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与温家宝(资料照片)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李成 (资料照片)
​​*李成:不改革,中国处境会非常困难*

中共18大是否能够给中国带来人们所期待的、急需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呢?对这个问题,海外的专家们并不乐观。华盛顿重要智囊机构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成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做大,利益集团势力的增长,中共领导层对待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常委们有的赞成经济改革,但对政治改革比较冷淡,而有些虽然主张进行政改,但对经改并不上心。

李成对美国之音说,外界对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构成有很多猜测,但最后会是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无法根据未来常委们的改革意识来预测新一届领导层推动改革的意愿。但有一点很清楚,李成强调,这就是中共目前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尽快进行大幅度的政治改革,加快法治建设,扭转国金民退的趋势,中国的处境将会非常困难。

*陈破空:常委制不利于启动重大改革*

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的时事评论员陈破空对18大能够启动新一轮改革持强烈的怀疑态度。他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个人专断结束之后,常委的确定方式是由新老两代领导人秘密协商,安插亲信,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这样做的结果是,常委们大多要效忠于名义上退休的老人,对新领导人构成掣肘。

陈破空还说,九常委各管一摊,代表着不同的既得利益集团,经营着自己的独立王国,互不服气,互不买账,使得常委会上要就一些大幅度的改革措施形成一致意见变得非常困难。陈破空对美国之音说:“常委们平权的结果是,常委内既无民主也无集中。温家宝要求改革,却无法实施。立法、政协不合作。吴邦国公开反对西化,提出五不搞,反对三权分立。”

陈破空认为,在胡锦涛上任的10年中,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陷入停滞。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停顿的十年”。 他认为,这两个现象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中共政治局常委的产生方式所决定的。从现在看,中共18大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有所突破。因此,至少在18大会议到一中全会之间,中共不会推出重大的改革措施。

*胡鞍钢:常委制乃中国的政治优势*

不过中国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对常委分工制度有不同的评价。他在七月发表的“辉煌十年,中国成功之道在哪里”的文章中称这个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决策正确、发展成功的最关键的政治条件。”胡鞍钢认为,九名常委“分别代表党、国家和军队等八大领导机构,分工合作与协调合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集体总统制’。”

*金钟:常委班子应走向决策科学化*

但是,香港《开放》杂志总编辑金钟则指出,现在的常委制并不是一个智库型的参谋部,常委会的决策系统谈不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金钟表示,中央常委与其说是一个科学的决策体系还不如说是一个“分工负责、各管一方的寡头决策班子”更为准确。

金钟认为,中共如果有意在党内实行改革尝试,常委班子的科学、专业和问责制是不容回避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