截止12月22日上午九点,超过十二万六千名网友参加了各门户网站组织的调查,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友(约七万六千名)支持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仅25%的网友(约三万两千名)明确反对抵制。
我个人认为,对于圣诞节不应该抵制。中西文化应该交流,对文化的接受让人民自己来判断。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西方人并不接受,但在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都长期接受春节;圣诞节来自西方,基督教色彩固然浓厚,但过圣诞节的大多数中国人与宗教无关,更多的是喜欢圣诞节的自由气氛和商业促销。正如英国人统治香港100年,香港人年年过圣诞节,但信奉基督教的香港人还是占少数。春节与圣诞节在香港都是盛大节日,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激烈的文化对抗?如果非要说一个事实,那就是:接受西方文化,接受圣诞节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社会,反之则是一个专制社会。
“十博士生”的呼吁显然是利用中国国内民族主义舆论市场所作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自我炒作。我相信,“十博士生”的炒作是一件好事,它再次引起中西文化的讨论,冲击每一个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国人灵魂,再次让世人看到极端民族主义的狭隘,也使人们同时关注基督教与宪政、自由、民主、人权之间的关系,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从西方传进中国的普世价值。
“一周新闻聚焦”将客观展示网民和专家、学者对“十博士生”呼吁的反应。网民的评论来自新民网、新浪、凯迪、天涯、网易等不同网站的部分帖子和跟帖。
● 支持“十博士生”呼吁抵制圣诞节的网友评论
▲支持!把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也赞同!我们中国有着传统的古老文化,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传承和挖掘。
▲支持!!耶稣诞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知道孔子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知道孟子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我们连自己的祖先都可以忽略,连自己的祖先都可以不去祭奠!却跑到别人的“祭台”上,三跪九叩!!耻辱啊!!
▲坚决支持中国传统的节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还叫什么民族呢?我从不过什么圣诞节。
▲圣诞节是耶和华的诞生之节,你们不信教的人过那门子节吗!你们中国人把美国的屁眼都当成了香饽饽,实在是叫天下人可笑,要是你们无知那也好说,在有知的情况下,还这样迷恋西方,真就是头脑简单的动物了,在西方人眼睛里,中国那些迷恋西方文明的人和家狗没有什么分别,因为东方和西方本来就是两个世界,你连自己的屁股还没有擦干净干什么来贴我们西方人的脸啊!
▲我们国家自己都在拼命消灭自己的传统文化,放着好好的中秋、端午、元宵这些传统节日不放假,放什么五一长假期。
▲向西方学习是件好事,今天的中国人应该具备开放心态,但一个开放的中国不应该是一个没有传统的中国。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日本是一个没有独立创新能力的国家,它只知道引进别人的东西。但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在经历了一段拼命引进西方制度和文化,改造传统的阶段后,立即发现,完全去掉传统的日本是不可能强大的。我们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一个传统礼仪之邦,可是今天我们很难理直气壮的说中国的儒家文化和精神比日本来得更浓厚,传统文化和礼仪保存得比日本更好。今天的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没有根基的国家,一个越来越唯洋是举的国家。我想这十个博士的号召正是在对这一危机认知的背景下发出的。他们的根本目的不是出于愤青的冲动要反对西方文化,反对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他们只是希望以此唤起国人对中国正在失去根基的忧患意识。
虽然形式和切入点是否妥当尚值得商榷,但就这一号召的背景而言,我支持他们的行动。希望他们的行动,不是在中国造成保守思想的回潮,而是引起我们对传统的重视,在结合中国传统和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一个独特的、先进的、能够引以为世界各国敬仰的中国文化。果能如此,十位博士将功莫大焉!
▲拜托广大国民,“圣诞节”是宗教节日,你们信教吗?再说几百年来所谓的基督教文明对中国的侵害还不够惨痛吗???醒来吧,同胞们,不要再盲目崇洋眉外,凑热闹了!!!!!
▲中国就有那么多贱骨头!!!看见他们戴着那鬼帽子,愚蠢,可笑,可悲。都是民族的败类,汉奸,走狗,崇洋媚外的小丑。
▲本人绝不反对过洋节,只是这个“圣诞节”是天主的节日,它百年来,在中国作恶多端,是强盗国家的间谍帮凶,所以我们坚决反对它,至今这些强盗们贼心不死,还在想方设法削弱分裂我们的国家,梵蒂冈仍要在中国恢复它的强盗权利,你过他的节日实质上就是只是它。
▲我从不过圣诞节……我们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那么多自己的节日……为何过清明、端午、的时候没这么多人热心?国家开放了,外来文化也必然会进来,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本,我们的根就是璀璨中华文明。
▲眼看圣诞节马上要到了,很多有钱的中国人都忙里忙外的准备过圣诞节.有些人花了好多钱,去买了圣诞老人,圣诞树及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但他们也不回头想一想,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却帮助外国人过节日,这是为什么?也不想想生活在祖国穷困山区的哪些同胞在过着什么样的日子,他们的日子穷困潦倒,就连自己国家的节日,也没像有钱人那样去过,他们心里想的是有一天自己的日子能够好起来,祖国大地在也没有穷人.我是一名来自大西北穷困山区的普通人,现年17岁,我们那里生活也不怎么好,好多人都背井离乡到外地去打工,我在16岁时也跟着乡里人到外地打工,当我每次看到有钱的孩子在上学时我好羡慕.最讨厌有钱人那神气的样子,他们简直不把打工的当人看,我也只能忍气吞声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眼看圣诞节马上要到了,好多有钱人都兴致勃勃的欢聚一堂,而我们这些背井离乡之人,只能在痛心的思念着家乡的亲人.中国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帮助外国人过节日,而不把钱拿出来捐献给祖国大地上需要阳光和温暖的人们.(祖国人民永远一条心)
● 反对“十博士生”抵制圣诞节的网友评论
▲博士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愿过,不能要求人家也不能过。攻读博士学位是从西洋引进的,你为什么要读博士呢?十博士联名完全是想出风头!!!
▲真是无知者无畏!居然还是什么博士!照此一说,连元旦都不要过了。
▲中国这几个都是什么鸟博士?都是垃圾!不懂历史!按他们这样说要保持传统文化,那大家都别学什么西方文化知识了,还是回到原来,去学四书五经。中国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司法体系、医疗体系、教育体系、服装、有哪个不是西化的结果?建议这些垃圾博士也别再读什么博士了,退学算了因为这也是西方的体系,还是改考秀才算了。
中国很多人就是垃圾,纵观亚洲国家,总是被迫接受西方的的思想、文化和制度体系,所以总是落后于世界,反看日本,却是积极的拥抱变化,主动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体系,谁优谁劣一目了然。而日本反倒是保存自己文化历史最多的国家。
▲耶酥的诞生——来到我们这个欲海横流,到处充满争斗的世界,教化世人和平相处,奉献爱心,为人类的文明和平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实在是人类的幸事,我们应该纪念这样无私奉献拥有爱心的人,他的高尚精神值得西方人纪念,也值得我们东方人学习。
▲署名“永不再来”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到底是与时俱进的年轻学者,其智慧远超前辈,他们这一次不再拿自己的民族文化说事,而是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外来户:抵制圣诞文化。
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我正通过网络电话和一个约旦的华人朋友闲聊。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对方一声长长的叹息:中国的学者,真是无聊到了极致了,就差看蚂蚁上树了吧?我苦笑无语。
首先请允许我提出自己的一点疑惑:博士们在发出这个倡议的时候为什么非要表明自己的博士身份?是要显摆自己的尊崇地位?还是要证明中国教育又生产出一堆极品垃圾?
你们是不是在向公众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你们是博士,掌握的知识比我们草根百姓要多,所以你们的倡议就要被社会重视,被百姓接纳?但是别忘了,一个个戴着博士帽的变态者进行恶俗的文化炒作更加危险,更容易把原本就没什么主心骨的中国百姓引导入一种偏执无序的草民情绪中去!更何况,谁又能保证那顶博士帽下面不是一堆稻草?
我们无可否认,在博士们的学术专业里,他们可能掌握了比大多数人更加丰富的知识,但在民俗观念和生活方式中,我实在看不出一个博士和一个白痴有什么区别,百姓平时吃的都是五谷杂粮,难道博士们是靠吃粪便长大的?
博士们颇有些洋洋得意的对百姓指指点点:你们很多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圣诞节!我笑的合不拢嘴:这真是小人得志,拿着自己的无耻去嘲笑别人的无知了!
我要声明的一点是,我是中国传统的坚定卫道士,痴迷于古老文明,熟读四书五经,一直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深感骄傲和自豪。
我从来没有庆祝过圣诞节,但是也从来不反对圣诞树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扎根开花。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圣诞文化不属于哪一个国家,也不属于哪一个民族,而是世界第一宗教文化。其次,它不是西方文化,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如果非要追朔其历史根源的话,它更应该是一种正宗的亚洲文化。再次,圣诞文化的普及是全球战争促进的世界一体化的结果,并不是学者们所谓的文化扩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好象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口号,基督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也好象都是经过中国专家的嘴巴在中国土地上发展繁衍的。那么今天这群博士们跳出来到底想要干什么呢?是不是要证明只有中国民族文化才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其他文化全是垃圾?
▲什么屁博士?迂腐,想出风头吧?文化是无国界的,好的东西,使人积极向上的东西是全人类的财富。圣诞节,平安夜的主旨是叫人民爱好喜乐和平安,没什么不好!搞什么啊~可笑!!!可悲!!!什么博士啊?先学习做人吧~~~~~!
▲世界文化融洽是好事,要克服国人惯有的狭隘心理。听说春节在美国巳有法律规定为节日。在小肚量的国人看来可能太不可思议了。有人说你不懂基督教过什么圣诞,好象不理解屈原就不该吃棕子。其实顺其自然开心就好。排外心理是境界低的自然反应,谁不知五一节、元旦是西方进口的,西医.佛教.马克思主义也是进口的。而基督教是源于亚洲,一千多年前在现以色列国土上由犹太人创立,进入西方并发扬光大,它主张检讨自己.扶贫救弱。扶贫人人应有爱心,但与过圣诞节没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主要在于国家政策。
▲抵御西方文化扩张,是本国皇家一贯的基本国策,从大明万历皇帝到大清雍正、咸丰、道光、慈禧,一直到本朝泽东大帝,一直奉行不悖。让人纳闷的是,就这么一个皇帝老祖宗家法,居然被几个所谓的博士生在2006年又重新捡起来呼吁。莫非这几个人正是前朝皇家遗少,还在怨恨西方文化扩张,夺去了他们祖宗的皇位,还在梦想着张勋回来复辟,再重温一回中国文化的皇恩浩荡?
▲那个有种敢说我们不要西人的socialism了,我绝对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穿着西装呢,还是PH.D.的,这些难道不是西人的吗,笑死人了。
▲十博士的行动是对时局充分评估的结果。揣摩上意,意在投机。但投机也是需要一些本钱的,文人卖身多少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法螺才吹的响,大旗才扯的圆。不然随有博士名,也是喽罗身。本次投机活动成功率极低,不看好。“洋泾浜加奴才相”(刘晓波文)到也贴切。从十博士对时局趋势判断看,他们也不傻。
▲立志就是那么宏大、抽象、悠远,充满了强烈的历史感和忧患意识,下笔全是大词,通篇贯穿霸气,张口国家,闭口文化,但就是没有具体的人性、人情、人心,没有个体生命的细节化感受,更无现代人的气息,读上去冰冷、僵硬,犹如把一个无生命的面具抛向公众,还要摆出一副学识渊博、目光远大、盛气凌人的架势 ——这不正是宣传部门的后备人选吗?我不惮以小人之心来怀疑这出闹剧的策划者,他们是否在寻找一条“终南捷径”。
▲我喜欢过圣诞节,因为“圣诞树很美,圣诞节的夜色很美,圣诞节的礼物很美,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很美。”
▲去年重庆圣诞夜的解放碑,被15万狂欢市民包围。漫天“飞雪”,“棍棒”狂舞,尖叫不断,每平方米地板砖挤了五六人……圣诞钟声敲响的刹那,数以万计的充气棒和圣诞帽,被抛向解放碑上空。待到华灯点亮,狂欢人群沸腾了!街头处处传来充气棒“乒乒乓乓”的敲打声,不管认识与否,年轻人相互“棒打”追逐。“手无寸铁”的丁小姐遭一陌生男子“棒”打祝福“圣诞快乐”后,轻轻回踹一脚,并机敏地说了一句:“你也快乐!”除了充气棒,泡沫喷雾器“飞雪”也成了狂欢人群的另一“利器”。不论老少,手持“飞雪”的狂欢者瞄准他人一阵狂喷,头发和衣服上遍布雪花,有人惟恐避之不及,有人则偏偏享受着难得的“人造雪世界”。……一位连续3年在狂欢夜值勤的民警称,狂欢市民一年比一年多,狂欢方式一年比一年疯。
▲那十博士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使用的现行农历,也是清朝初年,由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用近代天文学成果主持制定!酸腐到了极点!百无一用是书生,难怪刘邦毛泽东等人极度讨厌文人。中国的文人,历来重经文轻理工。强烈呼吁政府严格控制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之类的博士数量。理工农医艺类的博士是多多益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博士容易唬弄,而且是滋生买学位之类学术腐败的最主要土壤!
▲十大博士的忧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抵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谈哲学么?不是谈中国人的古典哲学,那么应该懂得有顺其自然的说法,对于圣诞节,我想也应该如此吧。
圣诞节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严肃的宗教节日,它的宗教意义已经被很大程度的淡化。不过,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却已经借着因商家炒作而红火起来的圣诞节而四处播散着,即便并不是所有人甚至是大多数人不能准确说出博爱的含义,但是那欢乐热闹的氛围已经是最好的传教了。
如果说什么东西被冷漠甚至遗忘了,那么一定有它被冷漠和遗忘的缘由,如果它真的很重要,它也一定会再次被想起的。
▲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国人对圣诞节的热情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特性,这特性有正面性,也有负面性。
正面性:它体现了中国人不排斥且易于接受对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差的是伊斯兰文化,如果伊斯兰文化继续保持它的强烈的排他性,那就是缺乏前途的。在这方面最开放的是日本,日本强大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吸收外来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具有保守性,但它中庸,历史上对外来文化宗教都不反对,和平共处。
负面性:它体现了中国人缺乏日本人对外来文化认真学习的态度,因此接受是表面的形式的,甚至于是更喜好表面的形式的,喜欢不求甚解的跟风。对圣诞节关心的是以此为乐,而对基督教却不甚了了。这同样可以体现在对佛教的态度,中国人到处拜菩萨,为的是求福、求财、求寿,这于佛教的本义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
● 专家、学者和报刊的评论
▲12月21日下午,新民网连线了抵制活动的发起人王达三,他表示将抵制“义无返顾、坚持到底”地进行到底。王达三称署名文章已经“平衡、中和”了其他博士和朋友的意见,他在发给新民网的“活动说明”中发表了“真实”的个人看法,他认为“拒斥西方文化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国人自觉回归传统,承接斯文,恢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确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国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国家政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位性,这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关键命题和基础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以个人名义发表文章《既要攻乎异端,更要立乎其大——关于“看法”的起草及其》。他说:“复兴中国文化自是百年大计,绝非什么“倡议”、“宣言”、“看法”之类的东西能所能解决。但是,值此中国文化主体性沉沦而国人陷入集体无意识之际,痛下一二时药,势使之然也。
作为《看法》的起草者,发起这个活动的初衷乃是基于自己一贯的文化立场,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复兴中国文化。由于坚持这种立场,自然会对包括耶教在内的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表示忧虑,并对之抱以审慎和警惕的态度。直接的原因是,去年“耶诞节”前夕,我曾粗略写就《就“耶诞节”问题告国人书》发布在网络上,遭到无数网友劈头盖脸的“板砖”,由此更加坚定了我就此问题作出进一步陈述和说明的决心——国人迷失,何其重也!
《看法》上虽然是借“耶诞节”谈慎对和警惕“耶教”乃至“西洋文化”,但本身并没有直接提出“拒斥耶教”的命题。实际上,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儒、耶不同路,特别是耶教一元论、主宰性、绝对化的“上帝观”,使得“拒斥耶教”成为复兴儒学、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题。这符合儒家的基本立场,即孔子所说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和孟子所说的“放淫辞邪说”。历史上的先例是:宋明儒学将中国文化复归正统和正位,和中唐时期韩愈等人的极力“辟佛”是有很大渊源的。孟子曾说:“能言拒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能言拒耶教者,圣人之徒也。”不仅要“拒斥耶教”,“天主教”以及近来在东三省有所活动的“东正教”,都应在拒斥之列。
“拒斥耶教”是儒家和儒教的一种外部性“判教”,是复兴儒学、重建儒教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但不是关键命题和基础工作。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国人自觉回归传统,承接斯文,恢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确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国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国家政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位性,这才是复兴儒学、重建儒教关键命题和基础工作。
而这一工作,虽然我抱有很大的信心,但即使乐观地看,也是个上百年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曾子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其斯之谓乎!
▲首都师法大学副教授陈明在《新快报》上发文《我为什么声援“十位博士生联署“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他说:十博士说的“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文化主体性”是不是就纯属无的放矢小题大做杞人忧天呢?答曰不然,因为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虽然圣诞节虽不等于基督教,但二者之间的关联却是不言而喻的,由过圣诞节到信基督教的假戏真做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进一步就应该看到,宗教不只是个人身心安顿的问题。当某一宗教的信众数目递增到一定数值的时候,它就具有了超溢出个人性之外的意义,而衍生出社会、政治和文化诸问题。“骆驼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这个警语用在这里或许不是十分准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启发意义。例如因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而成为当代政治哲学中心议题的文化认同,就与宗教密切相关。事实上,从马汉到亨廷顿的基督教扩张战略并没因时代变迁而归于歇绝,约瑟夫-奈的“soft power”概念更将其赋予了战术的色彩。如果早期传教士在中国“每一个山头和每一个山谷中都设立起光辉的十字架”的美梦成真,这些战略家肯定比那些传教士更开心。
任何的节日都不只是一个自然时间单位,而总是跟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经验勾连在一起。而生活方式、生活经验又总是积淀凝聚着某种记忆某种价值,作为该群体之意义保证、认同维持和历史绵延的基础与目标。什么是中国人?就是中秋团圆、除夕守岁、清明节扫墓!套用柏林的话说,丢失了这些节日也就是失去了保护人们的民族性存在、民族性精神、民族性习惯、民族性记忆和忠诚的盾牌。斯节斯教如火如荼对于这些节日究竟是一种补充还是一种消解替代?在圣诞铃声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渐渐地“只把杭州作汴州”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承认对于神圣性的需要形成了一个精神产品的市场,如果圣诞节可以理解成基督教的产品,那么我们凭什么进入并展开竞争?这才是更加根本的关键所在。毫无疑问,《看法》谈的表面是圣诞节,实际是基督教。所以它涉及的本质上仍然是我们民族和我们文化自身的问题。我从公民宗教角度讨论儒教的复兴,实际就包含激活祠堂孔庙书院、激活传统节日中的思想情感与信仰,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有机性得到恢复和提升的用意。
文化的生长是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只要自己的生命顺畅日子红火了,文化自然就会流光溢彩。但我们似乎尚没意识到我们目前尚处于文化的空心状态――这是我们工作的真实起点。如果对此有了足够清醒的认识,相信十位博士对圣诞节的拿捏分析会更加细致到位,对问题的应对解决也会更加平和成熟。《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刘晓波博士发表评论:《洋泾浜加奴才相的十博士生呼吁》。文章列举了网友们的不同观点后说道:看看博士生们的词汇:“集体无意识”、“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主干性”、“百余年”、“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精神支离与价值虚无”、“祛魅”、“荒漠化和混乱化”、 “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等等
真不愧为在名校就读的博士生,立志就是那么宏大、抽象、悠远,充满了强烈的历史感和忧患意识,下笔全是大词,通篇贯穿霸气,张口国家,闭口文化,但就是没有具体的人性、人情、人心,没有个体生命的细节化感受,更无现代人的气息,读上去冰冷、僵硬,犹如把一个无生命的面具抛向公众,还要摆出一副学识渊博、目光远大、盛气凌人的架势。
究其实质,这样的理由和词汇,除了一股民族主义的戾气之外,根本拿不出像样的理由来为鄙视圣诞和仇恨西方正名,仅仅是为仇恨而仇恨。
更可笑的是,这些学人文的博士生,中文没学好不说,西方文化也半生不熟,通篇都是不文不白、不中不洋的用词和句子,倒是有点翻译体的“后现代”味道,读起来味同嚼蜡,让人想起钱钟书笔下那些卖弄“洋泾浜”的人物。
不仅是在语言上,这些博士生受西化的影响,而且其衣食住行也西化了。君不见,呼吁书参与者之一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周锋利,作秀也不选好行头,穿着西装接受采访,痛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这种言行背离,正是中国知识人的典型生存方式。在今天的中国城市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远离传统,特别是高喊“民族复兴”的中共权贵和知识精英,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赚钱方式和消费方式,他们的家居用品和学术工具,早已“西化”到大多数生活细节,甚至细节化到内衣内裤。
最让人哭笑不得是,十博士生,对西洋的“圣诞节”是怒目金刚,肃然民族主义斗士,而对本国官权却媚态十足,一脸“恳请圣谕”的奴才相。在官权无所不至的中国,他们还嫌独裁衙门管得不够,居然拿出法律原则来要求行政权力的干预。这么点儿过圣诞的个人自由,竟让他们忧心如焚,扯上宪法原则、国家安全、文化安全、民族大义、传统存废,非得恳请衙门出面。
由此可见,洋泾浜加奴才相,才是十博士生呼吁书的底色。
▲《自由时报》发表社评:“圣诞前夕来自中国的简单事实”。社评指出,冬至过后,圣诞节即将到来。庆祝天主把圣子耶稣送到人间的这一节日,虽然来自西方,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公众假日,在未能免俗的商业气息中,圣诞节最基本的爱与和平,依旧是人类企盼的共同目标与价值。正因如此,圣诞前夕来自中国的消息,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位博士,发起抵制圣诞节活动,令人骇异之余,也不得不对所谓和平崛起的中国社会,持以怀疑的眼光。
发起抵制圣诞节的中国博士,尽管强调基督徒及一般人可以“自由”过圣诞节,但在“大部分”中国人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加入聚众狂欢行列,不啻“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显现文化主体沉沦。因此,为了对抗有如狂风骤雨的西方文化,他们主张抵制圣诞节活动。从本质上说,这些中国知识分子要其同胞庆祝圣诞节之前,先了解其宗教文化意义,且抨击过度商业「营销」,或有其用心;惟将世人早已超越宗教、普天同庆的节日,视同洪水猛兽,于此全球化的时代,却凸显其狭隘与欠缺包容。圣诞节,有如英国大文豪狄更斯所说:“我愿衷心尊崇,全年如此。”其或不然,也有如美国谚语所称,“圣诞节一年一度足矣!”无论如何,不容圣诞节,犹如不准人们称呼圣诞,强要以“耶诞”代之,彷佛圣人只能有一,都徒见其小器。
事实上,不仅中国知识分子如此,其官方不容异己的程度就更为严重。就在本周四,美国国会就国际宗教自由举行听证会,美国政府即面临极大压力,要求对中国连续七年高居“严重迫害宗教自由黑名单”的事实采取制裁行动。中国自一九九九年以来,即名列美国国务院迫害宗教自由最恶名昭彰国家之列,它对天主教、基督教、回教、西藏佛教及法轮功等信徒的箝制及压迫,甚至虐待致死,令人愤慨;有如美国资深众议员史密斯(Chris Smith)所指出,中国宗教自由纪录令人“不忍卒睹”,其迫害宗教自由的情况且日益严重。如果同为敌视宗教的共产国家越南最近都已从迫害宗教自由黑名单除名,自称要和平崛起的中国,没有道理不能尊重人民信仰自由。有容乃大,中国要成为大国,应该从包容和平且崇尚真善忍的法轮功等信众做起;否则中国即令崛起,不仅“和谐社会”不易达成,亦无以获得世人尊敬。
▲北京的宪政文化学者张祖桦说,中国社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多元化”的阶段。他说:“现在进行社会转型,仅仅靠外来的东西还不够。中国自己的传统当中有些好东西。我特别提倡余英时先生的既主张自由民主人权、又主张吸纳中国传统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恰恰在五四以来,特别是49年以来被迫害殆尽。”
张祖桦说,中国好的传统文化还是值得理解和支持的,但是如果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家,把别人都说成是异端,要讨伐、要排斥打击,这对中国自身是非常有害的。
▲北京作家、独立中文笔会副会长余杰不认同这十位博士生的观点。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圣诞节已经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它的宗教的涵意并没有突显出来。它只是在商业和文化的意义上显现出来。用一种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文化价值的冲突上来看是非常不妥的。这恰恰说明中国人缺乏自信心。只有最自卑的人才会处于这种非常敏感的状态。”
余杰说,世界上的文明是共通的,不存在完全孤立于外界的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或印度文明,它们千百年来都在互相交融之中。他说,中国的佛教也是从印度传进来的,如果汉族要保持自己的纯粹,也应该把佛教驱逐出去。
▲北京大学教授夏业良也说,(十博士生)这种观点和现像并不新鲜,在中国这种要求抵制西方影响的号召已经由来以久。他说:“从五四胡适时期,当时他们一批先进思想把国外的思想引进,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认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足以和任何世界优秀文化抗衡,而且是最优秀的,带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夏业良说,有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强大国家,只是近现代落后了。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地位变化了,尤其是现在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有些人的自豪感开始强烈显现出来,认为中国并不比任何世界列强差,再给一点时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北大教授夏业良说,他们认为,对国外的东西,只要进行技术上的引进,而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他们希望能固守原来自己东西。夏业良说,这种思想上的盲目自大非常可怕和危险,他们没有意识到,当今中国还存在制度性的问题,在中国发展中还存在重大障碍。
▲知名学者李文博士和知名社会学家李楯作客新浪与网友交谈,他们的观点如下:
主持人马骧:您如何看待中国人过圣诞节,52.09%是反对,中国人过洋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认为赞同的是30.83%,无所谓的是17.08%,先问问两位嘉宾的感受,是感觉意外还是正常?
李楯:我并不感到意外,其实这个事情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倒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有这么一种主张,反对过圣诞节,自己不愿意过圣诞节或者抵制圣诞节,提出这样一种说法,我觉得都不奇怪,恰恰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反响?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支持这种反对,这背后是什么?
我觉得,以我个人的观点,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什么样的声音都可以有,而且不足为怪,那么一个声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社会相当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出现这样一种反响,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入侵来看待,提出要抵制它,为什么在中国20多年来逐渐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出现这种声音?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上越来越走向开放,我们加入了WTO,我们的开放是有时间表的,我们已经快达到开放的终点了,但是我们的观念适用不适用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呢?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应外界呢?我觉得这真的值得我们思考的事。
主持人马骧:听了李楯老师的说法,我们听听李文博士的想法,您的观点是什么?
李文:我有点儿惊奇,因为我觉得大部分是年轻人会上新浪网,因为年纪大的人做别的事情比较多。圣诞节是比较洋化的节日。年轻人会学外国的东西,年轻人上这个网的,我觉得应该会比较支持一些全盘西化,或者西方的物质文明或者精神文明的这种方式,所以我是觉得蛮惊奇的,会有52%的人反对。
李楯:你觉得表示这种状态的人,他们会拒绝西方的物质生活?这里面相当多的人会出国留学。
李文:我们看到周峰利的照片,他穿的西服、眼镜也是西方,皮带也是西方发明的,假如说他这么希望中国文化多一点的话,麻烦他把这个衣服脱掉,换一个中国长袍。
假如你抵制西方的东西,他的意思是多点中国的文化出来的话,特别是知识分子、大学生,那你不要全盘西化,不要看美国大片,包括新浪这么火的博客,都是学习西方的。我是觉得,我觉得爸爸讲的蛮好的,现在西方有着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从小马戴的眼镜到打仗用的武器都是西方来的。西方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有人意识里反对西方的,但是西方的东西越来越多,占据着我们各个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东西,我们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模式都是按照西方的路子来的;我们头脑中的意识和观念,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受到西方的影响的。现在的科技思想、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都是从西方来的我觉得并不是一个坏事情,等到我们全部超越了西方文明程度为止的时候,我们可以谈民族的东西、中国的东西,现在我们否定全盘西化就是否定发展和进步。
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也不喜欢圣诞节,因为在美国很商业化,包括在大陆,我觉得这位博士里面讲的,惟一我认同的是圣诞节太商业化,可是现在哪里不商业化。
那么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已经在主动走向开放,搞现代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能够真正地继续一种文化传承,我这里说的是继续一种文化传承,同时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我们是不是能够接受一种多元一体合而不同的格局,我们对另一种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们这里在抵制圣诞节,但我知道在国外有一些城市开始提出把中国的春节作为法定的节日。为什么?考虑到那里头有一些华人移民到那里,他们尊重这些人,哪怕在社会中是少部分,那么如果在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抵制别人,别人去抵制我们,那这个社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
我觉得我们确实要考虑一点我们的心态,我们抵制人家的时候,我们自己底气不足,你真的有那种文化传统吗?有那种文化传承吗?就像刚才这位女士说的,她穿唐装,唐装完全是人造的假古董,我们已经失去文化传承了,尤其是当进入上个世纪末联合国开始提出人力技术工程,开始提出口头传授非物质文明遗产的时候,考虑正是这个问题,这个世界需不需要多元,需不需要丰富多彩,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正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我们面对别种文化的时候我们自己底气不足,我们缺少大众的精神。
主持人马骧:所以不自信造成了这种更强烈反对的态度是吧。
李楯:最起码是原因之一。
李文:这个我同意,我觉得一个大国的公民就有大国的风范,一个国家听不得别人的批评,说明自卑感作祟,第二心胸狭窄。我劝十位博士去国外走走,照你这样的话,永远会阻碍自己的进步,社会一定要进步一定要虚心接受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做被瞧得起中国人。我是在国外出生和长大的美籍华人,为什么穿唐装,你所谓的唐装是假古董,比如我今天穿的,在国外就是中国的标志,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我走在外面,虽然我是一个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必须要把文化的唐装穿在外面,或者穿个牛仔裤也可以,因为美国有很多不同文化,融在一个大的火锅里,很多人很喜欢中国的新年,在国外的美国人都会喜欢新年到的时候马上到唐人街跟中国同胞一起庆祝,这是好的事情。
可是我觉得西方来这边做商业炒作,其实我觉得,我支持网友一个观点,昨天晚上看的,我们五千年的美德,现在几乎都没有了。我觉得西方的一些文明精神,比如说为什么会有圣诞节,不是买一千块钱的套餐,是学习它的文明精神,圣诞是耶稣诞生那天,他们知不知道历史在哪里,还是拼命去商场花钱,历史在哪里?在国外是很有宗教信仰,不管基督教还是天主教,我们可以学一些国外的信仰的话,有一种寄托,有一种这种道德原则可以去学习。我觉得蛮好的。
▲署名“王伟”的作者在和讯博客写道:穿西装抵制圣诞节的博士想干什么?笔者实在不明白在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先辈掀起的启蒙运动还有始无终的时刻,在封建思想遗毒没有清理殆尽、现代思想还没完全立足的现实下,这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表联合署名倡议书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据他们自述,是试图“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众所周知,眼下的官场腐败,市场诚信丧失,各种潜规则横行,人际关系冷漠……都与传统文化涤荡不清关系莫大,也可以说,与西方的先进文化无法在我国立根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唤醒国人,重建属于中国现代社会的、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现代文化,除了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似乎别无二途。传统的惯性之大,只要翻翻历史,就可以知道,如,清末12大臣出国考察立宪,所获颇丰,但在守旧派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呵斥下,一切皆付之东流。因此指望传统文化内部反叛,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颇具反讽意味的一幕是,十博士之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周锋利,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以至于不少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位周博士为什么不长袍马褂来照相呢。在这里,这位周博士很有点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风格。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真正的拿来主义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要拿来的是不是对我有益。就拿圣诞节来说吧,其娱乐功能自是无须赘言的,其经济效应呢,也是十分可观的:眼下消费萎靡,国家领导人都深为忧虑,而圣诞节正大大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内需,这不是与国与民都十分有利的事吗?
如果说哲学博士不懂经济,自然可以原谅;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绝大多数的人在日光之下能够快乐地生活,相信这点博士们不会反对吧。只要看看圣诞节里高兴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快乐的圣诞老人,甜蜜的情侣,热情的商家,到处一片欣欣向荣,欢声笑语,圣诞节简直就是制造快乐和笑声的天使,你们自己不愿意快乐倒也罢了,为什么还要抵制别人的快乐呢?真叫人怀疑读书读傻了,人格有缺陷。
上述都是极其简单的道理。如果说十博士是真不明白,那自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但似乎不是如此。从报道中,笔者还是发现了蛛丝马迹:王达山(倡议书起草人)反复强调,当务之急是先向儿童大力普及传统文化,将“读经”纳入学校教育,从国民观念入手。说到读经,再联系到倡导者的哲学博士身份,其司马昭之心,就昭然若揭了:幌子是维护传统文化的主体身份,实则是打自己的小算盘。民众要是读经了,自然需要教经人,长期以往被打倒的孔家店必将重新开张,那时候孔孟的徒子徒孙,必将又重新掌握文化大权,呼风唤雨了。此,不可不为国人警惕!
▲《苹果日报》发表陶杰文章《要普天同庆的圣诞,不要“政治正确”的“耶诞”》:年年圣诞,欧美的左翼知识分子,怀一股白人的历史罪疚感,总向这个普世同欢的节日,像中古时代天主教徒在密室中告解一样,含泪而自我鞭挞。他们提倡所谓“政治正确”,认为欧美不应该强调“文化霸权”,不可以用“圣诞”来垄断第三世界的“文化”,而应该改称“冬节”。连天主教团体也染上这等“政治正确”神经质的洁癖,认为“圣诞老人”跟耶教精神无关,只为节日带来消费的俗气,误导少年儿童,应该取缔。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盘踞学院,他们不尽量发掘自己的“文化原罪”而发表几篇西方文明自我批判的论文,他们任教的社会系、文化研究系、传理系就不会提供资金,学院就要关门。圣诞节独步全球,普天同庆,包括北京和上海,圣诞节的喜庆气氛愈来愈浓,……是自由市场强大的力量。
大陆十名博士生联名发表宣言,……他们认为:商场酒店,摆放圣诞树,员工戴起圣诞老人的小红帽,电视电台充斥各样圣诞讯息,民间聚众狂欢。表示“中国正逐渐演变成一个准耶教国家”,此一西洋的“软力量”,在中国渗透扩张,必须阻挠截击,“亟需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严加规范”。
这十位“博士”,包括清华大学的中国民族“精英”显示的这等“学术水平”,实在可喜可贺。这十大“状元”,疾呼中国人“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苍白,虽然后知后觉,却不能算错。但他们倒果为因,只知怪罪西方的所谓“文化渗透”,而不识反求诸己,质问造成中国的“文化集体无意识”的元凶,也就是他们在意识深层之中敬拜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先生。中国人的“文化集体无意识”的真空,是中国人自己一手造成,破坏伦理、摧毁文物、贪腐成风、拜金成狂,幸好有“改革开放”,虽然以消费主导,圣诞节日方始在中国民间催生了真正的欢欣与和谐。……这十个中国博士生说:“中国太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不懂圣诞节是甚么意思,却一味盲从。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学得很快,我们有义务让普通老百姓了解。”在这十个“精英”的眼中,原来圣诞节属于“不好的东西”之列,那么苏丹红的鸭蛋、孔雀石绿的海产、大头奶粉、赖昌星,应该算是中国制造的“好东西”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术“精英”,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原来是这个档次,对于欧美和日本,对于印度和越南,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如果中国政府听从这十位小宝贝的“诤言”,在大陆打压圣诞节,配合欧美左翼知识分子的反圣诞洁癖,首先是打击大陆的“内需市场”,没有人庆祝圣诞,中国的雷锋,不幸又取代不了耶稣基督,不成为中国青少年膜拜消费的对象,失业率必大幅攀升。欧美的圣诞树和圣诞装饰,多为中国制造,在左派的煽惑之下,西方庆祝圣诞的消费潮衰退,也会严重打击中国的贸易出口。圣诞节庆,为中国民间带来和谐,也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利润,这十个博士生却视之为仇寇,其居心何在,令人费解。……人间有情,因为世上有圣诞节,对于一个在冷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国度,圣诞节普世的伟大意义,当然永远无法理解。毛泽东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却无力建设一个博爱的新世界。圣诞节的香港灯火茂盛,一片辉煌,交通到处挤塞,虽然这是一堆缤纷的泡沫,但香港人有幸避过了一个仇恨而激进的时代,因此我们在这个地球村的安乐乡,今夜拥抱而祝祷,……
▲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何亮亮在《华闻大直播》中引用新民网报道时认为“拥有五千年的中华博大文化因为一个圣诞节就处于弱势地位,是荒诞的,事实上中华文化在历史中不断接受、包容其他文化,一味地抵制西方文化不仅没有必要,也抵制不了。”
▲《南京晨报》发表肖风的文章《“抵制圣诞节”更像一次自我炒作》。文章说,说到根本,传统节日式微,是迈向现代化的我们因过于追求经济增量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否定之否定,在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后,在法律保护、公共政策引导等层面,给传统文化新的成长空间,以更时尚、鲜活的方式介入公众生活。
如果无视这点,则无疑是在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寻找“替罪羊”,不但无助于解决传统文化保护这个问题,还可能为狭隘的排外情绪煽风点火。
看完近来热播的《大国崛起》,我有一个强烈感受:大国的崛起除了经济、军事的崛起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外向开放的、善于汲取外来文化优点的大国文化心态。这体现在节日上,必然是多元化节日和谐共处,互通有无,而不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紧张对立。这一点在那些国际化都市无不得到很好的印证。
▲“新共和杂志”评论写道:圣诞节已经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而崇尚这个节日的年轻人并没有注意它的宗教涵意。它只是一种商业和文化的突现。用一种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文化价值的冲突上来看待圣诞节是非常不妥的。这恰恰说明中国人缺乏自信心,自备是导致人对外国节日都感到敏感的原因。
世界上的文明是共通的,不存在完全孤立于外界的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或印度文明,它们千百年来都在互相交融之中。他说,中国的佛教也是从印度传进来的,如果汉族要保持自己的纯粹,也应该把佛教驱逐出去。
这种观点和现象并不新鲜,在中国这种要求抵制西方影响的号召已经由来以久。从五四胡适时期,当时他们一批先进思想把国外的思想引进,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认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足以和任何世界优秀文化抗衡,而且是最优秀的,带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有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在历史上是个强大国家,只是近现代落后了。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地位变化了,尤其是现在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三大贸易国,有些人的自豪感开始强烈显现出来,认为中国并不比任何世界列强差,再给一点时间,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他们认为,对国外的东西,只要进行技术上的引进,而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他们希望能固守原来自己东西。这种思想上的盲目自大非常可怕和危险,他们没有意识到,当今中国还存在制度性的问题,在中国发展中还存在重大障碍。
▲署名“十年砍柴”的北京评论人士发表《对十博士生炮轰圣诞节仿连十条》:
1、不愧是在维护传统文化,捍卫中华国粹,连署名也要凑满十个,向\"十全大补\"、\"某某十景\"看齐。
2、洋节确实惑我中华亿万青年儿女,但洋货还是蛮好用,这些博士,发这封公开信也用电脑和互联网,何不纯粹到底,用毛笔书露布张贴各通衢,是担心尽职尽责的城管找麻烦否?
3、用天干地支来记时间显得比用公历的众生更有学问,看看人家的国学功底!
4、他们忘了,改元后,采用阳历而不用阴历的是孙文,但孙文还用民国纪年,彻底用公元纪年则是新政权诞生,“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的事情,原来共和国的创始人国学功底远不如他们。
5、刚刚在互联网泡沫中消失的、号称要色诱孔子、自称白居易后代的那位“国学妹妹”,应该向他们索要创意费用。
6、国学神童王孺童先生应该给他们事先培训一番,这些人竟然穿西装,即便《桃花扇》里侯方域等人的书生衣冠找不到,好歹弄一件王先生那样的清末长衫。
7、十博士生所在大学应趁热打铁,召开\"抵制洋节卫我国粹\"研讨会,如此他们导师的学术成果又可以添上几项,而且明年为此可以增加科研经费。
8、教育部应开会表彰这些学子和他们的导师、所在学校,这是重视社科人文教育结出的丰硕成果。
9、然后,考虑先取消元旦长假,然后逐步取消公历,恢复阴历。
10、因为,公历和圣诞节一样,是纪念耶稣这个洋人的!
▲署名“五岳散人”发表《是现代博士还是五经博士?》帖子,他说:就我目前看见的这封联名信而言,满眼都是舶来品的词汇。估计也是没办法,用古文这几位恐怕说不明白这个道理。用西方式的思考方式分析,然后得出诸如“文化侵略”这种洋名词,倒也是颇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精髓。但是,请相信大家是理解他们的,要是用独轮车可以把杨立伟发射到太空上去,这些博士肯定不会用什么火箭。
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这里应该警惕的东西还真不少。比如我居住的这个地方就有个日本的餐厅,还有好几个西餐的馆子,甚至还有麦当劳啥的。要是说圣诞节都是文化侵略,日本寿司里面的芥末包含着军国主义的祸心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西餐的刀叉肯定是在阉割我们的筷子文化,麦当劳一定是用改变我们孩子味蕾的同时,改变着那颗中国心。
当然,博士们要是呼吁把这些东西也赶出中国我也没啥意见,少吃点异国风味不会出什么大事。我还可以不吃英国的鱼、法国的干酪、德国的巴伐立亚烤香肠等等,还可以不吃印度的咖喱、越南的米粉、俄国的罐焖牛肉……,然后我就是纯粹的中国美食家了。然后我也就知道了历史上所有与中国打过仗的国家的名字。
虽然这些五经博士这么哼哼教导我们,还是让我产生了一个不好的联想。在我的想象中,这些博士们名正言顺的坐在装着美国人制造的芯片的计算机前,用日本人技术制造的显示器看网上的资源,并用互联网发泄自己的文化情怀。
每当我想到屏幕后面的居然是穿着红肚兜、戴着西式博士帽的义和团,再想象一下他们在键盘上运指如飞的样子,这情景总是让我忍不住要笑出来。
●《南方都市报》高度关注“抵制圣诞节”的绕论,在23日、24日连发表五篇相关文章。
▲刘洪波(报刊评论员)《我倡议慎信儒教》:看看,“十博士倡议”不是废话吧?说的是“慎过圣诞”、“文化自主”,提升到的高度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回归传统,承续斯文,复兴儒学。我看明白了,十博士倡议“慎过圣诞”,调用“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概念,以“挺立文化自主性”暗渡陈仓,是要以儒教传播为使命,又希望借国家之力清除有碍于儒教发达的“集体无意识”。
十博士倡儒教,却通篇不着一字,只称“挺立中国文化自主性”,将民族文化变为一种教。又危言“国家主权和安全”,将国家变成儒教的守护人。国家、政治、权力、文化、宗教等等,在儒教眼中,有何分界?江山一统,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儒学与过去的儒学看不出有什么两样。据说已经过“现代化转换”了,却仍然没有区分各种概念,信奉的搞法仍然是“江山一统”式的一锅煮。何谓兴趣爱好,何谓个人选择,何谓国家意志,何为权力限度,我也看不出当代儒学有什么明确的说法。儒学好像是天生的“江山一统”派,哪怕变成了“儒教”,也不会有“政教分离”的立场,儒教的理想必在治国,而且要政教合一,为此,连无意识地过一下“洋节”,哪怕是作为一种商业门径,也不能放松,而要从主权的高度来进行“干预”。
当代儒学看来确实到了“破茧而出”的时候。在儒学悄然换作“国学”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对儒学及其学者不像见了国旗、国徽、国歌一般敬礼赞颂,我们就不免有大不敬的嫌疑。我更知道国学讲到了一定火候,“内圣”便要“外王”,修齐必要治平,如果不寻求政治上的奥援,不寻求权力上的帮助,最终不得到政权上的主导,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在“儿童读经”不久,便有了大学“国学招生”,又不久有了“立儒学为国教”的倡议。张扬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倡议,既以否定新文化运动为基础,又以“应该拒绝民主化”为方向,“在上层儒化政党,在基层儒化社会”……这些都是步骤。
如果“中国文化主体性”挺立起来了,就要搞政教合一,就要排挞一切异质文化,就要连寻开心的自由都丧失,那么,“中国文化主体性”挺立起来了,也不是什么幸事。不知多少人跟着喊“珍视传统”,但
对一些人暗暗发力的“儒教国”理想,还是要有一些“谨慎”之心。
▲庄华毅先生《从韩愈谏迎佛骨到博士反对过圣诞节》:“公元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向唐宪宗上书《谏迎佛骨表》,攻击佛为“夷狄之一法”,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当时官府民间均重佛事,唐宪宗本人也于当年下令迎佛骨入宫禁,一时崇佛的气氛达到顶点,朝野上下如痴如醉。韩愈这时上书,既惹众怒,又犯龙颜,于是立即被贬为潮州刺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1187年后,公元2006年圣诞节即将到来,来自10所名校的10名博士生联名呼吁,要求国人“慎对圣诞节”,希望“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表示了对洋节泛滥,传统寂寞的担忧。以王达山为首的这10名博士生甚至还希望相关部门适当介入对“圣诞狂潮”的管理。呼吁发出之后,一时网上议论纷纷,各种观点大相径庭,有观点认为这是“腐儒”的观点,觉得我们应该海纳百川,像唐朝一样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熊培云先生(资深时事评论员)《今夜,十博士会否搜捕圣诞老人?》:面对圣诞节入侵,来自北大、清华、南开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署倡议,以此“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看到这则新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又有人拿国家和传统绑架国民了。
可怜这些“博士”,拿了“西洋文明”的种种好处,却又以保家卫国的pose来换取掌声。这大概是“大义灭亲”的最高境界了。……然而,一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节日,让大家彼此祝愿,究竟何罪之有?
“博士生”和“博士熟”们大谈“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要驱逐西洋文明的“异端”。不知十位“同端博士”眼里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主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于人类的选择之上。所以,在博士们大谈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首先要明白的是,无论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
从政治伦理上讲,国家因契约而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制造的一种工具,同样难免有“虚拟社区”的意味。所谓本土情感或爱国主义,既取决于本土文化与国家有着怎样的价值与美德,同样取决于民众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本土情感并非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论“洋节”,还是“土节”,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究竟以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节日,那完全是后人的自由。至于说圣诞节对本土节日的压迫,更是无稽之谈。毕竟,圣诞节并不具有排他性,它只是多给了民众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而且,并非多数人选择过圣诞节,其他人就不可以过圣诞以外的节日。十位“同端博士”以“传统文化”的名义驱逐圣诞老人,不过是用自己的愚蠢观念剥夺或诋毁他人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愚蠢的自由,若是号召别人和他们一样愚蠢,而且愚蠢到了“爱国”与“爱传统”的高度,倒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了。
我曾经主张“每个人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中国的自由”,一个社会的富庶,就在于我们有较多种的选择。……
▲薛涌先生(旅美学者)《像过圣诞那样过节》:……既然人家讲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我们就不妨翻翻《论语》。《学而》的开篇,孔子就讲“人不知而不愠”,接着斥责“巧言令色,鲜矣仁”。读通篇的《论语》,孔子的教导始终如一:少说多做,以自己的行为做别人的典范,这样人家就会到你这里来求道,那些动不动就自我标榜的人,最让人不耻,言行不一者,更令人厌恶。你真有“主体性”,做出来给大家看,少嚷嚷。
遗憾的是,一位在宣言上签名的北大哲学系的周“博士”指出:“中国当代人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都受西方文化影响太严重,圣诞节就是典型的例子。”可是,网上刊出的由他“本人提供”的照片,却是西装革履,洋发式,“洋眼镜”。这不是搞笑吗?在北大哲学系搞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不知道孔子讲的“观其言而察其行”吗?
我们不妨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现在不仅圣诞节在中国流行,春节也在美国流行。……这几年,每到春节,总是美国人提醒我“节日快乐”。孩子的学校要把我们请去,给大家介绍中国的春节。当地的图书馆等文化机构,还会举办纪念活动。中国城则更有大型庆典,广告做得哪里都是,美国家长也带着孩子和我们一起去看热闹。两年前看报道,拉斯韦加斯的赌城,一到春节几乎摇身变成了中国城。……以我们的标准,这是不是中国文化对美国的侵略呢?是不是美国也要出来十个“博士”联名呼吁抵制春节,反对商家炒作外来节日呢?
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跨国整合,文化汇流,使中国经济起飞,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观人类的文明史,这种文化汇流碰撞的时代,多是文艺复兴的最好机会。欢迎外来文化,不仅可以取人之长,而且也可以给本土文化带来创造力。我们所引以为自豪的盛唐,不就是胡风横扫天下,长安满街卖胡饼的时代吗?
当然,拥抱外来文化,并非盲目追风,应该有个尺度。在我看来,尺度无非有两个:第一,要看这一文化和我们所珍重的核心价值是否相融;第二,要看这种文化本身是否优美,是否能弥补我们文化中的缺失。以这个标准看,我们不仅不该抵制圣诞节,而且应该学习怎样过圣诞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我们珍爱的传统价值。
弘扬中国文化可以,提倡传统节日也可以。但是,你首先要做的,是挖掘自己文化中的伟大精神,使传统节日具有道德目标。过节不是吃喝玩乐,而是一个庆典。你要在这个庆典中,重申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与感情承诺。这样,节日对社会才会有感召力。不懂这一点,就去向别人学。孔子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靠打压别人来抬高自己,只能说明自己的文化破产。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 《“非我族类”的圣诞节》:……今年的圣诞节发生了个小插曲,几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号称“十博士”,联名发出倡议书,号召网友抵制圣诞节,要改圣经为耶经,改圣诞为耶诞,理由是“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我个人从不过圣诞节,也理解那些不过圣诞的人的想法。但不知为什么,看到这样的倡议,我总会想起小时候,读报纸上的各种革命倡议,赴边的,扎根的,一轮又一轮;又在大街上看人们拦住路人,剪裤管,烧西服,把街道名换成带有革命色彩的名字。头脑里于是蒙太奇,浑不知今夕何夕。是太阳底下本没有新鲜事,抑或我们这二十多年来没有任何长进?
当年那个运动,叫“破四旧”,反“封资修”。细细数来,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都在当反之列,最后只剩下张铁生的一张白卷。……今天是不反封建了,那是传统文化,但仍然要反西方,那是霸权文化。阶级的内涵置换成民族的内涵,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该倡议的发起人称:“拒斥西方文化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这自然是用心良苦,令人感动,但如果一个文化要靠拒斥他国文化来复兴,这文化是不是也太脆弱了?
照他们的主张,来自西方的器物、观念和习俗,多了去了:元旦、五一、共和制、公历纪年、高速公路、互联网络,要禁也禁不完。何况还得考虑实用性,如果都像倡议书的结尾,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那倒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在多元社会,“十博士”要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这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问题在于,某些提倡国学的人,总想借助权力,把个别人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凡事都要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就未免有点大言欺世了。
因为他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据新民网称,有六成的网友支持抵制圣诞节,即使那些支持过圣诞节的人也是理不直气不壮,一再申辩只是图个轻松、热闹,并没有受西方文化影响。好像一沾上外国的边,就成了汉奸卖国贼,就像当年不敢沾阶级敌人的边一样。
南斯拉夫作家达尼罗•基希曾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盲目的激情,有这种情绪的人不在意他的家庭、工作,他自以为知道他的人民的基本价值,他对别的民族不感兴趣,一切民族对他都是异己。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解决时代的问题,保护民族及其声望,支持其传统,执行公共使命。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