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事件后,中国政治情势的走向,又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当前中国政治情势发展的分析评论。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薄熙来事件引发的风波,并没有因为薄被‘双停’(停止其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职务)而偃旗息鼓;相反地,无论在党内还是民间,依然暗流汹涌,谣言四起,民心不稳。”“在全国范围内,为薄熙来‘维权’的声音也在逐渐浮起,谓‘党纪不能凌驾国法之上’,要求中央尽快公布薄熙来‘违法’的证据。这些迹象,也给中央带来极大的压力,以至于18大会延后召开的传言也甚嚣尘上。”“中共必须面对两种民意的冲击:一是民众不喜欢薄熙来,但是,他们更不喜欢朱镕基所批评的‘占着位子不做事’的执政者; 所以,他们借着薄熙来‘做事’,甚至借着赞同薄熙来‘先分好蛋糕’的公平原则,来发泄对中共执政不力、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不满。另一种民意是,他们看到薄熙来事件对中共是一把两刃剑:揭发薄熙来‘违法乱纪’内幕太多,对中共形象伤害就更大,人们会接着问,为何这么一个‘坏人’,可以长时间‘为非做歹’,成为政治明星?薄熙来可以无法无天,那么其它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又如何呢?”
香港《苹果日报》署名李平的评论称:“薄熙来事件爆发后,海内外不乏视之为中共启动政改良机的声浪。温家宝在薄熙来被革职前公开发出不推动政改就有文革重临危险的警告,后来又传出温家宝政改方案获高层支持,大有薄督下台、政改出台的气势。时隔月余,政改仍然只闻楼梯响,反而清算薄熙来屡现文革遗风,令人关注中共高层各派系对政改的取向。”“如果说薄熙来是毛左派的代表,温家宝是自由派的代表,胡锦涛堪称维稳派的代表。这种划分或许更能说明高层的思想流派。”“毛左派理论上是中国政改的最大障碍。薄熙来的影响力超出重庆,在军中太子党也有支持者,但他们自始至终未成为主流,得不到最高层和多数民意的支持,一旦主政者感觉权力受威胁,他们就成为被改革甚至是被革命的对象。同样,自由派理论上是中国政改的最大动力。但是,10年前的‘胡温新政’犹如昙花一现,温家宝喊了10年政改,幻想一再破灭,变成对民间改革热情大泼冷水。反而,胡锦涛为首的维稳派左右逢源,可用文革手法清算薄熙来、号召党政军宣誓效忠,又可用专制手法禁网禁舆论、封杀自由派。中国的政治现实就是如此吊诡:毛左派的言行在刺激改革,自由派的空谈在削弱改革,维稳派的当权在阻碍改革。因此,薄熙来事件成不了中共政改的起点,只是权力重新分配的起点。”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使用‘后薄熙来时代’这样的语词,看起来似乎过于抬高了薄熙来的地位,然而,薄熙来的起与落,又确实是1989年后,大陆政治上最具张力、最富戏剧性,影响也相当深远的重要事件。”“从大的趋势来看,在‘后薄熙来时代’,大陆政治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留意:政治改革前景不容乐观,尤其是西方式民主改革道路绝难推动;没有薄熙来的薄熙来路线仍然有大市场;不是薄熙来的新薄熙来仍大有可能出现。”“固然有个别中共领导人不断强调‘不改革将是死路一条’,但更多中共领导人忧虑的是,大幅度的政治改革将使动荡更大规模、更快速的到来。最近中共官方媒体针对薄王事件的评论文章也不断强调‘敌对势力’、 ‘错误意识形态’的存在,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军中批判‘军队国家化’等观点,凡此种种,都让人看不到多少的改革气象。大陆政改的前途,还取决于社会压力的强弱以及党内不同派别的力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