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教育界议员 叶建源)

今年《施政报告》的重点实非「一带一路」莫属。 「一带一路」出现的次数频密,而且占去不少篇幅,俨如极重要政策,实在出乎意料。可是,香港市民对这个计划印象模糊,认识甚少,政府却突然宣布向「奖学基金」注资十亿巨款作为种子金,鼓励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学生来港升学,做法偏离社会期望,受到公众极大质疑。

「一带一路」并非不可探讨,但我们更要问,究竟巨款资助海外学生来港升学是否符合社会利益?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无论从受惠名额、资助金额和本地学生需要等方面,我认为建议的做法未能说服香港人。

以奖学金吸引海外学生来交流是常见的做法。近年南韩政府就增设了三个奖学金,供香港学生报读当地的大学,透过主办学生交流项目以加强两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新加坡政府也有向包括本港学生提供奖学金,但要求更加严格,学生攻读完需要留在当地工作一段日子,目的是提升自己国家的发展。所以,利用少量公帑,透过奖学金制度有明确目的招徕海外尖子,当然不是问题,但「一带一路」奖学金的受惠名额不少,而且全部是海外学生,予人「宁益外人,不惠港生」之感。

按照计划,政府将分阶段增加「一带一路」地区学生的奖学金名额,由现时10个扩展至100个。 10个名额我们尚可承担,100个名额便是非常慷慨,如此一来,本地学生能够升读本地大学学位的机会也可能相应减少。 100个名额是否必要,此乃质疑之一。

未有关顾本地学生

截至今年1月,「奖学基金」余额有21亿元,金额包括给予本地及海外学生的奖学金,但对于「一带一路」奖学金就一口气注资十亿,而且金额只用于资助海外学生,做法成疑,再注资十亿,只会令更多公帑被冻结。教育局回覆我的质询时指「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考虑使用奖学基金的本金」。究竟什么才是「特殊情况」就不得而知。是否需要再注资十亿,让庞大资金再冻结于基金内,此乃质疑之二。

其实教育界亟待拨款以改善教学环境,资助海外学生实非首要任务。公帑资助的一年级学士学位多年来没有增加、修读自资学位及副学位的学费也没有得到政府任何资助,政府却大幅增加对海外学生的奖学金,实在是本末倒置。注资的奖学金,是否应先关顾本地学生需要,此乃质疑之三。

如果将教育界目前面对的问题以缓急轻重排序,十亿的资源绝对不应给予「一带一路」奖学金,教育界还有更多项目,例如增设本地资助大学学额、改善中小学班师生比、增加支援融合教育学生和提高幼稚园的资助等等。政府宣称的灵活运用公共资源,回应社会诉求以作出适当的投资,都没有在这十亿里兑现,也帮助不了本地学生和教育界解决当前问题,我不禁要问:「一带一路」最后是为谁的脸上贴金?