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蜀的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11月15日的“观点版块”(The Opinion Pages),题目为“为什么中国不肯倾听”(Why China Won’t Listen)。同时,笑蜀本人通过微博发表了中文版本《读懂中国,才能真正帮助中国人权——从陈光诚问题说起》。
笑蜀在文章开头提出问题:为什么当局宁愿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也要毫无道理地死死按住陈光诚一家不放?他的解释是,最致命的原因是当局输不起这个面子,为了当局的这个面子,无论如何要死抗到底。
与宜黄等地发生的血拆事件相反,陈光诚事件的逻辑是“舆论愈是升高,愈要将错就错”。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局对陈光诚事件定性为“有所谓境外势力插手”。所谓“境外势力”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要求保护陈光诚的法案,二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同样主题的公开讲话。
笑蜀详细分析了中国当局的心理逻辑,称后者的一般心态是“关起门来说话,好说好商量”,可以通过中美人权对话和其他外交渠道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条件是要给面子,决不能在国际场合施加公开压力。
笑蜀认为,这种面子问题本质上归结为政权危机问题,而一旦撕破面子,中国当局自然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敌我斗争,不论是非,只有输赢,而为了赢,任何代价都在所不计。
笑蜀还将陈光诚事件与1989年的天安门学生运动相提并论。当年学生要求对话之所以不能够被当局接受,是因为一旦对话,即意味着政府对人民的命令体制乃至整个统治的终结。1989年时不允许开在自己人民压力下让步的头,现在是不允许开在美国压力下让步的头。
面对困局,笑蜀建议沿用此前政治异议人士以“保外就医”名义赴美的做法,缓解陈光诚目前的遭遇。
在文章末尾,笑蜀转而以严厉语气批评美国在陈光诚问题上的策略。他一方面承认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权的监督和批评有正面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提到“对于美国政客的用心,我是难免带有疑问的”。他批评政客考虑自己的利益多,而设身处地地为受难者(即陈光诚)考虑得少,并质疑美国国会法案和希拉里国务卿的发言客观上对改善陈光诚本人的处境未必有利,甚至会导致解决问题的成本加大。
笑蜀文章通过微博发出后,几小时内即被删除,但有网友及时保存并继续转发,并引起激烈争论。
《环球时报》记者、社论主要起草人之一王文翻译笑蜀文章英文版词句为“我欢迎美国政治家关注中国人权状况。但我有一要求:请周到一些,灵活一些,圆滑一些,那样,你们和我们才能成功。”并通过微博质问“此文意欲何为?”同时有跟进的网民指责笑蜀是为美国意图颠覆中国带路的“带路党”。
而据笑蜀称,英文版并非出于其本人之手,且在发表时有删改。长达3000余字的中文版较为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原意。在中文版中,末句为“不只需要美国人民关注中国的人权进程……美国政客对中国人权的关注,我个人也是欢迎的。我只是说,这种关注,能不能更专业一些?更周全一些?更多一些弹性,更多一些选择,更多从受难者自身的需要出发?总之一句话,更多一些人道本色,更少一些政客考量?”中文版中并没有“我们和你们才能成功”等措辞。
笑蜀本名陈敏,曾担任《南方周末》评论员,其参与执笔的“方舟评论”具有很高声誉,今年3月以“休学术假”名义变相被逐出南方报业。他曾任《中国改革》杂志执行主编,并主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著有《刘文彩真相》、《背上十字架的科学——苏联遗传学劫难纪实》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