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纪委网站绕过新华社、人日发稿的限制,周五发布查办贪官污吏的报告,自顾自就成全了中国人的政治剧目。
中纪委弄好了自个的网站,绕过新华社、人日发稿的限制,周五发布查办贪官污吏的报告,自顾自就成全了中国人的政治剧目。以致於,每逢周末,人们翘首以盼,竞猜这回是哪家的官人落网.而每一次“周末剧”,好比软性的“枭首示众”,维持话题延续.
薛蛮子、刘永洲以及一班娱乐明星被捕获后,被拎到央视上忏悔,做银屏上的游街示众,引发有志之士的愤恨,以为是人权受侵犯,展现公权的杀伐。并且反问:为何不让贪官上央视忏悔?王岐山治下的中纪委,将周五弄成贪官的宣判日,在某种程度实现了大众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贪官也不是不忏悔,他们也会在银幕上做低头认罪状。这些忏悔的视频会受到严格筛选,在监狱的纪委教育课堂删播映,一般人是无缘得见的。以贪官忏悔教育官员,以“群众”忏悔敲打民众,这是并行不悖的两条线索,要是混了,就会乱.
中纪委搞周五大放送,并且形成国民的固定期待,在传播上是很高明的行为。它将舆论的注意力和社会情绪全部转移过来,无论是讚是弹,都将政权的举动植入了舆论的中心地带。自然也不排除有些媒体作为中纪委的枪,策应王岐山导演的周五宣判日。
中纪委成功引导舆论,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从前熙熙攘攘的社会议题让位於精心算计的中央议程,社会的主体性在观赏剧目的醉心过程中瓦解,是非成败全都寄託在官府身上,跟社会再无半点联系.社会主体性变得不重要了,或者,被观影的人认为不重要。
从前,论者讲社会主体性,是为了引伸出第三条道路或中道的建设性道路。对於这种广义上的未来设想,莫之许等少数派基於逻辑和残酷的现实给予了驳斥,做大“社会地盘”的论者到底是不服气。可如今,中纪委一招周五宣判,就粉碎了社会主体性的幻觉.
曾几何时,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可以归纳到官府的不端上,社会为监督提供源源不断的“炮弹”,社会建设也一度成为乐观的词彙,大行其道。后来,社会受到压制而萎靡不振,社会议题与官员官府议题短暂地并驾齐驱,而现在的地位,则是前者泯灭而后者卓着了。
对社会而言,眼下正是最艰难的阶段。“艰难”倒不在於社会行动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阻力,而是说社会本身也不认为自己更重要,泄气了,不愿意动了。毕竟,哪怕是躺着不动,周五的戏码都可以满足某些幻觉——你社会都不必动作了,贪官就被拿下了嘛!
这种麻药太厉害了,社会主体性的强弱问题已经演变为社会的有无问题.而且情况正在变得更坏。比如,对民主自由的否定,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遮天蔽日——问题不在於“在风雨中抱紧自由”的人多么顽强与小众,而在於不民主不自由被更多人欣然接受。
大众媒体越来越娴熟地为中纪委的周五剧目做注脚,将其引伸为时政报道、调查报道甚至是新媒体项目。与此匹配,大众不再认为自认为是社会的主体,而是坦然成为官家的看客。这么做,不用牺牲,不费脑筋,乐得清闲.政治娱乐至死,离不开大伙的帮衬.
中宣部一辈子没干成的事情,被中纪委几个月就完成了。李长春、刘云山一众意识形态长官轮番上阵、赤膊廝杀也没抢到的舆论高地,被一个王岐山兵不血刃、轻轻松松拿下了。现在的形势俨然是只剩下庙堂之高,再无江湖之远.为保衞社会而“一生贡献给马路”的人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