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4-27] 来源:参与  作者:王维洛 [字体: ]
 (参与2011年4月27日讯):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参加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并担任防洪组顾问但拒绝在论证报告上签字的陆钦侃先生于2011411日去世。415日陆钦侃先生遗体告别会上的一副对联:
人云无法亦云三峡关乎民生子丑寅卯是非有赖我公砥中流
敢做未必敢当国事居然儿戏张钱邓李功罪无需他人付信史
让人深思。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最忠诚的长江卫士
 
陆钦侃1913822日出生于苏州。陆家是苏州豪门,祖上有中国古代的名相、名将、名家和名商。“文死谏,将死战”的传统在陆钦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陆钦侃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职。1944年美国垦务局萨凡奇工程师来华考察三峡地区,为三峡大坝工程做准备,资源委员会出面邀请接待,陆钦侃陪同萨凡奇考察。1945年美国垦务局邀请中国方面的技术人员到美国进修学习,并参加三峡大坝工程的规划。在台湾的国史馆还珍藏着陆钦侃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至一九四六年六月在垦务局实习水力工程的工作月报以及申请延长护照期限的文件。在美期间,陆钦侃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水利硕士,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陆钦侃一直从事水利水电规划工作,曾任水利电力部长远规划处处长,副总工程师。五十年代,国家制定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规划建设三峡大坝工程,陆钦侃任水利部驻长江水利委员会特派员,专门负责长江洪水计算和防洪规划。1958年周恩来视察三峡大坝坝址和湖北、四川,陆钦侃陪同视察。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展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陆钦侃出任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防洪组顾问。
 
陆钦侃是中国最熟悉长江的人,最熟悉长江洪水的人,是最忠诚的长江卫士。为什么作为中国搞三峡大坝工程规划第一代人之一的陆钦侃后来却成为三峡工程反对派的技术总顾问和中流砥柱?
 
二、三峡工程能把长江洪水卡住吗?
 
2.1.不同的目标就有不同三峡工程
 
一谈到三峡工程,有人就说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最早提出建三峡工程的是孙中山。但是孙中山设想的三峡工程是一个低坝工程,目的是改善航道,其次是发电;美国垦务局工程师萨凡奇的三峡工程的目标是发电。第一个提出要用三峡工程卡住长江洪水的是毛泽东。不同的目标就有不同三峡工程。如今在中国建设的三峡工程,既不是孙中山所设想的三峡工程,也不是萨凡奇所设想的三峡工程,而是毛泽东所提出的三峡工程,是一个以防洪、发电、航运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其中防洪是最主要的目标。
 
2.2.怎样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
 
早在1956年陆钦侃就系统地分析了洪水问题之所在,提出解决洪水问题的措施。他指出:长江的洪水问题,主要是洪水历时长及水量庞大。加高加固堤防,增加下泄流量往往比用水库蓄洪来得经济。
 
“长江宜昌站自1890年至1955年共有66年水文资料,最大流量每秒70600立方米,最小流量每秒2770立方米,相差25倍,与黄河的100余倍比较起来是变化较小的。
 
汉口1954年实测最大洪水流量每秒76100立方米,理想最大流量(系假定不溃堤可能达到的最大流量)每秒93500立方米。推算的千年一遇洪峰流量为每秒96600立方米。汉口河道的泄洪能力如下:水位29.73米(1954年最高水位),流量每秒73500立方米;水位29.00米,流量每秒67600立方米;水位28.28米(1931年最高水位),流量每秒61800立方米。
 
1954年洪水后,汉口附近的堤防已加高至高出1954年最高水位以上1米,1956年的防汛保证水位即为29.73米。由此可见汉口的过水能力约差每秒20000立方米。相应于理想最大的流量每秒93500立方米的最高水位31.88米,就是说堤防高度尚差2米余。这个情况也不如黄河那样严重,黄河陕县的千年一遇的最大流量达到每秒30000立方米,经过河槽储蓄流到下游也有每秒20000余立方米,而堤防最狭处只能通过每秒60008000立方米,相差悬殊,难以解决。
 
长江的洪水问题,主要是洪水历时长及水量庞大。以最大的1954年为例,宜昌在120天中共有洪水流量3960亿立方米;加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后,至城陵矶5590亿立方米;加上汉水至汉口达6000亿立方米,非常可观。
 
根据汉口的水位流量关系,在高水位时想差1米,下泄流量相差每秒8000立方米,一个月合计210亿立方米。两个月合计420亿立方米。由于长江洪水的历时较长,增加下泄流量往往比用水库蓄洪来得经济。”(陆钦侃:长江规划――怎样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水力发电,长江规划专号,19569月)。
 
2.3.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有限
 
2010年,当长江出现十五年一遇的洪水时,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官员希望民众不要高估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有网友把中国官方关于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报道按时间序列罗列起来,从三峡工程能防万年一遇洪水到三峡工程能防千年一遇洪水,再到三峡工程能防百年一遇洪水,最后是不要高估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这篇只有四个标题的短文成为2010年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网文。
 
其实,陆钦侃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明确指出,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有限。1989年初,记者陈可雄采访了陆钦侃,下面是采访中的一段:
 
问:在去年第8次三峡工程论证会上,您为什么拒绝在论证报告书上签名?毕竟400名专家绝大多数都签了名啊!
 
答:当时分14个专题论证,我参加的是防洪专题组。我没有签字,因为据我研究三峡工程建起来后防洪效益有限。
问:不会吧,就一般人的想法,防洪效益正是三峡工程上马的关键和价值所在。答:是的,从五、六十年代起,主张三峡工程上马的理由,始终是防洪第一。但最近已从这一提法上退下来了,改誓“防洪、发电、航运并重,综合利用”,防洪“第一”不起来了,因为三峡工程实际上解决不了多大问题。问:但报告书上明明写着,“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能有效控制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只有兴建三峡工程才能有效地解决长江的防洪问题”啊!
 
答:我们可以就建国后实际发生的长江洪水的三种类型作些分析:第一种是1954年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第二种是1981年上游很大而中下游不大的洪水;第三种是上游不大而中下游较大的洪水。
 
1954年的洪水,是近百年实测水文记录中最大的,主讯期七、八两个月长江干支流洪水总量为4587亿立方米,超过堤防泄量的超额洪水量为1032亿立方米,当时实际受灾人口1888万人,受灾农田4755万亩,损失是很严重的。但经过30多年来长江堤防多次的加固加高和按1980年确定的长江中下游平 原防洪规划方案实现后,长江泄量扩大,再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时,超额洪水量可减至一半。兴建三峡工程,仅能控制上游川江的洪水,对中下游的湘资沅澧和 汉江赣江等众多支流不能控制。按“防洪”报告上所说的,它对1954年大洪水500亿立米所需分蓄洪量,仅能替代城陵矶以上的一部分,长江中下游仍需分蓄洪300400亿立方米;仅能减少分蓄洪区淹没的农田177327万亩,中下游还要受淹670820万亩。而且对“头上顶着一盆水”的武汉市,既不能降低洪水位,也不能减少其附近的蓄洪量,对下游江西、安徽更是无能为力了。
 
再说第二种1981年长江上游发生的严重水灾,在重庆寸滩实测洪峰流量达85700立方米/秒,至宜昌因江槽储蓄而降为70800立方米/秒,中下游没有洪灾,因此对这种类型洪水没有必要兴建三峡工程拦洪。相反,工程建起后蓄洪拦沙,回水曲线将壅高重庆本已很高的洪水位,会加剧四川的洪灾。
 
第三种仅中下游发生的洪水我看不言自明,无须细说了。

所以,从总体上说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有限的。
 
问:但“长办”,和论证报告中说,如果历史上的“1870年洪水重现,荆江南北两岸堤防都将溃口”。并假设“以荆江北岸(中段)盐卡溃口为例分析”,“将死亡50万人”,作为三峡工程非建不可的理由。对此,您以为如何呢?
 
答:据许多洪痕石刻调查到的最高洪水位,1870年是长江上游发生的比1981年更大的洪水,但又据当时汉口已有的海关水尺实测记录,该年最高洪水位为27362755米,比1954年低2米多,在120年间也仅排第6位,可见该年中下游的洪水并不大。另据调查当时情况,洪水首先向南冲开松滋口,大量泄入洞庭湖,当时很薄弱的荆口大堤在监利以上并未溃决。现在松滋口已有现成分洪道,荆江大堤已大大加固加高,一百多年前的1870年洪水尚未冲垮它,在条件已大大改善的今天怎么会突然溃堤,造成几十万、上百万人的死亡呢?而且,根据频率曲线,1870年洪水为2500年一遇。
 
以此来确证三峡工程应上马,我看理由太不充足。
 
三、揭露板桥溃坝灾难功不可没
 
“水能载舟,水亦能复舟”。古代中国虽然水利发达,但是不提倡建坝拦水。到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共只有二十座水库大坝,而且多是日本人侵华期间建造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世界上一半的水库大坝都建造在中国,死于水库溃坝洪水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死于自然洪水的人数。1975年河南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及竹沟、田岗等数五十八座中小型水库溃坝事件,造成超过23万人死亡,是至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因技术失误所导致的最大灾难。
 
1975年八月,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地区出现暴雨,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及竹沟、田岗等数五十八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溃坝,遂平、西平、汝 南、平兴、新蔡、漯河,临泉七个县城被水淹数米深,共29个县市受灾,涉及一千二百万人,毁房680余万间,冲毁京广线铁路一百多公里,京广线中断18天,影响正常通车48天,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亿。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等水库溃坝事故,在当时未作公开报导。查找当年的报纸,只能发现几段关于河南省 军民奋勇抵抗洪水灾害,和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慰问河南省军民的报导,这说明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地区那时曾发生过洪水。外国媒体对此一无所知。对信息发达的今天,世人对此难以理解。死了数万人,外界一无所知。但是当时确实如此。
 
第一个揭露这个事件真相的是陆钦侃等。1982年邓小平批准三峡工程上马,遭到国内外许多人士的反对,水库大坝的安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板桥水库等水库溃坝事件也浮出水面。特别是全国政协委员乔培新、孙越崎、林华、千家驹、王兴让、雷天觉、徐驰和陆钦侃在文章中揭露,死亡人数达23万人,引起国人和国际媒体的注意。后来越来越多的事实曝光,中国官方媒体不得不在事件发生的三十年后予以比较详细的报道。
 

《参与》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any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