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谈判今天(12月14日)在哥本哈根进入第二周,也开始进入艰难的阶段。法国各大传媒均予以关注,特别是中美两国在谈判进程中的较量。周一版法国《世界报》头版头条,以“中国与美国在哥本哈根针锋相对”为标题,指出,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正转变成中美之间的对决。《世界报》指出,中美关系显然正成为哥本哈根峰会关注的焦点。欧洲此前宣布三年内提供七十二亿欧元的援助款项,但这项提议并没能引起积极的回应。报道注意到,一向积极的欧洲这一次没有突出表现,好像在静观中美之间的对决,而中国俨然是七十七国集团的代言人。《世界报》对峰会前景显得有些茫然,写道,峰会有可能演变成南部国家与美国的对决,而欧洲则需要在其中选择自己的阵营——谈判是否会中断?亦或是达成协议?前景越来越难以预测。
右翼倾向的《费加罗报》的报道以“政治争吵开始了”为标题,指出,中美各自固守自己立场,互相指责对方努力不够。文章引述一个美国环保问题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的话指出,最好的办法是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污染国以双边方式解决他们的分歧,而不要将哥本哈根190个与会国当成这种分歧的人质。
财经报刊《论坛报》驻京记者针对中国立场发表文章。该文注意到中国面对哥本哈根峰会提高了调门,指出美国是中国严词抨击的主要目标,认为美方的减排承诺还不够,但是,中国对欧洲也颇有微词。新华社指责欧盟逃避责任,不利用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论坛报》驻京记者还注意到《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批评法国总统萨科齐支持向来自不遵守环保规则国家的进口产品增收碳税的提议,认为这是一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违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论坛报》文章指出,中国对欧洲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的反应也不冷不热。与此同时,中国继续明确将自己归入发展中国家阵营,以历史受害者自居。
至于哥本哈根峰会的前景,《论坛报》似乎从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环保组织的评价中看到了某种乐观的信息。但认为峰会可能会达成两项协议,一项协议延长《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只涉及发达国家;另一项协议则制定一项整体性的条约,涉及所有国家,也包括中国和美国这样的污染大国。
中国持不同政见人士的不屈抵抗
关注中国在重要国际谈判中立场的同时,法国媒体也没有忽视中国的人权现状。《世界报》针对中国著名独立作家刘晓波被正式起诉发表文章,关注中国持不同政见人士的不屈抵抗。文章引述中国人权组织指出,从国家安全部交给检察院的调查报告对刘晓波的指控罪名来看,《零八宪章》三百余名首批签名者,甚至后来的九千位签名者,可能都会遇到各种麻烦。《世界报》文章写道,很多在《零八宪章》上签名的维权律师都遇到了困难。美国总统奥巴马十一月中旬访华的表现令他们失望。北京维权律师腾彪表示,奥巴马不仅是美国总统,而且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但是不明确支持维护人权不符合诺贝尔奖精神。腾彪表示,他对此不仅失望,而且愤怒。
《世界报》驻京记者注意到,尽管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持不同政见人士的打压,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民主运动和公民社会并没有被打垮。文章引述观察家观点指出,中国共产党利用一系列敏感日期而采取扼杀自由的措施,并同时完善了防范突发事件的机制,设立了维护稳定的各级机构,革新了监督和间谍活动体系。但是,文章同时引述人权观察组织的研究,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适应能力,指出,面对已经无法掩盖的利益冲突,和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形势,民众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也不断提出要求,这些使共产党日益面对挑战。
《世界报》文章以上海作家韩寒为拆迁户呐喊为例指出,中国民间不肯屈服的声音在因特网上表达出来。受访者的遭遇、监狱中的暴行、对言论自由的侵犯等这些以前外国媒体关注的话题已经进入中国社会的集体意识,并通过因特网等媒体展开讨论。上海维权人士冯正虎拥有中国护照,却自11月4日起就被挡在东京成田机场,中国政府拒绝让他入境回国,但冯正虎通过网络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使得正在筹备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无比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