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意识形态的“蓝色”破题——《大国崛起》冲洗“红色记忆”

最近,《光明日报》发表长篇文章透露: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和平发展”目标,具有战略“破题”意义,开始向寻求“社会正义”的立场转向。而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曾为胡锦涛访美发表了反击新左派的《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一文,已经为此作好了理论准备。该文指出:“是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更不主张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颠覆它。” 文章还结论性地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崛起”的话题一度风靡中国,这就为11月13日至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并引发较大的社会反响,提供了深远的台后支撑。因而,我不能不说国内一些学者淡化此片的背景因素,实在是缺乏事实性分析。


《大国崛起》电视片,着力探讨了葡、西、荷、英、法、德、日、俄及美国等9国在不同时期,特别是在资本的世界性扩张中崛起历程,尽管其知识老化,线条粗糙,且“半抱琵琶半遮面”,有意回避就本质性的政治制度问题联系中国现实,但其寻找“蓝色记忆”的幕后动机与轨迹,竟与“红色记忆”反其道而行之,首次客观介绍了中共主流意识形态一向批判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着力描述了欧美大国崛起的非马克思主义化历史,放弃以往“掠夺”、“罪恶”“血腥的原始积累”等妖魔化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的陈词滥调,转而从知识、欣赏的角度,正面介绍世界强国的崛起之路,这对缺乏人权和自由价值观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事实澄清与观念更新。它的潜台词就在于: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寻找的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强国途径,更重要的是寻求和借鉴欧美大国崛起的政治制度因素,才能实现社会正义旗帜下的“和平崛起”。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郑必坚式“和平崛起”的文本解读。由此可见,《大国崛起》是继《河殇》之后,又一次再现了“蔚蓝色文明”的海洋色彩,堪称为“6、4”后首次借“蓝色记忆”语话,问鼎“央视”高端画面,对正在泛滥成灾的“红色记忆”进行冲洗。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解读为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一次“蓝色破题”,其政治韵味,将在相伴而来的渐进式的社会变革中层层品嚼出来。


人们不该忘记,从今年5月份起,大型专栏《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由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单位一起,共同强档推出了,以红色革命战争与起义为主旋律,包括大小战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百色、龙州起义、平江起义等各类暴力事件。随后又借纪念“红军长征”,在全国各地大搞“红色记忆展览”,由此形成铺天盖地的武装暴动红色大潮,正在全国上下泛滥。当下,央视每晚“新闻联播”仍在上演大型专栏《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


所谓“红色记忆”,就是暴力围堵资本世界性扩张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普世传播的共产革命记忆,它所召唤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用80多年的“浴血奋战”,追随“苏维埃式大国崛起”的暴力革命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却在根本无法遏制的资本全球化面前塌陷了。中共暴力取得政权后,本应卸下陈怨旧结的政治包袱,致力于发展民主,专注于经济建设,但却一直受“极左”路线支配,始终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追随斯大林主义,大搞政治清洗运动,坚持对抗哲学,继续闭门锁国,妄自尊大,致使“世界革命的圣地”,远远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早已把电脑当成手中的宠物,借以遨游于多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世界,驰骋于全球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时,我们的父辈们却还在给孩子们买玩具手枪,教他们牢记“红色记忆”,学说:“不许动”。如此南辕北辙,中国岂能不落后。


今天,面对全球经济一体、政治合作、意识形态淡化、阶级分野模糊,世界进入电脑加谈判的资本世界性扩张无法遏制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还在刻意宣扬“红色记忆”的旧文明对抗史观。这种“红色记忆”宣传与“建构和谐社会”如此南辕北辙,已为胡温时代“和平崛起”理论蒙上自我矛盾的意识形态阴影。


所谓“和平崛起”的理论,最初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授意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使其成为“胡温新政”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理论的着眼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想防堵国际社会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盛兴的“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是为中国的崛起赢得国内和谐、两岸和解与国际和平的环境。早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胡锦涛以国家最高领导的身份明确提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也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这是中国最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未来形象,首次以“和平崛起”作为中国发展角色的定位。这标志着中共决策者开始在为回答中国要怎样崛起与崛起一个什么样的大国做舆论上的准备。央视官方网站曾报道,中共高层已为此进行了9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发展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社会背景,《大国崛起》才炮制出台的。


《大国崛起》是一部以世界强国史为题材,先后在多个国家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此据筹划出台这部大手笔电视片内幕资料透露:该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3年,分7个摄制组,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世界舞台的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入采访,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衰史,可谓蓄谋已久,巧借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东风,发起了一场横扫当下正在对全民煽情的“红色记忆”的“蓝色冲击波”。《苹果日报》曾发表过张华的文章称:《大国崛起》为政改作舆论准备?他认为:中央电视台第二台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讲述15世纪以来,9个大国的崛起经过及其影响,一改中共对这些大国的偏见,颠覆中共的历史观,为这些国家的崛起,说了很多好话,播映以来,口碑不错。但《大国崛起》的“客观”背后,隐藏了很多政治目的,为中国同样的崛起方式辩护。


《大国崛起》能通过央视高端新闻检查,委实令人耳目一新,其引发的热烈反响,在国内网上各大论坛中都可以见到。多数人认为,不管官方允许播放《大国崛起》的主观意愿如何,由于电视本身的巨大传播力,在客观效果上无疑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中国的崛起,决不能再走德、日、苏的“独裁崛起”走向没落之路,而必须不失时机地走英美式常盛不衰的“民主崛起”之路。然而,该片子所采取的中道手法,也令一些认为不够刺激的观众有所失望。作者认为,主创人员为通过新闻检查,藏其锋芒,用心良苦,策略迂回,虽回避了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但细嚼起来,仍令人产生不少联想,其背后的图新动机已跃然荧屏。更为重要的是,该片对“红色记忆”在形式上的冲击,也远远大于实质内容上的意义。


然而,电视片《大国崛起》也并非没有缺憾。它的问题并不在于激烈程度不够,而在于本质上没有升华。即这样的“蓝色记忆”,是否真正寻找到了大国崛起与衰败的历史规律;如何透过“红色记忆”虚构的历史谎言,用事实去伪存真,展现一场真实的时代性发生。现代大国崛起的历史,也是国际力量消长的历史,大国兴衰都有其合理性。例如美国为什么会至今称雄世界,前苏联为什么会分崩离析,中国为什么必须变革才能和平崛起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国崛起》并没给出科学的结论。


其实总结世界千百年的历史,能把鸡犬难闻、老死不往的各国串为一体,形成世界秩序,并在秩序中优胜劣汰的真正动力,是自然法则作用下的生产工具革新所推动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产生,本能地要求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国际化。这一革命导致了资本机制必然要进行世界性扩张,使不同国家的原料按同样的方式得以加工,将工业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国家共同消费。大工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不断加深国家之间交往的同时,带来了世界性的贸易磨擦和政治冲突。而资本的自然力量,又本能地会创造出一种能适应和保障其自由发展的国际机制。这时,体现历史正面发展方向性要求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也就应运而生了。就近现代历史来看,所有的工业大国崛起,都离不开变革图新,节约发展的战略选择,并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


然而,社会的辩证运动并不是按正题的发展方向简单、直线演进的。历史的进步是合力的结果。在一种代表社会运动方向的正题力量诞生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招之作为它反题运动力量的出现。由此一种反资本自由扩张的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形成扼制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国家联盟,也就不可避免地登上了世界舞台,这就是“红色记忆”的历史。而“柏林墙”的倒塌,恰恰正是电脑、卫星为标志的生产工具全球化所推动的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世界化趋向,在消解、融合、扬弃了作为资本扩张反题的共产主义运动后,为“ 暴力消灭私有制”社会实践画上的一个句号。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使用相对先进的生产工具体系,是实力超强的工业大国。然而一个真正代表、体现了生产工具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与要求,维护人的自由本性,适应了资本扩张的自然发展规律,按市场法则建立和完善起自己的财富创造与分配制度,因此,即使冷战也未能完全扼制它的科技发展、信息进步和经济领先的势头;一个却在使用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逆生产工具创新发展方向与要求而动,借长官意志推行计划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扼杀人的自由创造性,致使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国家分崩离析。人类社会自19世纪末以来至20世纪末的百年发展史,从经济运动的角度理解,就是资本扩张与反资本扩张的历史;从政治角度理解,就是管理民主化与反管理民主化的历史;从文化角度理解,就是崇尚人性自由与反人性自由的历史。世界冷战产生、发展与结束的历史,无可置疑地宣告了这样一个真理:受自然法则支配,反映人类智能水平的生产工具发展及其生产方式的变革,从不需要政治领袖的“设计”与“引航”。人类一旦拥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体系,就得按它的原理去应用、去管理、去创造,去形成适应它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由此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快、更多、更好地创造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需要;反之则会受到惩罚,惨遭失败。这就是世界大国之所以能崛起与为什么衰败的历史性科学答案。因此,中国只有否定“红色记忆”,才能由“蓝色破题”导航至“和平崛起”。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中共意识形态的“蓝色”破题——《大国崛起》冲洗“红色记忆”

最近,《光明日报》发表长篇文章透露: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和平发展”目标,具有战略“破题”意义,开始向寻求“社会正义”的立场转向。而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曾为胡锦涛访美发表了反击新左派的《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一文,已经为此作好了理论准备。该文指出:“是经济全球化成全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共产党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更不主张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颠覆它。” 文章还结论性地指出:“现在中国共产党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崛起”的话题一度风靡中国,这就为11月13日至2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并引发较大的社会反响,提供了深远的台后支撑。因而,我不能不说国内一些学者淡化此片的背景因素,实在是缺乏事实性分析。


《大国崛起》电视片,着力探讨了葡、西、荷、英、法、德、日、俄及美国等9国在不同时期,特别是在资本的世界性扩张中崛起历程,尽管其知识老化,线条粗糙,且“半抱琵琶半遮面”,有意回避就本质性的政治制度问题联系中国现实,但其寻找“蓝色记忆”的幕后动机与轨迹,竟与“红色记忆”反其道而行之,首次客观介绍了中共主流意识形态一向批判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着力描述了欧美大国崛起的非马克思主义化历史,放弃以往“掠夺”、“罪恶”“血腥的原始积累”等妖魔化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的陈词滥调,转而从知识、欣赏的角度,正面介绍世界强国的崛起之路,这对缺乏人权和自由价值观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事实澄清与观念更新。它的潜台词就在于: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寻找的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强国途径,更重要的是寻求和借鉴欧美大国崛起的政治制度因素,才能实现社会正义旗帜下的“和平崛起”。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郑必坚式“和平崛起”的文本解读。由此可见,《大国崛起》是继《河殇》之后,又一次再现了“蔚蓝色文明”的海洋色彩,堪称为“6、4”后首次借“蓝色记忆”语话,问鼎“央视”高端画面,对正在泛滥成灾的“红色记忆”进行冲洗。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解读为中国红色意识形态的一次“蓝色破题”,其政治韵味,将在相伴而来的渐进式的社会变革中层层品嚼出来。


人们不该忘记,从今年5月份起,大型专栏《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由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单位一起,共同强档推出了,以红色革命战争与起义为主旋律,包括大小战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百色、龙州起义、平江起义等各类暴力事件。随后又借纪念“红军长征”,在全国各地大搞“红色记忆展览”,由此形成铺天盖地的武装暴动红色大潮,正在全国上下泛滥。当下,央视每晚“新闻联播”仍在上演大型专栏《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


所谓“红色记忆”,就是暴力围堵资本世界性扩张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普世传播的共产革命记忆,它所召唤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用80多年的“浴血奋战”,追随“苏维埃式大国崛起”的暴力革命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却在根本无法遏制的资本全球化面前塌陷了。中共暴力取得政权后,本应卸下陈怨旧结的政治包袱,致力于发展民主,专注于经济建设,但却一直受“极左”路线支配,始终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追随斯大林主义,大搞政治清洗运动,坚持对抗哲学,继续闭门锁国,妄自尊大,致使“世界革命的圣地”,远远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早已把电脑当成手中的宠物,借以遨游于多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世界,驰骋于全球网络化的“信息高速公路”之上时,我们的父辈们却还在给孩子们买玩具手枪,教他们牢记“红色记忆”,学说:“不许动”。如此南辕北辙,中国岂能不落后。


今天,面对全球经济一体、政治合作、意识形态淡化、阶级分野模糊,世界进入电脑加谈判的资本世界性扩张无法遏制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还在刻意宣扬“红色记忆”的旧文明对抗史观。这种“红色记忆”宣传与“建构和谐社会”如此南辕北辙,已为胡温时代“和平崛起”理论蒙上自我矛盾的意识形态阴影。


所谓“和平崛起”的理论,最初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授意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使其成为“胡温新政”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理论的着眼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想防堵国际社会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盛兴的“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是为中国的崛起赢得国内和谐、两岸和解与国际和平的环境。早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胡锦涛以国家最高领导的身份明确提出,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也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于此”。这是中国最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未来形象,首次以“和平崛起”作为中国发展角色的定位。这标志着中共决策者开始在为回答中国要怎样崛起与崛起一个什么样的大国做舆论上的准备。央视官方网站曾报道,中共高层已为此进行了9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发展兴衰史。此后,关于这段历史的学习在其他各级党政部门多次进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社会背景,《大国崛起》才炮制出台的。


《大国崛起》是一部以世界强国史为题材,先后在多个国家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此据筹划出台这部大手笔电视片内幕资料透露:该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3年,分7个摄制组,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世界舞台的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入采访,分别诠释了各大国500年的兴衰史,可谓蓄谋已久,巧借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东风,发起了一场横扫当下正在对全民煽情的“红色记忆”的“蓝色冲击波”。《苹果日报》曾发表过张华的文章称:《大国崛起》为政改作舆论准备?他认为:中央电视台第二台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讲述15世纪以来,9个大国的崛起经过及其影响,一改中共对这些大国的偏见,颠覆中共的历史观,为这些国家的崛起,说了很多好话,播映以来,口碑不错。但《大国崛起》的“客观”背后,隐藏了很多政治目的,为中国同样的崛起方式辩护。


《大国崛起》能通过央视高端新闻检查,委实令人耳目一新,其引发的热烈反响,在国内网上各大论坛中都可以见到。多数人认为,不管官方允许播放《大国崛起》的主观意愿如何,由于电视本身的巨大传播力,在客观效果上无疑具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中国的崛起,决不能再走德、日、苏的“独裁崛起”走向没落之路,而必须不失时机地走英美式常盛不衰的“民主崛起”之路。然而,该片子所采取的中道手法,也令一些认为不够刺激的观众有所失望。作者认为,主创人员为通过新闻检查,藏其锋芒,用心良苦,策略迂回,虽回避了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但细嚼起来,仍令人产生不少联想,其背后的图新动机已跃然荧屏。更为重要的是,该片对“红色记忆”在形式上的冲击,也远远大于实质内容上的意义。


然而,电视片《大国崛起》也并非没有缺憾。它的问题并不在于激烈程度不够,而在于本质上没有升华。即这样的“蓝色记忆”,是否真正寻找到了大国崛起与衰败的历史规律;如何透过“红色记忆”虚构的历史谎言,用事实去伪存真,展现一场真实的时代性发生。现代大国崛起的历史,也是国际力量消长的历史,大国兴衰都有其合理性。例如美国为什么会至今称雄世界,前苏联为什么会分崩离析,中国为什么必须变革才能和平崛起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国崛起》并没给出科学的结论。


其实总结世界千百年的历史,能把鸡犬难闻、老死不往的各国串为一体,形成世界秩序,并在秩序中优胜劣汰的真正动力,是自然法则作用下的生产工具革新所推动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产生,本能地要求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国际化。这一革命导致了资本机制必然要进行世界性扩张,使不同国家的原料按同样的方式得以加工,将工业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国家共同消费。大工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不断加深国家之间交往的同时,带来了世界性的贸易磨擦和政治冲突。而资本的自然力量,又本能地会创造出一种能适应和保障其自由发展的国际机制。这时,体现历史正面发展方向性要求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也就应运而生了。就近现代历史来看,所有的工业大国崛起,都离不开变革图新,节约发展的战略选择,并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


然而,社会的辩证运动并不是按正题的发展方向简单、直线演进的。历史的进步是合力的结果。在一种代表社会运动方向的正题力量诞生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招之作为它反题运动力量的出现。由此一种反资本自由扩张的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形成扼制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国家联盟,也就不可避免地登上了世界舞台,这就是“红色记忆”的历史。而“柏林墙”的倒塌,恰恰正是电脑、卫星为标志的生产工具全球化所推动的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世界化趋向,在消解、融合、扬弃了作为资本扩张反题的共产主义运动后,为“ 暴力消灭私有制”社会实践画上的一个句号。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使用相对先进的生产工具体系,是实力超强的工业大国。然而一个真正代表、体现了生产工具创新体系的发展方向与要求,维护人的自由本性,适应了资本扩张的自然发展规律,按市场法则建立和完善起自己的财富创造与分配制度,因此,即使冷战也未能完全扼制它的科技发展、信息进步和经济领先的势头;一个却在使用先进生产工具的同时,逆生产工具创新发展方向与要求而动,借长官意志推行计划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扼杀人的自由创造性,致使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国家分崩离析。人类社会自19世纪末以来至20世纪末的百年发展史,从经济运动的角度理解,就是资本扩张与反资本扩张的历史;从政治角度理解,就是管理民主化与反管理民主化的历史;从文化角度理解,就是崇尚人性自由与反人性自由的历史。世界冷战产生、发展与结束的历史,无可置疑地宣告了这样一个真理:受自然法则支配,反映人类智能水平的生产工具发展及其生产方式的变革,从不需要政治领袖的“设计”与“引航”。人类一旦拥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体系,就得按它的原理去应用、去管理、去创造,去形成适应它的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由此才能促进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快、更多、更好地创造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需要;反之则会受到惩罚,惨遭失败。这就是世界大国之所以能崛起与为什么衰败的历史性科学答案。因此,中国只有否定“红色记忆”,才能由“蓝色破题”导航至“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