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2個城市先後「救市」之後,央行也「救市」了。地方政府「救市」,是取消限購;央行救市,是發鈔票。十一長假前夕,央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全面鬆綁房產市場限貸政策,將樓市的信貸政策放寬,由以前「認房又認貸」到全面放寬。

這是在42城放開限購未見回暖後,有些人坐不住了,讓央行出手「救市」了。
我們先要搞清楚:什麼叫「救市」,救誰的市?
如果說救地方政府的市,那就是房價越高越好,當老百姓不買房子時,要想辦法創造條件,引誘百姓去繼續買天價房,把錢輸送到地方政府腰包。要知道,購房款的60%至70%是被政府揣走了。
如果說是救百姓,那就是讓房價低到多數百姓買得起,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樂業。而不必因為買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把一輩子的心血都奉獻進去。
現在的所謂「救市」是哪一種?是哄抬房價。一些地方的房價10年漲了10倍,現在剛有下降苗頭,地方政府和央行就聯手「救市」了。房價從5千漲到5萬,現在跌到4萬,能算跌嗎?年年喊調控,到了收到成效時,卻又重回2009年的「救市」。
所謂「救市」,救政府不救百姓。如此明目張膽的搶劫,竟然號稱「救市」,這是中國房地產最無恥的詞彙之一。
另一無恥詞彙是「剛需」。每當有人憤怒譴責高房價的時候,就有地方官員拿「剛需」來為高房價打氣:因為有剛需,所以房價跌不下去。
的確,說房價存在「剛需」似乎沒什麼錯,因為人人都要住房,不能睡馬路,想睡城管也不讓睡。可是,大家想一想,什麼產品沒有「剛需」?人人要穿衣吃飯吧,那麼,糧食和衣服也是剛需;人人要呼吸要喝水,那麼空氣和淡水也是「剛需」;人人要上學、看病,那麼,對學校和醫院的需求也是「剛需」……於是,利益集團可以把這些產品的價格也哄抬、哄抬,再哄抬。
食品服裝價格不可能漲到天上,因為市場經濟的供求關係制約著價格。而房地產就不同了。從1949年以後,中國所有的城市土地都被宣布為國有,農村土地則是不倫不類的「集體所有制」,實際是村長所有制。現在,農村土地被政府禁止入市,那麼,等於說,政府控制了所有可供房地產開發的土地。這樣,政府能完全控制百姓的「剛需」。事情就簡單了。想降低房價,就擴大土地供應;想哄抬房價,就減少土地供應。
這兩年,中國房地產價格的暴漲,主要是兩方面勢力操作的結果,一是有意控制土地供應,二是加大貨幣放水。兩下夾擊,房價不可能不暴漲。而老百姓呢,明知道房價已經漲到天上,可還是要買,有人批評百姓「買漲不買跌」,其實,百姓是理性的,他們看到了這麼多年的通貨膨脹是何等嚴重,於是就搶購房屋內,來躲避通貨膨脹。
1980年代的時候,政府「闖物價關」,導致物價暴漲,引發百姓搶購火柴、食鹽等產品。當時還沒有房地產市場,百姓只能搶購那些。
繼續說剛需。房子再「剛需」,也不如空氣「剛需」。假如政府像宣布土地歸政府那樣,宣布所有空氣歸政府,每個人要交「呼吸稅」,那麼,勒令每個人交出全部個人收入的50%也不多,交90%你也得交。不呼吸只能去死。
納稅人讓渡一部分權利,訂立契約,同意成立政府,是僱傭政府來為納稅人服務的。那麼,政府就應該盡力滿足納稅人的「剛需」,而不是利用「剛需」來把百姓的財富都轉移到政府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