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夫(真名吴淦)系狱,应该是他此前一系列网络社运事件到了“算总帐”的时候。
大陆活跃的社会活动人士屠夫(真名吴淦)日前被刑拘,尽管他的事发地是在江西,但据信与庆安铁警枪杀徐纯合后他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有最大关系。屠夫在数年前的邓玉娇事件中开设涉入网络社运领域,始终游走在维权与异议群体之间,啸聚之间成分合。
屠夫系狱,应该是他此前一系列网络社运事件到了“算总帐”的时候,当局终于动手。从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的联袂发文,“揭露屠夫真面目”的手法看,背后的势力具有高级别的特点,地方与国安委自上至下联动,是要办屠夫一个真正的“铁案”。
从当局选择屠夫下手这件事可以观察到,以网络游击战为形式,以线下定点制造官员贪腐丑闻为手段,以社交媒体作为掩护对体制加以游骑兵式的攻击,进而引发密集的舆论压力,这种动员模式已经引起了当局的极大不安,除掉屠夫,将可以极大地阻吓网络行动力。
在邓玉娇事件以来的历次社会事件中,屠夫都展现了如下的特质:熟悉体制内的惧怕与潜规则,在制造一地贪腐丑闻的舆情后,迅速对官员进行点对点的舆论“围剿”;他行事果断,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同时以精明的算计掌握尺度与限度,多数都能全身而退。
但是这一次,吴淦屠夫未能像从前那样及时撤退。无论他如何熟悉“杀猪大法”,因为已经被挑中,所以牢狱之灾恐怕是难免。当局“吃定”了屠夫,必定痛下杀手,就是要对网络上残存的动员能力进行最后一击。事实上,即使轮也轮到屠夫吴淦了。
屠夫吴淦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突出的,相反,在社交媒体初入大陆,引发互联网与社运结合的早期阶段,在社运阵营前列的是异议知识分子、公民团体、NGO组织甚至媒体等精英型或组织化的人选,屠夫吴淦等被标签为“底层抗争”,淹没在众多社运势力中。
十多年来及至最近几年,真正的反对议员式的知识分子被“收拾”,标杆人物被送进牢狱,这一群体随之崩塌;公民团体经过数年的绥靖式妥协,并无起色,依旧被压制;NGO组织的曲线建设,也被党识破,收回回旋余地。原先站在屠夫吴淦之前的人选悉数被“拆除”。
这就像是一个行进中的队列,前面的挨个跌入罗网,原本隐藏在人群中不甚突出、甚至与其他机构化维权抗争有抵牾的屠夫吴淦,被推到队列的最前方,目标暴露得清;而当局从阻止其他异见行动力量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有意愿也有能力将屠夫“收服”。
吴淦被捕之后,大陆抗议圈里反映很大,主要是因为在知识分子为主导的社会抗议被击溃之后,人们对底层抗争是抱有希望的,但屠夫吴淦的事例说明,这一块受到的反击同样强大。而且因为底层抗议维权的手法多样,对于那些有洁癖的民众与知识分子,反倒冷漠以对。
打一个比方,在社会发育的土壤中本来有许多机构、群体或个人成分,但当局经过多年的执行,一层层地将这些土壤铲去。看似消除了不安定因素,维持了稳定,实际上是一点点清除了当局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各色缓冲地带,一旦有事变,当局就与民众直接对撼。
当局顾不上这么多了,而还有更多人,在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