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bdo.tn

 

香港南华早报援引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的一份论文称,研究显示,中国的信息审查更在意网民讨论抗议示威事件以及其他的“群体性事件”,相比之下,政府高级领导人、大政方针和其他敏感话题反而居于次要地位。

这份研究结果和此前外界的普遍看法形成反差。观察者通常认为,中国的网络审查主要通过监控敏感词来进行,尤其国家领导人的名字。

这份研究成果是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金加里(Gary King)和两名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上。

哈佛大学研究者发现,如果出现在群体性事件的语境中,即便是赞扬领导人的内容一样会被删除。涉及到实时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的内容,和其他内容例如习近平、官场腐败、政府政策或者新疆西藏相比,被删除的概率要高出20%到40%

研究团队在中国多个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开设了两个不相干的帐号,共发出1200条帖文,其中一个涉及到对群体事件的讨论,例如抗议强征农地而不给足额补偿,而另一个只涉及到类似西藏、新疆话题以及领导人姓名。在相同时间内,涉及群体事件的内容被删除比例被其他内容高出30%。

事实上金加里的类似研究成果已经于2013年发表在《美国政治学评论》杂志上,但当时的研究范围并不包括微博等流行社交媒体。此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成果证实了此前的类似结论。

这份最新研究也显示出,监控文章内容并在上线之前删除含有敏感词内容的电脑程序的效率,其实比不上在内容上线之后负责手动删除的网络审查员。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傅景华对此表示,对于理解中国当局和社交媒体公司进行网络审查的决策机制,这项研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但还并没有揭示全貌,比如没有包括图片,而图片上附加文字也是规避网络审查的一种方式。

此外,傅景华还提醒说,不同时机的选择,也是审查决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例如在中央电视台多名人士因为涉嫌腐败而被调查后,关于中央电视台的网络内容也遭到审查,这是以前所不曾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