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共台办主任张志军忽然宣布,经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张志军称,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是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解决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
几天来,这一消息在中国大陆网上并未引起如当年连战访问大陆一般的热烈讨论,激发激情的,反而是左派对台湾绿营对此会面反弹的批判。由于缺乏对两岸关系的整体论述,网络上的右派公知对此事基本并无系统的反应。
国家主义立场的网站“海疆在线”刊文“八成台湾民众支持习马会,台独还在挣扎”。
文章提出,最新民调显示,八成以上台湾民众支持两岸领导人会面,而 从“习马会”消息公布起,台湾一些政治势力固守“逢中必反”思维,文章呼吁民进党等政治团体应珍重历史机遇,勿“自曝其短”。
人民日报社的《海外网》刊文《面对“习马会”绿营为啥如此吃味?》。
作者王大可认为,要把两岸交流红利落实夯牢,制度化显然是不二法门。“习马会”显然就是要为以后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探索机制,定立规矩。借用大陆政治语境中的一句话来说,这种规矩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王大可认为,“习马会”是要为两岸关系的未来定调,如同一个套在“台独”身上的紧箍咒,让继任的岛内领导人不能像当年李扁那样肆意妄为。文章建议民进党,利用“习马会”行将迈出第一步的契机,为民共的交流博弈预留后手和活棋。
11月4日,经常被国信办要求各大网站转载的御用微信号“学习小组”刊发了“习先生心中的两岸关系,马先生你可懂”,对此事的历史意义大加阐发。
这篇文章说,“这事,自1949年以来,快70年了,一直没人做过。习近平和马英九无疑是在创造历史,无论两岸关系走过了怎样艰难的道路,我们终究需要真正的胸怀与智慧,向对方再走近一步。而这,需要有担当、有诚意的政治家向前推动。”
同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侠客岛”则将此次会面定义为“为将来两岸开启新局埋下的伏笔”。
作者认为,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将两岸的互动升高到了最高层级,有助于解决目前尚待处理的问题,对两岸和解制度化和增加政治互信都有帮助。所谓万事开头难,先例已然立此存照,将来只要时机合适,两岸领导人再次互访就会容易许多。
11月5日,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陶仪芬在香港的“端传媒”撰文谈习马会。
她认为,北京在思考台湾问题从来都不是放在两岸关係的脉络下来思考,而是放在中美、中日的大国关系下来思考。面对最近针对中国隐然若现的新围堵态势,北京最近异常积极地与各国创造“友好关系”。
习近平对马英九卸任后的地位没有兴趣,对国民党是否胜选也未必在乎,在这个时候安排“马习会”就是要在区域制造一个中国仍是努力缔造和平的“和平制造者”的形象,缓解南中国海争议所给人的霸道形象。更进一步,透过“马习会”框住台湾,也为中国提供了美日新围堵政策的突破口。
陶仪芬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参与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无论是两岸关系或是国际参与都不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万灵丹,真正台湾未来发展的竞争力还是来自于完善自身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
马习会突袭式的举行,会多大程度改变台湾政治的进程,这将会是台港中民主人士共同关心的重点,而马习会能多大程度把台湾套在中国的轨道上,也将影响东亚区域的稳定与安全。
长期以来,北京学者陈永苗鼓吹“改革已死,民国当归”,主张以民国法统救赎当下困局,因此被视为所谓民国复兴运动理论家。
对马英九此次和习近平会见,陈永苗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认为,“习马会说明中共对民进党执政手足无措。中共其实是不怕意识形态的对立的,就是害怕不接触,只要接触他就有招,控制得了或者煳的住局面。美国接触着,就入局了被骗身了三四十年。民进党现在对中共来说,最大的恐惧,并不是担心独立,而是不接触,它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怎么出招或者应招。习必须面对民进党执政,但与民进党接不上关系,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所以降低自己的身段,互称先生,给民进党看。习马会还是冲着民进党去的,马表态要常规化。就一形象工程,其本身造成的新闻效应甚大,制度惯例约束力甚小乃至没有。”
在陈永苗看来,“连战,马英九的政治经济私利,都是在两岸和平的大义之下。民进党的变节,例如谢长廷的那次,也是在这种大仪之下,如果大仪覆盖不住,民进党还不好意思与中共勾搭。。马英九心里应该如同汪精卫那么自我感动悲壮自况。国共合作在台湾人眼里,有着汪精卫叛国那般底色。万事互相效力,归于民国。习马不过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促成民国复兴,习马自己灭亡而已。”
陈永苗认为,蔡英文的大陆政策,应该会采取“无必要,不接触”原则,顶多再加上冻结“台独党章”,来获取大陆被洗脑的爱国民众的信任,和暂时避开被中共用来煽动攻击。因为“一个中国”在当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本来应该就是的“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