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刘晓波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但因身陷囹圄,未能亲自出席颁奖典礼。诺贝尔委员会在颁奖礼上摆了一把空椅子,象征被囚禁的刘晓波,以此提醒人们他的牺牲和勇气。
刘晓波精神的传承与坚持
参加纪念活动的人权律师陈闯创表示,在海边纪念刘晓波先生是因为他被海葬,这种方式让人们有更多途径去缅怀他。
“我们在海边纪念刘晓波先生,首先是因为他被海葬,这种处理方式是中共对他的毁尸灭迹。中共在2016至2017年间谋杀了刘晓波、杨天水和彭明,习近平登基称帝,中国当局切断了民间与政府之间最后的和解希望。但我们依然坚持刘晓波‘没有敌人、没有仇恨’的理念,不主动挑起政治暴力。”陈闯创说。
他说,与中共的愿望相反的是,海葬反而为纪念和仰慕刘晓波人提供了更多 的方便。“如果他的墓地像许多异议人士一样在中国某个具体的地方被中共看管,我们反而不能纪念他。”陈闯创说。
陈闯创指出,中共对刘晓波等人的迫害,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和对中共的绝望,这必然会导致很多的暴力事件发生。
近日,中国吉林和苏州等地出现对美国公民和日本公民的袭击,陈闯创认为,这说明了中国民间充满了戾气。他说,虽然所有这些政治暴力的责任应由中共承担,但对他们这些对中国政治有抱负、有责任的人来说,依然要给予宽容和与和解的机会,消除中共制造的暴力和仇恨。
“当中国政治出现变动时,我们仍然要秉持‘没有仇恨’的理念,给予和解的机会,及时消除中共制造的暴力和仇恨,给予宽容和和解的机会。” 他说。
来自南加州大学数据分析专业的留学生王涵去年12月刚毕业。他在纪念活动中表示,来海边纪念刘晓波不仅是因为他对中国人权和民主的贡献,还因为对他谦虚精神的崇敬。
“刘晓波在他的一生中并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但他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会反思、并感到羞愧,然后不断地改正、追求进步,并谦虚地与他人交流。这种谦逊、妥协、向他人学习并与他人交流的精神在活动家中非常少见,我非常崇敬他这种精神,”王涵说。
另一位前来纪念刘晓波的参与者石皓伟是陕西人,去年圣诞节带着两个孩子来美国读书。他表示自己曾经聆听过刘晓波的讲座。
石皓伟说:“在2006至2007年,北京的讲座非常多,我经常能见到刘晓波和张祖桦,并听过他们的讲座。但他们的讲话不能公开发表,只能私下接触。后来得知他们被关进了监狱,只能见到刘晓波的妻子刘霞。当时她剃了光头,看起来非常伤心和憔悴,整个人特别瘦。”
他说,他2006年到北京时,当时的禁闭还不算严酷,民间还能举办讲座,但自2012年以后,也就是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上台后,几乎所有的讲座都被取消了。
“中国的甘地”,希望中国不再出现第二个刘晓波
活动参与者郭斌是2022届重庆邮电大学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于今年4月来到美国。他称刘晓波为“中国的甘地”。
“刘晓波代表了中国的和平与反抗暴政的力量,希望通过和平宪政改革来改变中国。他的事迹在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影响了无数中国青年,许多人支持他的和平、理性、非暴力理念。因此,我称他为‘中国的甘地’。这样的伟人值得我们纪念、缅怀和学习,”郭斌说。
《濮阳日报》的前记者卢燕华也参与了这次纪念活动。她表示,刘晓波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由、美好和安全生活的向往,因此在他逝世七周年纪念日,她特地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这里。
卢燕华说:“这种纪念活动非常重要,中国大陆很多人,可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不知道刘晓波先生的存在。我身边很多在大学工作的朋友,从来没听说过刘晓波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为中国的和平事业和人权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牺牲”。
卢燕华说,这是她来美国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感到非常震撼。她发现,来到美国后,大家因为有了安全感,都可以畅所欲言。
“我觉得这种公共表达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有更多的空间和平台,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畅所欲言,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我不希望再出现第二个刘晓波,我不希望我们必须做出如此惨烈的牺牲才能换取美好的生活。”卢燕华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
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周云龙来自重庆,他在今年3月来到美国之前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他表示,刘晓波先生用自己的不自由来争取老百姓的自由,而今天他们的纪念活动正是为了秉承刘晓波的遗志,争取人权和自由。
“刘晓波先生从1989年六四事件的‘广场四君子’之一,到2008年共同起草《零八宪章》,再到2009年发表《我没有敌人》的最后陈述,以及2010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直至2017年被中共害死在监狱里。中共对先生进行海葬,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是什么让中共对刘晓波先生如此恐惧?是自由。而我们就是要秉承先生的遗志,争取自由,”周云龙告诉美国之音。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